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1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高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还对提高现代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加快教学内容调整与完善,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入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同的教育形式,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但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1]。特别是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二者之间的融合度不断增强。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创新教育理念,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必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业教育理念和理论融合到专业教育教学中,对帮助大学生培养创业精神、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
(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专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学科与职业的分化而兴起的,主要为提高人的专业技能,实现更好就业做准备。专业教育教授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主要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后能够从事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工作。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投入社会实践做好准备。因此,专业教育是立足于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培养专业化人才。专业教育在19世纪刚刚兴起的过程中遭到大学的普遍反对,因为它不符合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自由主义教育主张尊重人的自由发展,强调人的外在表现性与体验性的自我需要。专业教育所强调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强化,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教育理念截然不同,被看作一种狭隘的、束缚人的精神与心灵发展的教育。随着教育的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到20世纪初期,专业教育思想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流思想。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形式,通过一系列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就业观念、技能和心理品质[2]。在当前创新创业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既是走向社会的求职者,也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精心编排课程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视野开阔,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勇于挑战自我,具有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和优秀组织管理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1.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严格意义上讲,专业教育不同于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方式,它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今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发展起来的,是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为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职业指导教育对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2.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创业教育虽然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上与专业教育不同,但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存在。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同样,创业教育的发展为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工作岗位和内容的不断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专业教育内容相应做出调整和完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调整的内容与提高人才对日益多样和多元的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有关,发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缺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在当代和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会生存,更好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融相通的。
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做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教育部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加强创业教育做出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机构,完善相关制度,配齐配全办公场所和人员,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信息决策咨询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加强创业教育指导是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
创业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体的,专业教育下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是创业教育下创业能力的基础与支撑,创业能力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具体实现形式,只有将创新创造与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实现专业教育承担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
(二)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存在和发展
创业教育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方向、职业规划、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等方面开展的教育形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的创新创造意识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3]。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存在和发展,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加快专业教育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与创业教育操作层面的对接,是当前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基础作用、实现二者有效融合所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
创业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与专业教育不同的新型教育方式,创业教育立足于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不是对原来教育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与完善,而是深层的具有根本性的教育方式。各高校只有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作为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教育改革工程,加快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下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探寻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刻认识做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还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创业教育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创业能力、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为目标,坚持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无论是在创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注重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改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协调发展能力。虽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背景、内容不同,但它们在教育根本目标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4]。专业教育作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流,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下,不断对自身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调整,正是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进程,使得不同教育发展的路径更宽广。
(二)深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程
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还要加快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性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很多高校认为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职业规划、未来人生发展方向、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锻炼与培养,使得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因此,高校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核心,构建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体系。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坚持以专业教育为根基,立足专业教育主导地位,创新职业指导教育与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创业素质、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师队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与创业教育不相符合的地方,突出表现为专业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性,没有完全纳入到学校日常教育范围内。因此,加快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程,加强教师资源队伍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任课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还不够,对学生创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必须从校外引进具有丰富创业实践或职业经历的企业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到校兼职,优化教师结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快创业教育实战实训与专业教育实践融合进程,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专业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转变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造精神与创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形式,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战实训能力的训练,以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创业项目等为载体,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训练,在实战模拟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各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实验室将专业实践与专业教学、专项技能训练与技术应用等进行充分融合,在训练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和执业行为的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无缝融合对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显得愈发重要,进一步加快实践教学与职业指导、创业教育的实训实习的融合进程,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统一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5]。同时,教育的整体性特点,使得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在教育的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创业教育目标通过专业教育的实施来实现。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呈现出相互促进、不断融合的关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促进和发展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专业教育发展中,要把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纳入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夯实学生创业就业的基础。只有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进,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要深刻认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二者的融合发展进程,同时,在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发展中,要针对不同层次教育的特点,在坚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根本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牢固树立“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以侧重专业教育为主,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实习以侧重创业教育为主”的基本思路,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专业技能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英,肖丽梅.论我国高校学科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相互促进[J].商业经济,20xx(3):77-79.
[2]史永安.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xx(3):55-56.
[3]王扬铭.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战略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xx(3):12-13.
[4]薛滩,王军红.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融合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xx(10):88-89.
[5]黄茂,论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xx(12):121-123.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2
摘要: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向创新型社会转变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方面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及校内外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新生入学教育应从意识激发、文化熏陶、实践提升三个层面来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关键词: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新生
入学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1]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迈入高校后的“第一课”,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对新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新常态下,工科高校应注重激发新生创新创业热情,多维度、多途径促进新生创新创业意识萌生和实践转化。因此,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前移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就成为实现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要求。
一、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融入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生入学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步入大学后的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的质量不仅关系着新生融入大学生活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新常态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支撑。[1]基于此,工科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应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来确立,树立“强化创新意识、训练创造能力”和“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理念,将创新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激发新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在大学新生中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可以有效帮助新生增强创新创造的自觉性和针对性,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支点
大学新生是一群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的青年群体。要把握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始,主动根据新生的思想心理特征及需求,精心设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和内容。新生入学教育通过给予新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新生较快熟悉、适应大学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对新生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新篇章,逐步成长、成才、成功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虽然是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锻炼和积累,但新生入学教育的导向性、方向性、基础性决定了其可以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好的开端不仅关系到新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也会对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与成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融入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感召下,我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足够重视。在此过程中,高校如何从全过程育人的视角,把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作为探索并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重要抓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也结合学校实际做出自己的特色,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深入发展,参与教育的主体范畴逐渐扩大,相关研究不断增多,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部分工科高校中,部分教育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价值,认为这只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或创业实践。这导致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停留在固有状态,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作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得到满足。同时,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单一,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创新创造的激情。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校未能将实践创新和技能创新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导致学生缺少创新实践的机会,使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组织安排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大多数工科高校入学教育形式和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的集中学习和专题讲座。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大多安排在开学后的一周时间内,内容多、时间紧,且不够细致、具体,有些还和军训或者基础课教育穿插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活动大多停留在表面。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各层面的教育统筹考虑不足,也缺少深入系统的规划和思考。与此同时,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集体教育所占比重仍较大,相对深入、细致的个别沟通较少,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次剖析和双向沟通,个性化指导偏少、新生与教育者互动较少。这些势必会对教育效果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校内外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亟待建立
