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30 08:20:03 教育学 我要投稿

中医教育论文 15篇

  现如今,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医教育论文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教育论文 15篇

中医教育论文 1

  摘要:目的 探讨现代中医师承较旧有师承模式的优势所在,并寻找进一步改进的思路。方法 以比较的方法探讨现代中医师承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深入改进适应于新时期的师承教学模式寻找思路及方法。结果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高学历高资质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因此,基于医学院校基础教学的高层次师承教学逐步获得重视起来。现今的中医师承相较于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最大的差别在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的不同。结论 现代中医学教育体系中,师承教育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进一步提出有组织地进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习班以及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交流将是更开放的中医师承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医教学;师承

  《后汉书·儒林传序》有云:"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其后即以"师承"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古时无专项教材或典籍参考,一切学问均需由祖上或师傅言行所授,其后,虽有文书或印刷成相关典籍,可借其修习学问及技艺,但中医、曲艺、锻造等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师承(含家传)的方式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为了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中医院校,参照西方医学的教学授课模式,开始了大规模的中医学课程教学,培养出了大批的中医人才投身临床工作,几代中医人的辛勤工作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临床逐渐发现基础性的医学院课堂教学已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医疗高层次需求,社会需要的是更多高学历高资质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近年来西方医学的飞速发展,也促使众多的中医同仁不断思考应该如何促进中医药临床能力的发展。因此,基于医学院校基础教学的高层次师承教学逐步获得重视起来。这类师承教学模式包含了各个中医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包含了各级别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带徒班教学,当然也包含了一大批祖传中医世家的传承。正如笔者一样,一大批经历过正规医学院校课堂教学的医学毕业生,在临床上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后,获得了向名老中医拜师求学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了脱胎换骨一样的成长。

  1现代中医师承教学的变化

  笔者有幸入选上海市第一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班跟师名老中医施杞教授学习,并顺利结业,通过笔者的亲身体验,发现现代中医教学中师承模式相较于旧模式的师承教学有着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建立在医学院校基础教学的根基上的现代中医学师承教育,学生更理解临床,更懂临床,成长更快。不管是哪一时期,愿意接受师承教育的学生都是中医药事业的热爱者、维护者,都具备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一般都有着较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有临床经历的学生,更能理解中医的科学性,更会相信中医的有效性,更是会把握住学习的机会,在跟师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能有质、有量、有责任、有使命地继承和总结导师的独到经验。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中,学生一般都是入门后就只跟着老师抄方,并没有前期系统性的中医基础理论等知识的培训,只有以跟师诊病为模式的学习,边跟诊边求问于导师或典籍,正如著名中医谢阳谷老先生所描述的从前学医时,白天跟着师父听医话、看医案,晚上就捧着书求解。所能接触的疾病种类相对有限,对一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透彻,学生的成长周期就较长。而现代的师承教育是建立在医学院校的早期教学基础上,跟诊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临床基础、现代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或是文化基础等多方面的中西医知识,并有着相关的临床经验,即便是新进的研究生也应有了临床实习的经历,因此,跟诊时将比较容易理解导师的理法方药的用意,学术上的成长就比较快。

  1.2现代的中医学师承教育是个开放性的模式 现今的中医学师承相较于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最大的差别在于教学状态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式,主要表现在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

  1.2.1教学环境的差异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的环境相对封闭,一旦入门就只能在该导师的门下学习,不可以再随意跟随其他医师学习,学生的所见所学也仅仅是这位导师的学术经验临诊心得,而且当时的信息交流也较为封闭,不会受到外界学术信息的干扰,两耳不闻窗外事,故修业成长较为单纯直接,也较能保持纯朴的学术继承。而现今社会环境的较为开放,无论何时何地医学信息的交流也非常迅捷,学生们已经在医学院课堂上接触了很多专业教师,也已经有意无意地在教材教学中接触到了临床上多种思维理念的碰撞,其学习的过程永远是存在于诸多的知识信息中,即便是对自己的导师也会有时有选择性批判的可能,由此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导师学术经验继承的纯度。当然更有可能发生学生否认导师的教学,中止学习的情况,这无形中就给我们现今的师承教学中的导师们增加了压力,你要告诉学生你是正确的,你要让他们原汁原味地继承你的学术经验,你必须在整个带教的诊疗工作中展示你的疗效,用事实来说话。当然,教与学是双向的,老师有没有能力教和学生有没有能力学到导师的学术经验,对师承教育双方来说都是种挑战。

  1.2.2教学模式的差异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的教学模式是采用封闭式的,导师只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同样是被牵着走,导师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术进行继承,不可能允许学生有太多的创造发挥;教学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就是跟诊抄方,在实际病例接触中进行带教,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但受限制于来就诊的病患种类,不能由导师自由控制。现今的师承教育模式是采用开放式的,非常灵活的,导师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更好地继承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经验之外,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往往会允许学生自己找题目,给导师出题,让导师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情况,允许或者更有一些导师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想象,撞击出新的科研思路;而教学方式现在也非常多样化,除了临床应诊抄方以外,导师可以将多年的典型病例输入电脑采用多媒体的讲课,或者在大会主题发言讲座,或者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组织主题性讲座、沙龙、投稿等,更多的培养学生开堂应诊以外的学科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开放的。 教学模式不同还体现在于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更多的以家庭式的进行,学生拜师后就成为导师家中一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学的过程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虽然这种形式会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但其优势在于长时间的相处,导师与学生间能更好的互相了解,更有利于导师因材施教的进行,而学生能更近距离的了解师父的言行举止,学其医术,更可学其为医之道。无论哪一时期,学成大医者,德与术双修都是必需的。于此同时,由于当时的交通及信息能力的限制,更多的医师诊治的病患是身边所熟悉的乡里乡亲,这种类似于家庭医师性质的诊治疾病,学生会代替师父进行随访的行为,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而现今的师承教育已经难以像以往模式那样以家庭的方式进行,更多的是阶段性的跟师学习,学生与导师的相处时间较短,了解不可能十分全面,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对病患的随访能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1.2.3教学理念的差异 以往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应诊,只要学生有能力有自信处理好病患获得良好的疗效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由于老师的学医经历不同,所处地域有别,临床接触病种各异,加之学术观点各见山水,一师一徒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显得知识面不宽,常常有门户之见,甚或谬误相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早已为中医师承制定了教育方针。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现今的师承教育的目的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诊之外,还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学科带头人之类的高层次人才,这就需要导师拥有更为开放的教学理念。近年来,以培养高层次中医学术人才为目标的师承教育计划(包括研究生教学)中,都要求导师采用教学团队的形式,这一形式经过不断的摸索后进一步地发展成为打破学科和地域限制的开放式团队模式,为了中医的发展,同行之间的竞争转化成了合作,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已经在校门之间、乃至国门之间穿越,这一教学模式和理念在科研型师承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2现代中医师承模式的需要有组织的更开放的模式

  2.1有组织地进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习班形式的师承模式 近年来,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了多批次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在全国范围内选拔高学历的临床资深中医师进行专项培养,打破了原有内外伤妇儿的分科界限,由全国知名的名老中医师统一授课,进行理论及临床学术的统一培养,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青年专家。当然,这类师承模式的开展必须要以每一位导师能愿意接受这种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为前提,这种打破门户间壁垒的理念对于旧模式的中医师承教育来说绝对是不可能接受的。但在笔者所接受的师承班教学中,每一位导师分别做了充分的准备给我们全体学员上大课,都把自己从医数10年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认真仔细回答每位学员的提问。每位导师还鼓励各自的学生与同学间更多的交流学习,摒除学科或医院地区之间的隔阂,促使每位学员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就是这种无私的精神促使现代中医的不断开放与进步,也就是这种精神促进了很多年青中医人才的快速成熟与发展。

  2.2建立在网络平台的更开放的中医师承教学模式的思考 目前由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的入门要求较高,且考虑到老专家们的健康因素,跟师学习的机会有限,更多有需要的临床年青中医师难以进入这类高级别的学术培养模式,因此,为了现代中医临床医师专业能力的整体飞速发展,笔者设想:由中医管理机构统一建立并规范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网站,将具有特色的老专家的查房、门诊等文字影像记录资料上传于网络,供国内外中西医临床医师及爱好者观摩学习,也可以通过这些具体而实在的案例进行线上讨论交流与提问,由名老中医的学生们在网上进行答疑或会诊等。一旦建立了这种更开放的师承模式,将会有更多的中医临床医师受到专业学术教育,也将能更好更广泛地推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当然,将有更多的病患受到惠及。

  3结论

  以上是笔者对于现代中医学教育中师承教育模式的思考。师承教育具有很多特点,如能培养出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发挥师徒双方的主动积极性、便于学习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理论联系实践、培养较强临床能力、重视医德和文化学习等优点。其主要的优势就是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教学,让不同风格的学生走不同的成长道路,这也是公认为师承教育较医学院课堂教育的最为突出的优势,值得我们不断地推广及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地加强新时期师承教育的效能。因此,为了能不断地培养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以及高超临床医学技能的中医接班人,我们各位中医同仁都应该重视新时期现代化中医的师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自立,刘国安.浅谈中医的师承教育.甘肃中医,20xx,21(1):38-39.

