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时间:2024-05-15 09:01:32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1

  摘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及其个性的形成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家庭教育活动中,情感是教育及其关系形成的源泉;主体间性关系则是家庭教育关系的本质所在,表现为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通融共识。故成人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关系;教育主体;共同成长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个人的身心发展乃至道德品质及其个性的形成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亦是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基础。在家庭教育中,能否实现良好的教育关系,是保障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情感:家庭教育及其关系的源泉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长者与幼者之间,一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相互影响,都是家庭教育。教育学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父母只有爱子女,才会积极主动地教育子女。同样,只有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期望时,他们也才会接受父母的教育。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关系良好形成的关键。责任在家庭教育及其关系形成中亦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教育责任就是家长在体验到孩子的脆弱性后作出的道义上的反应。孩子出生后那种天生的无助感,会让父母们本能地体会到并作出反应,这就是孩子的脆弱性召唤家长作出回应,体现了家长对孩子负有的责任。对孩子的信任和希望同样不可忽视。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动力,希望是父母对孩子成长发展的体验,更是对孩子爱的体现,可以给孩子力量,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二、主体间性关系:家庭教育关系的本质

  从教育关系的角度来看,家长与孩子都是家庭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父母是教育者主体,孩子是受教育者主体,父母与孩子都是活动中的主体。在家庭教育活动中,教育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这种关系在强调交往双方各自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强调处于主体间性关系中的主体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所以,笔者认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通融共识。但在这种教育关系中,孩子先天具有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脆弱性的特征决定了父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父母对孩子负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他们要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指引方向,寄予希望,善于关注孩子的生活体验,并且做出恰当的行动,这就构成了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教育关系。此外,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关系建立在血缘基础上,是由亲近的体验构成的关系,具有强烈亲密性的特质,且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同时产生,具有终身性与强迫性。并且家庭教育关系具有双向意向性,父母与孩子各具意向,父母的意向指向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孩子在意向上接受父母的回应,才构成教育关系。在家庭教育活动所构成的教育关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充盈着爱、责任与希望的'。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是一起体验生活,一起成长的。

  三、共同成长:家庭教育关系的实现

  (一)尊重儿童,走进儿童的世界

  儿童是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独特性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可以说,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世界。世界在儿童眼里是神奇的、丰富的。教育应当珍视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兴趣,走进儿童的世界。父母要主动接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要读懂他们,信任他们,了解他们所需,给他们一个活泼自由的成长空间,从而让他们的心灵与我们共鸣。

  (二)相互学习,关注孩子的体验

  儿童始终处于成长过程中,总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和发现,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会让我们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我们在体会着母爱、父爱、责任、希望与幸福的同时,感悟着很多道理。一方面,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毛病或问题,往往会让我们反思,让我们看到自己平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同时,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他们天真的童趣会影响父母。如父母在吵架时,孩子就会说出类似的话“爸爸妈妈别吵了,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好好相处。”听了这些话,父母是不是该思考从孩子身上学到忍让与宽容,学到团结与和谐?另一方面,在对孩子的责任支撑下,孩子的某种愿望会激发家长的潜能。正如范梅南所说:“我们对儿童的责任使我们服从于或者说依赖他们———我们体验到孩子对我们提出的请求就像我们发出的强迫性命令一样。孩子们向我们展示了我们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成为什么样子。”

  (三)交往互动,与儿童共同成长

  成人与儿童的交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让父母不断反思、成长的过程。笔者曾策划组织的一次“小鬼当家”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活动特意设置了角色互换,幼儿负重徒步爬山、独自寻宝等对于孩子来说较难完成,这也是对家长和孩子的一种考验。活动当天,有些家长忐忑不安,心悬半空,唯恐孩子“受苦”。当活动顺利完成时,家长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看到了孩子身上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力、自信勇敢的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孩子也体验到了作为家长的辛苦与劳累,体验到了自信与成功的喜悦。最重要的是让家长体会到了: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是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总之,儿童和成人都是家庭教育活动的主体,且主体之间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通融共识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走进他们的世界,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与他们共同成长。这样,方能构建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关系。

家庭教育论文2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实践的活动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

  第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

  但也应看到,长期以来的家庭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变革难以也不可能彻底,故而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现出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的特点。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孩子又何尝不是不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心中的希望?因此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是最为关心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社会教育要坚持十几年,对孩子而言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十几年的社会教育中,如果能在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风气正派、老师认真负责的学校完成,对孩子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只是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有些时候,因为存在一些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也许只能在一个教学设施一般,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风气也不是很好的学校就读,作为家长,担心是必然的。如果是面对这样的'情况,那么孩子上学前的以及上学后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第二,家庭教育问题的复杂性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学龄前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模仿力最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记在心里,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也正是如此,才会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这段时间里,能通过家长日常的言行熏陶,让孩子有个正确的学习的观念,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开始上学后,在积极的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上期望中的优质学校,也能在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下,取得好成绩。

  今天家庭教育的三大变化显现出问题的复杂性。一是家长的心态变化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突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资”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则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使这代孩子普遍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出现不良变化。今天大多数孩子生活的环境已由过去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恋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内容的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成人关闭了心灵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时,不少家长不能根据时代变化、孩子需要施教,存在较多误区和过失。

  第三,家庭教育方法、手段的发展趋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这里所说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在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合乎当代孩子成长需要尤其是丰富精神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施教,从而使家庭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重新审视

  首先,家庭教育在造就现代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教育中,有着突出而独特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有其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 其次,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脱离了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个性(如价值观、理想信仰、性格等)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在这方面的影响来自于学校教育的比例则不大。而且,家庭教育在对青少年的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三、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政府的,社会团体的,社区的。比如:网吧就是社区的一个“教育场所”。社会发展的动向,社区的一次活动,社区人情的生活习性,社区发生的某一事件和人们对此的评价和看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

  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只寄希望于社会教育。而放弃了家长肩负的教育责任,这样首先会影响到孩子形成正确的习惯。如果是这样,孩子就算到了一所上好的学校,也会因为这些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而影响到自身的学习成绩。身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有个好的出路,那就要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职责,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这是新世纪中构筑并形成的一个优良局面,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和学校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们是教师!我们爱学校!我们更爱自己的职业!”

