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

时间:2024-07-03 10:07:21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幼儿教育论文共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教育论文共15篇

幼儿教育论文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子女大多被留在家乡,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支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监护不力,农村留守幼儿的身心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全,他们应该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现象,还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成人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只有在家庭监护和学校监护的相互配合、补充与协调下,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而留守儿童的多数都是被粗放型管理,被照顾到的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与发展往往被忽视,和学校监护也无法协调起来,从而会带来诸多隐患。近年来留守儿童中溺水、触电、自杀等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寒暑假学校监护空白的时间段里,这类事故的发生更加频繁。

  2.教育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产生读书无用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内容,而农村中的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却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

  3.家庭教育的弱化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与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加有信心且积极向上,而农村留守儿童外出务工家长很少与其子女联系,他们不能直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身心发展里。因此,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良好的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上,家庭教育的功能都大为削弱。

  4.学校教育“独木难支”

  教育孩子这项工程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来完成,家庭教育占很重要的位置,留守幼儿的父母不能经常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学校教育变得“独木难支”,可能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听老师劝导,一意孤行,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5.社会引导偏差

  社会发展迅速,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些没有父母监督的孩子,可能会沉迷于此,甚至沾染打架、、酗酒等不良习气。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很容易做出违法违规的事情。另外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挣大钱,将来自己可以一样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新的“读书无用论”风在部分农村地区掀起。全国有很多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者。这不仅会严重阻碍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而且会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农村留守幼儿教育思考与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幼儿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有以下对策:

  1.关爱“留守幼儿”

  政府可以在外来务农人员较多的城市,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孩子们可以和父母一起生活学习,也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鼓励有志向的大学生去农村支教,从而改善农村教育质量。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统筹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特别关怀,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让教师学习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孩子们的心理疑难杂症。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沟通、关爱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幼儿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幼儿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3.学校要不失时机,加强对“留守

  幼儿”双休日的跟踪管理组织教师,深入到留守幼儿的家庭,指导监护人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关注他们双休日的活动,经常性地保持联系。监护人也要关注他们动态,及时与学校互通信息,发现错误现象,及时帮助纠正。

  4.公安、司法、法院、工商、文化等

  有关部门要协助管理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进行治理,铲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督促各场所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等形式进行教育。呵护留守幼儿,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好环境。

  5.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妇联、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机构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幼儿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6.设置“亲情电话”

  幼儿园可以设置“亲情电话”这项活动,让班主任每月与家长电话联系,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家长在百忙中,每月都能给孩子打电话或写信,鼓励子女努力战胜困难,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家长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

  三、结语

  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关系着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教育和这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相结合,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能面临如此艰巨的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幼儿教育论文2

  幼儿教育作为个人教育的基石,并在个人的成长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幼儿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幼儿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力有多大,因此如何做好幼儿教育成了幼儿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结合实际,笔者从幼儿教育的类型出发,进而提出了幼儿教育的一些方法及其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幼儿教育概述

  幼儿教育是指幼儿教师对三岁至六岁的孩童进行婴儿教育,它主要是为今后的初等教育建立基础,并且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在我国对于幼儿进行教育的组织、机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公立幼儿园。为了倡导人们重视幼儿教育,帮助人们在“起跑线”上能健康、快速的发展,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在各市县建立非盈利性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2、私立幼儿园。为了减少政府的负担,帮助普及幼儿教育基础。企业或个人若能达到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条件,就可以自行独立经费建立私人幼儿教育机构。私立幼儿教育机构可以拥有自行管理的权利,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国家为了让私立幼儿园拥有高质量的办学条件,允许私立幼儿教育机构依靠幼儿家长缴纳学费帮助教育活动进行运转。一般情况下,私立幼儿园的教学质量较高,且收费高。

  3、“半民半官”幼儿园。为了增加幼儿园的数量,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政府可以行使财政手段与权力指导建立幼儿教育机构。企业或个人在建立幼儿园时接受政府出资协助,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行使主要管理权外,还将会接受政府协助与监督,此幼儿教育机构称为“半民半官”幼儿园。

  这三种幼儿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决定了它的.类型,并充分体现国家对于幼儿教育的支持。无论是那种机构都必须为幼儿带来收益,因此幼儿教育机构非常重视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方法。

  二、幼儿教育的方法

  1、幼儿教学安排要符合幼儿特点。幼儿入园后,幼儿教师应在各种教学与园内生活中,要求并帮助幼儿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优秀品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因受生活、学习等环境的因素的影响,幼儿的眼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促使幼儿好奇心急剧增强。

