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4-06-12 08:44:39 教育学 我要投稿

(优)美育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育教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美育教育论文

美育教育论文1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儿童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一、挖掘教材潜在美,让学生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就具有语言美。在字里行间,英语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散发着无尽的美。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用标准、优美的语音朗读课文,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生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dog,hamburger,salad,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I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Ihelp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OK.”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

  二、展示教学环节形象美,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儿童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收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Whatcanyousee?Whatcanyouhear?句型时,我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陶冶了美的情操。

  英语教学中还常常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如在学习“Theseasons”时,让孩子们画画四季的美景: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都走进了孩子们的画幅中,接着再进入Let’stalkabouttheseasonyoulikebest.版块,在画画、说说中,孩子们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音乐、舞蹈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把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可以把枯燥、机械的反复操练变得有声有色。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由此来完成。如当响起“Areyouhappy?Doyouknow?Clapyourhands…”的歌曲时,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跳,优美的旋律、优雅的舞姿,让孩子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其乐融融。这些“美”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

  三、动情朗读,感悟美

  一个情感真挚充沛的语文老师,不仅要让课堂充满浓浓的情意,更要把学生的心灵陶冶得圣洁、美丽。营造多种形式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中,去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桂林山水》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初步阅读感受到的美,只是粗浅的美,要想形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交融,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精读细读,深刻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领悟为什么桂林山水的美能位居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究竟美在何处?

  为了营造情感阅读氛围,调动学生深入阅读情感,我用诗情画意的导语:“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陈淼先生《桂林山水》中,水是怎样的水?山又是怎样的山呢?”这样的导语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之中,此时,学生情绪昂扬,情不自禁地深情地齐声吟诵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的山是怎样的‘奇’‘秀’‘险’,展示漓江的水是怎样的‘静’‘清’‘绿’。此时此境,学生的情感饱胀得呼之欲出,不时发出惊叹赞美之声!教师抓住时机指导朗读:漓江的水真清啊nga,漓江的水真绿ya,桂林的山真奇啊ya,桂林的山真秀啊wa,接下来指导朗读感悟:“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重复出现形成回环的节奏美,桂林的山因水而秀,神姿仙态,漓江的水因山而绿,如情似梦,读来气韵流动,语势圆转,“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茫,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百里漓江一路风景如画,泛舟江上,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时播放同步动态录像来展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景观。最后组织学生男女对读、师生对读、领读、配乐齐读等多种形式将感情朗读推向高潮!形式多样并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朗读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将文中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

  四、品读写法,创造美

  《课标》指出,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教师要透过优美的语言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桂林山水》语言优美而生动,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在描写桂林山水特点时,作者成功地运用排比句式,使的句子对称工整,再看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写漓江的水,却并不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也不直接写桂林的山,却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通过对比突出桂林山水别具一格的特点。为了巩固阅读效果,达到学用结合,我趁热打铁,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一定被林林山水的美所感染了,下面老师给你们一些时间,请你们吟一首小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你自己的感受,相信,小诗人就在我们中间!”接着孩子们一个个思索着,动起笔来。我在一旁巡视,竟然发现几个同学写的不错,如杜晴雨同学的《桂林颂》(桂林山美如画,千山各显奇秀险。漓江水绿如玉,游山玩水不思归。)刘晓琳同学仿照《忆江南》写的《忆桂林》(桂林好,山水甲天下。水静水清绿清澈,山险山秀山奇特,能不去桂林?)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语言竟然如此富有诗意。

美育教育论文2

  一、美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渗透

  1.从思想上正视美育教育。美学教育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并常备忽略。但是,美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思想政治上有着无可厚非的作用。因此,如何让美学教育深入人心,必须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思想观念,正是美学教育的地位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所以,正视美育,是教学任务的关键。如:教师可以从美育的理论着手,理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让学生接受美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对其审美修养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为此,开展与美学相关的课程,促进学生全新的认识美学,是引导学生将美学理论与思想政治相结合的一大重要举措。

  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深化美育的教学内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在此过程中难免要讲述一些颇为空泛的政治理论、政治概念等,其含义都比较抽象,学生往往觉得难以学透并认为思想政治费时、费力、费解。因此,将美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古板乏味的知识点艺术化,从抽象转变成感知,让学生在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学习思想政治,让思想政治知识变得具体和形象。以影视作品为线索,逐渐探索出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感受中国成长过程的思想政治变化,也让学生跟上时代的发展,要让他们知道,中国未来的思想政治,有他们参与的一部分。

  3.以美育的.反面教材来讲述正确的思想政治内容。在社会生活中有不少事例去折射出一些消极的、低俗的、恐怖的事件,为此,教师应重视起来,以美育的反面教材来向学生介绍和讲述正确的思想政治内容,发展需要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报复社会等消极因素,要给予法律的惩罚、道德上的谴责。以美育的发面教材一步步反推思想政治的学习内容,让课堂内容更具生动、形象,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有莫大的积极影响。

  4.将思想政治教学返璞归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强调于社会、时事政策,而常常被忽略的是自然。自然,是社会发展的起源,自然之美才是审美的起步点。社会上种种善与恶,在自然的面前都显得如此的单薄无力,自然是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基于这个理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实践活动,去领略自然风光的美感,从而学习到更多。每个人的感受不同,美的欣赏也不同,这种视觉、嗅觉、听觉三合一的学习过程,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陶冶情操。自然美,其作用的特性在于潜移默化,而这种潜移默化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

  二、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很长,美育教育是其众多教学办法的一种,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更多教学策略有待广大教师去研究和创新,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定一个理念——以学生为本。

美育教育论文3

  摘要:学校教育过度的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出现“淡化”,教育呈现大众“模式化”结果.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短板的补充,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通过功能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分析美育对教育的意义,以此探究美育的重要抓手,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实施策略,为今后在院校的推行提供深层次依据.

  关键词:素质教育;审美短板;美育;素质教育舞蹈课

  “教育究竟是应该满足于社会需求,还是满足于个人发展”?一定时期内,我们的教育界提倡“社会本位”教育观,倡导并积极培养专门性人才,教育者认为教育的全部活动终点是对社会需求的服务,并最终服从于社会化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段时间,“社会本位”教育观被普遍接受,中国的教育都在为政治,经济服务,是典型服务社会的以社会需求为本位的教育观.“社会本位”观的教育理念使得越来越多的专门技术人产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小的的贡献.之后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教育逐渐的从“社会本位”转移到“个体发展”上,但仅仅是探索阶段.

  1美育“短板”与人格“淡化”

  20xx年以来,使受教育者成为越来越多的“某类人”,还是个性独立的“某个人”?将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培养放在社会需求的次要位置,还是以“完整的人”存在于社会?这些矛盾不容当代教育界忽视.完全以社会需求培养的人与依照个人发展培养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格的养成.“人格”在现代心理学中指的是“非智力”因素,是人在社会进程中不停顺应潮流与社会导向的方式与行为,受自身遗传、外部生存、教育环境的影响.广义的人格即个性,是独立人有别于其他独立个体的心理与心理倾向性的综合态,狭义的人格则是个性的最高价值映现,是经过德行与社会化的自我精神[1].本文探讨的“人格”是广义与狭义结合的一种高阶“个性”人格.依照个人发展养成的人才,最大程度上形成完善的人格,全面发展;而以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则是社会需求至上,其个性人格已在所受教育环境影响下逐渐“淡化”,教育的大车间生产出庞大数量的“模式化”的人.以“木桶理论”分析,其核心内容是:木桶盛水有量,其量的大小最终决定于桶壁短的那部分.“短板”是“木桶论”思想产生“非完美”结果的重要阻碍.如果将普遍认知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说德、智、体、美、劳)比作“木桶”的四块板,多年的学校教育使得“智育”板块最长,“美育”板块最短,德育、体育板块参差不齐.个体受教育程度不均衡,导致文化教育充分实施,相应的素质教育不及,很难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补齐“美育”短板,最大化的平衡教育之间的差距,养成个性化的人格是当代教育者们应该要落实的问题.