家庭教育论文3

  家庭教育是婴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对独生儿女进行家庭教育,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溶理智、情感和耐心于一体

  1、要处理好理智和感情的关系。人们常常是感情胜过理智。做父母的也懂得教育孩子的道理,但有时却不肯在自己孩子身上施行。比如,父母知道孩子不应该挑吃、挑穿,但又怕“亏”了孩子,因此,在家里父母总是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给孩子买许多衣服,孩子只爱新的,不肯穿旧的;吃饭不认真、挑拣饭菜,把好吃的菜摆在自己跟前,不许别人吃父母也迁就,这样没有理智的去宠爱孩子的情感,只会把孩子宠坏。

  2、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或学会一种技能,都要有耐性,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希望一两次就会成功。要耐心坚持下去反复训练,才能学会。可是有些年青父母却缺少这种耐心,如2—3岁的幼儿可以独立吃饭了,父母怕脏了衣服,又嫌孩子吃得慢,就索性喂孩子;孩子做的不好当即训斥一顿。因此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心。还有的个别父母对孩子高兴时百般戏逗,而孩子哭闹时,则不耐烦了,又喊又叫,甚至又骂又打,而不是耐心哄教,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好奇心,如:“这是什么?”,“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要以简而易懂的语言耐心回答,以满足孩子的正确欲望。

  3、父母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要灵活处理。父母不能只凭着经验办事,必须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要因时、因事、因环境而宜。可是有的家长缺乏这种灵活性,如孩子打破了东西,父母也娇宠;妈妈说:“没关系,打破了买新的”;也有的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一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打架;可能是别人欺侮他,他要反击,也可能是他欺侮别人而引起对方的不满,但无论如何,父母切不可不问缘由地痛骂或护短,应当仔细分析具体情况,妥善处理。

  二、家庭教育要宽严相济,有张有驰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无原则的溺爱孩子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后果,并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宽严相济,既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意志是坚定的,又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所坚持的原则和要求是是不容违背的。父母如果只是一味的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不合理的做法和要求,并以此来换取孩子的爱,其结果是爱的虚无、表面。当父母的如不能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的时候,他们不仅不理解你,反而会更恨你。如果整天板着面孔,粗声粗气的对待孩子,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慈爱和温暖,则使孩子觉得父母可敬而不可亲,和父母疏远。有时还会发展到说谎,欺骗,用一套虚伪的态度和表现来应付父母。所以,只有宽严相济,才能使孩子觉得父母既可亲,又可敬。

  对孩子的生活要合理安排,有张有弛。生活安排过紧,任务布置太多,限制过严,会使孩子觉得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逐渐使孩子丧失了生气勃勃的生活情趣。太松弛了,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会使孩子缺乏丰富的生活内容,懒懒散散,感受不到生活节奏的意义和乐趣。

  所以,家庭教育要讲究艺术。

家庭教育论文4

  【摘要】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方能使幼儿获得更科学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社会 家庭 教育 幼儿园 基础 家园配合 身心发展 物质环境

  【正文】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第一,家庭教育应该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家庭教育应该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第三,家庭教育应该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方能使幼儿获得更科学健康的发展。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幼儿面对的两大教育方式,对幼儿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可以放松甚至淡出幼儿的生活,幼儿与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爱护使得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幼儿园教育开始影响幼儿的成长发展,家庭教育有必要做出一些调整,以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使幼儿能得到最完美的教育,实现最长远的发展。目前家园合作的理念已经被广大家庭与幼儿园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家园合作方式也相继出现,如:QQ群,微信,校讯通及家长学校等被广泛用于家园沟通的桥梁。

  从出生到学龄初期,家庭教育占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优势,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影响又不断地反映到家庭中来,实践证明,重视与家庭配合的幼儿园,就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教育工作就顺利,反之,忽视家庭教育的幼儿园,就会事倍功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这两者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集体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不同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有不同的发展,智力的早期开发,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儿童与父母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环境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相互的了解,有利于教育的实施。家庭不但为儿童创造生活和发展的物质环境,满足其物质需要,而且还给儿童以父母的爱,满足其精神需要。爱是人的一种天然需要,享有充分的父母的爱,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比物质环境更重要。幼儿的性格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联系。在以成人为中心的家庭中,儿童的家庭地位多半处于顺从、依附、被动的位置,这就容易养成顺从、听话、胆小、退缩的性格;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里,有的儿童甚至成为家庭中的“小太阳”或“小皇帝”,指挥与决定整个家庭的动向,几个成人围绕着孩子团团转,这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不守纪律或依赖、无能的性格;在民主和睦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家庭中,成人既尊重儿童的意志和合理要求,也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能接受成人的正确指示,因而发展了儿童独立、自信、讲道理、勤思考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阶梯。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示波器。教育人士更为明确的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

  幼儿园教育是儿童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动态等。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幼儿园比较注重规则教育(即常规教育),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不近情理的,适当的规则要求对塑造幼儿的性格十分必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常规,幼儿教师一般采用榜样激励法、故事引导法、行为巩固法等教育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常规习惯。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对幼儿的成长很重要,也能更好的帮助老师和家长教育孩子。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注意给幼儿设立一定的规则,让幼儿明确哪些是他应该遵守的。

  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调与配合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开始接受幼儿园教育,但家庭教育并没有终止,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工作,要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紧密配合,有效的实施家园共育,同心协力地对儿童进行教育。

  1、幼儿园教育按照教育大纲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幼儿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参与班级和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并为孩子参与活动提供必要的方便和条件。幼儿园的班级活动如:早操、户外活动、小小值日生等等,及全园活动如:春游、秋游、外出观赏和参与各类型竞赛、扮演等都应积极支持。

  2、支持、鼓励、协助孩子努力为班级为幼儿园争荣誉,教育孩子不做有损班级和幼儿园声誉的事,当孩子、孩子的班级、幼儿园获得某项荣誉时,家长要为之高兴并表示祝贺。

  3、全面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主动与教师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战略和方法,不要认为孩子入园了,就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归决于幼儿园。

  4、在孩子面前多赞扬老师、班级和幼儿园的优点及成果和光荣历史。这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能在这样的幼儿园,编入这样的班级,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一种“幸运”,孩子有了对自己教师、班级和幼儿园的责任感、荣誉感,也就有了学好的信心。

  5、给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尊重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家长活动,不在孩子面前批评幼儿园的缺点和不足。

  6、接送幼儿时留意看家园栏的通知和各班的周计划、月计划及工作重点,以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内容及家庭配合要求。

  总之,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是儿童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在家庭里他们得到关爱,使他们体会到了人类之爱,自然而然地学到了各种知识,逐渐养成了各种良好的习惯。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理想场所。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更具个性化,更具感染力,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家庭教育触手可及,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是对幼儿园教育的延伸、拓宽、补充和完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实施家园共育,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论文5

  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板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有些孩子不懂礼貌或是不遵守交通规则或是言行不雅时,人们常常会随口说到:“这孩子,老师是怎么教的!”人们把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缺点归咎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归咎为学校教育的责任。在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常常有意或是无意的过度强调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弱化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和犯罪率的不断增长,自杀事件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道德底线受到冲击。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新准确定位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是终生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的关键所在。20xx年10月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针对子女年龄、个性特征实施教育,与子女互动互学,共同提高”。但还有一部分家长总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教师拿着国家的工资,就应该教育好孩子,责任全是老师的。”这些都是偏见。因此,现代社会要求父母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尽可能的避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与孩子一起健康的成长。