  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幼儿内心渴望并愿意跳、愿意跑,愿意接触新的事物。有些家庭因一直以来民主意识较弱,导致幼儿对于幼儿教师产生一种敬畏感,所以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谈。缺乏一定飞沟通能力,所以在幼儿与陌生人说话时会语无伦次的现象,不能流畅表达出自身想法。

  2、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游戏不仅是一种灵活、简便的教育活动,而且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材料、教学情境来指引幼儿熟悉、认识事物,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认识能力。让幼儿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得到一定的提高。

  3、丰富课程内容。自然是一本真实的百科全书,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它生动、形象、具体的展现了学习的内容。幼儿与自然是天生相通的,大自然为孩子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实例,这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增长了幼儿的智慧、陶冶了幼儿的情操,而且可以增进幼儿健康。在自然的原始场所里,幼儿可以亲自去发现、探索,从中得到真实、淳朴的世界。只要幼儿教师引导,给幼儿启迪、灵感,将会增长幼儿自身的知识,加深热爱自然,并受益无穷。

  三、关注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的身心发展关乎幼儿整个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幼儿教师应十分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以下有三点基本策略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1、运动促进生理发育。儿童生理是一切发展得以进行的基础,家长与教师都关注幼儿生理健康的成长。经过丰富经验的积累,证明运动是促进儿童生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由此,人们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游戏。例如:跳绳、丢沙包、踢毽子等。在这些游戏中,幼儿都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位置。

  幼儿学习游戏规则,体验失败与成功,在游戏中不断探究,同时在智力、身体健康、创造性等方面不断地进步。

  2、互动促进心理成长。学习可以促进心理成长,这也是行为发生变化的一个新的层次。幼儿通过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娱乐(例如唱歌、跳舞等)加深幼儿与他人之间的了解。这样既可以消除学习、生活中带来的烦闷,又可以滋润心灵,促进心理成长。

  3、智力促进成长。智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的体现。智力一般与先天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受生活环境与教育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个体实践与努力有关。

  遗传是基础,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智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属于一种智力的引导,可以让幼儿健康成长。

  人类的学习资料都是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善于思考和总结改善生活的状态。幼儿教师只要遵循这一过程,选择合适的材料,指导幼儿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启发思想、总结经验等,促使幼儿全面得到发展与提升。

幼儿教育论文3

  幼儿园对于儿童来说,是除了家庭以外第一个接触的集体,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社会认知以及将来的性格形成都有较大影响。良好的幼儿教育可以使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反之,则对孩子的将来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教育的利益化分配以及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儿童过早接受与自身年龄不相符的智力知识,对孩子本身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于接受的知识往往无法理解,通常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如果长时间靠这种方法来学习,会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件非常有负担的事情,容易造成他们厌学情绪。再者,专家分析,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方式,会阻碍孩子的想象力,会造成孩子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现象。同时,长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必然会挤占儿童玩乐的时间,影响孩子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孩子近视、驼背、无法集中精力等,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较大。

  二、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情况分析

  1.现代幼儿教育的思想被小学化所代替由于国内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得教育的`竞争也很激烈,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将来,家长们都信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上”的观点,迫于压力,幼师们也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较多知识,使得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其实,在幼儿园,这个年龄的孩子本身就该快乐的玩耍,而不应该被这些知识所烦恼,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这是对他们最起码的尊重。2.当前幼儿教育所追求的是对知识的讲授在当前幼儿园课堂内,孩子们已经不是单纯享受课堂的快乐,而是需要掌握一些复杂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通常是小学才需要教授的。但是为了升学率以及一些指标,幼儿教师往往会要求孩子们掌握。其实这些知识基本上孩子们都不懂,也无法掌握,如果硬性要求孩子们学习,反而会造成他们厌学情绪,影响将来的学习。3.当前幼儿教育手段的小学化在如今的幼儿教育课堂中,幼儿老师使用的方法基本上也是小学老师使用的教学手段。通常是老师在上面讲,孩子在下面学习,这种非常强硬的教育方式其实并不适合幼儿教育,反而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这种明显带有小学化的教育手段非常不适合幼儿教育。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地适应课堂,幼教老师应该真正的站在幼儿的角度上,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年龄、性格特点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4.幼儿教育以孩子的成绩来纸作为评价标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看孩子是否有所进步,通常是看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成绩。而很多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通常会也会将孩子的成绩作为考核幼儿教师是否称职的标准。因此,幼儿教师为了自身利益,就会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在课堂上猛灌幼儿知识的现象,而忽略了幼儿的接受能力。这种现象的形成是一环扣一环的,最终会对幼儿造成极大的影响,有的幼儿甚至因为厌烦学习而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是非常严重的,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我们就要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幼儿教育思想观念,并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要多多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一个健康、快乐、身心健康的孩子。当然,这不仅仅是要学校的事情,而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作为家长,在学校改变自身做法的同时,家长也要摒弃之前错误的教育观念,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他们的爱好,培养他们乐观的性格,鼓励他们全面发展,发挥家长的作用。2.幼师思想要去小学化当前幼师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的教育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去小学化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因此,要加大幼师的培训力度,还要组织幼师到先进的幼儿园进行学习交流,这样才能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共享,使更多的幼儿接受先进的教育。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角,只要从根本上改变其思想,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小游戏或者其他方法增进课堂活跃性,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进程。3.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改革幼儿教育课程系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作为学校,首先要完善教师的聘用标准,并及时安排教师进修及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在培训的过程中,要重点加强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正确社会价值观等内容的培训,使教师明白真正的责任。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课程改革,才能真正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幼儿生活,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4.加强幼儿教育系统的规范程度,建立完善的幼儿教育体系幼儿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国家也应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一些具体的实事。国家专门出台法律,要求相关专业部门要加强监督幼儿教育市场,对不符合规定的幼儿园要及时取缔,目的就是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决不允许非法幼儿园的存在。规范幼儿教育,建立完善的幼儿教育系统,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教育论文4