  [2] 曹丽娟. 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J]. 亚太传统医药, 20xx,4(2):89.

  [3] 邓华亮,田思胜.师承制教育模式内涵的探索[J]. 山东中医杂志,20xx,23(3):186.

  [4] 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26(6):402.

  [5] 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xx,19(2):87.

  [6] 夏 蕾,郭建刚. 建立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xx,29(1):14.

  [7] 王晓峰,周云,蒋华.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 新疆中医,20xx,25(5):101.

  [8] 戴恩来.关于中医教育模式有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甘肃中医, 20xx, 18(3): 37.

  [9] 王新陆.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J].中医教育, 20xx,24(5):1.

中医教育论文 2

  随着现代美容医学的兴起,在美容领域中,与普通生活美容中化学合成化妆品副作用及“治标不治本”的弊端,现代西医美容整形的局限性和后遗症等相比,中医药美容行业凭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源于自然、亦食亦药的中草药,安全有效的针灸推拿,越来越得到中国乃至世界爱美者的认可和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的美容职业教育开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美容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类美容行业学校应运而生。但这些办学单位多缺乏资质,其学习形式以业余、短期培训为主,教学内容也仅限于讲授生活美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极少涉及专业的中医药美容知识。正是因为中国美容行业“短平快”的教育培训方式,使得中国美容职业教育的起点很低,从正规中医药院校毕业,拥有职业高中、大中专(本科)学历文凭系统学习的高级专业人员还比较缺少,造成大众对中医药美容的职业认可度不高,美容师一直处于低端职业的状态。形成了与中医药美容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相对立的教育缺失现象。这都需要我们对美容职业教育领域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思考。

  (一)美容行业长期以来沿袭的传统师傅带学徒的行规已不

  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师带徒教育模式主要是由老师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能够达到学习实践操作经验的目的,但这种方式传承范围过窄,接受师承的人员有限,只有纵向的技术传授,缺乏横向的技术拓展,难以适应中医药美容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影响徒弟能力水准的提高。再者,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缺乏理论基础,对行业的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结果只造就了一批只会埋头苦干,不懂创新的技工而已。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世界观等综合知识的积累,少数的从业人员没有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利于美容业健康发展的事故。

  (二)部分中医药美容培训学校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两者之间做到兼备。由于采取的是效益优先的原则,尽量压缩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以使得学生尽快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半成品。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中医药基本理论、微生物学、美容咨询技巧、美容心理学、美容营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授课明显不足,教学质量差。同时,师资配置薄弱,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授课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这些教育的缺失无法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从业者。

  (三)许多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限制

  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大部分人在刚从事美容师工作时,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拥有合格的操作技能,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就行了。但是随着自身的成长,就越来越感觉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尤其是现在社会分工的趋于细化,从美容行业中不断衍生出如美容督导、形象顾问、心理美疗师、美容营养师等分支职业,对整个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有了很大的跨越。因此美容师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来充实自己。

  二、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适应发展,改变教育模式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形成学历培养、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并重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也应该由初期师带徒模式向职业教育的方式发展。首先通过学历培养,为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依靠岗位培训,让从业人员拥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累积重要的工作经验;最后保持继续教育,不断引入新知识、新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行业的激烈竞争。要突出“学中做、做中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美容人才。

  (二)迎合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定位在培养高等技能美容人才。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除应具备美容医师的职业素质、中医美容的基础理论和诊疗知识外,还应当具备高级美容师的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临床各科,中、西医学美容,医学美学,美容心理学,还应在不同层次适当增设化妆品学,美容护肤,美容化妆,美容医院经营管理,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等相关课程。即以中医教育为主体,多学科为支撑,促进中医美容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校企联合,整合教育资源

  要加强与一些本身就拥有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的大企业紧密联合,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打造品牌。以订单式培养,顶岗培训等形式为企业量身打造实际所需的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校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就业平台,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带动教学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培训市场。

  (四)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各美容机构要通过与中医药院校共同开展创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组织活动,增强广大中医药美容工作者的学习紧迫感。把学习变成生活习惯、工作状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方式,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以用促学,促进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营造中医药美容行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结语

  行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则在教育。中医药美容行业的激烈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医药美容职业培训机构出现,高学历、高素质的从业人才会越来越抢手。因此,我们要努力以整体提高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水平来推动中医药美容行业的健康发展,让从业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

中医教育论文 3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蕴含大量哲学思想,所以历代中医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借助古代哲学的思辨方法进行的,并由此取得不少突破。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在这方面的特殊性,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文是根基,医是楼”,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医学家,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对历代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较好地体现了医、文、哲的有机统一。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此外,“命门学说”的倡导者之一的赵献可,“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故古有“文人学医,瓮中捉鳖”之说。亦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很多无缘于仕途的文人由此而成为济世活人的大医家。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指出:不通儒者“保无有读死句下者”。如其举例说:“景岳谓熟地补阴,即于‘阴’字疏,其不能补阳处自在言外;人参补阳,即于‘阳’字疏,其不能补阴亦在言外。注之即所以砭之也。”[2]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对古典医籍的深入理解。事实上,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中医理论。中医教育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灌输,若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不谙哲理,将有碍中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中医临证水平也难以提高。故学习中医必以传统文化为基。

  其次,在医德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寡欲”及佛家的“慈悲”等各家伦理思想与主张,无不对古代医家的素质、行为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如“医乃仁术”之说就源于儒家“仁义天下”的道德原则。中医强调关注人、爱护人,把仁义道德作为医者的准则和追求。在医学领域,“仁”是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即“术”来具体体现的。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佛家“慈悲”思想的体现。

  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西方文化与思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传统文化却被束之高阁,这是导致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第一,基础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素养。在步入中医院校接受系统教育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称之为中医学前教育,主要包括中小学教育。目前,中医学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所欠缺,这使刚步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现代中小学教育中,过于偏重数、理、化的学习,以及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却普遍忽视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其中仅有的语文学习,也只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渗透。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注重孩子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我们很多准大学生们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潜意识中有所排斥,这就是中医学前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学习给中医教育带来的弊端。

  第二,中医教育中西并重的现实模式。中医学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知识同时授受的过程,这就是中医院校教学过程中比较独特的地方。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科学,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以中医专业知识为主,侧重于东方文化,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胜任现代医疗保健工作和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中还安排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和西医学的有关课程,学生入学时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所谓先入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与思维模式。相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及基本观念等比较生疏。相对现代科学及西医学而言,中医知识的学习令他们感到迷茫,很多学生称之为“读天书”。这正道出了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知识并授,学生在学习掌握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三,中医学子的迷茫与困惑。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响应国家教育部高校扩招政策,进行扩建扩招,中医学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愿报考学习中医学,第二类是父母家长要求报考,第三类是落选后被调剂过来。其中很多学生都属于盲目报考。中医本就深奥,名词术语古奥,与现代化差距甚远。而即便是那些带着很大热情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接触中医学科,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概念相对抽象,也不易领会其中要旨。而西医学科,看得见,摸得着,概念清清楚楚。此时,中西医在学生心目中的反差便开始了。再者,随着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人文思想逐渐被边缘化。于是,报纸媒体可以用很大的篇幅去采访报道飞船升天,却鲜有对于文化传承的关心;电视广告播放的无外乎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却鲜有对历史文化的宣传[3]。现今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氛围,导致中医学生在潜意识中重技艺而轻人文,这使得他们不知不觉步入尴尬境地。因为对于中医学而言,技艺固然重要,但中医学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实践学科,人文思想是其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素养不达标,使得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中医学缺乏应有的热爱与信心。他们在无法深入理解的同时常处于无端的迷茫与困惑之中,所谓“志不坚者智不达”,试问这样如何能学好中医学?