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虽然大部分工科高校都在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基于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行业内或区域内尚未形成资源互补和良性互动,无法有效地发展合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有自己的属性和特点。它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又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3]而目前从事新生入学教育的教师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单一,专业人员不足。我国高校从事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骨干,而基于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新生入学教育需要更广泛的专业教师和专家参与。第二,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力度不够。校内层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各部门、各学院、科研系所之间的横向融合较少;校外层面,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协同平台缺乏联动载体和机制。
三、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融入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路径选择
对于工科新生而言,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有助于其专业兴趣的培养,这与工科专业特点密不可分。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可以从感知、体察、实践等层面为理工科新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造条件。通过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及切身体验,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植入有利的外部诱因,引导学生逐步将对创新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创新行为的持久动力,进而引导学生确立学校认同、专业认同,开启他们大学四年的求学之路。
(一)感知层面:意识激发
1.感知科技魅力:与大伽面对面与名家名师面对面,旨在构建师生学术交流的平台,激发新生科研创新的兴趣,鼓励他们勇于攀登科学颠峰,将设想变成现实,以新技术推动产业的进步。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工科高校可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如“教学名师告诉你如何学习”“与学术大伽对话”“走进科研精英工作室”等,引导新生了解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激发新生的求知兴趣和创造激情,促使新生在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成长。2.分享学霸高招:与学长零距离学长零距离活动旨在通过学长的现身说法和学长向新生分享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加强新老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传、帮、带”,这种朋辈的教育模式对新生更有触动意义。工科高校可通过组织开办“优秀校友与新生面对面”“师兄师姐有话说”等形式灵活的活动,促使新生及时有效地了解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所在,树立心中榜样,尽早做好全面规划,提升专业学习兴趣。
(二)体察层面:文化熏陶
1.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让创新成为思维习惯氛围营造是人才培养的沃土,工科高校应通过打造创新创业基地以及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来营造浓厚氛围。要坚持将新生入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基地开放日”活动,让新生近距离接触了解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新生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组织科技创新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使新生从初入校开始就可以了解学术科技团队从组队到运行的过程,为新生提供可模仿、可借鉴的“科技创新团队作战”的成功范本,引导其了解识别机会与资源。组织新生参加科技创新作品展和科技企业文化游活动,将科技协会会员平时制作的科技作品和高年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作品进行展出。引导新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并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促使其对相关公司的行业状况、发展历程、公司状况进行全面综合了解,对技术人才培养和行业的发展前景等问题有初步的判断和认识。在各类活动过程中促使新生领略创新创造的魅力,使其切身感受科技创新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学术科技的兴趣,帮助其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2.彰显创新创业活力:让创新行动触手可及在新生开学季,学校可按“1+N”的模式配置专业导师和新生,即1名专业导师与多名新生结对子,由新生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参与到专业导师的科研团队中,开放共享名师实验室,让学生在大一时就能与导师密切联系并熟悉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发挥二级学院的特色和优势,成立“青创空间”,使新生可以更直观、更近距离地接触学长们日常的创新创业活动;同时,针对大一新生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沙龙,邀请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或工作室成员进行交流和研讨;注重引导新生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社团,通过开展“走访创业者足迹”、创者沙龙、创客咖啡、编制校园《创者》杂志、展播创新创业微电影等,形成浓郁的“爱创、敢创、能创”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三)实践层面:创设平台
1.搭建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工科高校应重视对大一新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充分拓宽理论平台和实践空间,让大一新生在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上体验创新创业文化,参与创新实践,增强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重大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新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组织不同专业的新生到不同的校企合作平台上进行实践锻炼,并在平台上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进行直接对话;按照“企业出题、学生参赛”的思路引导新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科技竞赛活动,不断培育新生科技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人才培养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设计融合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也有其教育理念的支持,有其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课程和教育方法。[5]工科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融合;要积极构建“团队+竞赛+初孵+深孵”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训链条,通过带领新生进行前沿性的科研实训,引领其创新并通过创新成果进行创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大批高层次“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6]要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拔来自不同专业的新生,通过采用“2+2”的培养模式以及跨专业的实际开发项目训练,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在工科高校中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既是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也是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高校和青年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的核心,要注重把握新生入学教育关键期,积极拓宽工作思路,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牢牢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价值,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真正使其在思想上、实践上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雪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11):73-74.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xx(12):9-11.
[3]唐羽,肖娴娴.当前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现状分析[J].高教论坛,20xx(10):19-20.
[4]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xx:20.
[5]罗嘉文,苏一凡.基于“前孵化器”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xx(5):74-76.[6].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本文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从创业理念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课程融合、师资队伍融合等方面,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深融合问题,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融入,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引言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教育既是创新创业理念宣扬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而高校的专业教育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能力的培育方面起着启蒙的作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自身专业技能熟悉掌握,又可以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以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就业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旅游管理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这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進行系统的设计。在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以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旅游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创业理念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课程融合、师资队伍融合等方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融合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蓝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实施框架,也是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符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适应旅游行业人才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育,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其次,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理念的深度契合。对于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课程的重合部分,要通过教师的集体配合,行业企业的深度调研等方式进行相应的删减,引入新的行业理念,保证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立体化、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企业见习、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根据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入,形成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腿”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世界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引入创新创业理念,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旅游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旅游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岗证课训”的“基础层”;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岗证课训”的“核心层”;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岗证课训”的“提升层”;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岗证课训”的“拓展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同时,在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把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进来,以期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理念的教育要始终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独特性,着重强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岗位体验+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功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在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专业课程最新的研究方向及行业发展热点,提高学生对行业的发展认识,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增长眼界夯实基础。旅游行业是一种交叉性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应该从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具有互补性特点的角度出发,搭配一些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企业讲座等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也可以根据旅游行业相关联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地根据行业发展设置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对重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对旅游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在实践中加强,注重学生的角色体验、过程体验和环境体验,形成“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的综合体验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行业社会服务活动、行业社会调研以及专业领域数据整理分析等方面的实践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提高自身的学校效果,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现实的职业岗位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着重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依托校企合作共建课堂的综合实训项目,跨课程的'联合教学、考核,使学生可以综合开发企业需要的旅游产品,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同时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把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落到实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身在校园,意识在社会的教育模式,提升其专业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的综合体验。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师资的融合
专业课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兴趣、项目、类型等方面的校内实践项目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以专业、兴趣、实践等开展的校园社团活动,应配备具有专业背景“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师指导团队,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激发学生能力、兴趣和创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与旅游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引导学生跨专业组建相关团队,基于项目配备相应的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形成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共同开发,使学生可以真实地进入创新创业活动的场景中。同时,注重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建设,积极加强专业师资的外出学习和企业实践,借助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师资的力量,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积极引进优秀的企业创新创业经历的教师,形成专业教师、创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以及师资等方面的融合,构建新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在专业教育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积极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本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等方面深度融合,在教学中提高学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4
摘要: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其掌握了科学的专业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肩负着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重任。但是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使得我国每年高校大学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增加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与此同时,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需要人才资源的支持,这就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共同构建长效就业机制,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形成有效的促进就业联动机制,文章主要针对教育改革背景下健全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促进机制的对策展开分析。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代名词,目前我国无论是实践者还是学者对于创业产生了越来越高的热情。虽然目前学者对创业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创业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认知。国外业界对于创业的定义为:个人或组织寻求和捕获机遇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与当时所拥有的资源无关。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高校大学生创业就是根据自身所学专业的特点,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整合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在经济市场中寻求创业机遇从而创业,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