  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幼儿园指导纲要》也同时指出:“玩是幼儿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民间游戏不仅具有促进儿童多方面发展的价值,而且还有助于幼儿园教育的管理。

  一、民间游戏的特点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不论什么年代,儿童总是在游戏中成长。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和发展,民间游戏成为我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民间游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民間游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的民间游戏。由于民间游戏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人们日常的生活,并且游戏中所配的儿歌一般是当地的语言,因此这些都使得民间游戏具有相当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比如,我们本地方民间流传的丢手绢、编花篮、拔河等游戏配有一定的民间小调,孩子们可以就地取材。从游戏的选择、角色的分配到游戏情节的发展,都能由儿童自己来完成,使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他们能在开心快乐中成长。

  2.民间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民间游戏之所以得以流传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使得儿童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比如,套花绳的游戏最安全、最能开发思维,还能锻炼孩子手的灵活度。游戏可以两个人一组,随时随地就可以开始。一根60公分的毛线,随身可带,简洁好玩,在比赛中看谁套得花样多,谁坚持得时间长,谁的思维快。我在课余时间经常让孩子们玩,让幼儿在游戏中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3.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具有简便性。这一特点使民间游戏能在许多幼儿园中开展。民间游戏使用的玩具十分简单、廉价,一般都来自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甚至没有玩具也可以用替代物。如几颗干核桃、几个小沙包,即可以玩“抓棋子”;几粒木珠或几颗废旧钮扣串起来便可以玩“跳格格”等等。这些石头、沙、废旧物品等材料价廉物美,许多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并且,由于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形式,不表现某一具体的物品,因此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有的游戏甚至只用幼儿的手、脚或身体的某些部位、某个动作就可以进行。

  二、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1.民间游戏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民间游戏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为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搜集到的民间游戏中,大部分游戏都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如打沙包、跳方格格、跳皮筋等游戏能增强幼儿的健康体质,还能锻炼大脑的超强思维!

  2.由于民间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因此能引发幼儿参加游戏的欲望,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在民间游戏中,有简单的角色、情节和简易的玩具材料,这都能使儿童在游戏中情绪积极高涨,乐而不厌。经常开展这些游戏,即反复练习,能使儿童在游戏中完成体育锻炼的要求,达到增强体质、发展基本动作的目的。

  3.由于民间游戏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因此它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幼儿园要做到确保幼儿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而民间游戏的灵活性及随机性可使儿童能利用点滴时间和有限空间开展活动,从而保证幼儿活动的总量。在民间游戏中,既有促进小肌肉发展的游戏,如“弹蚕豆”、“买买肉”等;也有发展幼儿大肌肉动作的游戏,如“跳格格”、“城门几丈高”、“新娘坐轿”等。还有一些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和平衡能力。

  4.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实施,有助于幼儿积极情感和良好个性的发展。民间游戏常带有竞争性,这使幼儿在游戏中面临着成功与失败。当在游戏中获胜时,他们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失败时,他们能承受失败和挫折带来的不安,并分析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弱点,继续参加有趣的游戏。

幼儿教育论文5

  摘要: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德育教育;良好品质

  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幼儿园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要把德育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使幼儿从小就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大事,也是我们要承担的重要使命。怎样实施幼儿园的德育教育,怎样培养幼儿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关键。