  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

  针对目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或意见,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祖国医学。

  首先,要注重中医学前教育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中小学教育中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比如在课程中专门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引导一部分学生早早接触传统文化及思维模式,也可将传统文化知识列入升学考试大纲,作为能力评定项目之一。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尤其注重中医学知识的穿插,如现今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诸如“扁鹊见蔡桓公”之类的文章,可以多加选编。此外,还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兴趣班中,如开设围棋、太极拳剑、书法、民族乐器、国学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培养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进一步完善中医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医教育水平要提高,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讲广,使学生深入理解而触类旁通。鼓励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传统经典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在打好中医学功底的基础上,再学习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等课程,使学生对人体和疾病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以便进入临床能更快地适应。授课过程中,西医应重基础,而中医应重临床,这样使学生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药到病除。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许多技艺多为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使各种技艺得以流传,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等。师徒教育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师承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时代变迁的缘故,现代中医教育不可能完全回复到古代师承模式,但可适当借鉴效仿,让刚步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早早接触到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领略他们的医德医风,学习他们的技艺,将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

  再次,加强中医院校校园及教师队伍文化建设。在加强中医学子传统文化素质上,首先要加强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文化品位。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改善学校的文化氛围,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以中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如在校园里增设中医文化气息浓郁的建筑、壁画、标语等,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应增设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数量,调整文化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改革文化类课程的考核方法等[5]。此外,还可以在平日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多多引进高雅艺术文化的巡演活动,邀请优秀的艺术团体和传统文化的艺术团体进校园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其次,加强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提高传统文化修养[6]。教师是传播先进校园文化的源头,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文化传播上,关键要教师有较深的文化功底,较好的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真正地认同传统文化。因为,大力加强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

  最后,重点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有传统特色和文化涵养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文化现象面前,能够明辨是非,学会取舍。通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掘和寻找传统文化之根,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其中,如何处理好东西文化冲突是很多中医学子感到困扰的问题。近代名医张锡纯在西学东渐,群情惶茫之际,明确指出:“事贵师古,尤贵与古为新,方能使医学日有进步”,“吾人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人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可见,继承是发展的前提,中医学子应该在继承好传统中医文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发展中医学。而关于中西医的区别,恽铁樵老先生也曾这样说道:“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道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哲学思维模式,中医学子可慢慢在学习实践中体味揣摩其中的涵义。

中医教育论文 4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也被逐渐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这使得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我国教育部与20xx年颁布实施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要求各类各级学校强化教育工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平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3-4]。

  1.4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能够深刻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医学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意象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思维模式,例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对中医产生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医学“以象定脏”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意象思维符合传统思维方式动态变易、直觉感悟的及统一整体的特征,其媒介为象征、类比的方法,能够对人体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进行灵活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疾病诊疗、表现和生命现象的动态、整体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忽略逻辑的影响,因而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医学学生对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体的认识,并与客观逻辑相结合,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

  2.加强学生传统医德培养

  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医德坚持“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则、“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价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坚定信念,因而带有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亮点。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以来,传统医德都为医者提供了不断改善医技,树立道德的精神动力,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文化,而这一理念在传统医德中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人的修养、行为事件医技慎独精神,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术也是传统医德的中药内容,符合医学领域的职业特征和职能特点,是维系整个传统医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草纲目·序》中曾经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不仅是儒家行医治病中仁术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仁”理论的充分体现,将“仁”和“医”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医生职业“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中医思考方式以及“师从自然”学习态度的培养,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来看,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后,中医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以文、史、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逐步转化为了以数、理、化为主,而这也是西方科学知识结构的中药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量概念理论以及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7-8]。

  从目前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但是,在现代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在学生切实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其仍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甚至是质疑中医学临床疗效,而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逐渐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当前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来看,已经基本没有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智慧和哲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疏远,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医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都应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中医学的领悟和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9-10]。

  4.总结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医学教育中,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人体疾病诊疗和病理的客观规律,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精华,对生命现象进行更加客观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传统医德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其精神内核之中,从而更加深刻解释本土文化印迹。对于中医学学子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形成传统医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xx,23(05):789-790.

  [2]王艳春,任旷.寓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践之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08):106-107.

  [3]杨泽寅,曾红,陈晶.论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xx,3(39):9-10.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2(10):1078-1079.

  [5]吕庆建,毕于建.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学教育,20xx,24(02):263-264.

  [6]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28(04):507-508.

  [7]金丽.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之思考[J].光明中医,20xx,30(04):903-904.

  [8]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J].医学与哲学,20xx,34(10A):30-31.

  [9]梁晓春.寓传统医德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0(01):71-72.

  [10]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2(03):291-292.

中医教育论文 5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中医护理作为中国所独有的特色护理课程,在护理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高等护理教育开展多年来,对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始终存在误区,阻碍了我国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现代护理体系的构成。高等护理教育设置中医护理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又能掌握中医辨证施护、整体护理的高素质全面型护理人才。

  一、中医护理含义与特点

  中医护理是指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开展护理工作。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体质调护等。中医护理的核心理念为辩证统一施护。中医护理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的,一旦某个器官出现病变将会影响其他器官,造成病理上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医护理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体的运行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病理和生理状态都受到了自然界影响[2]。病情观察依靠辩证施护,在进行辩证施护之前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与现代护理中的仪器检测不同,中医护理诊断病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手段,同时结合病史询问、个体状况等信息,运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医八纲辩证可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初步诊断病人的证型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提出护理措施[3]。起居护理指的是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环境适宜。《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学认为保持情志舒畅有利于抵御疾病,饮食调护也能治疗疾病,因此,中医护理可根据辩证施护原则对病人进行膳食和营养方面的护理指导。中医护理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护理方式,包括针灸、拨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等二十余种传统技术,同时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以上护理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并且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家庭护理。

  二、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关系

  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入整体护理阶段。这一点与中医护理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和中医护理注重养生防病的理论相一致。中医护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养生护理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对于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以及老年疾病发生,如何预防老年慢性病,如何更好地护理老年慢性病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而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加适合中医护理方法,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进行护理,能够有效调理老年病人的机体,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对合并多种老年疾病的病人具有很好的疗效,避免了服用西药副作用多的弊端,并且可以减少服药次数[5]。

  三、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十分必要。有研究显示,各高等护理院校中西医课程比例差异很大,中医护理课程多为选修,而西医护理课程为必修。在统计的39类中医课程中只有3个为必修。并且中医护理实践课程也远小于西医护理实践课程比例。由此可见,各高等护理教育院校对中医护理课程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只有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优势互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和谐发展。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之间,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过程。现代护理人才不仅要专业化,更要掌握多学科知识,成为全面性人才。因此,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刻不容缓,同时合理分配中医护理课程比例,提高中医护理课程地位。

中医教育论文 6

  【关键词】 循证医学;中医药;研究生教育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指临床医师在获得了准确的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纯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找出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作出对患者的诊治决策[1]。该定义是从应用目的角度下的,广义而言,EBM应包括证据的提供、筛选、总结、利用的一系列过程。中医研究生教育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药临床与科研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医药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将EBM摆在突出位置。

  1 循证医学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

  20xx年,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公布了一篇有关1994年1月-20xx年6月期间在国内医学期刊发表的3137篇随机对照试验方面的文章,其中有1452篇西药研究、1685篇中药研究,令人吃惊的是,这3137篇文献中大多数是低质量研究[2]。这一调查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医学临床试验开展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如何加强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员的流行病学学科素养和循证意识,已经成为了十分迫切的问题。医学教育是重视实践、重视知识更新的专业教育,对EBM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医药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EBM应用是密切相关的。而历年中医药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论文的发表数量与质量是国内中医药EBM发展情况的客观体现。刘氏等[3]检索了1994-20xx年发表