  我认为,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多一点给孩子的时间,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忙于赚钱,有的外出经商、打工,有的在自己家门口承包土地搞种植、养殖等。家长的注意力放在赚钱养家上,顾不得和孩子交流沟通,更谈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有的只是在平日里偶尔的问一下:考试考得怎么样?做完作业了吗?从不会认认真真的帮助孩子检查一下作业。孩子说做完了,家长也不会去证实是否真的做完作业了或是作业的质量如何。家长的督促和检查对于孩子的学习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当孩子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家中,家长应该监督孩子尽快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好,使孩子养成回家后马上复习当天功课的习惯。这样容易巩固已学知识,使孩子会产生一种学习有收获的喜悦心情。

  还有些家长应为忙于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得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年迈的老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孩子接受教育的滞后。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多点的时间。这样才能与孩子有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没有时间一切都是空谈。

  一年级的旭辉是个性格倔强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在外打工,只有过年过节回家一趟。平日里只有爷爷照顾他。有段时间,旭辉出现了厌学的情绪。每次一到学校门口,就哭闹着不进校门,把书包扔掉,在地上打滚。任凭老师怎样劝哄都无济于事。没办法只好让他停课在家。老师怕耽误孩子学习,建议他的父母回来陪陪孩子。结果,旭辉是真的想爸爸妈妈了,他们一回来,孩子的情绪就好了很多。每天拉着妈妈的手来上学,高高兴兴地进教室,上课的时候也积极了很多。孩子的愿望多简单,只要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就行了,经济条件的优越也不能换来孩子的真正幸福。

  俗话说:50岁之前看自己,50岁之后看孩子!但并不是说50岁以后才开始管教孩子,而是从孩子娃娃时就开始教育他。有的家长忙于赚钱,却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错综复杂的多元化信息时代,孩子的成长太需要父母在身边给与及时的引导和关怀,避免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误入歧途或因意外失去宝贵的生命。有的家长给孩子的多是物质的满足,与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导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家长说一句,孩子顶十句。这就是长期疏远的结果,不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心的距离。家长“赢”得了钱,却“赢”不了自己的孩子。要是这样就快快倾斜一下自己的天平吧!50岁之前你“赢”在了事业上,50岁以后可别“输”在了孩子身上!

  二、“润物细无声”,注重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阅孩子也算不少,真切的体会到“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是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会反映出家长的一些生活习惯。借用那句话: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的确很贴切。

  班上的振邦家长是做羊肉生意的,孩子经常在班上做出一副宰羊的架势,把整个过程说的头头是道,在关键时候怎样擦擦汗,怎样磨磨刀表演的是惟妙惟肖。这完全源于他经常看家长这样干活的。长期以往,对于这样的血腥场面,他就习与为常视而不见了。

  学校幼儿园的景宏小朋友,上课或是下课的时候,觉得热了,就旁若无人的`把衣服从头上一撸就光起了膀子。经过老师多次的教育才慢慢的改变了这一不雅的习惯。问起来,他还自豪地说:“夏天热了,在家里,爷爷和爸爸都是不穿上衣的。”可见,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基地,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孩子不染上市侩气,成为一个有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不厌其烦,多次搬家择邻,为孩子创造合适的环境。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孩子。孩子的模仿性很强,悄悄的观察着世界。这个环境发生的一切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父母的自身来创造,父母应远离一些不良嗜好,如酗酒、赌博、搓麻将等。做到“百事孝为先”为孩子做好榜样。团结邻里,为人善良厚道。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自然会拥有正义善良、知耻上进的好品德。

  三、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从礼貌待人开始做起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会给他一些评价:“这个人真有教养。”“这个人素质真差,连一点礼貌也没有。”一个有素质有教养的人才会被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可发展资源,使孩子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

  尴尬镜头一:有家长带儿子去赴宴,行前生怕孩子不知礼节而使场面尴尬,便嘱咐孩子一定要懂礼貌。可是在家就无法无天惯坏了的儿子哪能说改就一下子改好了呢。几个菜刚刚端上来,儿子就急不可耐的伸出筷子吃了个遍,将自己最爱吃的菜几乎全夹到了自己的面前,旁若无人的吃起来。大家饭还没有吃完,他就趴在妈妈的怀里又吵又闹的要回家。此时,家长满脸的尴尬,无地自容极了。

  尴尬镜头二:周末,预约好便到某朋友家拜访。一进门,看到他的孩子只穿内衣,光着脚丫侧躺在沙发上看电视。面前的茶几上堆着一些零食,虽旁边有垃圾箱,但果壳还是落了一地。看到客人来,只是瞟了一眼,便继续看电视,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当家长训斥的时候才摇头晃脑不情愿的回到自己的房间里。

  文明礼貌从小就要培养,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些家长认识片面,对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不够重视,认为学好习就行了。还有的认为孩子天真无邪,越坏越调皮说明孩子越聪明越有胆识,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这都是误解!所谓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的是一种习惯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孩子从小不播种好行为培养好的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就很难再改。

  仔细想想,现在有些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没有礼貌,饭桌上挑挑拣拣旁若无人,满口脏话,随地丢垃圾,吐痰。这样的孩子如果不教育、不纠正,会在某一天突然变个样子吗?越是懂礼貌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开阔天地,因为他是受大家欢迎的人,这也就是孩子走向成功所必需的“人脉”,有了人脉,机缘就更多,走向成功的步伐就更快!

  “凡是可以给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注重以身作则 ,发现孩子有不讲文明礼貌的行为,及时指出并予以改正,逐步培养起孩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当孩子忘了说“谢谢”时不要粗鲁的训斥,正确的引导;和孩子再见时,自己别忘了道别。家长用恰当的方式、恰当的语言、恰当的场合教育引导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四、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品德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害怕孩子吃苦,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实质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要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光是学习要努力,还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而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劳的人是没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若要真正的贯彻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就要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家庭教育论文6

  摘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质量优与差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联系更加离不开信息技术,而在各种信息技术中,“校讯通”被广泛运用。学校可以通过“校讯通”联系家长、通知作业等。确实给家校之间的联系带来了便利。解决了一线教师与家长沟通难的问题,保证了学校和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关键词:校讯通家校教育家庭教育

  内容:

  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在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孩子。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学校教育是使孩子学会更好的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使他们学会与人行处和学习。这两种方式的教育都在不同程度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二者虽然方式、途径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所以学校与家庭,必须密切配合,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校讯通”是家校联系的重要途径。

  “校讯通”是一套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交流系统。它能够有效解决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校讯通”这个信息平台,可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孩子自己在学校的情况,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的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它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为学校、家庭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前我们和家长的沟通不外乎就是家访或家长会,后来有了电话,但是这样的沟通方式存在弊端。家访有可能遇到家长不在家,打电话有的不能及时接听,这样学校和学生的家庭沟通就存在了断层,就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而校讯通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老师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将孩子在校的情况及时的发送给家长,将班级的一些重要通知、家庭作业、考试情况发送给家长。以前,我班总几个孩子总抄不明白作业,后来我利用“校讯通”每天发送作业,从那以后,家长打电话询问的少了,作业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

