- 相关推荐
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1
姓名:毛敏
专业:汉语言文学(三班)
学院:潇湘学院
摘 要: 本文依据实习经历,大胆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广泛参与、双向互动的角度,对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了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问题 策略
正文:
互动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进行的交互活动,交互影响。与单向传播相应的则是双向互动式学习,双向互动式学习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既取又予,双向交流,从而使互动的个体在心理、生理等方面产生变化发展。
在单向传播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从提问的方式看,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老师要学生怎么样做学生就照着做,这样就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发散性。互动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我概念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不仅仅纪律是师生互动的产物,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的手段也是师生互动的结果。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只能听从教师的指令,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现今课堂互动的`现状的分析
(一)师生互动中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的产生
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他调动的却是少数同学的能动性,而使绝大多数同学处于压抑状态。我们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的储备、个性特征、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家庭情况等诸方面都存在差异。也正式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对象产生了垄断。
(二)活动形式的轻松异化为放任自流
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愤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间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
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实,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
合理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实现有效互动的基本手段。我们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由于我们现在所授班级一般都是大班额,学生数目较多,因此我们可采取大组套小组的分组方法进行分组。如将全班分成四大组,再将每大组分成三小组,每小组四到六人。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来利用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根据个性特长,给每个成员分配任务,使学习小组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生生之间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使学习个体能从群体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活化小组力量资源的目的是激发个体力量源与凝聚整体合力。合作学习容易导致个别学生的依赖、懒惰行为,也容易导致优等生的主宰地位。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是小组的一员,我也很重要”“小组的伙伴需要我”时,学生学习的自动性、自发性、责任感才能自然而然地焕发出来,凝成一股百折不挠的合力,从而更有效地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认识到只有所有的成员成功,他才能成功时,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建立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环境相当重要。
整体上来看,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湘潭市第十二中学)师生间互动相对比较好,他们很多的先进的师生互动方式和启发式教学手段都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仍能从中找出不当之处,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每一个实习生应该有的思想,不盲从于权威,独立思考。
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2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因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教育水平。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在许多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中,受到最多关注的是学科教学知识(即PCK)。一般的认知是,PCK作为教师知识的核心,也是评定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本文从教育实习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生PCK的发展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育实习;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PCK
一、PCK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PCK的概念。
PCK是指个体教师以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其他各种教师知识为基础,在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针对教学中的特定主题,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灵活进行组织、呈现与表征,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吸收。
(二)PCK的组成要素。
PCK的组成要素有: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教育教学目标知识、评价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学习者认知规律知识。
二、不同形式的教育实习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生PCK的影响
教育实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选取其中的微格教学和听优质课作为代表进行深入研究,并采用微访谈的呈现手法,分析在进行教育实习的前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PCK产生了哪些变化。
(一)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与其他教学实习不同,其时间短,更有利于实习生审视自己,也便于实习生之间进行互评,这种形式在师范院校中使用比较广泛。刘同学对微格教学的训练很有感触[1]。刘同学说学校对他所在的班级采用微格教学,五六个同学分为一组,每组在一个小教室,可以使用板书或者PPT,每个小教室都有一个摄像机进行录像,可以把教室里的师生活动拍摄下来,每个人有几次练习机会,每次十多分钟。小组练习结束后,录像视频会在大教室进行播放,全班同学对每个同学的试讲进行讨论,优缺点进行总结归类,老师也会在同学讨论后进行点评,他有一个问题印象比较深刻,就是一个同学提出的正板书和副板书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他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所以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注意到这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PPT的制作问题,在制作中每张PPT承载多少内容,如果内容太多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会看不完,因为微格教学的时间本来就很短,于是就发现准备的内容太多根本就讲不完,常常会变成读PPT的内容,在今后的`备课和讲授中需要注意避免这样的问题。这都是通过这次微格教学得到的收获。由此可见,微格教学是促进师范生提高具体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常常是模拟正式的教学情景,让师范生通过反复观看自己教学的视频,从而找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师范生在不断的教学中进行反思。刘同学通过微格教学的实习,获得了PCK上两个方面的提升;一是教学方法的提升,主要是正副板书内容和PPT制作方面的提升;二是与学生交流方面的提升,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注重调整课堂节奏和师生间的互动。