  在中文期刊上的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献,指出我国中医药EBM文献的发表数量和质量都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杨氏等[4]对20xx-2007级的1137名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的EBM意识和对EBM理论掌握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说明EBM教育在中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于目前尚缺乏对中医研究生EBM教育的调查报告,但从国内大环境和中医研究生教育自身特点来看,应与全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基本相似或低于全国水平。

  2 循证医学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2.1 时代的需要

  EBM不仅标志着一类新的流行病学方法的诞生,更带来了医学思维领域的革新,使人们从过去的经验医学模式开始向更加严谨的EBM模式迈进。在具体临床与科研实践中,EBM理念也很大地丰富了从业者的思维。传统中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医学,EBM对于中医药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医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后备军的历史使命,要使中医药的疗效得到广泛承认,就必须按照EBM的基本原则,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作为可靠的证据来源。

  2.2 临床与科研实际工作的需要

  EBM是为临床服务的,其理念要求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审慎地利用最新的证据指导诊疗。在病因与危险因素、诊断、防治、预后、药物不良反应及卫生经济学指标评价上,EBM都可以发挥其指导作用。遵循证据,客观上可以增加治病的疗效和节约卫生资源;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强医师的信心,增强患者对医师和诊疗方案的信任感。而在科研设计中,EBM与流行病学等学科一起,可助力于合理地选题立项和设计实施。另外,EBM的眼光也可以让研究生们对于已发表科研论文的可靠性更具备辨别力。

  2.3 个人发展的需要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更新信息产生并传播。要积极、合理地评价和应用这些新的知识,除了在专业和文献检索方面的功夫外,运用EBM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EBM的理念有助于研究生走在专业的前沿;另外,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因此,其培养目的不应仅局限在专业应用领域,而应着重培养其创新与理性思维。

  3 对目前中医研究生循证医学教育的建议

  3.1 开展相关调查报告

  甘肃中医学院开展的一次针对中医药专业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接受EBM课程的学生在对EBM知识的理念与认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医学数据库的使用等方面均优于未接受该课程教学的学生[5]。这说明专门开设EBM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尚缺乏关于中医研究生EBM教育的调查。中医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理论课时少、学习主动性强、偏重临床与科研实践及自身专业特点等,如何制定出适合中医研究生的教学计划,需要经过试行后论证评估。

  3.2 加强教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现行卫生部规划教材已包含针对西医院校学生的EBM教材,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EBM教育的重视,也对EBM教学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目前EBM在中医研究生课程中一般是作为选修课程或仅在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其他专业课程中作为章节出现,缺乏专门、统一的教材。应根据中医研究生教育的自身特点编写出一套系统、规范、高质量的EBM教材,以适应教学目的的需要。另外,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除组建专门的EBM教研组外,还应加强对各专业教师的培训,将EBM理念渗透到专业教学当中去。

  3.3 重视学科间交叉和渗透

  EBM不是独立存在的,要熟练掌握好EBM的理论,还应具备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信息检索及专业课程等基础。统计学是EBM的数学基础,流行病学是方法论基础,而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最重要载体的信息检索技术则是EBM得以广泛应用的有力工具。除此之外,专业领域是EBM应用的核心,如现在各国针对每个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指南,就是在EBM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只有与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在EBM学习和运用上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在上述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强调EBM的重要性,应该使各自之间相互渗透,加深研究生对EBM的理解,充分掌握EBM思维。在各门课程中向研究生渗透EBM的内容,实际上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更有利于研究生掌握EBM思维。

  3.4 重视实践教学

  教育的目的最终在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中医临床专业的EBM实践主要体现在病房、门诊的实习和教学查房上。最可行的模式是由临床经验丰富和掌握EBM思维的临床教员直接带教2~3人的小组,结合具体病例,通过诊疗基本过程,对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开展EBM教育。国内有这种教育方式成效的报道[6-7]。中医研究生EBM教学的目的,不仅体现在对证据的利用方面,还应培养学生成为可靠证据的提供者。应鼓励研究生撰写专业领域的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充分体验EBM的过程。而在科研实践中,可具体到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等,如指导怎样对已发表文献进行偏倚评价、进行针对实验指标与研究对象相关性的系统评价等。

  3.5 重视中医药自身特点,提倡开展中医药循证的创新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药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中医药接受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起步较晚,对严格的科研设计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医药疗法因为强调个体化干预,“内省”思维色彩浓厚,对医师经验要求高,使疗效评价困难重重,不利于EBM的应用。创新思维是教育的重头戏,循证需要创新,也需要“本土化”,国内已有中医药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制定的探索[8-9]。中医研究生应积极充当可靠证据的提供者,应引导他们关注这方面信息,看到中医药EBM发展的不足之处,积极运用现代科学的工具、方法和创新性思维,探索解决现代医学标准化模式和中医药传统诊疗模式矛盾的方法。重视中医药自身特点,与EBM结合,应当成为中医药EBM教育的特色,这对引导研究生客观理性地看待传统经验医学与EBM的辩证关系是有益的。

  4 结语

  中医中药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除了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结合,还要与EBM结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药发挥更优、更可靠的疗效。研究生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军,重视研究生EBM教育,增强他们的EBM意识,对整个中医药从业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1.

  [2] Taixiang Wu, Youping Li, Zhaoxiang Bian, et al. Randomized trials published in some Chinese journals: how many are randomized[J]. Trials,20xx,46(10):10.

  [3] 刘建平,夏 芸.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章的质量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27(4):306-311.

  [4] 杨克虎,田金徽,罗小峰,等.医学研究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态度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xx,9(4):396-399.

  [5] 徐厚谦,金 华.对在校医学生循证医学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xx,26(3):49-52.

  [6] 聂小蒙,徐晓璐.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xx,17(3):460-461.

  [7] 卓文磊,朱 波,谢启超,等.循证医学在肿瘤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xx,16(6):101.

  [8] 刘志顺,彭唯娜,毛 湄,等.《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文献质量评价标准[J].中国针灸,20xx,29(1):81-84.

  [9] 郭 旭,刘保延,刘志顺,等.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结构特点及方法学探讨[J].循证医学,20xx,8(2):105-107.

中医教育论文 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了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针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却仍尚未广泛开展。

  本文主要依托近两年来国家对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从学院辅导员的角度探究多种资助形式如奖学金、助学金、社会实践创新基金等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发挥的指导作用。拟以本学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研究生为分析样本,结合其受资助情况、参与“三助”以及各项社会实践的情况,参考20xx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分析学生的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力求找到研究生资助体系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增强研究生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近两年来国家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及现状

  从20xx年起,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逐步建立了由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博士生普通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津贴、经济困难研究生困难补助、研究生医疗帮困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20xx年,国家加大了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设立体现了一定的导向性,主要根据高层次人才群体自身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科研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因素考量,激励研究生全面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逐步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末,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开始大规模扩招。研究生扩招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我们也看到,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容乐观。

  目前各高校均已将《大学生成才与职业发展》列为本科生必修课程,通过三个学年的授课,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认识外部世界开始,逐渐帮助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职业定位,并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毕业季来临之前逐步通过训练掌握熟练的求职知识和技能。相比之下,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前开展得却远远不够。

  在日常与研究生的交流及帮助研究生解答求职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时,笔者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考研前,很多研究生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经过慎重的思考,目标明确,而是看到大家都考研,自己便也加入了考研的队伍。其次,研究生刚刚入校时,最早经历的是适应期,这个阶段中,很多学生对于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再次,对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特点,很多学生也没有很清晰的意识,仅仅是作为本科学习阶段的延续,认为随着学历程度的提升,将来找到好工作的几率自然便会增加。最后,由于研究生求职信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网络,更直接的渠道则是来源于导师和师兄、师姐,因此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生最为关注的除了学习和科研以外,便是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学校和企业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三助”岗位的聘任等资助信息。因此,结合学生的关注点,针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向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625名在读研究生发放问卷“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资助体系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研究生受资助情况及职业规划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笔者团队对学生职业规划及受奖励资助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本文仅选取与职业规划相关的两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1.职业规划知识来源及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有27.16%的学生表示自己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来源于学校组织的就业讲座,29.24%的学生表示来自于专业老师或辅导员的指导,26.73%的学生表示来自于师兄师姐的指点,还有16.87%的学生表示来源于网络查询。30.61%的学生认为兴趣爱好是职业规划最关键的依据,12.24%的学生认为是特长,39.8%的学生认为是所学专业,7.89%的学生选择受社会热门职业影响,8.31%学生选择实习时间经验,另有1.17%的学生对此表示不明确。65.2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指导,5.9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19.0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9.71%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此类问题。