一、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首先,缺乏大学生创业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机制比较成熟,且出台了一系列创业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政策容易实施。近些年来,我国政府虽然也推出了一些免收税费、小额贷款等政策推动大学生创业,但是整体水平来看仍旧无法实现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首先来看就是我国发布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及优惠措施的操作难度大且限制条件多,我国政府出台的政策虽然对不同条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但是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规划。其次,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新世纪背景下,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创业与就业,应当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
大学生不仅仅是求职人员,同时也需要成为工作岗位的提供者。创业教育早在上个世纪就收到了欧美等国家的重视,但是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发展时间短,正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我国高校现状而言,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学科,且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人数较少。
此外,有很多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后进入学校工作,缺乏创业经验,无法帮助学生创业,难以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创业指导团队。
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对策
高校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开设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尚未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且高效领导都未重视创业教育。因此,高校领导者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学校管理层要在各项工作中突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从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方法、课程以及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对高校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将创业精神的培养纳入教学管理过程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培养出更多的创业人才。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和教材支持。但是我国高校中缺乏专业创业教育教师和专业创业教育教材,这是我国高校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员作为课任教师,或者鼓励院内教师进行自主创业,从而提高自身的创业经验。还可以通过聘请有名的企业家为大学生进行演讲,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
目前国内使用的创业教育教材过于理论化,需要遵循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有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的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高校可以在学校内开展各种创业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未来创业做好准备。能够通过开设创业讲座,邀请知名企业家进行创业交流;通过科研竞赛、暑假实践活动、创办模拟创业活动等,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创业准备,采用各种方法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组织各种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创建创业社团或是组织公共活动。
有条件的大学能够通过建设高校科技园,从而形成技术、资金密集场所,成为高新科技研发地,设立创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共有力的环境。
三、结束语
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其掌握了科学的专业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肩负着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重任。政府的大力推动,高校和社会的积极推动,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除了创业知识的缺乏、自身观念的限制等因素阻碍高校大学生创业外,市场的大环境也使得高校大学生对于创业感到非常艰难。这个大环境主要是指资金投入少、技术支持少、政策支持力度小、市场机遇小、资源共享水平低等因素,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与国外大环境相比,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构建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促进机制,推动大学生的自主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5
0引言
近年来,由于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导致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能直接进入企业创造价值。以学科竞赛为导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于学生个人,对于计算机专业,对于高等学校,对于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于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意愿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都具有重要作用。
1国内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1。1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国外只有创业教育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的创业课程。1953年,德鲁克在纽约大学开设“创业与革新”课程,标志着以培养学生自我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在美国兴起。20世纪80年代,创业教育开始突破商学院的范畴而面向所有学科,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开始引入创业教育。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展望与行动》提出:“为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将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除了百森学院、哈佛商学院等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外,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实行面向高科技的创业教育。
1。2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20xx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率先试点创新创业教育。20xx年,教育部通过了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20xx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3国内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①以学科竞赛和相关活动为中心,结合课程教育的培养模式;
②以课程教育为中心,结合学科竞赛和相关活动的培养模式;
③以构建孵化创业基地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对于前两类,学科竞赛都是重点。因此,以学科竞赛作为导引,对于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类形式:
①指导创办和经营企业;
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③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相关活动。
其中,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少数国外学校[4]和以温州大学为代表的少数国内学校属于第一类。斯坦福大学利用其紧邻硅谷的优势,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温州大学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活动,也有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相关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模式,来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例如,东北大学专门成立学生创新中心,通过课堂教育、课外实践、竞赛检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教育。该模式虽然被广泛使用,但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因此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们进行以学科竞赛为导引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基本流程是立足于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以学科竞赛为导引,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和创业应用能力,最终实现培养计算机专业高素质优秀人才的目标。
2。1教学改革
2。1。1完善课程体系
辽宁大学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类课程的种类与数量,从20xx年增设夏季学期,为期4周。我们将相应实践类课程,如课程设计、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设置在夏季学期,从而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其中,有些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如课程设计,学生可自由组合,根据掌握的语言和兴趣设计网站系统;有些课程是面向部分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如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专门为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学生开设的。
2。1。2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创新创业实例讲授,提高实验教学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对于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在保证理论课程讲授的前提下,提高实验教学的'比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对于选修课程,如实用软件新技术,将授课从教室转移到机房,边讲授边实验。
2。1。3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考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灵活安排学生组成和学习内容,注重结合实际的技术情景,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面对真实的技术问题,思考和探索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强调项目引导法的应用,教师通过实际项目的引导和讲解,使学生切实了解项目的开发流程,真正掌握开发方法。
2。1。4强化教学团队
邀请IT公司内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重点传授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开发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2构建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2。2。1专项培训
以ACM程序设计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等竞赛为契机,结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历年比赛获奖团队为蓝本,开设专项培训。这部分是整个教育模式的重点,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建设。
1)学科竞赛“课程化”。
如果学生不能真正扎实地掌握知识,就无法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课堂,因此,必须将学科竞赛“课程化”,把学科竞赛渗透进日常的课程教学中。除了上述的教学改革外,根据学科竞赛的特点,将其与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例如将ACM程序设计竞赛融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课程中,特别是实验课和综合课,通过引入真实题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强化相关知识;将计算机设计大赛融入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络实用技术等课程中,特别是通过实施一个真实项目来引导学生进入模拟实践的情境。学科竞赛“课程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提高了课程质量。
2)学科竞赛“衔接化”。
作为一项超越课本范围的特殊考试,学科竞赛具有很高的难度,因此,每个学科竞赛都需要指导教师;但同时它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指导教师很难长期全身心跟进,因此,必须做到学科竞赛“衔接化”,既包括纵向衔接,又包括横向衔接。前者是指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完整队伍,以老带新,特别是ACM程序设计竞赛,很多高校都有oj平台,努力做到老生带新生在平台做题;后者是指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合作,扬长避短,现在很多学科竞赛也都鼓励跨学科合作,例如,计算机设计大赛鼓励计算机专业学生为其他专业服务,开展带有其他专业特色的项目。
2。2。2联合培养
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在假期或空余时间到合作企业具体项目中锻炼,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增加实践经验;同时,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做兼职教师。
2。2。3参与教师项目
教师的科研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围绕本专业中的优势研究方向,积极申请纵向研究项目和横向课题,通过竞选机制,让优秀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项目课题中,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2。2。4前沿探索
密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鼓励教师将学科前沿的创新思想、研究成果、学术争论或质疑引入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探索追求。
2。3搭建产学研合作
教育平台与校外IT企业合作,构建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和企业搭建创新创业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平台。该教育平台可作为“孵化器”,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服务,积极将合适的创业项目转化。
3结语
近年来,我们以学科竞赛为导引,对计算机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从教学改革、构建训练体系和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三方面着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6
一、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
第一,严格的选拔和考核。
( 1) 在选拔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方面,美国各高校和院系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得州理工大学罗尔斯工商学院在招聘创业教育副教授及教授助理时,明确指出应聘者应当拥有管理学或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博士学位,并且有专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百森商学院,自 1980 年设立创业学讲席教授席位就要求,师资中必须有创业家、实业家、创业风险投资家以及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该院在招聘访问学者的时候,也要求该教师必须拥有博士学位并且曾经做过与创业有关的研究。此外,设立捐赠席位也是美国高校引进高水平创业师资的一种途径。捐赠席位的设立反映了该校创业教育领域的卓越地位。捐赠教授席位是衡量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自 1963 年佐治亚州立大学设立第一个捐赠席位以来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及相关领域捐赠席位的数量不断增长。“根据卡茨( 20xx) 的捐赠席位报告,截至20xx 年,百森商学院共有 15 个捐赠席位,贝勒大学共有 8 个捐赠席位,康奈尔大学共有 10 个捐赠席位,哈佛大学共有 18 个捐赠席位,麻省理工学院共有 10 个捐赠席位,斯坦福大学共有11 个捐赠席位,北卡罗莱那大学共有 8 个捐赠席位,宾夕法尼亚大学共有 14 个捐赠席位。这些大学在创业教育项目构建和创业捐赠席位设置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持有创业捐赠席位的教师是推动创业教育项目的核心力量。”
( 2) 美国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考核管理非常严格。首先,依据该教师当年度授课门数、学生数量以及学生评价对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估; 依据该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论着、科研经费或在州、全国以及国际会议上所作的学术报告对创新创业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估; 依据该教师在校内参加的各级委员会的情况、在校参与社会服务尤其是企业服务的情况对创新创业教师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估。其次,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分为短期合同制和终身制申请权两种。短期合同制一般每年签订合同,合同结束时根据学校需要和教研经费的情况、教师的工作质量决定去留; 拥有终身教职申请权的教师,按规定一般在学校任教若干年后可以申请终身任职。未获得终身教职者,或得到来年再次申请的一次性许可,或得到正式通知不再留任。第三,联邦教师职业标准评定委员会( NBPTS) 、洲际新教师评估援助联合会( INTASC) 、全美师资培训鉴定委员会( NCATE) 等权威的创新创业教师考核机构,为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提供了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
第二,注重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美国高校不仅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注重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 1) “走出去”.一是美国高校鼓励本校创新创业教师“走出去”,走向社会,到企业兼职,培养经营实务技能; 二是有计划地选派创新创业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培养创业技能; 三是鼓励并帮助创新创业教师到海外高校讲课或在海外企业学习、兼职,培养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
( 2) “请进来”.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素养,美国高校还实施“请进来”政策,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社会人士前来授课。美国高校不仅注重吸收社会各界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还从社会上聘请创业者、企业家等专门实务人才,以短期讲学、开展讲座、参加创业论坛、参与案例讨论等方式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第三,数量充足,力量雄厚。美国许多高校都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有 5 名专职教师,开设 8 门课程,另有 32 名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创新创业教育; 百森商学院有 28 名专职教师、34 名兼职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开设 34 门课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 20 名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开设 23 门课程; 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有 22 名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开设课程 20 门。充足的师资力量为成功开设( 发) 创新创业课程、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第四,专兼职教师配置合理、学历高、“双师”素质好。
( 1)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般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专职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大部分还具有企业任职经验或创业经验; 兼职教师大多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者、企业家、政府官员、行业领导者、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各专业学者、基金会成员、各种著名奖项获得者等担任,他们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水平也很高。专职和兼职教师的角色分工不同,参与教学的方式也不一样。如在斯坦福大学,《创业管理》课程由 2 位教师共同教授,一位是正式教授,另一位是具有丰富创业和管理经验的客座教授; 在百森商学院,《创业机会识别》和《技术创业》课程由 3 位具有丰富创业和管理实践经验的客座教授共同开发。( 2) 在美国,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学历较高。如在百森商学院的 34 名兼职教师中,有博士6 名,占17. 6%; 硕士24 名,占70. 6%; 学士4 名,占11. 8%.