  三、利用校讯通的短信平台,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

  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能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使班主任工作顺利展开。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忘事,因此每次学校进行重大的集体活动,班主任都会通过短信平台把学校要求通知家长,在家长的配合和帮助下,各班的学生每次活动都表现很好。如学校开展活动要求学生穿校服,并且7:00到校,学生没有一个迟到的。所以校讯通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四、利用校讯通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提高教育效果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祖辈的心肝宝贝,常常出现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大人事事包办代替,对孩子宠爱有加,常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也有一些家长学历不高,缺少正确的教子方法,对孩子放任自流、粗暴打骂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我经常通过校讯通与家长联系,在反馈孩子在校表现的同时询问孩子在家的情况。我班有个叫孙X的同学,很聪明但经常不完成作业,通过沟通了解到他母亲常年患病,父亲在外面打工,他在家既要做饭还要照顾母亲。于是,在班上我开始经常表扬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在学习上多给予他帮助,慢慢等他的成绩就有了进步,而且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利用校讯通进行沟通使我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因材施教,提高了教育效果。

  “校讯通”的使用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庭都是有较大益处的。它已经承担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双向互动职责,构建了两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逐渐成为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最重要的手段,架起了学生、老师、家长的新桥。

家庭教育论文7

  一、道德认知的内涵

  1.道德认知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主观反映。具体说来,道德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社会交往中,通过对其他道德对象外在特征的感觉感官,来判断其道德角色的个性、动机和心理状态,以及判断其道德生活对象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并最终形成人们对各种社会德行现象的理解和评述。

  2.完整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知的形式和道德认知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道德认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建构性。道德认知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而成的。道德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在基于自己心理的自我样式来建构内在的道德观念或道德原则的过程。第二,阶段性。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不是不加修改的直接吸收社会道德规范,相反,它是一种同化吸收道德认知内容和结构中的矛盾冲突,并在调节二者的平衡中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就是通过这样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同化吸收和调节平衡的过程来实现质的飞跃,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最终不断的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第三,反复性。人们在面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准则时,习惯于把这些观念同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相比较,对那些和自己理解相一致的观念青睐有加,而容易排斥那些和自己观点有冲突的观念。此外,人们在面对一些新的道德观念时,会不自觉的将它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相比较对照,以判断其真实性,从中做出选择。当它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相一致时,这些新的道德观念就会被主体接受,主体也就获得自己所要的.道德认知,反之,新的道德观念就会遭到排斥。道德认知就是这样通过理性的推理判断最终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个体的道德需要和情景都会发生变化,导致道德认知的不稳定和反复性。

  二、家庭教育的论述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也是父母的“作品”。孩子性格的养成,与父母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息息相关。所以,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和后盾,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助手和人生导师,负责孩子的身心健康,负责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智力发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和行为习惯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恰恰是影响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同时也是主导性的教育,它是孩子接受其他教育的基础,是其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运用道德认知的有关知识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和支持,能够使个体健康的成长,并具有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三、如何发挥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以育人为目的,而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第一场所。道德认知对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家庭成员以及个体自身的参与下,道德认知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1.根据个体不同的成长时期,采用不同的道德认知方式和道德认知内容,发挥道德认知的作用。个体从出生到十四岁之前,个体的自我意识从萌芽到逐渐产生再到拥有初步的自我意识。这个时期,主要是发挥家长正确的道德认知作用。个体的自我意识尚不突出,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为个体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榜样。对待个体错误的道德认知,要耐心引导,给以道德认知的灌输,使其拥有主流道德认知。而在成年之后,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但家庭教育仍然是个体接受其他教育的基础,这个时期,要积极引导个体接受主流道德认知,将自己与主流道德认知相悖的道德观念进行修正。

  2.发挥良好“家风”道德认知的作用。家风是家庭教育观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美德的一种,它是调整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家庭美德的要求,即符合良好“家风”道德认知的标准。家风通过潜移默化来不断影响个体道德认知的塑造和形成,道德的个体应该通过自身内心稳定的道德认知去决定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不为外部环境所影响。

  3.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促进个体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发挥道德认知的作用。家庭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构成,其政治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参差不齐,形成的家庭道德认知氛围也会不同,因此,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为了营造良好的正能量的家庭道德认知,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充分发挥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总之,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向家庭成员灌输主流道德认知,提高其道德认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个体成人成才。

  作者:黄琳庆 杜中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xx.1.

  [2]罗永莉.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研究[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xx.12.

  [3]郭亚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xx.11.

家庭教育论文8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协调

  论文摘要:民族地区教育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教育发展就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因地制宜,要将学校环境与当地家庭环境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办好教育,教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撇开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观念束缚,充分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与家庭及学校教育的关联性。在本文中将对二者的协调关系做进一步延展性分析。

  1.在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摆脱家庭教育的附属地位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伴随着时代潮流,家庭教育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更大的历史责任,而且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与匮乏,对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研究的不足致使在这方面的理论水平明显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摸出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影响规律,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先天优势,加强其与学校教育的充分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有着更长久的历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初始性,亲密性等优势,而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更加深刻。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可以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来解释,也可以用教育投资、办学形式和师资水平等内部因素解释。然而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都不足以让我们忽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各民族文化在内涵和特质上各有差异,构成了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特性。我国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这也决定了每个民族教育观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观念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民族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人类教育学永恒的主题,家庭因素、环境因素都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不同地区的家庭教育,民族教育,都会在孩子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家庭教育不应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应当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接受新科学,及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配合学校教育。但是,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认识,而片面强化民族情绪,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情绪。民族地区家庭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能使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新价值取向。

  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做到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意识,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本民族之外的先进文化,还要有分辨性的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进行取舍,舍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消极成分,这些任务和工作从家庭教育着手有着根本性的优势,从少数民族地区产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学校工作如果想取得成功,家长们的支持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从中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施加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更不能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务完全认为是学校的事情,学校与家庭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开的。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更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观念上要解除地方偏见,民族偏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不能因为地区上,民族上的一些原因给学生灌输“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认识。同时家长要尽量与时代同步,与孩子同步,与学校教育同步,对自己的孩子有较深刻的了解,加强与学校交流,有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家长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任务就是传播给孩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根据现实情况学校教育更加偏重于科学文化教育,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更重要的,在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之后必要的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民族地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必要的社会主义必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教育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尊重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有着特殊的情况需要面对,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的教育时间活动,这几个特性也是它的优势所在,但不得不提起注意的是不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地区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尽量规避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之处,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不要扩大矛盾性,尽量减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负面小效应,在特殊问题上更是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只有这样才有将民族地区教育办好的可能。当前的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而自由的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不改变这一基本格调的前提下,尽量加强学校教育的自主设计,加强重视人的丰富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方面的肯定性,必须要认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征,促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摆脱传统价值的局限性重新定位民族地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方式,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相协调,树立民族教育的整体观。是民族教育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与民族文化相统一,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从近些年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调查情况来分析,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受文化程度,地区,民族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还相对保守,在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与思想倾向上还不够正确,存在着较为简单的,落后的的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还有待加强。究其根本是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与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还存咋一定的偏差,所以,加强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融会贯通,因为不管从特性还是效果上两种教育方式是可以成互补之势的。只有构建好学校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桥梁,才能满足学生从道德到知识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才能让教育一路走好。

  3.小结

  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上,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尊重民族感情的基础上,逐渐缩小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增进交流,加强校方,家长之间的互动,不能让二者脱钩,因为这两方面本身就是同步前进的。家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校方提合理化建议,学校也应当为双方沟通积极假设有效地沟通平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更好的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8).