  2美育———“艺术:让人成为人”

  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升级,德育、体育等都已经贯彻到了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成为了必修课.美育虽与德、智、体育等并列,相辅而行的关系,却甚少得到教育界的重视,推行相当有难度.美育在整个教育大系中仍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部分学校或个人在美育的育人功能上认知不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够均衡,美育师资的队伍建设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美育是审美的再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单纯的将缺失的“美育”短板部分补齐作为审美教育是极为片面的,前文提及的“木桶理论”可以这样继续推论:假如木桶的桶壁组成中有任何一部分不能达到完全高度,木桶盛水量就不可能在最大值;假如木桶的桶壁组成都是完全统一高度,盛水量才能出现最大值.因此,更为积极的审美教育是各个板块之间的互相融合与促进,以美育牵引,“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正如《意见》规定: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以美进行人的教育.长久以来美育的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美育就是音乐和美术,其实美育≠美术,美育≠音乐,美育≠戏剧,那么真正的审美教育是什么?是融合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并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身体为媒介的一种综合体教育.更通俗来讲就是以自身的参与,以自身完成的一种艺术美,通过外部的各项“刺激”,结合身心的自我意识与运动而进行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产生美的教育效果.舞蹈教育恰恰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最能以身体为媒介,综合运用音乐、戏剧、美术等形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发展全面能力,具有人文性与综合性特点.并且,舞蹈教育在补美育短板的基础之上,可以与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促进、融合,完善人格,成为美育实施的重要形式.首先,对体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舞蹈是一种动觉艺术,除了包含美术、音乐艺术所具有视、听感以外,还存在着自我的主体动觉感受.拉班指出:“我们全部感觉是人们独一无二的触觉引起的结果.”舞蹈的动觉感受是最接近人体本原的感受,是原始生命的体现,人们通过动觉去感知世界,完善生理感官意识.舞蹈以人体为本源的.艺术,通过律动形态与体育的作用功能相似,在对人的身体的训练———肌肉、韧带、神经与各项反射系统———起着与体育同样重要的作用.其次,对智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人的左脑与右脑分工协作,负责各自的“领地”,左脑分管理论与思维,右脑促进想象力与创造力.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左脑过度开发,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缺少艺术修养的“高智商”人才,这类人缺少创造力与想象力.素质教育舞蹈课(“素质教育舞蹈课”由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吕艺生及其团队创设,来自于20xx.3—20xx.12教育部专项委托项目“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课题)作为舞蹈美育实行的手段,其紧密围绕培养人的五项能力之一“创造求新能力”正是对右脑的开发体现.左、右脑共同协作,科学与艺术结合,逻辑能力与形象意识并存,使人从“半脑人”转为“全脑人”.再次,对德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学校教学不仅是智力教育,还应该是一种人格与情感的“德行”教育.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可以进行鉴赏能力和美的培养的教育,审美教育可以在培养人的精神力量与感性思维能力上达到较为和谐的作用.美能够使感性的人进行逻辑性与形式性的思维,通过美的养成使感性的人回归到原始的感性世界[2],通过美育达到理性与感性的互相融合,和谐发展.马斯洛在后期理论中将人的发展需要划分从五个上升到七个阶梯型的层次:生理方面、安全与保护、爱和归属、尊重、自我促成、求知与理解、审美需求.他认为人的最终需求是审美,这是人的最终目标,也是人格的最高价值.这与席勒的“艺术游戏说”是统一的,席勒将艺术与游戏类同,更为狭义来讲是将具有舞蹈特性的活动与游戏等同,他说人之所以成为完整的人是因为他能够“游戏”,而在其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时,他才会游戏.“艺术:让人成为人”.舞蹈美育使人的个性心理完善、情感丰富,促使人的真、善、美的养成,在“让人成为人”的道路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舞蹈美育的实施———素质教育舞蹈课

  3.1素质教育舞蹈课的“五项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舞蹈课作为舞蹈美育,乃至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形成了覆盖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面向此阶段范围内的全体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普及,开发学生“五项能力”:其一,是学生在观察与模仿行为上的能力;其二,是学生在即兴与表演行为上的能力;其三,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行为上的能力;其四,是学生在创造与求新行为上的能力;其五,是学生在综合与融化行为上的能力.素质教育舞蹈课以“五项能力”为目的[3],以提高学习者完善的艺术素养、能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

  3.1.1观察模仿能力从观察生活、大自然、社会人生到模仿同学、老师、舞蹈家,素质教育舞蹈课由此开始,给零接触舞蹈的孩子一个进入的缓冲空间,易于接受的基础起步,在模仿上获得审美的快.

  3.1.2即兴表演能力人体运动具有先天性,是基因里带来的,如何开发这一人体基因的“原型”,是素质教育舞蹈课所应培养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舞动,用肢体释放情绪,外化意象,既作为舞蹈创作的组成部分,又能极大的改善学生的性格以及个性人格.

  3.1.3交流合作能力舞蹈形成过程中,不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演员与编导之间都存在着沟通交流,在长期的合作中默契配合.集体观念养成,团队精神建立,学会理解、尊重.

  3.1.4创造求新能力舞蹈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通过视、听、动觉的练习,开发思维打破惯性,不断的拆解与重建,创作欲望迸发,获得美的鉴赏与判断能力.

  3.1.5综合融化能力素质教育舞蹈课不是孤立的舞蹈艺术,是一种融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甚至可以融合诗歌、散文、物理、化学等文化课的综合性课程.在课堂,舞蹈与这些课目相融合,应引发学生的想象,将知识运用到舞蹈上,知识之间进行迁移、嫁接、创造性整合产生美的教育效果.在幼儿至高中阶段课堂实施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五项能力”进行课程的安排,着重加强教学中的内在联系与融合贯通,形成一种立体、多维的教育模式,以养成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为常态,促进优良素质的获取与习得[4].

  3.2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实施方式

  3.2.1进行主体性与主导权的转换普遍意识里的舞蹈教育模式讲求“言传与身授”,以教师为主导,运用身体“一笔一划”的临摹方式进行舞蹈教学.而“素质教育舞蹈课”则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某个提示进行自我编创并跳出自己的所见所思.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年级所展示的高中课例《蓝》中,教师通过单一的“字”或“颜色”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引导学生用肢体表达情感.在这堂课例中,舞蹈教师扮演的角色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更加明显,个性突出.

  3.2.2进行编与演的角色转换在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中,作品的编创者是教师,教师将想法付诸于学生的实践,学生将教师的思想完善,并将教师的编导作品进行演绎.而在素质教育舞蹈课的进程中,学生成为编创者与表演者,教师需要做的是在学生的构思上进行合乎动作美感与情感表达的建议与指导.展示课中,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初一年级的原创作品《花儿阳光少年》是全班学生在对课例《快乐节拍》的学习之后,思维延伸,自己经过对音乐的感知、对3/4拍节奏型的运用,灵活使用舞蹈肢体完成作品.北京景山学校五年级同学表演的《博物馆奇妙夜》则是通过《魔纸》课例的学习,以“纸”为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产生的肢体动机,从而产生了这个作品.这就促使了舞蹈美育在借助舞蹈的同时超越了舞蹈本身,进行了更多的创造与创新

  3.2.3少数人到全体人的变化传统的舞蹈教育是职业艺术教育,目的是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必然传统舞蹈教育面对的只是少部分的人.马赫尔曼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说指出,学生在繁杂的艺术门类中对不同艺术呈现不同的掌握程度,能力表现不一,有一定的差异表现,而这种差异却不等同于没有资格享受艺术,艺术面前人人平等[5].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对象是真正的面向全体,不分男女、身高、年龄、体重,都有适合自己的舞蹈课.

  3.2.4隔行如隔山到融会贯通一切创造都来源与不同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排列,艺术创作更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共通性,时空、韵律、结构等等都可以作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子,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跨越式综合.素质教育舞蹈课打破了常规的艺术与文化的界限,课堂上不同的学科之间碰撞产生不一样的美育效果.在这里没有“隔行如隔山”,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

  4结语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普及目前涉及幼儿至高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格调、理想,丰富审美体验,开拓人文视野.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应该开设艺术鉴赏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舞蹈欣赏课、舞蹈游艺课等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高校衔接手段,设计上应该依托本校相关的学科专业优势,拓展舞蹈教育教学手段,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同时进行,最大程度上面对全体学习者.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了解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同时对身体形态再塑造,对身体意识再增强,对精神世界再升华,完善人格修养,终极目标是达到发现美、鉴赏美、开创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2):1-12.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4]彭红.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综合性特征[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3):13-18.

  [5]约翰马赫尔曼.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刘沛,译.北京:舞蹈,1999(2):52-55.