( 3) “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仅可以综合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而且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如在百森商学院的师资队伍中,专职教师 28 名,具有企业任职经历的教师 21 名,占 75%; 有创业经历的教师 14 名,占50% .而在其 34 名兼职教师队伍中,有创业经历的教师 24名,占 70. 6%.
第五,重视培训。“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加强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 1) 美国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形成了正规化、制度化的师资培养( 训) 体系。国家及创业教育行业组织积极举办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将教师输送到各种培训班中,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获得创业体验; 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案例示范教学或讨论会,对其进行教学方法培训,通过专业化培训,使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提升专业技能、获得实践体验。
( 2) 美国考夫曼基金会、科尔曼基金会等组织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终身学习机会”,每年为美国培养了大批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创新创业教师,同时还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给予很大的资金支持。
( 3) 依托博士生项目培养创新创业教师。一方面,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佐治亚大学以及锡拉丘兹大学、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等都设置了创业博士点,在培养创业学博士方面起了领导作用,满足了高层次研究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日益增长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更多的博士生项目发展起来之前,百森商学院举办的“创业教育者研讨会”、美国小企业和创业协会、全美创业中心联盟以及管理学会创业分部、基金会等,在促进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六,福利待遇好。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好。首先,福利好。如百森商学院为合格的教师和员工提供了一套具有竞争力的福利体系,包括一次健康计划的机会、牙科计划、休闲项目、丰富的退休金、对员工及家属的学费减免福利、“Healthy You and Be Well”项目( 免费使用健身器材、校园营养和健康课程、团队和个人健身挑战计划、财务计划项目、员工援助计划、健康宣传计划等) 、其他福利( 视觉护理、员工援助计划、长期护理、第 529 教育援助计划、人寿和伤残保险、灵活的消费账户、免费停车、灵活的工作安排、服务和表彰奖励等) .其次,工资水平高。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大大高出其他学科教师的工资。尤其是教授的工资,大大高出美国教授协会( AAUP) 给出的美国高校全体教师平均工资。这些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和留住了高素质的员工和教师,稳定了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 一) 加强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师进行培训第一,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轮训、实训和交流,使其创业心理得到调整、创业意识得到增强、创业知识得到丰富和完善,不断提高其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学校应积极选派具备条件、具有潜质的专业教师参加 CET、KAB 项目、SIYB 等师资培训,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并帮助教师创造机会到国外高校进修,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第三,聘请创新创业领域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知名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企业实战、创业体验、教学方法、最新研究领域等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现有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
第四,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依托政府和企业现有资源与条件,加强科技园、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为教师创业体验提供平台,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
( 二) 配齐配足专兼职教师
第一,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加大优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引进力度。一是打破师资来源以师范类毕业生为主的观念,优先选聘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到高校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教会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实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二是重点引进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创业教育所需专业的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后,准许其上课。
第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一是“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为学生开设创业沙龙或讲座等。“这些人员的创业经历、创业智慧及管理经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感悟创业过程,寻找解决困难的策略,起到‘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挖掘其中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让他们为学生讲述自身的创业过程,为学校切实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
第三,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最先是在企业中使用,从企业到学校,走进课堂这个过程往往是很漫长的。教师要想掌握最新的知识,最新的技术,必须定期到企业去学习、实践。一是学校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企业、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积累实践经验,培养敏锐的创新创业嗅觉,使其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二是要“支持和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使教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第四,增强对兼职教师的人文关怀。定期进行技术交流、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多倾听兼职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吸取好的意见,建立沟通机制,有意识地培养兼职教师的感情认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 三)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技术职务评聘和定期考核工作
第一,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开辟职称晋升通道,增进创新创业教师职业归属感、幸福感,以此稳定教师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水平”.
第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对于学生评价好且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高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对于学生评价不高、教学质量不高、考核不合格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要进行转岗或予以解聘。
( 四)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组织编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材料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要注重研究最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话题,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标,为创新
第二,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划分为专题研究队伍、课程讲师队伍、实操导师队伍、访问学者队伍、课程设计队伍等模块,并把教师合理分配到各个队伍中,发挥各自的特长。二是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师生组建有创新潜能的学术团队,支持教师以自主创业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倡导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7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软件行业作为21世纪最热门的专业,短时间内造就了无数的传奇人物。但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仅有2%~3%。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中应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以适应其创新创业的需要。
关键词:软件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软件行业相比其他专业,更容易创业。因此,高校对软件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是学生面向社会、面向职场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实践课进行深度融合。
一、软件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大部分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比较匮乏,缺少既懂专业又懂创新创业的教师。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授软件专业课程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但缺乏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高校并没有相关的政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承担创新创业工作,造成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软件工程专业所有课程安排均为基础公共课和专业课。许多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进行安排,课程安排单一且课时较少,缺乏创新创业课程的完整体系。部分学生仅仅追求修满学分,无实践经验,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指导。
3.缺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生创新创业不单是高校的事情,还需要高校、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共同培养。目前的情况是,教师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却无法指导大批的学生进行实践,造成学生纸上谈兵,缺乏经验;政府资金投入较少,普及面小;校企合作少,孵化项目投入较少。
二、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设计
1.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高校应引入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其创新创业思维;在此基础上,可借助外部力量(国内外公开课、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软件企业工程师)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坚持高校、企业及政府联合培养的基本原则,构建和完善合作企业师资库,以企业带动就业和创业;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创新创业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以激发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动力。
2.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根据软件行业需要,高校要培养能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程开发、測试及用户培训的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培养产品经理及项目经理人才。除了专业能力培养外,要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高校还需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如大学生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心理学、大学生计算机创业案例分析等,培养具有良好软件设计能力、社交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管理与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以项目、学生团队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以项目及学生团队为核心,教师应设计符合企业项目特点的课程项目,带领学生完成项目的市场调研、开发设计及市场推广。以项目开发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战。如进行网站设计、软件开发、电子商务项目营销、APP开发及运营、参加各类计算机大赛等,通过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带动及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创业。
4.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高校应坚持高校、政府及企业联合培养的基本原则,聘请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员、项目经理、技术人员以及政府创新创业工作人员,构建和完善合作企业师资库,以企业带动就业和创业;政府加大投入,帮助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大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三、结语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高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孤立进行。加强教师队伍培养,重构课程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政府、学校、企业才能将创新创业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挺.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xx.
[2]应一也.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xx.
[3]田喜平,陈卫军,等.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安阳师范学院软件学院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5).
[4]刘艳,闫国栋,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xx(11).