  [2]赵取花.论族群意识与山区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xx,(11).

  [3]马宗保.回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结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xx,(01).

  [4]欧群慧,巴战龙.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以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为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4).

家庭教育论文9

  [摘要]从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入手,根据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儿童成长过程产生的问题,制定出有利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人格特征的有效的对策,为早期儿童的心理萌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霍妮;社会文化神经症;家庭教育

  精神分析学家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与弗洛伊德的先天本能决定论不同,霍妮把文化环境的作用提升到第一位,尤其考虑到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特别是儿童成长的决定性作用。

  一、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概述

  霍妮用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这是她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她认为,在人类产生神经症的过程中,即便不排除性压抑、遗传天赋、童年经验等个人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但是最实质的要素则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产生的影响。

  (一)神经症的文化观

  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霍妮对神经症作这样一种描述: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们才应该将它叫作神经症。特别强调的是,形成神经症的必要前提是恐惧和防御满足在质和量上都脱离了同一文化中固定模式化了的恐惧和防御措施。同时,神经症病人仅仅是对冲突倾向的存在进行自发的企图来寻求妥协和解决的方法,他并不能自觉地意识到冲突的全部内容,这种解决方法的代价则是经常性地以损害完整的人格。这就说明神经症患者脱离了大多数人对整个社会文化的认同,从而产生了对正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和畸变。

  (二)“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在人刚出生时就产生了两种本能的需求,即满足和安全。在童年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儿童都必须倚靠周围环境,寻求对于父母的依赖以满足自身的诸多需要,从父母身上感受到安全感。由于体质不够强壮、经验不够充足,再加上儿童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取真正的爱和温暖,就会产生儿童的不安全感。同时,儿童也会对父母的许多行为和态度产生敌意,霍妮称之为“基本敌意”。孩子内心的敌意可能由多种方式引起:父母不尊重他,对其他子女的偏爱,不公正的责备;破坏他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这些缘由都在以不同的程度,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发挥着作用。儿童的无力感往往被看做是一种生物学事实,孩子越是表现得无能为力,越是不敢表现出任何对抗,起因无非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必须压制对你的敌意”;恐惧可以产生于威胁、禁止、处罚,或者是间接的恐吓,“因为我惧怕你,所以必须压抑对你的敌意”;当子女无法感受到父母对他真挚的爱时,也会产生一种压抑,“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必须压抑对你的敌意”;父母给子女设置了一份严格的行为规范守则,当孩子的行为逾越了这份守则,内心往往会激发出一种罪恶感,这种情况同样也会产生一种压抑,“假如我感到自己有敌对心理,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所以我必须压制敌意。”这些压制敌意的情绪必定会带来焦虑,霍妮称这种焦虑为“基本焦虑”。基本焦虑在人对自身和他人的态度中,有其特定的内涵,这就意味着情感的疏离和孤立。保护手段的彻底性是受焦虑的难以忍受性所决定的。通常有四种保护形式可以用来对抗焦虑:首先,对抗焦虑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就是获得任何形式的爱;其次,放弃自己内心心最真实的感受,顺从和迎合别人的潜在愿望,避免所有可能招来的敌视;第三种方式是获得充足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通常需要依靠权力、成就、占有、来自别人的崇拜来获得;第四种方式则是脱离他人,躲避风险,不让他人对自己的需求产生影响,力求获得对他人的独立,从中逃离出来。

  (三)儿童早期经验论

  霍妮指出,在所有的神经症现象中,我们在根源上发现患者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存在障碍,这种障碍在童年时期形成。而在童年时期,对儿童人格塑造影响最深的是家庭环境因素,尤其是亲子关系的优劣。后期患有神经症的人可能与父母有密切关系,因为很多情感或态度在每一对亲子关系中都存在,这一原因同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障碍相类似。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的因素是童年期间的经验。首先,一个人行为方式的.轨迹可以溯源到他的早期经历。如果一个人早期经历过不公平的待遇,那么他后期就会感到对己不公的倾向。这类不利的经历,会使儿童较早产生不能自然信任他人仁慈和公正的倾向,他也将会失去或永远也得不到被人需要的真实的确信感。其次,童年的整个经验会产生某种性格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它的发展,这是其中一个更为重要的影响。我们不能从后期特征中划出明显的界限,这是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发展的停止时间不一样。这就说明童年期所有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需要产生综合作用后,才会对性格发展的状况产生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家庭环境,儿童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的优劣与儿童的身心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有直接的关联。需要强调的是,霍妮认为,关于神经症的形成,童年焦虑是一种必要因素,但并不是其充分条件。及早地改善周围的不利环境或使用各种方法使不利因素的影响相互抵消以此来创造有利的环境,都能够预防某种特定神经症的产生。

  二、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塑造孩子良好性格的重要场所,也是儿童教育启蒙的场所。由于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自身经历和文化环境等原因,我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虽然这些误区很容易被人们发现,但是却始终找不到科学的根据去解释并解决这些问题。依照霍妮的理论能将这类问题分为两类:一是父母所具有的爱的能力缺少理性,称作非理性之爱;二是父母由于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无法更好地爱孩子,称作虚假之爱。(一)非理性之爱非理性的教育会使孩子“非常自我,又失去自我”,不能够正确看待自身存在的意义。“非常自我”是希望所有人都来关注我,以我为核心,满足我的心愿。“失去自我”是没有追求,没有志向,不知道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非理性的爱能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私的爱,一种是有害的爱。“自私的爱”就是依照父母的意愿去爱孩子。他们不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而且完全看作是自己的私有物,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雕刻孩子。不论孩子需要不需要、愿意不愿意接受,家长都一味地、带有功利主义进行物质投入、金钱投入、情感投入,以自己的权威力量为基础,强迫孩子必须顺从,这些情况都会妨碍孩子的正常健康发展,等等。“有害的爱”是完全依照孩子的想法去爱孩子,父母无条件、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就会使孩子变成为所欲为的人。儿童尚未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此时父母无法正确引导孩子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周而复始必然出现父母有满足不了的时候,不能满足就会因爱生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溺爱。(二)虚假之爱虚假的爱包括两层含义:例如在很多时候,父母亲的给予,是他们自身的心理愿望,并不是孩子成长的需求。有些家长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表面上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技能的提升,实质上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由于儿童没有独立判断自身需要的认知能力,渐渐学会了压制自己的内心去迎合家长的虚荣心,可能会使孩子在成年后成为虚荣心旺盛的人。霍妮称这种虚假的爱为“有条件的爱”,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条件就是满足父母的个人意志。“过分依赖”是虚假的爱的另一种表现,这种依赖实质上是父母离不开孩子,但是在表面上往往被人们看成是孩子离不开父母。依据霍妮的理论,对焦虑的一种基本防御也包括渴望占有。父母把孩子完全占为己有,不能使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让孩子完全成长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在面对问题时不能自如处理和应对。父母会感到自己在孩子身上已经投入全身心的爱,但是往往得到的结果却不能让他们满意。