美育教育论文4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20xx年9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促进了全民中小学美育素质教育的逐步展开,为更好地塑造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开启了新的里程碑。美育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把人的社会性同生理性融合在心理中,使一个人达到人生境界的最高标准,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情趣品位,使人们在思想及人格上全面健康地发展。舞蹈艺术的美育作用在于,按照美的规律和审美意向,创造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借以完善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追求。舞蹈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具有审美功能、创造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其美育效益也在于此。因此,舞蹈素质教育是培育人的全面综合素质的重要美育手段,可全面激发学生的天资潜能,充分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一、美育教育的理念与舞蹈艺术关系

  人们对美育教育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即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狭义的美育,又称“艺术教育”。广义教育观点的人认为美育不仅要有艺术教育的作用,而且要有心理教育、伦理教育的功能,借助于人文环境、自然界中许多美的事物、形象,提高人们审美教育与审美追求,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思维观念与艺术素养。美育教育培养新时期的青年人感受自然界、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的美,培养他们欣赏美、观察美的'眼力与兴趣,并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育在构建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中,有其独特的功能,发展美育教育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国初期,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对美育教育比较重视。如:对学前的美育教育是:“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增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中小学的美育教育是:“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这些要求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它指引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轨。近几年来,美育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更体现了人们对美的需要与追求。美是人们生活追求的目标,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要求社会及学校进一步重视美育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审美、艺术鉴赏的培养,真正理解肢体美、舞蹈美及认识美好的客观世界,适应和推动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舞蹈艺术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再现,是在流动中产生的艺术造型美。舞蹈中的情感表达更丰富、更强烈,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认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舞蹈素质训练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肢体表达和美好情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运用充满表现力的肢体动作、准确清晰的空间知觉、舞姿,来表达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美育教育包含舞蹈素质教育,舞蹈素质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舞蹈艺术素质教育中,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艺术中的美,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完善人肢体语言的表达与运用。使人的肢体得到艺术上的美感、情感上的满足。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能力及思维与创新精神。

  二、舞蹈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美育教育的不断发展,舞蹈素质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着质的变化。在以往的舞蹈素质教育教学中常以舞蹈技能和舞蹈表演为主要教学内容,而现在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与养成。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充分感受舞蹈艺术带来的快乐。在学习舞蹈中获得人格的完善、良好的审美认知能力及开放的思想和创新实践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育人之本。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有力地推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舞蹈素质教育在全国还没有得到普及与实施,国内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单独开设舞蹈课,国内仅有几个大城市将舞蹈素质教育普及到中小学并配有专职舞蹈教师,而大部分城市的中小学、乃至高中,舞蹈课程都是由音乐教师担任,没有专职的舞蹈教师。不能真正地通过舞蹈训练课程达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肢体能力及创造能力的目的。缺少对舞蹈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舞蹈素质教育,是其他艺术教育取代不了的艺术教育形式,是美育教育中无法替换的教育手段,目的是培养现代社会普通人应具备的相关素质,完善人格,全面发展。

  三、舞蹈素质教育对培养全面人才的作用

  法国近代著名美学家席勒认为:“要达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即要造就能够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人才,所走的途径就是美育”。中国近代明确倡导美育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与人的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舞蹈素质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塑造人的内在美、外在美、形体美,是培养复合型全面人才不可忽视的手段。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曾经说的:“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舞蹈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舞蹈在养成学生文雅、端庄、优美等一系列良好风度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我们每个人来说,心灵美是内在的,体现了人的思想、境界、品行等方面。身体美是外在的,体现了人的形态、仪表、举止等方面。通过舞蹈美育教育使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美。学生既可以通过鉴赏舞蹈、提高审美意识,又可以通过舞蹈肢体训练,表演舞蹈,体验优美、高尚、细腻的感情,以陶冶情操;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艺术形象中提高审美认识水平;全面提升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享受舞蹈美与生活美的情趣。美育所提倡的也是现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迫切需要的,通过美育教育中的舞蹈素质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让学生在认识美的过程中感知世界,重振精气神,凝聚民族气魄。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运用舞蹈艺术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使学生拥有更加完善的人格以及审美心理结构的健全,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是我们每一个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们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提高舞蹈素质教育的地位,通过国家教育政策以及人们对传统思想观念的改变,使舞蹈素质教育得到普及,让美育教育走进学校、走近学生。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舞蹈素质教育会全面地渗透于人的生活中,走向大众,面向全体。

美育教育论文5

  【摘要】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也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学过程。凭借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中文教学的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借景审美,是作者对精心挑选的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使语言含蓄,令人回味无穷.把学生死板的记忆转化为学生主动的想象,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借景审美;意境美;创造美

  美育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需要老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利用真正的东西来陶冶他们的灵魂,培养其健康高雅的情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塑造符合现代要求的髙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1]。而以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中文课程,正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科目。文学的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他是一种最普遍、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所谓“借景审美”就是作者通过对精心挑选的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种方法。在我们接触的文学作品中,这是十分常见的。

  一、深入分析作品,充分提示其“内在美”

  大学中文教材的编写,很注意撷取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就其内容而言,美即广泛而深刻。就其形式而言,美即千姿百态又绚丽多彩,各具特色。诸多作品诸多美。如果让学生独自去欣赏,领会会有较大困难。这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知识功底的差距所造成的。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提示作品蕴含的“内在美”,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进而受到美的教育。如,《荷塘月色》写的不过是“荷塘”“月光”这些普通的景物,但作者都是将其写的形神兼备,韵味无穷。如写出水的荷叶向亭亭的舞女的裙,绽开的荷花像少女"羞涩”的脸庞;薄雾中的月光像笼着轻纱的梦;树缝里的灯光是“瞌睡人的眼”。作者把静夜里的荷塘和月色写的千姿百态,饱含诗意,意在展现出一个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令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哀愁渗透于景色的描写之中,达到情景交融境界,这就是文章的“秀婉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意境美”

  (一)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物),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感情融和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中文教师如能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往往能引导学生在一瞬间领略大自然的美,或启示学生在日常中享受生活之乐。如《老三界》里“山药露宿”中的景物描写:“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写极其寒冷的感觉,显现出环境的'艰苦。而之后的写景中却流露着作者不无欣赏的情趣,觉得眼前之境“真是我生平没有见过的奇观”。尽管冷的发抖却等闲视之,充分表现了革命者那种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情。这种人物的精神美九在学生从景物美的感觉中显现出来。

  (二)抓阅读中的解题,指导学生以审美的观点审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理解了题目,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反之,作文中如果审准了题目,就会按要求作文,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首先通过解题,让学生明确从课题就可以看出这一课主要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然后抓住中心词美丽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怎样抓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变化,具体写出小兴安岭的美丽。通过审题、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一篇好的借景审美的文章,它所借助的景物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并不是信手拈来的

  现在大学学生在写作时,却往往不太注意景物的选择,观察到什么就写些什么,并不注重抒情审美的效果。例如1:有位同学写了一篇《月圆人圆》,同时是要抒发中秋之夜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欢快的感情。但作者即在文中选择了这样的景点来描写:“月亮渐渐升起来了,这处群山连绵起伏,山脚传来的犬叫声打破了夜的宁静,衰落的梧桐叶落在井旁”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就是用了一种平淡无奇的写法,看到什么景物就写什么景物的方法来写景,这样写毫无文学效果。例如2:墶叭叫声”往往是生人进村所致,且这种声音并不美。落在井旁的衰落的梧桐叶更给人一种凄凉之感。正是由于作者写景时没有经过选择,没有有的放矢,结果,与家人团聚那种欢快、幸福的心情也没有能表达出来,反而适得其反。倘若把这段景物描写中的景点改换一下,改为“银盘似的明月高悬在头顶,皎洁而柔和的月光沐浴着大自然的一切,天幕上缀着宝石般的星星也在调皮地闪着他们明亮的眼睛,井旁的梧桐姑娘也在清风中扭动着身姿,在这样的一个祥和而静怡的夜晚,我们房子里时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这样写,效果就完全不同了,那种与家人团聚,幸福、欢乐的心情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了。