  1利用一切日常活动的机会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纷繁琐碎的互动中,老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将良好的品德教育及时种植在幼儿的心田中。比如站队,教师要和幼儿说清楚,这是遵守秩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体现。坚持站队就是坚持秩序,就是为未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中坚持德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必须要遵守的关键。在午餐前,要让幼儿学会感恩,感谢农民的辛苦劳动,感谢食堂阿姨的辛苦劳动。体会到别人的劳动和付出是不容易的。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做人。我们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采取了一个最为便捷的方法,将幼儿带入到食堂进行参观,亲历午餐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和辛苦。孩子们在参观后,理解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的辛苦,再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挑食,不随便丢饭粒。这样在细小的环节中,就培养了孩子的感恩的心。还比如教育幼儿保持室内卫生,这是一个人的修养的表现。让幼儿观察保育员老师拖地的辛苦,一遍又一遍地拖地,幼儿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之后就再也没有随意丢垃圾的现象发生了。孩子们内心的爱自然就形成了。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幼儿都是在两代人的爱中生活,他们自小就享受到了无边无际的爱,这样极容易导致他们的自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具有爱心,孝敬父母、友爱小朋友。学会关心他人,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基础内容。培养幼儿的爱心可以从爱护身边的小植物和小动物入手,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幼儿具有爱心。比如我们建立的植物角,让幼儿自己种植小植物,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让幼儿感受生命的伟大,在关心植物和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的爱心自然就形成了。幼儿园里的一切物品都应该受到幼儿的爱护,老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幼儿珍惜物品,珍惜别人的辛勤劳动。

  这样长久的坚持,那么幼儿的爱心自然会形成。比如在三八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幼儿园开展“我帮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幼儿还小,他们甚至要妈妈为他们洗脚,但是我们针对中、大班孩子年龄的特点,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爱父母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修养。一个孩子从小养成的爱父母的习惯和品质,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在父亲节到来时,我们开展“给爸爸写一张爱心贺卡”活动。幼儿在这样的活动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反省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父爱的。、幼儿在贺卡上写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的'每一个字都写的那么样认真,抒发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很多家长都反映看到孩子给自己写的贺卡,都感动的掉泪了。这样的活动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孝心,促进他们学会爱父母,关心父母。再比如,我们提倡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的小手帕、自己的小袜子,都要自己洗。为此,我们要求家长配合我们的活动,在家里监督孩子完成以上这些活动。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就可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提高自立能力。

  3实施家园共建进行幼儿的德育教育

  家园共建是幼儿成长的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所以对幼儿的教育要实施家园共建的形式,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家长的支持。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提高教学的效果。建立家园联系卡,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将孩子在家的情况和在园的情况互相交流,使孩子的成长过程透明化,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及时矫正幼儿的德育问题。这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苗,徐远火.我国幼儿园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品牌.20xx(06)

  [2]林敏.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教育信息化.20xx(14)

  [3]池玉萍.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xx(06)

幼儿教育论文6

  所谓幼儿教育, 就是让幼儿在没有家庭保护下能适应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发展成为社会人, 独立的个体。而幼儿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会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所教内容是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 而且教师教的方法要基于幼儿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基于实际去做的方法。“教学做”不是三件事,是一件事。只教不做,不算教了;只学不做,不算学了。教师要在做中教,幼儿要在做中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幼儿会做了,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一 、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上下功夫

  要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做”, 必须解放幼儿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让幼儿去探索实践,而不在教室里听教师口若悬河。陶行知以种田为例,指出种田是在田里做的,那必须在田里学、田里教,只有在亲自“做”的活动中才能获得真知识。

  在小班“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有个关于认识秋天水果的活动。一个教师做了很多准备,制作了很多水果卡片,通过观察、讨论、分类、绘画等一系列活动,幼儿知道了苹果是红红的,葡萄是紫色的等知识。而另一个教师活动前并没有做很多准备, 只是让幼儿带来了水果,让他们说、看、摸、闻、尝,同样认识了水果,还发现原来苹果除了有红色,还有黄色绿色;苹果不仅是甜的,也有酸的;苹果横着切,中间是五角星……同样的活动, 卡片与实物带来的效果却有本质区别。第二个活动,幼儿玩得轻松又积极, 对苹果有了多种感官的认识,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而第一个活动,教师准备得很累,幼儿其实也很累,也比较被动,他们只知道苹果是红色的,想象中是甜的,但不知道是否真的甜。

  教育不是光说不练,“说”, 大家都会,那家长何需将宝贝交到我们教师的手中? 我们之所以能成为教师,就是因为不仅会说,还会模拟生活情景引导幼儿练习,从而会做。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只有愿意动手做,才会有收获,才能得到发展。