  2.学生对职业规划具体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要求

  对于相关职业规划指导,学生中有36.41%的学生表示喜欢面对面咨询,有15.24%的学生喜欢电话咨询,26.31%的学生喜欢网络咨询,还有22.04%的学生更喜欢同学互助。

  在职业指导中,33.2%的学生最期望得到职业礼仪、形象指导方面的帮助,31.45%的学生期望得到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等方面的指导,23.34%的学生期望得到职场中人际交往的技巧之道,还有22%的学生期望得到专业知识方面的择业指导。

  关于研究生阶段应增设哪些职业规划教育,32.66%的学生选择提供实习基地,35.01%的学生选择拓展与工作相关的社会实践,32.33%的学生表示应与实践结合开设职业规划课。还有学生提出,“学校奖学金政策不够明确,职业规划指导应从入学开始,逐步渗透,而非在毕业季重点突出”,并希望学校“提供实习机会”。

  四、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研究生资助体系对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促进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与日常访问发现,目前研究生对于就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困惑:实习机会较少、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足、职业规划教育不够完善、职业规划开始较晚、职业礼仪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系统性培训不足等。而在当前的奖助学金体系中,仍是以科研学术为主要导向,对就业指导方面侧重非常有限。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未来应当依托研究生资助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

  第一,根据不同培养层次设置不同类别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如“健康职业全景图”“医药企业及医院实习参观”等。从学生的问卷反馈来看,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如针对博士生大多数会选择在科研院所就职并以从事本专业为主的就业意向及特点,对博士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应当以科研导向为主,在一年级入学时,通过学科带头人和一些药企、医院中的优秀导师在职业规划方面对学生及早进行指导,使学生一入学便明确就业方向和研究目标,最终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而针对硕士生中转行学生较多的情况,应当对硕士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培训,如简历指导、职场人际关系、求职形象与语言艺术等,同时及早介绍他们与不同领域的导师和师兄师姐认识,组织大家进行经验交流,利用朋辈辅导的方式,让大家及早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有的放矢。

  第二,入学伊始应当通过讲座、师兄师姐交流座谈、问卷访谈、企业和医院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及早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择业偏好,以及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如有些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更为擅长,也很想做管理类的工作,可以建议其多关注药事管理这类工作的工作内容和性质。

  第三,依托奖助学金,在奖助学金的设置中引入职业导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比如,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加喜欢文秘管理类工作,那么也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相关信息和锻炼机会,如研究生助管,在替老师处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这类工作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并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在奖学金的评比中,也可侧重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设置“社会实践奖”“优秀社会工作奖”等。我们还可以举办以职业能力考察为主的“职业能力大赛”,设置一定金额和级别的“优胜奖”,引导学生重视发展职业能力,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和师兄师姐学习更多的求职经验。

中医教育论文 8

  药理学是中医药院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桥梁学科,涉及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广泛知识。其药名、药物种类繁多,基本理论和知识繁杂而作用机制抽象。如何激发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笔者有如下体会。

  1中医药院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1.1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成人教育学生来源多样,虽有部分学员曾接受过高等教育,表现为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较高,自学能力较强,但大多数学员中专或中职学校毕业,知识水平有限、自学能力比较弱,而且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其年龄、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也有很大差异,对药理学的学习,他们感觉难度很大。

  1.2学习精力明显不足

  由于成教学生半工半读,承受着学业、家庭和工作等多方面压力,学习时间和强度上难以保证,学习精力明显不如全日制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性比较强,容易从其自身的认识和工作经验出发,对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1]。这有利于理解掌握个别知识点,但也会造成知识结构的片面化,很难系统学好药理学课程。

  1.3西医背景薄弱

  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以学习中医学、中药学课程为主,辅以西医、西药课程的学习,课程设置以中医中药类学科课时多,西医课时少。学生对于属西医类课程的药理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其西医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不如西医院校好,给药理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2药理学课程特点

  2.1重点多、枯燥乏味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药理学具有抽象概念多、药名多、药物别名多、作用及其机制多、用途多、不良反应多等特点。但同时也有很强的系统性。其与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的多学科交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困惑,增加了掌握和记忆的难度。

  2.2实验内容多

  与其他学科相比,药理学研究方法特殊,实验性比较强。实验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药理学课程实验课比较欠缺,甚至有些院校没有安排实验课程。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主要依赖教师的示教操作,按照已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而这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3桥梁学科

  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医学和药学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之间的桥梁[2]。中医学和西医学作为2个不同的学术体系,前者侧重于阐述疾病的整体性,虽然副作用比较小,但是较笼统而不够精准。而后者则偏重局部分析,作用机制比较单一,尽管起效比较快,但毒副作用比较多。中西医结合互补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药理学作为其间的桥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在学好中医学的同时,也应该学好药理学,掌握现代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

  3药理学教学对策

  3.1比较教学法

  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点繁多。即使是同一系统的药物也具有很多不同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针对药理学这些特点,采用比较教学法,在授课时列出提纲,启发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在学习同类药物时进行横向比较,在掌握该类药物共有药理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药物特有的作用和规律[3];在学习具有相似作用的不同类药物时,对不同类药物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掌握药物特有药理作用的基础上,总结药物共有的作用特点和规律。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授课时要由浅入深。先讲每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主药,然后通过列表、概括图等方法将同类其他药物同主药比较。比如,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要先讲此类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即对心血管的影响。然后依次讲授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作用于受体,可以加快心率。去甲肾上腺素属于α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属于α、β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属于β受体激动药。虽然药理作用都是对心血管有影响,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同。去甲肾上腺素通过激动α受体,收缩血管;异丙肾上腺素激动β2受体,使血管扩张;肾上腺素可以激动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又可通过激动β2受体使血管舒张。如此使学生在比较中总结掌握重点、难点,学习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3.2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中,针对不同专题的药物特点及药理作用,进行专题讨论。在实施过程中,首先由教师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将药理学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确定讨论内容。然后通过课堂上需要讨论专题的介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可在专题讨论后进行合适的评价和总结。使学生掌握该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讨论式教学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综合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布置思考题,这些思考题多是对相关知识和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由此因势利导学生主动地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专题讨论,锻炼学生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创新实践教学

  传统药理学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验证药理学的基本理论。针对药理学实验课内容比较多,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的特点,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观看实验课录像和虚拟实验,促进学生对基本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教材及实验的局限性,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具体化[5],直观地揭示药物与机体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药物研发历史。传统的药理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难接触到临床病例,无法进行实例操作。但成人院校部分学生有临床经验,可引用临床病例并进行讨论[6]。在临床病例讨论中更好地将药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用药联系起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促进临床思维的培养。在药理学教学课堂上引入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协作,有利于学生参与临床用药实践。实践教学要紧跟临床研究的步伐,围绕着临床实践问题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

  3.4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出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其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教学法。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精力明显不如全日制本科生,甚至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时数明显减少,大量的内容需要自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自学能力[7]。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地提出关键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启发其思维,安排学生自学。结合难点内容的重点讲授,加深理解,增强记忆。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分析总结,更深入的了解药物作用的机制,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3.5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半工半读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是各种各样复杂的临床问题。而药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药理学教学中使用PBL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会思考,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同学反映药理学药物名称、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繁多且易混淆。一番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之后,很快就忘记。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后,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复习。PBL教学法调动学生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根据生活中遇到的药理学相关知识,主动提出问题,通过与同学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查找相关文献,并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学生复习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师,不能完全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讲授内容及学生层次的需要,采用比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及创新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要以更好地满足中医药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需要为目标,培养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均具备的实用性高素质人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及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笔者通过几年的探索与改革,药理学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

中医教育论文 9

  摘要:中医是我国整个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医学教育相关问题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为中医医学教育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诸多挑战。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还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对如何更好开展中医医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入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重点研究,以期更好立足市场经济背景,寻找正确、科学的中医医学教育方向。

  关键词:中医;医学教育;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体制类型,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经济与教育之间向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不同阶段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都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我国中医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受到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影响。而面对现实经济条件,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也需要积极探索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发展途径。