  三、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情感的归宿。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人生成长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应进行自我调适以促进人格的完善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所提供的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和自我意识建立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不是指经济的富裕,而是指父母为子女所提供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所营造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霍妮认为,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温暖和爱,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患有神经症,而神经症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造成的窘境。很多父母很难意识到社会文化与自我人格的内在矛盾和冲突。这需要父母从自身出发,学会在社会文化压力下进行自我调适。意识到冲突或面对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有益的经历,尽管这种经历可能会使人感到不适。我们越是可以正面看待自己内心的冲突,就越能够尽快找到解决冲突的有效办法,从而取得更大的自主能力。从成人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程度看,他们已经具有独立判断和应对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对儿童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从细小的事情中发现孩子独特的潜能。在现代家庭教育观念看来,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角色应该从施教者转变为共同进步者,父母能和孩子形成互学互助的朋友关系。因此作为父母首先就应审视并调整自身,为孩子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孩子能够感同身受,从父母身上学习到应对冲突或突发情境时的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形成完善的独立人格。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家庭氛围的好坏对于家庭教育的成败、是否能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起积极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家庭氛围的保持,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1)和睦的家庭关系。家庭是否和睦是家庭教育能否顺利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的家庭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和善待人、彼此团结、共同进取。研究表明: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情绪稳定、心思细腻、性格温和的人格特征。(2)家庭成员教育观念的统一性。孩子成长在家庭观念不一致的环境中,容易养成口是心非的性格,成年后与人来往过程中也会产生类似的倾向。在此基础上,父母的教育观念还要和学校教育、社会总体观念保持一致性,儿童在作出行为选择时才不至于出现两难处境。所以,父母要学习与儿童和青少年家庭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来开展教育,讨论教育方法,保持教育观念的一致性,使孩子得到正确的行为和思想的引导,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3)理解和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作为父母,只有先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尽量不要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要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去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发现孩子的独特潜力,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志,定向培养孩子的兴趣,找到适合儿童成长的有效方案。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到家庭的安全温暖,才愿意主动与家长沟通。

  (三)联合学校和社会促成教育合力的形成

  霍妮指出,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学校教育处于主导地位,社会则起着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平台的作用,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互相协调、理念一致、方法相通、形成合力,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时期是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假如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不和谐因素,甚至产生相互冲突,则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三者合一的最好的体现就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观念以及创设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三种教育力量合为一体的模式对于延长儿童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父母必须和学校、社会沟通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活动,确保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之间的统一性,进行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综上所述,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对于指导和改进家庭教育,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南京:译林出版社,20xx.

  [2][美]卡伦霍妮.精神分析的新方向[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xx.

  [3]杨青.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关系之探讨内[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5).

家庭教育论文10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给了孩子生命,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给予孩子以各种影响和教育,在孩子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养成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目前的家庭中,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缺少必要的方法,常常出现这样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帮助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

  一、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适度的亲子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在“养育”和“教育”的关系中准确地定位。

  1、家长不应只是管理者,还应是示范者。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这个理论对于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优良品质和不良习惯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复制。所以,家长首先要做一个好的示范者,他的生活态度、言谈举止都是孩子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源。

  2、家长不应只是“法官”,更应该做孩子的支持者。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身上存在一些问题,总是以“法官”自居,这对孩子的教育是无益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这样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便能够以孩子的“支持者”不断施加教育影响力,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家长树立“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塑造品格、品格决定命运”的观念。

  1、家庭教育从习惯培养开始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习惯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开端。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教师要使家长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塑造人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劳动,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人格是与习惯相辅相成的,习惯是影响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勤劳、诚实、爱心、合作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通过一些细节习惯的培养来铸造孩子的品格。

  三、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那么怎样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呢?

  1、树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过程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通过赏识教育来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杜绝那种把唠叨数落,肆意打骂等不明智的做法当作教育的做法,因为那样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2、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要求不够严格,而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阻塞了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帮助家长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利用暗示、目标、计划等策略去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中,家长不可能事必躬亲地教给孩子所有的知识,但是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和专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可以说,在这个方面花再多的工夫,都是值得的,因为这将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

  四、引导家长重视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优化家庭文化环境,建设健康,文明,积极的家庭文化环境,是家长的重要责任,家长应努力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合,合拍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特别要重视孩子的合理意见。不要强迫孩子按父母的要求发展,而是去发展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志向,促使其健康成长。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是正确的,但不要去为子女设计未来,而应该鼓励他们自由的成长,这种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十分有利于孩子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生活中,家长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创造丰富家庭生活,如看电视,阅读,家庭书法,绘画,摄影,旅游,体育锻炼等等,不仅能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还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多方面的情趣和多维学习。

  总之,教师要引导家长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发挥家长作为“示范者、引领者、教育者、管理者”的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家庭教育论文11

  摘要:“留守儿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社会问题。因种种原因,家长远离孩子各处一方,使孩子得不到父母之爱,因为爱的缺失导致问题儿童剧增;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性,导致幼儿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社会、学校、家庭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呼吁幼儿园应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不要让幼儿幼小的心灵抹上阴影。

  关键词:留守儿童;和谐家庭氛围;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儿童生长的摇篮。家庭对孩子的熏陶、潜移默化影响作用是社会和学校所无法代替的。目前,许多年轻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因此,我们对在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家里的监护人年龄偏老,教育理念落后,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教育专家指出:身体不好是”残品”,智力不佳是”次品”,而品德不良则是”危险品”。

  1.在教育方法上重言教,轻身教。留守儿童处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经常和爷爷、奶奶等老年人或亲戚朋友家里,因为家庭结构复杂,甚至没有固定能代替孩子父母的人来教育孩子,一般就是谁有空就谁管孩子,不会去研究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也不能形成一致的教育规则和固定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就只停留在随便说说,重言教,轻身教。没有好的家庭氛围,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也就不言而喻了。

  2.投资方式上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资”。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不在身边,家长觉得亏欠孩子太多,就多提供物质投资,打工挣钱就为了孩子过上好日子,而忽略了给孩子爱,关心和呵护。老年人会因为隔代抚养溺爱孩子,一味地惯着孩子。比如穿好点,吃好点,要什么买什么,他们会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亲情关爱、精神需求等。为了让孩子更亲近自己,就毫无原则的顺着孩子,给孩子以丰富的物质享受,注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资。