  三、激发培养学生创造美

  大学中文教学中的审美,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文学的迷恋、对生活的乐观、对自身的信心、对美丽的敏感等。在中文教学过程中,创作美的直接表现就在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去表现美的感受,这就是作文。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大学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在教中文作品时,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作品脉搏,发现作者的思路,寻求发现引起作者创作冲动时的感情触发点。以所学课文未诱导,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兴趣,提高其感受美的能力。学生在写作思考的时候,有可能会产生超出人们想象的观点,人称标新立异。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应多鼓励、多倡导,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有些同学如果对景物的特征了解的不深、把握的不准,就很难于达到抒情审美的效果。如有位同学在文中写道:“拉上窗帘,我们在教室里看书,时而邀着太阳坐坐,时而和月亮说说悄悄话。窗外有时下着雨,细听着小雨滴滴嗒嗒地敲着窗户,想要进来的样子,可怎么也进不来……。”学生的本意,是想借窗帘抒发本人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但写作者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如“月亮的乳白底色上印着许多闪亮的成行的米兰花,每当抬头看见那开得正艳正浓永不调谢的米兰花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哼起《米兰》”这首歌,就不由得想起老师那每日孜孜不倦的身影,想起老师在课堂上谈古论今的精彩讲演,想起我们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的痴迷……,经过这样一改,注入了学生们的感情色彩。其次,没有扣紧窗帘来借助外景抒发感情。文中提到的“太阳、月亮、小雨”都与窗帘的存在而动了情。如把“太阳”比成“含笑的小伙子”。“月亮”比成是“温柔美丽的姑娘”,“小雨点”比成是“活泼可爱又调皮的小弟弟”。这样一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2017.

  [2]陈红,郭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新思考想[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3]李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沖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

美育教育论文6

  摘要:在美育中,声乐教育是组成之一,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出来,使审美教育可以利用声乐教学中的一些规律实现在整个声乐教学中的贯穿。学前教育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涯以及性格养成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利用声乐对其进行美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其从孩提时代便获得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激发,从而为其未来审美情操与良好品格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美育;审美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学前教育中声乐教学正是可以通过美育来进行渗透。

  1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学习阶段,无论是哪一个学习阶段,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对整个学习生涯阶段的学生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学前教育阶段。通过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可以让儿童们,最早的进行学习和接触一些美的认识感知。美育怎么来渗透的?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在最重要的学前教育阶段中,声乐教学是一个非常简单,拿手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在学前教育中,我们不仅仅可以通过游戏,声乐教育,还有一些视频来提高儿童认识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带领孩子们进行实际的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美育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最有趣的当属声乐教学了。通过一些声音的传播和感知,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作为教师,对于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也是循序渐进的。

  2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建议

  2.1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我们自己认真领悟和体会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才能更好的将其中的意思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明白其中的内涵所在。有的歌曲宣扬的是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歌曲宣扬的则是互助互爱的友爱的精神,有的歌曲宣扬的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地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困难和阻挠。由于我们教授的歌曲的不同,所以我们更要准确的理解教授歌曲的内容以及背后的内涵所在。这项任务是非常意义深远而且重大的,歌曲中所传递和表达的内涵,通过我们的语言进行描述,会让学生对于美认识美的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这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步骤就靠我们教师去实现了,所以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当好好地钻研理解教授歌曲的内容和内涵,只有钻研透彻,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对歌曲有更好的理解,结合美育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这对于教师来说,做好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这一项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2.2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我们应该知道儿童在学习的时候,特别擅长想象,他们可以通过想象来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正确引导,而且要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这一方面,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的内容内涵,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美育的含义。比如说当我们教学生《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儿童自己站起来说一下,听到这首歌曲想到了什么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通过对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儿童在这方面其实是有很大很大的想象空间的.,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在教这样的歌曲的时候,我们不应当直接提供儿童视频画面,而是应当通过声音来传递一些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要富于变化,充满感情。不先把事实的真相给学生透露出来,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极好的措施之一。

  2.3按照儿童喜好甄选歌曲:其实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按照儿童喜好来甄选出自己所要讲的歌曲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们都愿意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们讲解起来也会有更大的动力和积极性,学生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美,认识到美,感受到美。什么样的歌曲才是好的歌曲呢?既需要满足儿童的喜好,又需要符合当下的时代潮流和主要的思想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完善,想象等措施来使儿童最深刻的体会到美,认识到美,感受到美的歌曲才是好的歌曲,才是应该洗尽万千的歌曲当中挑选出来的。只有正确选择儿童喜爱的歌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歌曲的甄选对于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儿童不懂特别高深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师硬是这样强调,学生肯定是理解不了的,所以甄选歌曲的度需要教师仔细把握。

  3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对教师的要求

  我觉得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第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要合理选择声乐教学内容。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就决定了对于学生来说的美育渗透可能性多少的一个掌控。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合理选择声乐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慎重再慎重,就应该通过千挑万选,左思右想,不能怕麻烦。而且对于学前教育这个阶段,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很清楚,学前教育这个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如果我们选择的是一些比较高大上的歌曲来进行教学,那么根本不用说对教学一定会产生相当恶劣的影响,至少是毫无意义的影响。那么学生怎么才能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认识到美呢!另一个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教师需要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想想看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声乐技巧,唱歌都跑调,怎么来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含和美妙呢?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这是非常重要的。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教授一曲外国的非常流行的儿童听的歌曲的时候,那首歌曲还是美声的,如果我们不会美声的发声,那么我们必定是糟蹋了这首歌曲。学生们也不会有很好的理解和认识,更不用说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美,认识到美,感受到美了。

  4结束语

  总之,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通过一点一滴来的。这篇文章主要从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教师的要求。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既然是渗透也是循序渐进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地寻求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的并且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美的措施.

美育教育论文7

  1中职学校图书馆美育教育现状分析

  1.1办学理念有偏差,对美育教育不重视

  一直以来,提到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人们都认为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许多中职生除了职业岗位需要的实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对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精神世界的人文知识几近于无知。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见,美育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是学校美育的重要课堂,也是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场所。通过图书馆开展美育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就目前情况看来,图书馆的美育教育仍有大量潜力可挖。

  1.2受多元文化冲击,部分中职生审美观念已发生偏离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信念,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这既是德育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美育教育的任务。当下,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有些人盲目信奉“享乐主义”,不以劳动致富为美,反以不劳而获为荣。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富二代”、“官二代”现象,他们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而一些低素质的歌星、影星则热衷于炒作个人隐私,或以大尺度曝光来吸引观众眼球,对于丑陋的东西,不以为丑,反以为美。这种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真假混淆的社会乱象,严重地冲击着学校教育,造成了部分中职学生审美观念的偏离。通过美育教育,可以使中职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锻造自我、完善自我、明辨是非,从而培养起正确的审美观点。

  1.3图书馆设施和馆藏跟不上时代潮流,无法满足师生阅读需要

  就目前情况看来,中职学校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仍相对滞后。大多数中职学校图书馆的馆舍规模较小、设备陈旧且更新缓慢,生均占有面积、生均阅览座位没有达到教育部要求,其服务设施和安全保卫设施无法让读者感到舒适、安全、满意。同时,图书馆的影像资料和电子图书依然短缺,无法满足师生阅读的需要。造成图书馆软硬件建设落后及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中职学校本身客观因素,如:资金短缺,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是图书馆建设意识不强,认为只要图书馆的藏书量达到评估册数就行,至于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和环境美化是否达标,则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2加强中职学校图书馆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是从普通中学“筛选”后分流出来的,多数人综合素质和文化底子较差。中职生群体现状告诉我们,中职学校的美育教育势在必行。图书馆是美育的课堂,也是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场所,现在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提倡正能量,强调素质教育,其中美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必不可少。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美育对促进身心健康、培养高尚人格和完美个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中职图书馆的美育正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庞大的中职生群体很容易陷入迷惘的泥淖,容易被喧嚣、庞杂的社会卷入污浊危险的`暗流,他们需要真善美的引领。如果我们还一味单纯地进行职业技能的教育而缺乏对其进行人性、人情、人格、人生的有效引导,那势必使他们永远在混沌中摸索而不能触及人生的真谛。由此来看,加强图书馆的美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抓好。

  3充分挖掘图书馆美育潜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多做贡献

  3.1改善阅读环境,积极营造图书馆美育教育的良好氛围

  知识也需要一种外在的表达方式,一座环境幽雅、造型宏伟的图书馆舍会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读者可以从图书馆周围的人和景物中去感受生活中的美,由此激发自身不断努力学习,立志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图书馆除了建筑能带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美,任何一个空间、一个方位、一个修饰都能体现它的美。如:图书馆大门板报内容的阶段性更新,可提供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视觉美;各楼层的交通通道、走廊、电梯以及作为交通枢纽的大门和出入口等都是我们制造美的有利区域,通过张贴青春活力无限的影星偶像、动感十足的球星、奔腾飞驰的汽车画册、大腕有型的经济达人图画,可提供给读者感官美。还有柔和、舒适的自然光可令读者身心愉悦、心态平和,让读者充分感受阳光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2丰富馆藏资源,让读者在泛舟书海中得到美的享受