[5]王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xx.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8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创新引领创业,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当前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对提升我国当前核心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思想产生的条件、过程及其形式和特点,研究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而掌握创新创业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个性化
人才培养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高等院校必须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规划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学生的创业理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和教育的长足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理论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的转变,开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通道。
一、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通过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一步落实当前个性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有效推进课本理论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综合实力。(一)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创新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为单一事物赋予了开创性和实际社会生产力。创业是对社会生产者把握时机和统筹规划等方面能力的一种综合,主要包括了创业技能和创业动机两个部分。创新的价值需要通过创业或创造来体现,创新是创业的灵魂本质,创业是创新的实践过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决定作用的是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将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坚定创业意志,勇于创业实践。(二)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观念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被大多数人接受,缺少创业实践的检验,这些都需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来转变。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涉及的理想信念、时事政策、身心健康、职业规划、道德法律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理想,培养健康心质,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所必需的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价值导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赢。当前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支持,而作为人才储备的大学生群体,必须具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随着高等学校连年扩招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迫在眉睫。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有的育人功能,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技能,顺应时代发展,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一)创业意识教育“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学生缺少必要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就业形势缺少理性的认识和应对策略。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理论大于实践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相对淡薄,不少学生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已经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的专题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感受到创新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创业实践中奠定相应的基础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统筹规划和自我发展规划的能力。(二)创业观念教育当前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存在着的一定的偏差。部分创业者认为创业所需要的重点是理念,其过程可以相对简化;而也有人认为创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甚至可以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通过运气来获取成功,这样的想法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予以纠正。在创业观念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还可以通过相关的考核指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创业观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具体的创业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以及解决,然后再利用课程实践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积极性。(三)创业精神教育由于当前多数人对创业持有怀疑的态度,所以毕业生没有将创业作为毕业去向的首选。转变以往的陈旧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不仅需要在职场中找寻自己的出路,同时也需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去转变角色,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带动周围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实践中去。(四)创业意志教育随着大学生创业人数的不断增加,部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紧张、担忧、浮躁的心理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的不良后果,通过对学生开展创业意志的专题教育,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进一步减少创业压力带来的负面些影响。可以结合成功创业人员进行实际经验交流,借助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创业技能,了解创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清楚认识到创业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和应该面对的问题,帮助学生稳步融入社会,减少在创业期间所造成的消极心理,以此来坚定学生的创业意志。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普遍铺开,但是由于开展时间短,加之学校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开展情况参差不齐。借助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唤醒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坚定创业意志,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的同时,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通过亲身经历了解创新创业的过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大力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索多渠道共同育人的培养机制,可以适当地将部分社会优质资源和资本投入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向多学科开放式发展。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和辅导教师开发适合大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将日常的教学工作引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项目训练、创新创业比赛、创新成果转化等教育实践环节,逐步探索归纳符合当前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二)完善课程体系针对当前社会创新创业背景要求和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要尽可能打破单一学科限制,进一步开发适合相近专业学习的共性课程和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加强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当前专业发展前沿问题,指导学生进行与之对应的课题研究,提升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实施技巧等开发出针对教育对象特点的校本课程,利用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学习平台和学习软件,丰富课程种类,完善课程体系。(三)改进考评方式改进考评方式,既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的促进和引领,又要兼顾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个体需求差异,在评价内容方面,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到考评体系中,将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有机融合,打破以往理论考试独霸日天下的局面。在考核方式上,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考核过程,彻底消除“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保证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更多的关注放到日常的创新实践过程中,通过考评手段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机率和成果转化。(四)强化教育实践学校要加快专业实验室、创业实训室和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并将上述实训场所全部向在校学生开放,通过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基本的实验环境和积极的实践氛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根据当前的学生特点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指派专门的教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了解创新创业的思路和过程,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对于创新训练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项目,学校可以在师资、场地、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项目落地实施。通过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可以吸引更多的同学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间接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大多是由从事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的老师兼职,其中绝大多数的老师没有亲身创业经历,只能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传授给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的效果差强人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指导学习,鼓励教师亲身实践创新创业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感受,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完善创新创业的职业发展路线,明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和具体要求,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开辟新的途径。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改进考评方式、强化教育实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专题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端正创业观念、激发创业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开拓进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展示个性的舞台,科学有效地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xx(15):52.
[2]刘存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6):175.
[3]王占仁,吴晓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贡献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xx(8):34.
[4]艾军,邹金成,罗二平,邹婷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xx(12):94.
[5]李燊燊.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D].吉林:吉林大学,20xx.
[6]袁小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xx(6):102.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此背景下,为解决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本研究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例,构建了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体系,并开展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一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体系构建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是以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和创业力培养为导向的,线上线下结合的,通过校企合作催化、基地平台孵化、学科专业孕育、科研成果转化等四轮驱动,实现与专业教育各阶段对应配套相应创新创业仿真活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遵循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积淀和能力养成规律,本研究以四力培养为导向,通过四轮驱动,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O2O 活动链仿真,构建了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旨在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O2O 操练等方式,在市场仿真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创业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逐渐成长为具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
1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
(1)四力导向
遵循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满足依托学科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要,本研究按照“专业需求调研→能力标准分析→培养方案设计→O2O 创新创业仿真活动研发”的路径,以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和创业力等四种能力的培养为导向,设计了相应的能力培养模式。
(2)四轮驱动
充分发掘并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以校企合作催化、基地平台孵化、学科专业孕育、科研成果转化等四轮为驱动,本研究对经、管、文、工、法、理等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梳理、整合和再设计,形成了基于四力导向、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并进行了实践应用。具体来说,四力导向、四轮驱动四课堂联动的O2O 活动分布。2 O2O 活动链仿真
(1)市场进课堂
在分层递进的专业教育的不同阶段,需设置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仿真活动,模拟市场主体,虚拟市场资源,仿真市场行为。本研究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扮演企业的角色,配置虚拟的人、财、物等资源,仿真经营场地设施、管理和服务等软硬件环境条件,学习按照市场运行的自身规律,进行配置资源、发展经济、管理运营、创新创业等的全过程演练。
(2)多主体驱动
在本研究中,从创新点子的产生、创业项目的选择到成功创办企业的各个环节,均有多个主体参与创新创业仿真:①高校的学科专业仿真是“第一参与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点子孵化、项目孕育的思想精髓和智慧火花;②科研机构的参与是“转换器”,促成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点子和创业项目;③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和平台的参与是“重要推手”,通过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帮助创新创业项目落地;④校企合作是“引路人”和“投资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仿真提供“引子”和“银子”。
(3)多模式实验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采用的`多模式实验包括学创园的“专业公司型”(指依托学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仿真的创造力训练,如旅游专业学生创办的“驴行梦公社”)、COSMO 的“跨境电商型”(指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仿真的市场运作力训练,如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创办的“巴黎妈妈”母婴用品电商平台)、香樟林的“集团控股型”(指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创新创业投融资交易仿真的领导力训练,如CTBU 大学生实践经营(集团)公司)等。
(4)多角色演练
在O2O 活动链仿真的不同阶段,本研究开展了多角色的不同仿真演练活动:①在播种阶段,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和创新创业常识的普及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是什么,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②在孕育阶段,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训和学科竞赛等活动,让大学生成为专业技能的练习者和创新创业的学习者;③在孵化阶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实验班(训练营)”等活动,让大学生从创新创业学习者的角色逐渐演变为点子策划者、项目研发者、项目筹资人以及项目经理人等;④在成长阶段,通过提供场地、启动资金、政策咨询等,让参与者演变为公司法人、CEO、CFO、CIO 等多重角色。
(5)多板块对接
多板块对接涉及通识教育专业学习播种创业思想、创新计划学科竞赛孕育创业项目、创业项目孵化模拟公司运营、项目股权交易公司成长治理等四大板块的仿真训练。各板块内部之间以及各板块之间通过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指导与操作进行有机对接、互联互通,形成全流程仿真活动链。
(6)全过程培育