  3.在健康投资上重肌体、轻心理。孩子的健康指的是身心和谐的健康。但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不重视心理健康。大多数监护人因为年龄偏大,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认为幼儿年龄小,只要身体长得胖就是健康,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因为留守儿童缺乏父爱、缺乏母爱,缺失正常家庭带给他的幸福与快乐,孩子性格孤僻、情绪异常等,这些都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可很多监护人见惯不惊,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

  4.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知识轻能力。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对幼儿生活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对幼儿的自理能力、生活习惯、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方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重庆市梁平县实验幼儿园/唐祖萍面关注不够。但对于孩子的`学习那又是另一番样子了,一会学算数,一会学写字,哪里不会教哪里,望子成龙心切而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典型的重知识轻能力。

  二、留守儿童家园共育的策略思考

  留守幼儿在家庭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幼儿园的5天教育被家里两天的教育毁于一旦,出现了5+2<5的严重状态。因此我们要创建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多开展家园活动,形成教育合力,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引导监护人建立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留守儿童监护人应该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以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和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教师要经常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对不和睦家庭给予引导,尽量少发生摩擦,少吵架,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多给孩子持之以恒的爱,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善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讨论问题,监护人不要用训导的口吻与孩子说话,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与孩子沟通,要学会聆听孩子说话。

  2.家园合作开展家园联系活动。为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定期开展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客座老师等家教活动,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教师和监护人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阿姨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监护人以“情感”为桥梁,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统整社区、家庭和幼儿园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资源,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利用现代教育观点,全面指导代理家庭的家庭教育。第一,指导监护人“信任孩子”。第二,指导监护人“赏识孩子”。第三,社区、幼儿园和家庭密切配合,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家园携手统整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多方位教育合力。

  4.强化政府行为,加强管理、监督和指导力度。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现象需要政府加强管理、监督和指导力度,也需要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此呼吁各级各部门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晓红.流动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2]虞永平.关注流动和留守幼儿的生活与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xx(05).

家庭教育论文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条件的普遍改善,家庭生活质量的改观,重视教育的价值观念的普及,家长对教育的物质投入、情感投入都空前增加,家庭教育在人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在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示出来。本文主要从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子女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当代社会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渐形成、与家庭教育目的明确,方法理性化,内容多样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

  1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子女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首先表现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普遍提高,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成果表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的素质状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党和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扫除文盲的举措使众多的国民从中得到了好处。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自然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其次表现在良性家庭教育行为逐渐形成。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家庭教育呈现出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关系民主化、家庭教育启动早期化,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等新的发展趋势,使家庭教育目标比较明确,内容逐步深化和拓展。这使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都呈现出民主、科学的特点,家长不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而是在良好家风的形成、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个性发展、父母与孩子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一步密切与学校的联系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逐渐克服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和方式,这比以前都有所改进,整体效果也显著提高,这一切都是值得积极肯定的。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渐形成

  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趋于融洽。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富足,许多家长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的人际感情关系。加强要求,逐渐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这不仅使全家人都能有秩序地生活,而且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会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家长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促进了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在许多家庭中也逐渐形成。家长们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风气,这对子女的'家庭德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家庭投入总量增加。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使更多的中国人获得了实惠,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使得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而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创造了条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一个孩子的成长乃至将来成功与否,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高文化素质群体的家庭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子女受教育的环境优势明显优于其他群体,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次的原因就是家庭受预期效益的驱动,投资教育不仅能产生满足现实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个人心理需求的作用,还能在未来为家庭和个人带来物质上的效益。当然,投资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目标,从而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教育这条相对公平的道路作为实现自我目标的途径。

  3家庭教育目的明确,方法理性化

  首先表现在家庭教育目的明确,人才标准正确。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家长们都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把家庭教育的目标放在孩子的生存与发展上,普遍希望孩子成才,并且在成才的标准上,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大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科学的、现代化的,并适合当今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对中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会学习的教育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人才标准,而且也倡导了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主流方向,这是值得肯定和大力推广的。其次表现在教育子女的方法趋向理性化。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理性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成为家长们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家长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了在不同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懂得了儿童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从而为科学、正确地教育孩子创造了条件。第二、对父母的职责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明白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而且更要重视对孩子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三、进一步加强了与学校的密切配合。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会主动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实现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为更好地教育孩子奠定了基础。第四、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尽可能多地学习家庭理论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时刻注意用自己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且更多的家长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更加注重身教的作用,并努力使言教和身教并重,从而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雪,凤关锋.当代国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xx,(1).

  [2]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xx,(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叶松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实证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家庭教育论文13

  摘要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改进了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开心(化名)的个案分析,从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措施,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家长;教育观念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爱好。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2.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说说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春节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3.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论文14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不科学,或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灵施暴式、过分溺爱式、物质刺激式、放纵式、愁眉苦脸式五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常常与家长聚少离多,亲子互动较少,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因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和教育较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心理。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给予满足。又因为孩子平时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更是十分宠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情况下,容易养成儿童的骄纵个性。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较少关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自己工作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严重时会责打孩子。不管是骄纵溺爱还是简单粗暴,都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投入较少,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方面的费用。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需投入。家庭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主要是孩子在园的各项学习费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甚至无法入园。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不完整,家庭内部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父母及其他长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家庭互动中教育的成分较少,家庭文化环境中教育文化氛围也不良。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学前留守儿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众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数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但因为祖父母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2岁,并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报告同时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较多的弊端。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上农村的经济收入满足不了全家的生活支出,农村许多年轻人、中年人选择离开孩子,进城务工,努力挣钱。离开家庭,也就暂时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二)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重视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忽视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认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提升孩子的物质生活质量。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父母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其实,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些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身体的生长,忽略对孩子生命价值、品质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靠祖父母抚养和教育。而大多数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不能给予儿童最新的知识,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也不了解。同时,文化水平低导致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他们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对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导致家庭教育在学前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缺失。

  三、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农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已经不能够保证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离开故土和年幼的孩子。父母长期远离,导致农村一些学前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近空白。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吸引进城务工人员留在本地,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发展地方产业,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经济资助和政策帮助,让他们不用远离家乡和孩子外出务工。

  (二)社区: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加上家庭教育的空白或缺失,使得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的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且其师资和设施并不完善。为了弥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幼教机构需负起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优化师资,注重对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依附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站,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农村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咨询儿童教育问题的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帮助。

  (三)社会: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隔代教育产生许多问题:祖父母溺爱孩子、祖孙关系不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教育无法避免,那么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开办家长学校,提升隔代家长的文化素质,利用教育讲座、影片宣传等方式,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同时,定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孩子与祖父母的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总之,社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学前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四)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农村父母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要将教育误认为只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任务。父母和其他家长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要重视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关怀,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心理健康;还要摒弃传统的“智育为先”的理念,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积极引导;并且重视孩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努力,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家庭教育论文15

  关键词:家庭教育;特点

  随着 社会 经济 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性质、形式和特征也在不断变化,当前,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