(二)听优质课。
通过听优质课的实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多地学习到教学中一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操作。王同学认为,通过听优质课的实习经历对她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王同学说她在三月份的实习中有非常多的收获。虽然实习的时间不是很长,只有短短的3个星期,但是正好赶上了优质课的比赛,她去听了几个不同学科老师讲的课,每个课程十五分钟,听了优秀教师讲课的环节步骤,她受益良多,对她影响也很大。虽然十五分钟时间很短,但是毕竞是优质课,囊括了一节课所有的精华。听了优质课的环节设定,尤其是一些讲的比较好的课,就能鉴别出来其中的闪光之处,例如在面对学生时上课的步骤、教学思路的设置,教学方法与学生对应的反应。对这些优秀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可见,通过听优质课的教学实习,王同学在观摩中学习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促进王同学在语文教学学习采用这些优秀的教学活动的步骤和方法。在观摩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上学习到好的教学方式,并通过交流学习,逐渐掌握更多的语文教学方法[2]。
三、教育实习期间不同发展阶段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PCK发展变化———以顶岗实习为例
顶岗实习是教学实习的方法之一,其时间跨度长,角色带入性明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某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某小学语文课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情况为代表,继续研究这种实习方法对师范生PCK产生的影响。
(一)教育实习初期。
1.PCK要素理论化,各要素发展不均衡。
在师范生顶岗实习开始前,学生的PCK知识主要来源只有书本的理论知识,没有转化成能够指导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个体性、缄默性的知识。这个时期的师范生对这些知识要素的把握常常还停留在表面的、抽象的,没能深入把这些知识的本质融会贯通,而且也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作支撑的,自然很难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效率[3]。因而致使他们面对实际的教学情境想要采取更灵活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应变策略也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以下是顶岗实习初期的师范生对于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要素的认识。师范生A:我今年就要毕业了,说实话如果你在我实习前问我这个问题,我的答案一定是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论、教学法。但是当我经过顶岗实习之后,当我真正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过课以后,我才发现其实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最需要的是在实践中积累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知识。我虽然储备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但当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时,我还是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用我的理论来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需要的就是实践知识,但这个真的只有在真实的实际教授中才能获得,通过自己的积累沉淀下的精华,是别人给不了的。通过这位师范生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该师范生各种知识要素的认知理解仍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进行自我理解与转化来指导教学。可见顶岗实习初期师范学生对各知识要素的掌握还不能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2.以PCK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尚未形成。
可以说顶岗实习是师范生第一次走上讲台讲授课程,所以往往这些师范学生都是怀有满腔热情的,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会有一些差距,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情绪与忧患意识。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师范生比较关注“生存技能”,对PCK的其他各项知识要素有所忽略,所以没有在实践中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从而达到相互融合的状态,因此,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能力的提升。以下是顶岗实习初期师范生关于“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看法。师范生B:我们大学里的课程还算比较全面,所有应该学习涉猎的我都学习到了,例如教育学原理、语文学科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等,而且考试的时候成绩还是比较优秀的。所以我当时是很有信心面对顶岗实习的,认为自己有能力把课上好。但当我走上讲台开始上课时,我才发现问题,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上课,在课堂上我简直就像是在背教案,而我准备的教案还多数是从参考书上抄来的,这与我之前的预期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学校学的知识根本很难运用到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完全派不上用场。我现在的第一目标是提高我的教学技能,如果连“工具性”都不能真正掌握,更谈不上兼顾“人文性”了。我觉得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类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肯定会体现“人文性”,但前提是一定要先掌握好它的“工具性”,把“工具性”作为载体,与“人文性”相融合,在教学中熟练应用,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能在面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问题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式,我觉得这才是我现在实习中要重点发展的能力。由这位师范生的回答不难发现,该师范生目前最关注的仅是“能熟练进行教学”这一种生存技能,可见其对PCK各知识要素的关注并不全面,其以PCK为中心的知识结构显然还未形成。
(二)教育实习后期。
1.PCK各要素发展已向多方面延伸。
通过实习前后调查数据的对比显示,实习后期的师范生、顶岗实习后期的师范生PCK的知识要素掌握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已由“不太熟悉”发展到了“比较熟悉”。而且PCK的各要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通过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发展最快的是“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知识”、“语文学习中学生认知规律知识”这三项,已经有80%以上的教师达到了“比较熟悉”程度。以下是顶岗实习后期的师范生对于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要素的认识。师范生C:人文性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征之一,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的语文知识储备,而且对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掌握。当然计算机的掌握作为现代授课的媒介也是不可或缺的。老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多种渠道准备资料,才能使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浓。通过与前期对比可以看出,这位师范生现在的认识比较全面,不仅认为教师应具备学科知识,还认识到一般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可见,顶岗实习对师范生PCK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以PCK为中心的知识结构有了较大改善。