  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实施美育教育的基本条件。一方面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要有丰富多样化的文献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体现中职学校自身特色。①要严格把好文献收录关,认真鉴别、精心选购内容健康、品位上乘、格调高雅、适用性强的文献。要坚持正确的阅读导向。②根据学生对美学信息的需求,特别购置一些知识与趣味并重、美感与情趣相长的图书,以及一些能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美育书籍,增加图书馆美育的知识原动力。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源,特别是文学艺术文献来感染人、鼓舞人,使读者在泛舟书海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熏陶和启迪。

  3.3提高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用形象美、语言美和行为美去感染学生

  图书馆美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图书管理员高质量的服务来实现的。①所有图书管理员都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要有高度的责任心。②管理员要注重仪容仪表,做到举止庄重、服饰整洁、态度热情,要善于与读者沟通交流,主动去了解读者的所思所想,并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管理员要用形象美、语言美和行为美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3.4举办美学知识讲座,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图书馆应当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中职学校德育大纲》要求和学生美育需要,举办审美知识讲座,重点讲解阅读中的审美、网络中的审美等有关美学理念和美学知识。教育学生学会鉴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审美观点。

  3.5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向往美和追求美的激情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如举办多种形式的读者报告会、读书明星座谈会、精品书目推荐活动、专家指导阅读活动、书画和书刊展览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选择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强的图书文献,发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激发向往美和追求美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总之,中职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图书馆美育教育工作,并为其提供更多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图书馆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应当积极挖掘馆藏资源,优化阅读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探索美育教育规律,不断改进美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广泛开展美育教育活动,为全面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职业教育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美育教育论文8

  在兴趣化学习的推动下,学生对音乐有了感觉才能有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内探秘的好奇心,作为老师则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和心态,进而理解音乐表达的“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在第一堂音乐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作曲的独奏曲《思乡曲》,曲子悠扬婉转,使之很多学生静静聆听,音乐的力度、情绪等对比很容易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最终以实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里,有学者提到音乐情感体验的三个作用:一是多重感情体验可使高中生具有一种探索未知的驱动力,毕竟通过优美或熟悉的旋律才接受音乐是肤浅的,只有了解作曲家的心意,才能在情感驱使下进一步探索音乐的美妙;二是通过认真的态度通过音乐手法去了解作品的内涵,驱使学生认真对待音乐的基础便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三是情感体验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以外天地的向往和关爱。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美感,如果连最起码的情感体验都没有,何来“审美”?在艺术欣赏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在艺术里,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在音乐欣赏课中欣赏了多部作品,体验了多体情感的时候,活泼好动的他们,自然会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那份真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可以放飞想象力。如果师生间没有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就难以发挥本身的自主性。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又如何迸出思维的火花?如果只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既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无聊,又减低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音乐课还要培养“美”的宗旨没有得到实现,失去了培养审美情趣的价值。

  有句谚语是“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富于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可能粘住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发育时期的孩子发现美,启迪思想,激发其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增长其智慧。

  语言就是讲究抑扬顿挫之感,随着课堂情绪高低,始终贯穿着课堂,是知识点连接的纽带,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以某种声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如课堂包括了音乐的声响,老师语言的声响……等,幽默、想象的语言,总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心田,使课堂气氛和谐统一,师生共同完成审美体验的课堂。语言的锤炼,又是我们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来表达。

  音乐教育的根本就是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现,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窄、封闭的课堂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向自然、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角色的扮演,就应该是授人与渔的本事,将音乐中带有的美好情感表现于现实生活,用审美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音乐教学就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的发展,真正地走进时代,将以前封闭、难懂的内容转变,以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回归学生的世界,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内容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电脑音乐等,解决学生与“高雅音乐”形式的鸿沟的障碍。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通俗音乐。特别是对一些积极向上、充满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将某些优秀的通俗音乐文化尤其是一些励志方面的有动感、有生活的器乐音乐尝试带入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即不让课堂内容呆板,也能培养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中,怎样使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欣赏、歌唱、表演、朗诵等形式和手段,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发自内心对音乐情感的真切体验与真挚感情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和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化为音乐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再表现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向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知识进化的源泉。”

  总而言之,在这次实习中,我感受到了,不只学生要学,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更加巩固地学习充实自己,只有本身做到了对音乐的了解、想象、发挥、创造才使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引领学生走进想象、创作、表演等各方面。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对艺术作品想象的空间。音乐教育对美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用心与音乐交流,学生有丰富内心世界,才会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负责。从音乐手法中延伸思考、强化审美体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仁慈的情怀,从而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人。符合新课标指导下的教育宗旨,最终使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学会感受音乐的力量,感受“美”的力量。

美育教育论文9

  摘要:学校教育过度的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出现“淡化”, 教育呈现大众“模式化”结果。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短板的补充, 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通过功能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分析美育对教育的意义, 以此探究美育的重要抓手,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实施策略, 为今后在院校的推行提供深层次依据。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审美短板; 美育; 素质教育舞蹈课;

  A 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Dance Class for Quality Education

  Abstract:The school education excessively satisfies the social demand, causes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the educated person to appear “to fade”, Education presents the Mass “pattern” results. Aesthetic Education as a supplement of educational short Board plays a role in perfecting persona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rough functional analysi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descriptive research.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hand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quality-oriented dance less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deep basis for the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quality education; aesthetic short board; aesthetic education; dance class for quality education;

  “教育究竟是应该满足于社会需求, 还是满足于个人发展”?

  一定时期内, 我们的教育界提倡“社会本位”教育观, 倡导并积极培养专门性人才, 教育者认为教育的全部活动终点是对社会需求的服务, 并最终服从于社会化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段时间, “社会本位”教育观被普遍接受, 中国的教育都在为政治, 经济服务, 是典型服务社会的以社会需求为本位的教育观。“社会本位”观的教育理念使得越来越多的专门技术人产生, 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小的的贡献。之后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逐渐的从“社会本位”转移到“个体发展”上, 但仅仅是探索阶段。

  1、美育“短板”与人格“淡化”

  20xx年以来, 使受教育者成为越来越多的“某类人”, 还是个性独立的“某个人”?将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培养放在社会需求的次要位置, 还是以“完整的人”存在于社会?这些矛盾不容当代教育界忽视。

  完全以社会需求培养的人与依照个人发展培养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格的养成。“人格”在现代心理学中指的是“非智力”因素, 是人在社会进程中不停顺应潮流与社会导向的方式与行为, 受自身遗传、外部生存、教育环境的影响。广义的人格即个性, 是独立人有别于其他独立个体的心理与心理倾向性的综合态, 狭义的人格则是个性的最高价值映现, 是经过德行与社会化的自我精神[1].本文探讨的“人格”是广义与狭义结合的一种高阶“个性”人格。依照个人发展养成的人才, 最大程度上形成完善的人格, 全面发展;而以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则是社会需求至上, 其个性人格已在所受教育环境影响下逐渐“淡化”, 教育的大车间生产出庞大数量的“模式化”的人。

  以“木桶理论”分析, 其核心内容是:木桶盛水有量, 其量的大小最终决定于桶壁短的那部分。“短板”是“木桶论”思想产生“非完美”结果的重要阻碍。如果将普遍认知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一说德、智、体、美、劳) 比作“木桶”的四块板, 多年的学校教育使得“智育”板块最长, “美育”板块最短, 德育、体育板块参差不齐。个体受教育程度不均衡, 导致文化教育充分实施, 相应的素质教育不及, 很难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 补齐“美育”短板, 最大化的.平衡教育之间的差距, 养成个性化的人格是当代教育者们应该要落实的问题。

  2、美育---“艺术:让人成为人”