  一、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经济环境也会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来看,教育事业肩负着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以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任。中医医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不同个体在中医医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熟练程度等,从而更好地为各种实际建设任务服务,促进整体建设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各种知识和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多种中医理论和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中医理论和资源的开发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系统的中医医学教育来不断促进相应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更好将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成果等应用到实际的劳动生产过程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各中医院校则属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中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会对中医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无法良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的中医医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无法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相应的专业结构在设置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不同类型和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应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多好的针对市场以及各种中医药技术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进行科学的教育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促进中医医学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首先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针对以往中医医学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适应现实经济条件的问题,还需要积极地立足中医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注重对教育评估所具备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予以应用,鼓励不同的中医类院校积极参与到激烈的投入与产出市场竞争之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对中医类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予以“倒逼”,促进其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要做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更新。在中医医学教育中,要努力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从而制定完善的多方面对策,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优化。

  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在立足国家教委所制定的专业目录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对中医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科学分析,进而以相应的调研和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自主专业设置,并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另外,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交流频繁,大量人才的流动速度很快,并存在频繁的职业转换现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还要注意适当对专业口径予以拓展,以更好地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情况等。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注重教学实践和创业教育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在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育与实际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密切观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等予以增加。加强中医药相关最新科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及建设,并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尤其要注意在教材中对各种最新中医药科技成果予以收录和介绍、反映等,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帮助其日后更好适合市场环境。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上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中医类院校可以积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为中医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良好的条件。另外,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首先,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计划设置、内容更新、方法改革、建设管理等环节,遵循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育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全校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构建学校“大创业”格局。其次,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以项目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为原则,加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等,按照小资金培育、梯次资助、不断推进的机制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另外,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服务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师生共享学校的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引导成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校企联合培训机构,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评价各院项目,选拔优秀项目给予基金支持和导师指导,进入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实战平台。

  (三)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

  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五统一”体制。在这一体制模式下,相应的招生计划由国家统一颁布。不同中医类院校所使用的地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也是相同的,此外,还采用统一教学、统一审批专业以及统一办学等模式。这样的管理体制下,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一定的中医人才,但也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单一情况的出现,导致相应的中医人才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为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还需要在宏观控制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针对不同中医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打破以往“五统一”的办学模式,鼓励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进行共同集资办学。在具体的办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等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下,学校将作为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撑单位,双方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活动,包括联合培训中医药健康产业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课题等。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中医药职业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搭建企业“用人”和院校“育人”之间的桥梁,培养综合素质好的实用型医药人才。另外,也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智力引进工作,在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临床医技、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刘红宁,袁杰,陈绍辉,等.市场经济与我国中医药发展[C]//华东卫生经济研究协作会第23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xx.

  [2]王屹亭,沃红梅,徐玲,等.中医现代化滞后的制度分析[J].医学与哲学,20xx,(19).

  [3]郑旭锐,李长秦,董正华,等.中医创新实验班《温病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初探医学教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xx,(3).

  [4]耿直.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疆中医药,20xx,(6).

  [5]姚其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2).

  [6]陈艳萍.中医院校创业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2).

中医教育论文 10

  论文关健词:中医药教育 高职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的社会需求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很不协调,改变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现状,加速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需要,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行业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国中医药资源,主动适应市场对中医药护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未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下大力抓好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到20xx年底,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3所、民族医药院校3所、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3所、中等医药学校48所。呈现“二多一少”现象,即使本科院校多、中职学校多、高职院校少。随着高校的扩招,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中医理论研究、中医医疗、中药研究与开发以及中医管理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相应的扩充提高,但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中医护理、中药制药工艺、中药种植栽培、康复保健等人才奇缺。因此,有必要加速高职教育发展,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中医药高职教育要面向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面向中医药行业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和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以职业技术和岗位培训为中心,培养技术应用型和劳动服务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医药护专门人才。

  二、对高素质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1。中药产业雷要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据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是世界最大的药材生产国;中药产业拥有资源、劳动力、价格及知识产权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部分西药企业转产中成药,中药产业面临整体力量加强的极好发展契机。我国现有1059家中成药制药企业,31家领先中药企业的产值就占行业产值的26%,中小企业有1018家,占96%%。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高达75。8%。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特别缺乏高级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新增劳动力还没有经过中高等专业教育或培养。可以预见,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中药行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不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势必制约整个中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现有在职人员也急需接受在职继续教育,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实用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规模经营的的需要,中药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也需要专门技术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这方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对于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和边远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2,农村及城镇社区对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蓄求旺盛长期以来,中医药以其疗效肯定、费用低廉、毒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我国是农业大国,经过多年建设,农村医疗机构网络粗具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在全国80多万个行政村中,约10%的村无医疗点;全国农村医生和卫生员100万人,每千人拥有医卫人员1。15人。据全国30个贫困县的调查,92%的患者在村医疗点和乡医疗点就诊,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普遍存在。然而农村中医药人员现状更令人担优,数量偏少、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等职称分别只占15%左右。因此,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医疗实际的应用性中医药人才,显的十分紧迫。随着城市医疗体制的改革,社区医疗作为城市医疗体系的基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统计显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医疗同样需要中西医并重,而且需要的是与综合医院专科医生有别的全科医生,这些医务人员必须能中能西、懂医懂药、能医能护、能防能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深人居民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培养这种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理论知识适度的具有高等技术应用特点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正是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3。中医药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也雷要大批应用型人才21世纪,我国将全面进人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时间的相对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休闲将成为一种时尚,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康复保健医疗作为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体,其市场将迅速扩大。近10年来,我国康复保健机构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其从业人员的80%没有接受过医学专业教育,对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中医药康复保健人才的需求量将迅速增大。

  三、积极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中医药教育在层次上要加强面向农村和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类型结构上,逐步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20xx年底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41336人,其中高职高专9464人占23%;中专学校在校生51260人。从目前社会需求看,在农村迫切需要大专学历以上医护人才。因此发展能医能药、能防能护、下得去、留的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势在必行。从中医药教育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中等医药教育资源,发展中医药高职教育,多种途径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

  1。调整院校结构选择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校改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是举办高职班;同时鼓励、支持中医药大学与中医药学校合并或联合办学,成立校(院)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集高等中医药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

  2、选拔优秀中专毕业生继续深造通过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选送部分中专毕业生对口升人高等院校学习,或保送少数特别优秀的中专毕业生直接进人普通高职学院学习,两年后考试考核合格,发给高职学院毕业文凭。

  3。发展成人教育建立中医药人员终身学习制度,以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四川、湖北等省已开通了保送优秀中专毕业生上成人大专班的渠道。此外,面向在职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补课教育、学历教育也十分必要。

中医教育论文 11

  摘 要:因为诸多主客观的原因造成了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出现,各个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加强了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毕业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当中一对助飞的翅膀,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因时、因人、因地,多途径多方式地在中医药院校当中开展思政教育。

  关键词:就业创业教育 就业期望值 中医药校园文化 临床实习教学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就业市场、就业形势和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更因为专业性强、就业渠道窄、职业资格等多方面的限制,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如何克服困难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各个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加强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可他们往往忽视了对毕业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对毕业生开展相关的教育中往往注重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宣讲,却忽视了思政教育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当中一对助飞的翅膀,两者缺一不可。

  一、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总体上来看,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所进行改革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医药在群众心目中的弱势地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压力,导致了相当多医疗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从而影响医疗机构对产生经济利益更高更快的西医类毕业生需求的增大,甚至出现了中医院不要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反而只要西医院校学生的情况。而1988年《职业医师法》政策的出台更使得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职业医师的考试,而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这就大大限制了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无形中让许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陷入了就业困境。

  2、医学人才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影响。其实,随着我国的教育模式由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各个高校包含许多的高等中医类院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扩招,虽然近年来,这种趋势有所减弱。但是由于专业的多样化原因,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一方面,中医院校的师资与教学资源跟不上扩招的步伐,而大众教育带来学生的整体的综合素质呈下降的趋势,影响了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中的中医类型的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供大于求,从而导致“就业难”。