在顶岗实习后期,师范生已度过了前期的“生存焦虑”。在实习中提高了各知识要素的储备量,各知识要素开始出现互相渗透和融合,各知识要素交织融合在一起,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以下是后期的师范生对于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要素的认识。师范生D:我觉得语文是运用最为广泛、最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科。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学习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其影响。不难看出,实习后期师范生的PCK各要素开始逐渐融合,以PCK为中心的知识结构有了明显改变。
四、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生PCK发展的因素
(―)相关课程的学习。
师范生的PCK基础主要来自大学阶段的学习。一般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技术等课程,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种学习常常停留在空有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的锻炼,这些理论难以指导具体教学实践,还是需要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摸索。
(二)教学实践的体悟。
师范院校通过开展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师范生的PCK发展,弥补课堂教学偏于理论的不足,如:顶岗支教实习等方式。但活动后不同师范生的PCK发展程度也因人而异。例如刘同学在微格教学后,及时地根据反馈信息,提高了他的教学技能及相关的教学方法。
(三)与优秀老师的交流。
在实习期间,师范生能够与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直接得到来源于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对学科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能够更好地指导师范生在具体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推动师范生的PCK快速发展。
五、结语
师范生PCK发展是培养新手教师的关键所在,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的教师基础知识。师范生是教师事业的后备力量,培养好师范生的PCK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教师教育水平,促进PCK的发展和整合至关重要,希望本文能够给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3
为了考察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作用,本研究在实习前期和实习后期,分别以274名和103名一般师范生为被试,采用王鑫强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问卷,对其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按照分布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领头羊—演员—混饭者—羡鱼者。
t检验发现,实习前后师范教育学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型上的人数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实习显著降低师范生的职业意志水平,而在职业认同感整体及其他维度上,实习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一、问题提出
职业认同感是由个体对某一特定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是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目前自身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
目前国内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研究处于成熟阶段,归纳这些研究的主题可分为三个阶段:(1)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构成及维度的探讨,如王鑫强等人。(2)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封子奇等人认为,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组织环境和个人因素等。
(3)调节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干预研究。鉴于教育实习在师范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些研究者认为,实习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工作效率、职业热情和改善职业倦怠。但也有研究不支持实习支教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积极作用,如张冬梅 的追踪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前后教师职业认同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针对干预研究中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且研究对象以免费师范生为主,缺乏对于人数更为广泛的一般师范生的探索,本研究以实习作为一种干预方式,探讨其对一般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实际效果,以期明确实习的作用,同时提供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20xx年上半年和20xx年上半年对沈阳师范大学的20xx级(前测时属于大三年级,后测时升为大四年级)的师范生群体发放问卷。前测时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1份,有效问卷为274人,有效率为85.4%。其中农村生来源172人(62.8%),城镇生来源102人(37.2%)。
后测时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率为100%。其中农村生来源81人(78.6%),城镇生来源22人(21.4%)。两次研究对象所涉及专业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信息技术、思想政治、音乐、美术等15种专业。
(二)调查工具
采用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该量表由王鑫强、曾丽红等编制,包含1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包含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水平越高。张燕等人采用《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对该量表进行效标效度的检验,发现高达0.84。在本研究中,两次测验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效能四因子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是0.81、0.86、0.86、0.78和0.95;以及0.77、0.76、0.78、0.84和0.83。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聚类分析、卡方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类型相关理论,以及二阶聚类分析结果,认为4个类别的聚类结果比较合理。因此运用快速聚类法(K-Means)对选定的样本进行聚类,前测和后测分别迭代11次和14次,得出相应的数据。将师范生职业认同在各维度的Z分数中心点绘制柱状图如下,根据每个类别在各维度Z分数的不同特点,用词汇隐喻的方法对这些类别进行如下命名。
1.“领头羊”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的师范生在职业认同感整体水平和各维度分数均高于其他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并十分肯定其价值,同时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一名教师,更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是师范生中典型的“领头羊”,其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39.1%和35.3%。
2.“混饭者”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在所有类型中是最低的,他们虽然也会有人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但对教师行业抱有很低的期望,也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职业,自己也没有信心能够胜任教师职业。其从事教师的原因大多数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一类型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17.2%和19.6%。