  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教育的进一步升级, 德育、体育等都已经贯彻到了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 成为了必修课。美育虽与德、智、体育等并列, 相辅而行的关系, 却甚少得到教育界的重视, 推行相当有难度。美育在整个教育大系中仍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 部分学校或个人在美育的育人功能上认知不足,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够均衡, 美育师资的队伍建设不完善, 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美育是审美的再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 单纯的将缺失的“美育”短板部分补齐作为审美教育是极为片面的, 前文提及的“木桶理论”可以这样继续推论:假如木桶的桶壁组成中有任何一部分不能达到完全高度, 木桶盛水量就不可能在最大值;假如木桶的桶壁组成都是完全统一高度, 盛水量才能出现最大值。因此, 更为积极的审美教育是各个板块之间的互相融合与促进, 以美育牵引, “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正如《意见》规定:面向社会, 面向大众, 以美进行人的教育。

  长久以来美育的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美育就是音乐和美术, 其实美育≠美术, 美育≠音乐, 美育≠戏剧, 那么真正的审美教育是什么?是融合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 并能做到“以人为本”, 以身体为媒介的一种综合体教育。更通俗来讲就是以自身的参与, 以自身完成的一种艺术美, 通过外部的各项“刺激”, 结合身心的自我意识与运动而进行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产生美的教育效果。舞蹈教育恰恰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最能以身体为媒介, 综合运用音乐、戏剧、美术等形式,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发展全面能力, 具有人文性与综合性特点。并且, 舞蹈教育在补美育短板的基础之上, 可以与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促进、融合, 完善人格, 成为美育实施的重要形式。

  首先, 对体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舞蹈是一种动觉艺术, 除了包含美术、音乐艺术所具有视、听感以外, 还存在着自我的主体动觉感受。拉班指出:“我们全部感觉是人们独一无二的触觉引起的结果。”舞蹈的动觉感受是最接近人体本原的感受, 是原始生命的体现, 人们通过动觉去感知世界, 完善生理感官意识。舞蹈以人体为本源的艺术, 通过律动形态与体育的作用功能相似, 在对人的身体的训练---肌肉、韧带、神经与各项反射系统---起着与体育同样重要的作用。

  其次, 对智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人的左脑与右脑分工协作, 负责各自的“领地”, 左脑分管理论与思维, 右脑促进想象力与创造力。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左脑过度开发, 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缺少艺术修养的“高智商”人才, 这类人缺少创造力与想象力。素质教育舞蹈课 (“素质教育舞蹈课”由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吕艺生及其团队创设, 来自于20xx.3-20xx.12教育部专项委托项目“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课题) 作为舞蹈美育实行的手段, 其紧密围绕培养人的五项能力之一“创造求新能力”正是对右脑的开发体现。左、右脑共同协作, 科学与艺术结合, 逻辑能力与形象意识并存, 使人从“半脑人”转为“全脑人”.

  再次, 对德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学校教学不仅是智力教育, 还应该是一种人格与情感的“德行”教育。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可以进行鉴赏能力和美的培养的教育, 审美教育可以在培养人的精神力量与感性思维能力上达到较为和谐的作用。美能够使感性的人进行逻辑性与形式性的思维, 通过美的养成使感性的人回归到原始的感性世界[2], 通过美育达到理性与感性的互相融合, 和谐发展。马斯洛在后期理论中将人的发展需要划分从五个上升到七个阶梯型的层次:生理方面、安全与保护、爱和归属、尊重、自我促成、求知与理解、审美需求。他认为人的最终需求是审美, 这是人的最终目标, 也是人格的最高价值。这与席勒的“艺术游戏说”是统一的, 席勒将艺术与游戏类同, 更为狭义来讲是将具有舞蹈特性的活动与游戏等同, 他说人之所以成为完整的人是因为他能够“游戏”, 而在其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时, 他才会游戏。“艺术:让人成为人”.舞蹈美育使人的个性心理完善、情感丰富, 促使人的真、善、美的养成, 在“让人成为人”的道路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舞蹈美育的实施---素质教育舞蹈课

  3.1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五项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舞蹈课作为舞蹈美育, 乃至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 形成了覆盖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 面向此阶段范围内的全体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普及, 开发学生“五项能力”:其一, 是学生在观察与模仿行为上的能力;其二, 是学生在即兴与表演行为上的能力;其三, 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行为上的能力;其四, 是学生在创造与求新行为上的能力;其五, 是学生在综合与融化行为上的能力。素质教育舞蹈课以“五项能力”为目的[3], 以提高学习者完善的艺术素养、能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

  3.1.1 观察模仿能力

  从观察生活、大自然、社会人生到模仿同学、老师、舞蹈家, 素质教育舞蹈课由此开始, 给零接触舞蹈的孩子一个进入的缓冲空间, 易于接受的基础起步, 在模仿上获得审美的快。

  3.1.2 即兴表演能力

  人体运动具有先天性, 是基因里带来的, 如何开发这一人体基因的“原型”, 是素质教育舞蹈课所应培养的能力。教师引导, 学生自由舞动, 用肢体释放情绪, 外化意象, 既作为舞蹈创作的组成部分, 又能极大的改善学生的性格以及个性人格。

  3.1.3 交流合作能力

  舞蹈形成过程中, 不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演员与编导之间都存在着沟通交流, 在长期的合作中默契配合。集体观念养成, 团队精神建立, 学会理解、尊重。

  3.1.4 创造求新能力

  舞蹈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通过视、听、动觉的练习, 开发思维打破惯性, 不断的拆解与重建, 创作欲望迸发, 获得美的鉴赏与判断能力。

  3.1.5 综合融化能力

  素质教育舞蹈课不是孤立的舞蹈艺术, 是一种融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 甚至可以融合诗歌、散文、物理、化学等文化课的综合性课程。在课堂, 舞蹈与这些课目相融合, 应引发学生的想象, 将知识运用到舞蹈上, 知识之间进行迁移、嫁接、创造性整合产生美的教育效果。

  在幼儿至高中阶段课堂实施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五项能力”进行课程的安排, 着重加强教学中的内在联系与融合贯通, 形成一种立体、多维的教育模式, 以养成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为常态, 促进优良素质的获取与习得[4].

  3.2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实施方式

  3.2.1 进行主体性与主导权的转换

  普遍意识里的舞蹈教育模式讲求“言传与身授”, 以教师为主导, 运用身体“一笔一划”的临摹方式进行舞蹈教学。而“素质教育舞蹈课”则是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自己根据某个提示进行自我编创并跳出自己的所见所思。例如,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年级所展示的高中课例《蓝》中, 教师通过单一的“字”或“颜色”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引导学生用肢体表达情感。在这堂课例中, 舞蹈教师扮演的角色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 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更加明显, 个性突出。

  3.2.2 进行编与演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中, 作品的编创者是教师, 教师将想法付诸于学生的实践, 学生将教师的思想完善, 并将教师的编导作品进行演绎。而在素质教育舞蹈课的进程中, 学生成为编创者与表演者, 教师需要做的是在学生的构思上进行合乎动作美感与情感表达的建议与指导。展示课中,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初一年级的原创作品《花儿·阳光·少年》是全班学生在对课例《快乐节拍》的学习之后, 思维延伸, 自己经过对音乐的感知、对3/4拍节奏型的运用, 灵活使用舞蹈肢体完成作品。北京景山学校五年级同学表演的《博物馆奇妙夜》则是通过《魔纸》课例的学习, 以“纸”为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 产生的肢体动机, 从而产生了这个作品。这就促使了舞蹈美育在借助舞蹈的同时超越了舞蹈本身, 进行了更多的创造与创新

  3.2.3 少数人到全体人的变化

  传统的舞蹈教育是职业艺术教育, 目的是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必然传统舞蹈教育面对的只是少部分的人。马赫尔曼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说指出, 学生在繁杂的艺术门类中对不同艺术呈现不同的掌握程度, 能力表现不一, 有一定的差异表现, 而这种差异却不等同于没有资格享受艺术, 艺术面前人人平等[5].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对象是真正的面向全体, 不分男女、身高、年龄、体重, 都有适合自己的舞蹈课。

  3.2.4 隔行如隔山到融会贯通

  一切创造都来源与不同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排列, 艺术创作更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共通性, 时空、韵律、结构等等都可以作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子, 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跨越式综合。素质教育舞蹈课打破了常规的艺术与文化的界限, 课堂上不同的学科之间碰撞产生不一样的美育效果。在这里没有“隔行如隔山”, 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

  4、结语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普及目前涉及幼儿至高中阶段, 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格调、理想, 丰富审美体验, 开拓人文视野。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应该开设艺术鉴赏与实践结合的课程, 舞蹈欣赏课、舞蹈游艺课等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高校衔接手段, 设计上应该依托本校相关的学科专业优势, 拓展舞蹈教育教学手段, 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同时进行, 最大程度上面对全体学习者。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了解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同时对身体形态再塑造, 对身体意识再增强, 对精神世界再升华, 完善人格修养, 终极目标是达到发现美、鉴赏美、开创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国宾, 平心, 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xx (2) :1-12.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xx.