  3、中医院校相关专业设置错位的影响。由于在规模与数量上存在一定程度做大做强的现状存在,许多中医院校中一些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一方面,不少医学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与现实广大医疗机构的需求变化的步伐,往往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没进就业市场,就已经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各个中医院校的医学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对“热门”医学专业过于追究,造成某种程度上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类的“人才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4、就业单位存在就业隐形歧视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医疗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所招收的人员往往附加了种种条件与规则,有的在招聘启事上明文规定只招收本地区生源中医类别的毕业生,更有的只招收自己从属或附属的院校的毕业生,这样对于其他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产生不公平;另一方面,有些医疗机构过分强调名校高分的重要,而对于普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则持有挑剔的眼光,认为名校出来就代表高分高能,还有的医疗机构则无限制地提升所招聘岗位的学历层次,原本只需本科学历却提升到研究生学历,从而导致了中医类人才的浪费与过剩现象的出现。

  5、中医类院校毕业生依旧存在着自身期望值过高的影响。受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中医类院校毕业生自身期望值过高,其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就业观念仍旧没发生变化。一方面,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本科医学生毕业,就业目标定于大城市里的大医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区县级医院就不想去,而对那些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很大的西部地区、基层农村却更是不予关注,这些毕业生却没有意识到中医药人才在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社区其实会更大有作为,也更有竞争优势。就如基层社区所需求的全科医生,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中医药理学知识完全可以胜任。

  另一方面,一些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盲目性,他们往往不肯舍弃所学医学专业,将自己就业范围死死地局限在医疗机构,而不想去改行或独自创业,这种择业取向在现在的就业大环境下遇到的阻碍越来越多,其实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与其大学阶段的专业并不吻合。

  二、开展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可以说造成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充满着复杂性,既有现实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中医院校本身盲目发展所带来负面效应的影响。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所持双重标准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中医类院校毕业生中就业观念落后也是其就业难的一大阻碍。

  针对这种现状,各个中医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事实上一些院校对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理解有偏差,也没有意识到在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这表现为:

  1、就业指导工作偏重就业创业教育,往往只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开展,过多强调解燃眉之急,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追求高就业率,而在对毕业生开展思想引领、端正其成才观和就业观、增强中医院校毕业生到医药领域为人民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方面却做得不够。

  2、旧有的就业指导行为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方法单一。对于解决广大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只能是应一时直急,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行为,而解决这一缺漏的方法就是在旧有的就业指导上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医院校的就业工作全过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与职业道德,坚定毕业生投身医疗人才紧缺的西部、社区、农村等基层地方的信心和决心。 三、开展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对其他综合性院校而言,因为特殊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背景和毕业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以及目前所表现的“就业难”现象,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不同点与特殊性,所以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应该因时、因人、因地而变,具体情况如下。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以名医先贤为榜样,加强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学校应该引领毕业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历代名医先贤的事迹和精神为资源,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并增强同学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学报、校报、校广播台、宣传橱窗、阅报栏为主体,构成校园先进理论舆论阵地,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并引导他们以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择业基本出发点,自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作为求职首选,到那些紧需医疗人才的西部、社区、农村等基层地方去。

  2、结合中医院校的医学专业特点,以中医药文化校园为教育基地,因势利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中医药传统医学历来讲究仁德济世,追求大医精诚,至仁至善的精神,所以中医药院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的同时,可以把“仁德、仁心、仁术、仁人”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和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相结合。以充满中医药文化气息的校园为教育基地,依托校内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材种植园、模拟医院、校史馆等场所来进行教育。强化同学们的医德仁心,引导他们成长为心系群众疾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好医生,从而培养和造就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一代又红又专的中医药人才。

  3、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宣扬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成就,坚定中医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在临床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和教学医院应该积极宣传本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宣扬本医院发展与建设的成绩,并大力宣传在中医药行业中的杰出人才的出色业绩,并通过教师们和一线工作的医生们言传身教,对毕业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学生稳定中医药的专业思想,明确职业道德,激发他们热爱所学的医学专业和行业,树立长远职业理想,增强投身本专业本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4、注重发掘毕业生和校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教育功能来做为思想政治教育又一延伸。学校可以在各个学院网站上、就业宣讲会、就业指导课和就业讲座中设立专栏,挖掘和宣传在医药领域或在其他行业中自主创业做出成绩的以往中医院校毕业生典型事迹,邀请他们回校,通过讲座、座谈、联谊和论坛等各种形式活动,让校友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激励毕业生们,让毕业生们知道广阔天地,到处都可以成材发展,都可以做一番事业来,而不必受自己专业限制。

  5、依靠毕业班党团组织的堡垒与示范作用,培养同学们科技创新与自主创业能力。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同学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创业引领工程,鼓励学生们自主创业,而在这过程中,更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要注重发挥毕业班中党团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同志们在择业与创业,乃至科技创新方面也做出自己的榜样,表现出应有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先进带动后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思想引领他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们,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做出贡献。

  总之,在解决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过程当中,学校应该全面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从某种角度来看,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数字轻思想,关注于学校当年毕业生的就业率的高低,偏重于毕业生的就业前的“推销”问题,而缺失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与思想引领以及毕业生就业后的人生成长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则对就业创业教育起着一种弥补的作用,在学生灵魂与人格塑造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发挥了中医药院校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强化了中医院校毕业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了医学毕业生医德仁心,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良好价值观和就业观,乃至为毕业生就业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为解决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然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析[J].中医教育,20xx(6)。

  [2]刘晓兰关于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xx(13):81-83。

  [3]闫忠红杨天仁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出版20xx(7):91-92。

  [4]刘彦晶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中医现代远程教育,20xx(5):17。

  [5]袁斓范昕建王德蒇执业医师考试对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xx(10):19。

中医教育论文 12

  论文关健词:中医药教育 市场 临床教学

  论文摘要:目前,中医药高等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却存在其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不强,就业竟争力差等问题,文章就此探讨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思路,认为中医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切实保证教学质蚤。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竟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

  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

  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 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

  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 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

  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4。 5设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如此。

  任何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最终判定都要看其毕业生的素质,所以素质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临床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教学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门、科室、实习小组、带教老师等多级管理网络,逐级承诺,层层落实。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严格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门按时督促检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5结语

  中医事业的兴衰全系于人才,而人才的优劣则决定于教育。在现行中医学教育发展的学生一学校一医院各个链条中,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很多学生临床能力差,毕业后不能进人医院工作,利益得不到保障,学校为保证自身利益,大量招生,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中医药的发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中医临床阵地萎缩。考虑学生的需求,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学校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中医教育和中医临床之间协调发展,中医教育为临床输送合格的人才,中医临床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为中医教育提供更大的就业缺口,带动中医教育的发展,打破“中医人才的低能一就业困难”这一恶性循环,中医教育事业才能步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中医教育论文 13

  新时期已进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在康复专业中医学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精简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全方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它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康复专业的必修课程,属于中医康复治疗的基础课、桥梁课,涉及的知识面广,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临床操作能力,更要具备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

  1康复专业中医学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专科诊疗知识,了解中医学养身预防等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充分运用辨证思维方法去诊察病情、识病辨证的能力,从而为临床各科奠定理论基础,具有对基层群体进行健康、养生、疾病预防宣教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备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和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

  2当前中医学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医学专科院校的中医学都是是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实训室操作和临床实习三个部分组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课时少而内容多,课时安排不合理;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3中医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针对康复专业学生特点,以痗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中医教学质量为目的,围绕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3.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3.1.1提倡“学为主体” 传统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而中医学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如果采用教师平铺直叙的讲授方式会让学生感觉特别枯燥,难以理解,而且容易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在提倡“学为主体”的教改中,改变这种“一言堂”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则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

  3.1.2丰富教学手段中医学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例如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生克的规律、阴阳消长的规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领会其内涵。如充分利用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嵌入flash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加以展示,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在讲授腧穴取穴法、针刺手法、灸法、推拿手法等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逻辑思维,又能增强记忆效果。在讲授望诊时尤其是舌诊,比较相近的舌色、舌苔如红、绛、紫,舌苔的腐、腻、滑等表象,如果仅凭语言叙述很难让学生领会,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不仅可以增强效果,而且令学生印象深刻。