3.“羡鱼者”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不高,他们虽然也对教师抱有较高的期望并对其价值予以一定的肯定,但感到自己无力胜任一名教师,因而不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这类师范生可能在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存在困难,其对教师职业有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该类型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12.8%和18.6%。
4.“演员”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较高,仅次于“领头羊”类型,他们对教师抱有较高的期望,认为教师很有价值,也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在学校里可能表现得比较积极和优秀,以符合外界对他们的要求,但其内心却不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像演员一样扮演着不同的自己。这类师范生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31%和26.5%。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别上的分布及变化
对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类型的人数分布进行统计,发现各类型人数比例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领头羊”“演员”“混饭者”和“羡鱼者”。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实习前后四个分组的人数比例无显著差异,实习对这四种类型的分布影响不大。同时,我们也对师范生在实习前后的职业认同感及各维度进行t检验发现,师范生实习后在职业意志维度上的均分要显著低于实习前,t=1.87,p<0.01;而职业认同感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分数均不显著(见下表)。
四、讨论
(一)师范生职业认同类型与状况
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共分为四种类型,按人数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领头羊”类型、“演员”类型、“混饭者”类型和“羡鱼者”类型。结果表明,35%以上的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四种类型上所占比例最大。当然也有26%左右的师范生只是表现得比较“积极”,其内心处于一种矛盾状态,这类师范生的比例仅次于“领头羊”,这可能由于不少师范生在实习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原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权衡利弊,其职业认同也表现出一种矛盾性和兼容性。
然而对于教师职业认同比较消极的师范生,其原因是不同的,19%左右的师范生是本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的心态,而大约18%的师范生则是由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遇到了困难,导致信心与胜任感不足。
(二)实习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从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习对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显著的消极作用这一点与张冬梅[6]的结果比较一致。但是在职业意志上反而产生了一个略微消极的作用,这远非我们预期的效果,虽然与以往类似的研究有所不同,回顾与师范生在实习前、后接触和研究的全过程,我们也找到了之所以出现这一反差的内在原因。
由此可见,经过实习的洗礼,师范生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利与弊,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现状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未来的教师在职前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定位和心理准备,更好地适应教师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些处于游离状态和主观意愿并不强烈的师范生及时了解状况并做出新的职业选择与规划,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从教后因与理想有巨大差距而离职的情况。
我们还可以看出,实习没有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类型产生显著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认同感的类型是不可改变的,相反,我们可以在职业效能、职业意志两个维度上着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使更多的“羡鱼者”师范生和“演员”型师范生向“领头羊”这个类型转换。
五、关于师范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培养良好的职业效能感
目前大学课程太过理论化,实用性不强,很多师范生并没有获得有关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导致实习时屡屡受挫,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职业效能。大学可以考虑增加教学技能的课程,或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二)开展服务性学习,磨砺坚定的职业意志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习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实习的时间和深度不够,许多师范生也因此缺乏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和相关经验,对教师职业的种种困难心生畏惧,从而动摇了终身为师的职业意志。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服务性学习,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来积累经验和调整心态,培养坚定的职业意志。
(三)发扬教师榜样作用,鼓舞师范生的从业热情
很多师范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都源自于学生生涯中某个印象深刻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的模范作用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中也包括大学的任课教师。因此,任课教师要发扬教师的榜样作用,正确地评价教师
这一职业,鼓励师范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期待和职业价值。
六、结论
(一)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分为四种类型,按人数分布比例的大小顺序分别是:“领头羊”“演员”“混饭者”“羡鱼者”。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变化。
(三)实习仅对职业意志这一维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实习后职业意志维度上的均分要低于实习前。
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4
教育实习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心理学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增加实习基地、调整教学计划和建立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心理学专业师范教育实习的整体效果。