  [4]彭红。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综合性特征[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xx (3) :13-18.

  [5]约翰·马赫尔曼。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刘沛, 译。北京:舞蹈, 1999 (2) :52-55.

美育教育论文10

  一、绘画艺术的潜移默化之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绘画艺术有着感性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实现在人身上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感化。绘画艺术之于大学美育教育中的影响,不存在任何形式规定以及束缚,其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感染中受到熏陶乃至影响。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抽象的形式,如同知识的灌输一样,或者道德说教一样,也不像行政命令一样。绘画艺术欣赏与实践犹如空气一般,包围着接受教育者的人群,让学生可以在不自知中感受和体会,进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这说明绘画艺术在大学美育教育中乃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去感化人,而不是强制的理性说教。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绘画艺术欣赏或者实践过程是非常快乐的,不但不是强制的,并且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在大学艺术教育中设置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就是要让大学生可以“乐之”的美学教育。在当代的大学生中以“乐在其中”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使他们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发生改变。学生在快乐状态下,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这个过程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习绘画艺术的主要目的,正是使大学生可以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二、绘画艺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情感的突起以及深化表现都和感性形象的运动密切相关。绘画的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身在其中的人是不由自己的。绘画艺术这种不可抗拒的特点,是动因于内的,学生看到绘画作品或者参与绘画实践,皆需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出发,或者用作品打动别人,或者被他人的作品所打动。例如,学生看漫画展览,在幽默的画面前,会忍俊不禁。但是遇到悲伤的画面,学生又情不自禁,甚至流泪。这些都是绘画内外主体发生情感共鸣的真实再现。此外,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中始终存在着愉悦性,这就意味着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满足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还可以满足欣赏者自身的'独创性。人从出生开始,内心中就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好奇心理激发着人的创造力,使人对事物产生兴趣。黑格尔曾说:“审美中存在着个人的解放。”所以,我们认为绘画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且是通过令主体产生愉悦来达成进一步的激励作用,这也反映了绘画艺术对成就全面发展中大学生的作用。

  三、绘画艺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首先,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其次,要具备专业才能;最后,良好的道德和品质也必不可少。美育对于学生心理与生理全面健康发展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手段与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我国古代就重视艺术的熏陶与教育,早在东汉时期,著名的“鸿都门学”就曾开设过艺术课程,唐、宋时期的书院、画院则更是注重绘画艺术的教育,这些做法不仅培养了艺术家的才能,更培养了艺术家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在当下的大学美育教育中,也应重视绘画艺术化育万物的作用,通过绘画艺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一般来说,绘画艺术可以有两种途径来实现这种转移,并最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综合修养的提升:一是从浅层的生理兴奋到深层的心理愉悦之转移;二是从主体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举例说明,一个人看到一幅“泰山青松图”,首先,通过视觉感知画面中的青松苍翠欲滴,迎风矗立,由此感知松树的品格,这就完成了第一个转移途径。然后,联想到松树立于泰山之巅,顿觉人生即如山顶青松,虽然高处不胜寒,却可以一览众山小。由此会以青松自勉,坚强达观。这是第二种转移途径。可见,可以大学美育教育中设置绘画欣赏与实践的课程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而且培养学生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对于其今后的生活、创作都有着重大意义,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美育教育论文11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美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被应用进来,但如何将美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将从语言美、形式美、内容美三部分分析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渗透策略

  前言

  在互联网较为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良思想,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承担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承担起该责任,将美育教育与学生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之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文章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好处,为实现这些文章的价值,教师应发掘教材,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将自己所获得感受与学生分享。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文字刻画与塑造形象的,然后通过这一形象反映现实,所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为发挥美育教育的作用,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为增强学生的感受,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由于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的压缩,很多学生会感受到理解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动画影片或图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学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欲断魂”的含义,这时教师便可将该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看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写作,学生在学习了该知识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是怎样的,也可以看到古人在用词上的准确性,让他们感受中国语言的美感,这也是值得小学生学习之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之形式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利用美育教育实现形式美,这也是学生产生美感的前提。为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经常需要应用到联想与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良好地感受,但由于小学生联想能力较为有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用理论知识灌输学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做好该部分教学,教师可以将图片、插画等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再配上文字语言解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无法直观的看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只能依靠想象,但由于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并不易于理解,这时教师在网络上下载《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资料,然后再配上文字,学生可以感受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多么艰辛,他们也会被小蝌蚪的精神所感动,并认识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看完影片的感受,从小蝌蚪的身上都学到了哪些精神,并简单说一下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价值,还能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实现美育教育目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之内容美

  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内容美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多数文章都带有美感,同时也不乏对小学生教育的内容,让小学生在学习与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产生良好的感受,在美育教育理念下,为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内容美的体现。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感受内容美。一般来讲,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的阅读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为自由阅读,也可以为集体阅读或范读,每种阅读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感受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联系教学内容合理运用这些阅读方式。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体现的内容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速读课文,让他们在速读中画出与小兴安岭景色相关的.句子,在学生画出这些句子以后再让他们重点阅读一下,让学生简单的说一下自己在读这些句子的过程中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小兴安岭是怎样的,教师再为学生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自己在阅读中的语调与语气,让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然后教师再画出与小兴安岭景色相关的句子,让学生看看自己所画是否有遗漏之处,并让学生齐读这些句子,由于学生之前观察过录像,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应的画面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在齐读以后,教师开始本节课的授课,教会学生掌握各种知识,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由阅读,做到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想象录像中的画面。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画下来并仿写,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想象能力也有一定好处。结束语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实现美育教育价值,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从语言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三方面着手,且注意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联系,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在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苗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J].新校园(中旬),20xx(03):115

  [2]程莉.搭建审美教育平台,促进美育无声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培养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20xx(01):41

  [3]张红丽.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J].课外语文,20xx(14):139.

美育教育论文12

  一、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转变对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认识。高校大学生要想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那么就需要选摒弃那种狭隘的美育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育观”。结合马克思主要美学思想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美育观念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美育教育不但要重视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要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美育的对象有很多,涵盖了艺术、教育、人性等方面。高校把美育应用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美育”思想有更多的认识,并积极进行宣传。加强大学生对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新认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素养。另外,还应该美育制度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法律法规来完善社会主义美育教育制度,修改不合时宜的教育政策,拓展美育教育内容,是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各级教育部门也要更新美育教育理念,制定专门的没有工作制度,对高校的美育教育工作进行规范。有人认为,艺术教育就是美育教育,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美育教育,要健全美育教育制度,就需要各级教育部门认真指导高校的没有教育实践工作,加强监督管理,把美育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二)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美育教育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根据美育思想及德育理念来加强大学生的美育认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完美结合。具体来说,首先,坚持思想性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为主要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主要美育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要对美育的理论阐述十分重要,这种唯物主义的美育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去全面了解马克思主要美育理论,了解唯物主义美育发展观,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的方向。美育思想的原则具体表现在审美形象方面,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作为审美对象,在实践中把握美育思想原则,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也大有裨益。其次,坚持心灵与行为美的统一原则。大学生的形象美主要体现在心灵与行为上,美育教育是根据美育思想将大学生塑造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质量良好的社会人,将大学生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起来进行美育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做到知行如一。将美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感性的方式来表现。教育大学生不断注重自身的心灵美和行为美的`修养,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这种美育教育才能真正对大学生起到积极作用。最后,坚持理论实践统一原则。美育实践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把思想政治理论通过简易的生活实例表现出来,协调好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角度来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好美育实践教育,其意义重大。

  (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文化建设。以美育教育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大力支持。美作为文化载体在高校的美育教育中作用很大,它可以让大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思想,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让他们积极面对学习、生活。要想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美育文化,就应该以美立德,强化高校办学理念,弘扬高校校风学风。高校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党文化为基础理念,发展多样化的文化环境。校园美育文化建设离不开党的先进文化的指导,党的先进文化反过来又会促进校园美育文化的积极发展,让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去面对现实,努力克服人生道路中的艰难困苦。在校园美育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园景观和高校自身的文化理念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树立他们正确的道德审美观。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会收到校园环境氛围的影响,美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环境保护中形成健康的思想。高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进行校园美的文化建设,从高校发展大局出发,营造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个性及情操方面得到熏陶。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构建校园美育文化,积极弘扬优秀的历史传统。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感受美的魅力。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校要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开展“美”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对美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