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开展的全过程培育包括创建“1 学院”——创业学院,统筹、管理、服务创新创业O2O 活动链仿真的全过程;依托“3 基地”——学创园、孵化园和香樟林,形成分工明确、循序递进的创新创业活动链仿真推进器;利用“2 张网”——“在线学习平台”和“来吧创业商城”,进行从专业学习、网上开店、交易、融资到网下物流、配送、服务等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活动的O2O 化。全过程培育的目的,是实现“2 对接”:一端与专业课程对接,实现学科专业引领创新创业;另一端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对接,将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和创新创业公司输送到有政府管理指导的创新创业孵化园、社区“众创空间”或企业投资经营的创新创业基地,实现深度孵化和培育成长。
二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体系特点
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既使大学生因创业活动而耽误了专业学习、偏废了专业,又使其创业因缺乏专业支撑而被迫中断。针对这些缺陷,本研究试图通过构建并实施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借助O2O 平台协同校内外资源,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综合来看,该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 能力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流程具有创新性
该体系以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和创业力的培养为导向,创建了“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播种”→“专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孕育”→“专业综合教育+创新创业孵化”→“学科综合教育+创新创业成长”这样一个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流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该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结合,通过多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循序渐进。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依托该体系,自主研发了88 门实验课程、6 门核心课程和6 大学科综合实训课程,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 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平台
依托该体系,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打造了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具体包括:①开设“大学生创业与小微企业成长”实验班和“开放实验项目超市”,将科研课题、实务项目、学科专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打造了学科专业综合实训平台;②构建6+X 学科竞赛体系,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公司和众创空间,打造了学科竞赛创业仿真平台;③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和“来吧创业商城”,成立学创园、香樟林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一路行”等众创空间,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打造了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④举行“经管实验创新论坛”、“CTBU 大学生创业论坛”,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总部,打造了成果展示交流学习平台。
4 良好的“四化协同、三维互动、四方共享”开放型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该体系基于国家级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了创业学院,拥有良好的“集成化—云端化—可视化—大数据化”四化协同、“示范中心—虚拟中心—创业学院”三维互动、“国际—校际—校地—校社”四方共享的开放型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统筹管理和综合服务,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 实践推广应用效果
本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例,开展了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推广运用,具体包括:①成立“创业学院+实验中心+创业公司”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机构和统筹联动的管理体制,进行专业实验与创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创业资源的有效整合;②创建实验项目“开放实验项目超市”,开通科研项目、企业实务项目转化为创业实验项目的渠道,有效促进创业实践与科研创新、企业实务的互动融合;③探索“教、赛、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的新机制;④制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引导学生积极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推广应用效果:①20xx~20xx 年,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学生100%参与了创业实践活动;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系统的创业实践训练,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都得以显著提升。②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培育了44 个市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有8 个),孵化了100 余项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指导学生创办了“驴行公社”等21 家有限责任公司,扶持学生创办个体经营户、工作室开展创业实战近50 个。③相关学生获得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总冠军等20 余项全国性奖项、100 余项省部级奖励。④近三届商科专业通过自主创业形式就业的毕业生达250 余人,并呈逐年递增趋势;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10
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虽然很大,但是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非常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缺少自主创新的思维模式,这使得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质量达不到社会企业的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处,所以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使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息息相关。首先,学生会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成绩不理想,也就是说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而且在学习上也不够努力,一些从高中毕业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经过了高中三年“痛苦”的学习后,很让自己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特别是高职时期并不会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管着、家长陪着,学生在学习上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并且经常会出现逃课的现象;第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认识不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在普通家庭中也随处可见,大部分学生都懂一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可是要系统的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上计算机理论课是比较枯燥的,学生想学知识,可是却又不知道从哪学起。另外,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的学生在学历上还是有区别的,从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分析,有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多少会有一点自卑,特别是对那些高中成绩优秀,只是高考中未发挥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较强的思维逻辑,可是常常会因为自己是一个高职生,心理状态常常不够好,从而影响到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现状
随着教育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经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被使用,但是目前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虽然我国在大力的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却对此还没有重视起来,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落实好,在平时的教育中,只是在表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宣传,或者是单独设置一门课程,以听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没有将这种教育模式与计算机教学活动融合起来,缺少系统的教学活动;第二,教师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往往只在课堂上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并没有鼓励学生自主去进行实践,也就是说“纸上谈兵”,学生对知识点也缺少系统的了解,对实际就业中并没有什么帮助;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是为了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有的学校只是让学生自愿去参加创业培训,而且并没有将培训的目的告知学生,没有对培训进行宣传,对这方面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学生就失去了去进行创业培训的机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更好的落实,首先,应该要注重理念的发展,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新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单单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具备动手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在计算机的教学中,要系统的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以及发散思维作为教学目的。第二,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堂中就接触创新创业思想,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除了理论课外,学校还应为学生设置实践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就非常注重动手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是技术,技术除了要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外,还需要从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术。在课堂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动手中了解计算机的构造,让学生通过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另外,为学生创造一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落实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重点,计算机技术运用是非常广的,学生要创新创业就需要一个平台,学校可以建立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也可以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进企业去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工作性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比赛,例如:软件设计、网站开发、动漫制作等,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设计领域的广泛,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更好的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四、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难是很多毕业生面临的一个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虽然比较广泛,但是也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综合实力,除了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应聘中脱颖而出。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11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通过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当前很多高校虽然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但是这些学校或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或是缺乏系统的指导体系和规划,没有进行有效的耦合研究。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彼此联系,将它们从机制上进行有效耦合,对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基础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异同点
创新的含义是建立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创业则代表一种新事业的产生,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的程度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创业教育只有建立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才有发展的条件,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达成教育目标。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前期教学可能倾向于理论教学,后期则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实践中。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下本科院校调整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创事业。从创业教育角度来分析,学生创业能力的强弱集中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创业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个人创业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物质与精神财富,这些又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从内容来看,两种教育都涉及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从目的来看,创新教育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业教育的根基在于实践性,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虽然有很多的共同点,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挖掘个人的潜力,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业教育的内容更加真实化和物质化,是创新教育在现实的延伸。对于教学应用型高校而言,无论是创新精神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脱离创业元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有必要转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从功能上看,创业教育不能代替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创新或者是教育理念行为,而且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从实现途径来看,创新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现。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的条件分析
耦合的实质是系统及其运动方式之间的共生互动。耦合不只是系统特性、功能和过程的简单叠加,耦合后,系统的整体功能将超过每个组成部分的单独效应。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耦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两都具有实现耦合效应的基本条件。
1.耦合的内驱分析
具有创新精神是创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创业的本质原因。创新教育实现的过程,是将自身的创新价值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而这个实现的过程就是创业。创业者本身也许不是创新者,但是创业者必须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创新者本身并不一定要成为创业者,而是把自身的创新精神或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真实的价值,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力量。创新和创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耦合提供了内驱力。
尽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各自明确的.边界,但是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创新教育,也就是说创业教育可以看作创新教育在实践上的一种延伸。
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创业才能实现价值,创业教育通过创业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1]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两者的耦合提供了有力的驱动。
2.耦合的外因分析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耦合的有效促进方式。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2]这表明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存在一些问题。从教育氛围方面来看,学生、高校以及社会对创新的认识普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没有正确认识二者耦合的必要性。我国要实现建立创新型社会的目的,需要靠教育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的大学尤其是应用型大学要重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耦合,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扶植力度。
二、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的实践路径
当前高校要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必须摒弃原先的教学理念,分析和修正现有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等,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从而满足创新、创业的需求。