教育实习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师范生了解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独立从事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些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李会学等人[1]探讨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应对措施。谷莘[2]以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习为例,对参与式教学实习展开研究,认为该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该学院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李晓黎[3]也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指导老师在实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给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实习是为了给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从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学专业的应用性逐渐凸显,以往教育实习在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1.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心理学专业教育实习是高等学校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以我校为例,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掌握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部门、教学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心理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较高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度、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其中社会参与度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度,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会学习、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文化修养包括较高的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和审美与人文素养。
(2) 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及相关统计、测量技术,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设计、分析方法及查阅、理解和写作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心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学技能、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 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和文字处理工作,具有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与他人和谐交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
(4)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的初步能力。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外,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认真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实习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实习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更好地指导心理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我们组建了一支较有力的指导团队,由从事实践教学管理多年的教学院长从专业角度和管理角度做全程指导,由两名专业老师负责提供专业方面支持,一名老师负责数据分析,两名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教育实习工作中的一手资料,并负责撰写分析报告,两名在读博士生做问卷调查及资料整理。
通过对近几年教育实习工作的跟踪分析,我们认为实习基地、实习自由度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①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基地是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期阶段,心理学专业的实习大多集中在中小学校及部分职业学校。由于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传统中小学对学生心理活动和状态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心理相关课程偏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因此他们对实习生的接待能力有限。大多数实习单位仅能接受少量实习学生,即使学生到了实习单位后,也很难保证开展适量的实习活动和实践教学。导致很多实习趋于形式,学生在实习阶段未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
② 学生实习的自由度不够。学校给学生合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范围内自主实习。传统的实习大多以集中组织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尽管以往实习中有分散实习环节,但是力度不够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影响实习效果。
③教育实习评价机制不健全。传统教育实习效果是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但心理学专业的实习有一部分是课堂之外的,表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实习效果的评价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和影响力。这部分需要做大量调研和实践。
(2)具体解决措施
① 建立实习基地。其实,心理学专业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除了传统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以外,还可以扩展到企业、公司,社会团体,让本科生的实习过程贯穿社会各个层面,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状态,并解决一定的问题,因此实习基地的种类可以更加丰富,让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在注重扩充实习基地数量的基础上,要提高基地质量。实习基地的种类要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多个校企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实践活动搭建新的服务平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完成教育实习的同时,实习基地本身就是学生就业良好而有效的渠道。
②调整实习教学计划,加大实习自由度。开放型教育实习是对现行的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实习自主性,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增加实习单位的种类,不拘泥于讲授好一堂心理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习计划的安排上,可增强实习地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全方位服务社会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计划安排上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实习的自由度,加大分散实习的比例。比如,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分散、自主地选择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这样可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实习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有力保障。
③构建合理的实习效果评价机制。评价教育实习的效果,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使实习质量得到保证。包括对实习目的、方案、结果等一系列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践技能,同时通过评价机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
【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09-29
师范生论文答辩范文05-11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8篇11-06
教育故事论文07-30
与教育有关的论文11-07
关于教育论文11-09
中医教育论文11-29
小学教育论文12-13
学前教育教育论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