  一、家庭教育内容多元

  家庭教育内容多元是指由重视德育转变为德、智、体、美各育并举。自古以来,家庭教育以人格养成为主要内容,重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交往礼仪、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家庭是儿童人格养成的主要场所。我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著述,从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清朝的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精辟见解,可以看出,都以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英国 哲学 家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指出:“早年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本能,使它们能产生一种和谐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热情的而不是阴郁的,它又是勇敢的,坦率而聪明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德育。这种德育为先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在塑造儿童的性格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强调竞争、注重效率已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而且在现实中逐渐强化。“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已成了广大家长的共识。为了增强孩子的竞争力,很多家长积极地给孩子创造教育条件,家庭教育已远远不仅是传统的人格教育,家长对孩子智育特别是知识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家长热衷于给子女选购教辅读物,辅导功课,检查和布置作业,把本应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的责任也揽了过来。家庭对孩子所进行的 体育 和美育主要是一种竞技能力的教育,其主要目的除了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艺术 表现力和身体运动能力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为今后参与更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基础。家庭教育内容的多元化突破了过去家庭教育以德育为本的局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但是也相对弱化了家庭作为培育孩子人格的天然场所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形式多样

  当前,家庭教育的形式由单个家庭独立进行转变为与联合家教和请专门的家庭教师等形式并存。长期以来是以单个家庭内部进行为主要形式,父母对亲生子女施行家庭教育具有空间上和情感上的天然优势。在儿童早期,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家庭教育理念和 方法 可能偏于保守僵化,家长素质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孩子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孩子因交际圈子的狭小而不易看到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等。现在,一种新的家庭教育形式——联合家教正悄然兴起。所谓联合家教,是让几个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孩子的家庭联合起来,让孩子们定期到家长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家庭中去 学习 知识、技能,由这位家长担当起家庭教师的重任。联合家教是一种家长自发组织起来的教育联合体。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观,能发挥多个家庭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可有效地弥补单个家庭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作为单个家庭教育的补充,联合家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联合家教对家长的素质要求很高,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尝试。

  给孩子请家庭教师非常普遍。这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是一个教师面对一个或多个学生,进行文化课的补习或特长训练。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为儿童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能适应儿童的个体差异性。但是,过多的家庭教育形式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家长不顾子女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盲目给它们加压,那只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导致厌学情绪,削弱教学效果。

  三、家长与子女关系多重

  家长与子女关系多重是指长幼关系、师生关系、陪练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朋友关系等关系并存。在传统的家庭里,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长幼关系,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没有过多地集中于成才上,主要是希望子女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将来能找到一份工作成进一步深造。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相对也比较松散,带有明显的顺其 自然 的色彩。而现在的情况截然不同,升学竞争的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家庭则将子女考上大学作为对子女的要求和家庭教育的目标,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使许多家长与子女关系紧张。在不少家庭里,孩子本应享有的玩耍、游戏的乐趣被无情地剥夺,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都由家长代劳了,家长希望子女专心学习文化知识。有的家长不仅平时经常充当“替补教师”的角色,为子女辅导功课或在一旁陪读,甚至还不惜牺牲“双休日”和节假日,送子女奔走于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培优班、竞赛班,这时家长又充当了“陪练”的角色。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师生关系、陪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所代替。如果孩子不服从父母的意志,就有可能遭到打骂等惩罚。这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当然,与上述情况不同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也存在。在一些较为开明的家庭里,家庭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能破除单纯以家长的意志塑造和要求孩子的观念、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和正当权益,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对话、交流、协商的方式教育孩子,准许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在这种家庭里,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他们与子女之间不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子女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出异议。这样,家长与子女之间除了亲子关系外,还有朋友式的关系。

  四、家庭 教育 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首先,家庭结构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由于 社会 经济 和文化生活变化导致的传统型家庭结构的改变,引起家庭教育背景的多元化,独生子女家庭、离异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空巢家庭以及打工家庭、下岗家庭等大量涌现。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使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独生子女现象普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下赌注的感觉,补偿教育、代受教育、过度教育、神童教育等观念 影响 着家庭教育。家长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儿童 发展 规律 。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往往溺爱大于教育,包办代替、百依百顺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僻,意志薄弱;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家长心理失衡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家庭教育在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都跟不上。有 研究 表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低于完整家庭,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发展的某些方面明显滞后,表现力求知欲和奉献精神较低,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差,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且在教育期望方面,单亲家庭要求降低,在教育方式上,单亲家庭简单粗暴的现象更加突出。

  其次,父母的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父母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在家庭教育上有自身的优势,表现在父母文化素质高,家庭氛围好,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所以孩子一般身体素质较好,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知识面宽。同时,知识分子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在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子女的教育过分专制,过分追求事业而忽视子女教育。由此导致子女不能独立地观察、思考、交往和处理 问题 ,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容易养成孤傲、怪僻、不合群的性格。

  再次,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有的家长主张应该让子女过艰苦的日子,支持子女住校,培养独立性。有的家长则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不愿让孩子受苦,乐于给孩子创造优越的' 学习 和生活环境。有的家长坚信“棍棒出孝子”,经常体罚子女。有的家长则倾向于“无为而治”,很少干预子女的生活,让他们自由发展。由于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差异性,多种家庭教育方式并存有其合理性。但是那种过于主观和武断、单纯以经验为依据的家庭教育方式显然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家庭教育的 科学 化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走向。

  五、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和外在性

  受市场经济效率意识的影响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不少家长越来越追求家庭教育在短期内见成效。比如,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或者学外语和 计算 机,让孩子提前参加大学 英语 四级 考试 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引以为荣。这种教育追求的是标志着所谓教育成效的等级证书和获奖证书。如果孩子的兴趣能力适合学这些 内容 倒也无可非议,但是家长若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硬逼他们去学,那结果不是适得其反就是收效甚微。家庭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逐渐异化为 工业 化的生产,越来越功利化。

  与功利化息息相关的另一特点就是家庭教育的外在性,即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过去的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有隐私的地方,家长素质决定着他们教育子女的内容和方式,家长有自己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思路。现在,家庭教育的外在性特征日益加强,这一方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突破了保守性和封闭性,具有了开放性。有些家长能积极吸收社会上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有些家长却变得缺乏主见,喜欢“扎堆”,喜欢从众,社会上什么热门、什么时髦就让孩子学什么。家庭教育不再是单门独户的独家经营,更像辐射面广的规模化经营。

  从上面的 分析 可以看出,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既有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因素,也有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家长要权衡利弊得失,理性思考,明智选择,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初德和。联合家教——家庭教育新选择[J].山东教育,20xx,(12).

  [2]缪建东。试论我国转型期的家庭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xx,(1).

  [3]张洁等。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子女性格发展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2).

【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学论文11-21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11-16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论文11-09

家庭教育论文(通用16篇)12-23

家庭教育学论文题目11-11

父母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论文11-08

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研究的论文03-23

家教论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见解03-28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9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