(一)教育主体层面的耦合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涉及学校层面、学生层面和社会层面。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要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具体目标、类型、专业等,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等相结合,明确办学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及时、准确地将社会需求反馈给学生,提高教育水平,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是耦合机制的主体。高校应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创业素质与创新能力。从社会层面来看,高校应及时地了解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引导学生调整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与适应能力。
(二)教育体系层面的耦合
从教育体系层面来看,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安排、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从教育目标来看,高校要把创新理念与创业理念相融合,并使之融入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中,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建立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以及校园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从课程教学来看,高校要注重渗透,实行层次化教学,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专题讲座,条件比较成熟的高校可以开设相应的必修课。教学内容设计要能够保证学生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技能。除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教学应用型高校还要不断发展第二课堂教育,结合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实践教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社会实践来看,高校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等载体,注重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例如在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辅导与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高校可以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从校园文化来看,高校要注重文化引领,形成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并使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点关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相关教育活动,为耦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高校要重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时俱进,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推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12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
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指导学生怎样创办企业,以及培养学生在创办企业时必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其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1)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常是对政策与形式的分析,对创业中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那些想开公司的学生。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般都是以讲座、规划大赛和社团的形式展开的`,参加的也一直是一批对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学生。但真正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的参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怎么赚钱,与他的专业背景无关。
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级公选课,统一进行授课,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明所以,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作用,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所以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1)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会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然而由于很多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使得本专业学生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商务应用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找到两者切合点,适当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对待。
(2)建立培养人才新方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陌生,在学校的根基比较薄弱,不易得到关注。因此,要及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规章制度,设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倾斜的新育人方案。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未来寻求发展,这也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学校应多举办与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如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到岗位上得到锻炼。围绕专业知识,举办创业大赛,进行学术交流与辩论。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育,改变原来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的模式。
四、总结
马云的成功为杭州师范大学带来了诸多荣誉和价值,学校的发展影响着学生,学生的发展又能反哺学校,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更是如此。高校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着想。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两者进行相加,而是将两者进行衔接,在恰当的位置让两者互相渗透,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13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27万人,20xx年为749万人,20xx年为765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数据,就业形势已经日趋严峻,并且已经成为国家机关和广大人民全都注意的焦点,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培养机制已是迫在眉睫,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此深入研究。随着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加速了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改革,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建设了更多的创业创新实习园区,努力培养充足的创业创新人才。
一、创业创新教育的相关概念
所谓的创业创新教育,就是要对学生实行创业创新相关方面的教育,丰富学生们的创业创新理论,提高他们的创业创新水平,并把之运用到创业创新的实际操作里,让广大的高校毕业生不但成为优秀的求职者,更要成为工作的提供者,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地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创新能力就是使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知识在思想上和实践里进行创新,并最终创造出新的成就。创新成就包括宝贵的新理念、新计划、新策略及新产品,创新能力则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可以通过发明产品技术和发现理论等进行外部的表现。创业素质包含着掌握的技术能力、项目的研究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等内容。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三位一体”培养机制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应该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共同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机制。
1.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一,要提升自己的创业素质。当代的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必须要在开始时有充分的铺垫,既要正式自己拥有的条件,也要注重外部方面,要有科学的创业规划等。要想创业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大学毕业生要对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涉略,应该具备坚强的意志和直面失败的勇气,以及对未来道路的信心。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要注重多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加强和同学的交流沟通。创业的道路并不是永远顺利的,会出现很多意外的挫折,大学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抗压力,逐渐形成坚强的品格和自信的情感。第二,建立广博的知识体系。要想更好地实行创业创新,大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充足的管理类和相关专业的知识,还要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综合性知识有所接触,只有如此才能为实行创业创新做好坚实的知识保障。创业创新知识结构的建立不只是通过课堂来获得,还能从图书阅览室或者是学校社团学习。大学生一般都只是从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其实学校的社团活动更能在实践中锻炼各种创业创新所需的综合能力。此外,还可以寻找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去拜访请教,有助于为大学生传授实践经验,也能加强其知识体系建设。第三,多参与竞赛等各种实践活动。国家和学校举办的各种专业竞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创业创新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多去观察、多去思考,不断的调查和验证,不断从挫折与成绩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不断的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2.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培养体系
首先,要合理安排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目录。高校应该设立关于创业创新的公共选修课,给有意愿去创业创新的大学生教授有关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设立创业领域分析和创新理念等一些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规划能力,提升他们拼搏的精神。另外,还要注重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提升他们的运用水平。其次,建设好一支优秀的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培养出来学生的质量,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不断的学习,让他们多去参加创新创业研讨会,多去优秀的企业学习成功经验,还可以聘请成功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们亲身指导实践的创业经验,学生们通过听讲他们创业的艰辛历程,极大的增加了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再次,要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多去组织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竞赛,和各种社团活动,拓宽学生们的创业创新眼光,激发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共同的学习进步和协作的团队形象,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最后,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创新激励机制。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激励政策”,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对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资金资助、提供创业场所以及相关的便利条件,对指导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大学生参与其中,才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3.社会要创建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一是要完善创业基地集群建设。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是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实践操作平台,它不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场所、机器等物质方面的支持,还融入了各大高校、国家科学研究院所和优秀高新企业等充足资源,有利于推动创新技术迅速应用。政府要增强创业基地的集群建设,汇集社会上优秀的资源,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创业创新的困难,更加的有可能获得成功。二是要优化创业创新融资环境。大学生要进行创业创新多数都缺乏创业资金,要想解决这个首要问题,只是高校提供的那点创业创新基金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要继续优化创业创新融资环境,要大力推行大学生创业创新贷款,对其实行税费减免、加大补贴力度、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措施,从而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政府要为大学生建立一个集资金、人才、技术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专业化且宽松的氛围,提高社会人士对他们的信心。政府要做好创业创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服务,建立知识产权分明、风险同负、收益共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制度,把全社会的优秀资源集中起来为创业创新贡献力量。四是家庭也要充分理解并全力支持。家长要转变自己传统上只想孩子找个好工作去上班的陈旧思想,鼓励自己孩子去努力的创业创新。父母不但要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还要针对他们进行的创业创新提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并抚慰他们的精神状态。另外,经济条件充裕的家庭还应帮助他们提供或者是筹措一部分创业资金。
三、结语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一项涵盖广泛内容的工程,应构建包括学生、高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保障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创业创新。各大高校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才能为未来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馨雨,祁鸣鸣,陈雪仪.“互联网+”模式下以工作室模式为载体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22).
[2]徐飞.以创业学院为平台,构建“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J].创新与创业教育,20xx,(03).
[3]李占平,王宪明,赵永新.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新模式———云创业平台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11).
[4]周长春,许蔚平.“金字塔”顶的再思考———20xx“高教强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综述[J].煤炭高等教育,20xx,(3).
[5]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14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从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小项目设计和大项目设计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方面阐述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的就业比较困难,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创新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素质,以及善于发现和认识新事物的能力,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创业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创业志向,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等的教育活动.目前,大部分高校增加了相关的课程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紧密相连的研究却很少[1],这对于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生自身发展都是不利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多门学科(计算机科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及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在理科方面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又有较强的实用技能.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这个新型的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很好地与专业课程教育对接,有必要对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体系进行大胆而又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探索.
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1.1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按照专业方向大致分为2类:一是数学方向,二是应用数学方向.数学方向主要研究基础数学,而应用数学方向主要是以数学思想为基础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研究.大多数高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致相同,而选择专业方向的偏重不同,有的学校重视数学方向,有的学校重视应用数学方向.为了发挥学校的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包括:(1)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2)增加学生实验课和课程设计的比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3)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与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3];(4)引导学生学习当前的信息技术,拓展知识水平和视野,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准备.