  3.1.3采用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ing )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基于现实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学生专题或具体病理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以“七情”章节为例:收集学生们熟悉的案例,他们在中学时学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可询问学生范进中举后出现何种状况?后来又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中举后狂喜过度导致癫狂,后来老丈人一巴掌将其打清醒。以学生们熟悉的案例将其注意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继续给出问题,《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终曰抑郁而致肺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何被诸葛亮三气而吐血身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引出中医基础知识中“七情”的相关概念及致病特点。学生兴趣很浓,教师可以再次深入询问生活中哪些疾病多与情志有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在课堂进行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接受提问,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西医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可以提出质疑甚至反对意见。最后由老师总结巩固知识要点。PBL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分析评价、质疑问难,形成探索性、批判性思维,有利于中医知识的掌握。

  3.2精简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目前大多数教师普遍觉得学时偏少,书本内容多且面积太广,导致学生们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没有余力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讲究“少而精”。针对学生的兴趣,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如针灸推拿小组、气功爱好者协会等,而教师作为引导者,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教学中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真正实现“学为主体”。

  3.3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3.3.1加强传统文化熏陶渗透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堪称伦理文化,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教育必是伦理型教育。伦理至上的精神渗透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而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中医药学的发展必然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而医术作为一种消除病痛、完善健康的手段正是对应了儒家的“仁义”思想。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中医学,在漫长的萌芽、成长、成熟、繁荣中,形成了自身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从耳熟能详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到“医乃仁术”等至理名言都表明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我们提倡学生除了认真钻研本学科课程之外,也要博览医古文和中国医学史等书籍,教育学生学习历代名医宽厚的文史哲知识功底和高尚的医德风范,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教育。

  3.3.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敬业精神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清代《吴鞠通行医记》中亦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李时珍历经二十七年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写成《本草纲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的敬业精神.

  4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该教改的目标是通过对康复专业学生临床前期教学的尝试,使中医学教学的内容规范化、合理化;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校教学督导组多次深入检查中医学教学授课,他们对教学内容设置、教研室教师结构、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资料以及授课质量等均给予高度评价,对我们的改革效果感到满意。此外,我们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对两届共计6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8%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的引入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既掌握知识又学会思考,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3.6%的学生认为,课外兴趣小组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本来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89.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结合模型能显著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95.3%的学生认识到医务工作的神圣,认为医疗过程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总之,我们针对康复专业中医教学尝试了多方面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学习能力,培养了创新性思维,并且培养学生具备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和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

中医教育论文 14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对各种障碍具有很好的效果,如脑卒中及脑外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吞咽构音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脊髓损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3]。因此中医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界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中医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尽管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xx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现代康复医学本科教育是指20xx年度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育,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4],使现代康复人才的培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医院校对中医康复专业的设置有限,使得中医康复人才的匮乏尤为突出。

  因此中医康复本科教育及课程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中医康复本科教育应该在临床康复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必修课程基础上,重点突出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学的课程。目前可供参考的教材为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系列教材,如《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学》《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概论》《临床运动疗法学》等,应尽量争取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中医传统理论方法与西医康复理论方法并重,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通过加强这两个层面的教育,必将使中医康复效果及地位在实践中大大提高。

  由于残疾数量的增加,康复人才的缺乏,使中医康复效果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故中医康复的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要适合中国康复医疗发展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康复医学的优点,如现代康复医学在康复评估、康复技术方面的专项化、规范化和量化。中西康复疗法有机结合起来,可大大提高康复疗效,推进中医康复医疗的进步与发展。

中医教育论文 15

  1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准确定位

  由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逐渐萎缩,学历教育不再是成人教育唯一的任务,而非学历教育则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单纯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以职业为导向的继续教育转变,是中医药成人教育的必由之路。中医药成人教育具有职业属性和特点,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岗位对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为要,针对培养对象大部分是本行业的在岗从业人员的特点,要改变原有的办学模式,从单纯学历导向的教育向职业导向的教育培训过渡。职业导向的教育培训包括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中医药在岗继续教育等。为应对中医药人员知识技术老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工作转岗等状况,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充实和更新专业知识及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其工作岗位胜任能力。要顺应终身教育的大潮,更新观念,科学定位,抓住机遇,紧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步伐,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调整办学方向,改变单一学历教育模式,代之以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中医药在岗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尽快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促进中医药成人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基于上述认识,为贯彻落实国家“双证”制度,江西中医药大学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在校大学生取得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双证”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开展中医药及食品营养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精心组织培训教学与鉴定考试,现已开展的项目有: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美容师、养老护理员、中药调剂员、中药炮制工、医药商品购销员、药物制剂工、育婴师、芳香保健师等职业中、高级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通过中医药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提升了我校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力,增强了我校社会服务能力。

  2以市场为导向,服务行业与地方

  中医药成人教育的转型要遵循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律,要充分理解、吃透、用足国家有关政策。非学历教育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中医药成人教育的转型要以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为导向,以提高中医药在职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抓手,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中医药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贡献。因此,中医药成人教育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增设社会紧缺的学科专业,适度发展成人本科学历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大力发展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中医药成人教育转型既不能等、靠、要,又不能盲目乱转,要切合当地实际,本着为中医药行业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整合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把发展战略重点向农村、社区基层转移,送教上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构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辟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的办学模式,加强与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大力开展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结合工作实际,确保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中医药继续教育服务,取得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争取更多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继续教育项目。近年来,中医药成人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倾向,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提高中医药文化修养,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有部分成人学员有学习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从终身教育角度讲这是将来潜在的学习对象和发展方向,启示我们从中可以寻求新的教育增长点。为此,我们通过加强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合作,从20xx年开始,面向省内中医药行业、县级医疗机构和农村社区等,开展了几十项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培训学员超过一万人次。尤其近年来,我校中医药继续教育在项目的规格、数量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年均获4~5个国家及省级培训项目。先后承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西学中”、卫生部“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江西省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县级医院精神专业医师(护士)骨干师资培训、新录用卫生监督人员培训、康复治疗师培训等项目。此外,为县级中医院开展了“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培训,为江铃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职工开展中医养生讲座。

  3提高办学质量,维护良好声誉

  中医药成人教育在转型过程中,不应忽视提高学历教育质量,要注意维护成人教育办学的声誉。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虽然招生势头逐渐减缓,但学历教育尤其是专科生本科层次在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阶段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人才市场对继续提升学历文凭还有大量需求。但就我国目前高等成人学历教育总体情况来看,其质量令人堪忧,甚至已受到社会垢病,成人学历教育文凭在人们心目中贬值,社会认可度降低“,含金量”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机构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管理不规范,质量监控乏力,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下放和转移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权,随意设立教学站点,同时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站点良莠不齐,以创收羸利为目的,急功近利。为抢夺生源,常常恶性竞争,违规招生,沦为招生中介机构;为节省开支,常常出现违规办学,少开课程甚至不开课程,编造成绩,变成变相出卖文凭的机构。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现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将自断生路、自毁前程。因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药成人教育必须端正办学思想,从过去一味强调扩大招生规模,转到以提高办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的轨道上来,在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同时,要稳定学历教育规模,加强内涵建设,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夯实质量基础,制定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和管理,增加办学投入经费,解决“函授不函,夜大不夜”的窘境,使之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实践中,我们确立了“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成人教育生源普遍下滑的不利形势下,主动出击,采取多项措施,稳步发展学历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历教育质量,规范学历教育,启动实施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落实主要教学环节,组织专业教师到教学站点对毕业生进行实践环节考核、主干课程抽考,起到以考促学的作用。加强学生自学环节的督导,要求任课教师进行自学指导,为学生制定自学计划、布置批改作业、答疑解惑。为进一步加强对函授教学站点的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各教学站点的办学行为,我们还制定出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站管理办法(暂行)》,定期召开教学站点工作会,加强对站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站点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落实教学站点淘汰制度,培育扶持办学条件好、生源好的站点,淘汰办学规模小、招生不规范、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乱的教学站点。推进现代化网络管理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此外,为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我们还加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用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丰富办学实践。近三年,组织申报立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1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改项目2项,江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4项,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项目5项。

  4结语

  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转型,关键是更新观念,找准位置,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要稳定学历文凭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将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办学伙伴的纵横上下合作与联系,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重心下移,面向农村、社区基层卫生人员,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促进中医药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中医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中医教育论文11-29

中医传承模式下的当代中医教育论文10-08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论文04-16

中医康复医学教育方式探讨论文06-17

中医论文范文03-08

中医教育应用案例教学成效研讨论文10-08

中医师承教育知识观分析论文10-03

关于中医医学论文10-29

中医论文参考文献09-02

中医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