  (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美的修养。高校的美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育工作者尽职尽责地付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道德信念、人格修养无形地影响着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及知识理论素养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有很大影响,只有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针,并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大学生形成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理论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品质。因此,要做一个有德的教师,就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与品德,以人格魅力去教育大学生求知务实、向善向美。给予学生积极的道德影响,让他们在知识学习中实现自我完善,把自己塑造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以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结合美育思想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博爱精神。

  二、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了目前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同时也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际性不足的问题。实际上,高校根据自身的教育工作发展形势来确定美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正体现了新时期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如何更好地将美育教育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以美育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高校应该普遍重视的重要课题。

美育教育论文13

  一、对生活美的体验

  美来自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育运动、竞技、游戏不仅仅是人的情感的渲泄,更重要的是人改造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生活美的教育。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身体活动,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过程外,融合对生活美的教育。另一方面开展野外体育活动,更能使学生达到对生活美的教育。因为举行此类活动,学生通常都要准备食品及其备用灶具,在活动中,学生要生火、做饭、搭帐篷、确立方位、使用地图和指南针等。在出现伤病的情况下,还要会医务急救和排难,学生通过自身劳动,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二、对情感美的感悟

  现代教学论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利用提到了相当重视的地步。但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非智力因素是为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的。但这里把情感放在了教学内容和追求目标的位置上,是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美的情感教育,即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要实现其目标,必须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因素:

  1、在教和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教学主体、学习的主人,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是实现目标的前提。使学生把体育的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的基础上,这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障。

  2、在教学的.观念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有机的统一,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强调体育课必须情知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育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情境的创设、场地的安排、教材内容的选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都有成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心态平衡发展”中产生强烈的体育爱好,养成喜欢学,以苦为乐,乐此不疲,自觉锻炼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又如场地处理安排上,仅跑道上划白线和不划折线,学生跑起来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所以,在场地器材布置力求美观新颖,学生产生新鲜感。又可以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准确及时地给予培养,促使其情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个性的尊重并能使其充分发展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体育、个性及兴趣、爱好上存在差异的认知规律,要用一种因材施教、分类组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方式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特别强调,因体育动作困难,身体素质差比不上其他同学而产生紧张、畏惧、出现信心不足、抑郁心态等不良情感品质时,教师更要细心、耐心辅导、充分鼓励等手段,以求达到学生心理上的转变。

  三、对真善美的领悟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形极其丑陋,但他却感人至深,正是由于他具备了真与善的品德,才使得他有一种崇高的美的形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真善的教育,即如何“做人”的教育。如教师可及时抓住体育比赛中时常出现的运用不正当竞争手段,靠投机取巧获胜的现象,是对学生的误导,因此从人的本质上去弘扬真正的人格精神,从体育精神方面去教育学生,认识和理解体育比赛对参与者行为规范的要求。在树立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遵守规则,言行一致,做一名名符其实、堂堂正正的胜利者。面对体育运动中艰难困苦对人体生理负荷能力的挑战,能否做到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面对体育竞争中,时时刻刻有失败的同学,竞争对手意外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能否及时得到其他同学的友爱、温暖和帮助等等思想认识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悉心培养。

美育教育论文14

  内容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这一切须有创新人才方得实现。创新人才要由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以想象为基础,美育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手段。这便是美育、想象力、创新教育三者的辩证关系。同时,由反思引发设问与思考,给作为教师的我们留下一片任由思想和行动驰骋的空间。

  关 键 词:美育 想象力 创新教育 辩证关系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传统的以资源优势为主的竞争已转变为以智能和人才为主的竞争。创新能力已经关乎一个国家国运的兴衰。中国要想获得持续、稳定和高速的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此重任。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培养创新人才,自然离不开相应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怎样开展创新教育,是当前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全新课题。

  美育、想象力、创新教育,乍看去,这三个词之间似乎难于找到合适的链接点,而事实上,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审美(即审美活动)是美育的手段,美育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主要途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重要因素,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培养人形成正确审美观,并能以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这一目标是通过审美活动来实现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发生的审美过程。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中的人,审美客体也就是审美的对象。

  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才成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才成为客体,也就是说,审美的主体、客体只能在审美活动中“现实的生成”,即是指二者具有一种“即时性”。比如:当你第一次面对九寨沟那如诗如画的美景时,你一定会被这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惊呆了!继而为之赞叹、陶醉,乐不思返。此刻,你和你眼前的这般美景共生在你的审美活动之中,主体与客体即时生成;可如果你是景区的工作人员,虽然每天生活、工作在这仙境般的美域,却可能因为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美景没有被你当作审美的对象来欣赏,而你也没有作为欣赏美景的人,这样,审美现象没有发生,审美活动没有“生成”。

  想象,就是根据已有表象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这就像工厂把原材料加工成为产品的生产过程。“已有表象”便是原材料,而“创造新形象”便是加工。

  已有表象主要源于我们的审美对象,大致有三个方面:

  1.自然的。自然界里进入我们审美视野的很多东西,像动物、植物、山水风光、气候气象、地质地理、天文、自然现象等。

  2.艺术的。这是艺术活动的产物,是指各种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艺术作品。

  3.生活的。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方面,以及其间接触的很多事物,都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审美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审美活动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基本的生存方式中必然要有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已构成了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生存状态。

  就是在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中,我们积蓄了大量的将被我们用来“创造出新形象”的“表象”。

  “材料”有了,如何“加工”呢?

  打个比方:我们要冶炼合金,就要有几种现成的金属(上面所说的“材料”),要有一个熔炉(我们的大脑),还要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燃料和高温的炉火(想象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这才能将原有的材料熔化、融合,从而冶炼成合金。

  那么,丰富的情感从何而来呢?

  人的心理过程中有一种叫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是无动于衷的,常对各种事物持不同态度,产生各种主观的态度体验。如热爱祖国,憎恨敌人,喜欢大自然的清新秀美,痛恨那些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人,接触到好的艺术作品会为之心动,甚至会感动得流泪……这些热爱、痛恨、喜欢、厌恶、感动等。在每一次审美活动中,都伴随着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过程。而我们的情感,也正是在这样无数次的心理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洗礼、锤炼和积淀。

  创造性想象,就是依照情感本身的力量、复杂度和延续程度,对储存的“原材料”加以重新改造、组合,以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形象的活动。

  想象力是一种由已有形象创造新的形象的能力,是一种举一反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由不知到知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想象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同时也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

  至此,美育、想象力、创新教育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已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朱立元.谈谈美学和审美活动.美育.2003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曾繁仁.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美育.200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美育教育论文15

  一、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美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及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内涵丰富的文化走廊

  学校文化走廊内容的选择与设计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品位。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走廊?它不仅仅是挂上几张画,好的文化走廊应该涵盖面比较广,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向学生介绍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使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受到艺术的.熏陶。

  2.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软墙

  校园文化针对的是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班级的文化软墙就是很好的艺术展示平台,每学期都有新的主题,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布置,可以展示班级的艺术特色,各种绘画、书法、手工作品或者是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这里给了每个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的特长得以施展。

  3.开展艺术社团活动

  开展社团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书法或绘画社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在社团里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他们憧憬着未来,描绘着美好的世界。定期组织学生作品展览,给孩子们肯定和鼓励,社团活动带给他们成功与快乐,同样也激发了全校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形成了一种很好的艺术文化氛围。

  二、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情感作用

  美育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文化行为,人类用这种形式传递情感,沟通思想,它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语言。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待后辈继承和发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播民族文化应作为主旋律,学校要多向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多接触国学,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使学生爱上我们的传统艺术书法和中国画,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总结

  所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是发现美术人才、培养美术人才的沃土。

【美育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美育教育论文06-10

青少年美育教育论文03-19

美育教育论文15篇(合集)06-11

美育教育论文[优选15篇]06-11

拓展体育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论文03-06

苏氏美育观念对思政教育的启发论文03-18

浅谈古代书法教育与书法美育艺术论文03-02

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论文11-20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