1.2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启发式、开放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学习兴趣.如通过微视频了解大数据,先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再给学生讲解,使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及时地增加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相关的技术[4]、学科前沿等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强化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如数学分析和解析几何等课程,使学生具有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为学生的创业规划起到一定的作用;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为学生的创业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1.3利用小项目设计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分析、解析几何、C语言、数据结构和JAVA程序设计这些专业课程知识后,具备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第5学期第11~12周,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编程思想和数学思维,独立完成小项目设计.在小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Matalb数学软件或JAVA等编程软件,选择给定的课题,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如电子地图设计、贪吃蛇游戏和数学建模等课题.小项目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编程的方法和调试程序的技巧,养成代码规范的良好习惯.在小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不会调试错误的程序.指导教师将引导学生如何调试错误的程序,帮助学生掌握调试程序的方法,培养修改程序的思维和方法[5],进而提高学生的编码能力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课本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结合起来.
1.4利用大项目设计提高创业与实践能力
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图形学、Linux程序设计、Web编程与设计和软件工程等这些实践课程后,通过第7学期的综合实践课程,利用学过的基本知识进行大项目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团队完成项目,3~5人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如网站的设计和聊天软件等有市场需求的课题,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服从小组组长的任务分配.大项目设计严格按照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和标准执行,每一个开发阶段都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成果物,并对每一阶段的成果物进行验收,验收的内容包括需求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规范问题、程序测试和实验报告等.验收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通过这样规范的流程,使学生掌握在企业团队中如何完成一个项目,最后进行项目答辩.这对学生来讲,相当于作了一次全方位的仿真项目,提升了项目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效果较好.整个项目教学不但帮助教师推动实验课程改革设置,使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兴趣爱好、薄弱环节和强项[6],针对学生这些特点,设计出既发展学生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还能让教师一同参与并得到了成熟的产品,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与多个软件公司合作,联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6-7].在软件实习、数据处理实习及毕业实习时,提供给学生多个公司,并简单介绍各公司的工作特点,由学生自己选择公司实习.公司提供一些小的项目由技术员带领学生完成,学生主要做软件编程、网页设计、数据分析处理及其他相关工作.这些实践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的,所以积极性比较高,因此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选择大数据处理的学生,通过在公司对一些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对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提高了数据挖掘和数据处理能力,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与公司合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又可以为公司完成一些基本的工作,软件公司自身也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在与企业合作方面,根据学生特点建立校内实训基地[8],如在专业综合实训、创新综合实践及课程设计等短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请公司技术员或者往届优秀毕业生回学校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技术员提供的课题选取自己的训练项目,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与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实训内容,项目确定后按照指导教师安排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及创新创业能力.在毕业实习期间,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合作的软件公司实习,软件公司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良好外部环境,学生很好地掌握了项目开发的流程,为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的学生毕业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直接与合作公司签订就业协议,或者被合作公司推荐到其他相关企业就业.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结合软件公司的真实项目确定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更具有实际意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师也会到IT公司进行锻炼,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同时也了解新的技术方法、研究方向和学科前沿,并将自己的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因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将更好的教学理念和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方法灌输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只有深入到企业,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指明创新创业的方向,也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9-10].
3结束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新型的复合型专业,本文阐述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通过制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利用小项目设计和大项目设计等措施,学生的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雄厚,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越来越强,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在实际创业过程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晔,徐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xx(3):104-108
[2]王尚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电脑迷,20xx(9):130
[3]张水胜.信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xx(10):42-43
[4]吴孙勇,薛秋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xx(6):128
[5]丁永胜,张水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项目教学法[J].高师理科学刊,20xx(7):78-81
[6]周晓晶.开展3+1培养模式科学地发展地实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J].大学数学,20xx(4):155-158
[7]王佣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xx(10):79-81
[8]盛梅波,汤鹏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xx(10):79-81
[9]张水胜,宇世航.以就业为导向的信计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xx(2):73-74
[10]段炼,方贤文.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4):100,104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1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做好在校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这明确指出专业课程体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实际上,大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门类组成和各门课程具体内容,这是相关领域专家长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创新的立足之本和出发点,所以,它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大学生创新的源泉。对新建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的高校而言尤其如此,这类高校往往不具备完善的科研条件,因此,深入挖掘本科课程的创新创业资源,对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本科课程教学的本质而言,它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大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现代教学不能满足于此,更重要的是发展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大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对理工类大学生而言,有效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但现实存在的困难是:①本科专业课程的大纲已经经过千锤百炼,是由教委确定下来的,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缺失后会导致专业知识结构缺失,对未来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②经过历年的教改、课改,课程学时数已经减少到极限值,当前课程时长甚至无法支撑大纲设定内容。如果强行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可能会导致基础没学好,创新也没搞好。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又不能等,应从基础课开始融入每一门课。③我校作为成立只有十余年的新设二批本科院校,根据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发展需要,从原先以本科有效教学见长为特色,提出教学与科研并举,以达到“提升办学层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也使得原先以承担教学任务为主的专任教师不得不转换角色,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充分发挥我校原有的教学优势,以创新教育和科研成果充实有效教学的内涵,关系到专任教师能否在教学任务已相对饱满的条件下顺利适应学校的新要求,相关探索和实践对其他具有类似背景的高校也有借鉴意义。
2 解决问题的思考和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依靠几门课程的开设,而应该融入已有的课程体系中,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可能自动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而需通过有效的教学才可以传承。但是,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与创新又如何结合,创新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又如何结合,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需要不断探索。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之间以某种特定方式所进行的交往,而最好的交往应当建立在师生合作的理念上。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把学生当作受体,而应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和发展能力的根本目的。以布鲁纳的.思想为指导,树立师生合作理念,以重要知识点的深入拓展为途径,在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内在转变,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此过程中可涌现多种成果,比如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或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勤学好问和能做会写的人才。同时,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有效教学能让他们轻松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助力学校发展。
下面举几个实例说明深入挖掘已有知识点进行知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笔者任教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中,第五章一节主要介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比如当前的缺水现状、缺水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长,对城市的资源——特别是城市的水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的窘境。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缺水现状后——即从大处着眼后,引导学生从小处着手,以我校为一个集雨区计算了雨水资源化回收潜力,并正式发表在CSCD 权威期刊上。同样,在《环境监测》课程相关章节中,针对近年来我国突发性污染事故较多的现实状况,引导同学们查找突发污染事故的相关文献,了解到我国每年通过公路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约有2亿多吨。这么庞大数量的危化品运输,不可避免会发生事故,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找到原因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就显得相当重要,从而以此为主题进行研究,并正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结合延安“8.26”特大车祸案,提出“如何预防道路运输危化品事故”的开放性题目,引导同学们查找文献并讨论,聚焦于重特大危化品事故、相关部门的政策利弊分析发表了研究论文。在《水处理》课程相关章节介绍了混凝沉淀处理法,并引导学生研制新型混凝剂,组建团队等,撰写《新纤维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商业计划书》,参加20xx 年第八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获得金奖。
从以上典型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以本科教学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为先导,以重要知识点的深入拓展为途径,学生是可以完成较高水平创造性工作的,相关经验值得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一项历史使命,在国外,有的大学甚至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转型的重要策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和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3 结束语
教师承担的本科课程门类往往是教师最擅长的领域,强化在本科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师生合作进行创新创业对培养市场所需的能做能说能写的“三能”人才,实现学生内在转变。这对教师在教学任务相对饱满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应该看到,在实践中,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喜欢动手操作,不喜欢学习理论的想法。以往对学生创新实验理论提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一定要认识到理论成果的总结、提升对培养能做会写人才和教师科研产出的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教师投入更多心血指导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陆一、史静寰(20xx)也认为,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术志趣与师生互动高度相关。
本科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已在我校理工学生中形成示范效应,身边的同学取得成果是最生动的事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对学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参加的学生普遍具有勤学好问、积极主动、对学科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的特点,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深化发展了有效教学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文12-07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07-31
市场营销教育与创新创业研究论文07-27
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10-19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论文07-17
网络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改革论文12-08
创新教育论文11-13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何优化论文06-28
教育实践创业教育论文12-08
语文创新教育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