  我们班有一个男孩, 很依赖妈妈。刚开学,他喝水、进餐等都不愿意动手,都要教师帮他,因为在家都是妈妈帮他做的。一次做数学练习《1 和许多》,材料发下去后,同桌的小朋友都在认真操作, 只有他看着材料一动不动。我问他为什么不做,他说:“我不会,老师帮我贴。”我鼓励他先自己试一试,他不肯,用哭“逼”我投降,和他一起完成,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一次,国旗涂色活动,他又说“不会”,但我实在太忙了,没能顾得上他。等我空下来, 发现他自己在动手涂色, 虽然涂得很慢,也不均匀,但我很激动,因为那是他第一次独立操作,是他成长的证明。我在全班面前表扬了他,他很开心,我觉得那是他最灿烂的笑容。慢慢地,他说“不会”的次数少了,愿意尝试操作,愿意与同伴交往,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幼儿说“不会”,其实并不是真的不会,他们是不敢尝试,或者没有机会尝试。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创造练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愿意做,实现“做”的目标。

  三、坚持“教学做合一”,转换教师角色,注重因材施教

  教学不是只靠教师教, 或幼儿学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两者合作完成。这说明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 还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育中,我们要从幼儿“做”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探究性。我们要从“师本教学” 走向“幼本教学”,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幼儿产生“我喜欢学, 想要学, 而不是教师要我学” 的意识, 要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正如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给幼儿方法,而不是一个答案。

  没有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 每一个幼儿都是完整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种学法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位幼儿, 教师要做敏锐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家访等途径认识每一位幼儿,发现每一位幼儿的闪光点,从而因材施教,开发潜能,促进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坚持“教学做合一”,进行家园共育

  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是小皇帝、小公主, 家长事事包办代替, 久而久之,逐渐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不愿意自己动手,从而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很多家长经常跟我反映说:“老师, 我们家宝贝在家都不会穿衣服。”然而,在幼儿园里,在家不会穿衣服的幼儿其实都会穿、脱简单的衣物,有的甚至还会帮助别人穿、脱。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在园的表现会相差这么大? 原因很简单,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小朋友,要三位保教人员帮每一位幼儿穿脱衣服是不可能的, 所以幼儿只能自己模仿、观察、动手尝试穿脱衣服,有锻炼的机会。而在家里,孩子知道自己不穿衣服,大人也会帮忙穿的,不需要自己动手。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幼儿在家与在幼儿园简直就是两个人”的现象。幼儿教育与家庭是分不开的,家庭与幼儿园是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的,而我们的教育应站在同一条线上,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学会放手,支持并鼓励幼儿的探究、尝试、操作,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 在符合年龄特征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培养, 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经验与发展。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潜力超乎想象,时刻给予惊喜。家庭教育也要“教学做合一”,这实现了家园共育,让幼儿每时每刻都在成长,不断进步。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以生活为教材, 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寻真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

  [2]谌安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及教学论意义[J].云梦学刊,20xx(11).

  [3]钟淑梅.从“教学做合一”中反思[J].山东教育,20xx.

  [4]周静微.如何发挥“教学做合一”在小班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xx.

幼儿教育论文7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作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是让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的工作,是家长与幼儿园在幼儿教育方面形成统一的认识,并通过一系列的环节与活动让家长更直观的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及在园的表现。但传统意义上的家园沟通就是所谓的家长会,都是教师讲家长听,几乎没有彼此交流讨论的机会,导致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参与性,很多幼儿在家发展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孩子的教育和发展就会呗忽略很多,所以想要家园合作就要两者惊醒沟通,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及在家的情况。

  2.1进行家访

  每个新学期幼儿园会对转学幼儿进行家访。通过家访可以让教师正真的了解到了幼儿,也让家长指导了幼儿在园的表现。通过这样的形式会了解不同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现、成长过程、个性发展情况等,多与孩子们交流。

  2.2家长开放日

  幼儿园每学期都会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观摩幼儿早上的来园活动到早操环节、点心环节、再到教学活动等环节,将集体教育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在幼儿家长的面前,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到孩子在园的生活,了解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然后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接下来的环节是教师针对平时家长的配合(亲子作业、材料的提供)等方面做总结。班里大部分家长在平时的配合上还是比较好的,能认真带幼儿一起完成亲子作业,平时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物品也能及时带来,但还是有部分家长总是不配合老师的工作,让其带的东西不带,导致幼儿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无法参与。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其知道只有双方共同配合才能是幼儿在活动中成长。活动过后,家园之间互相讨论并提意见。园内会制作两份表格,一份是家长对幼儿园的建议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写下来,幼儿园会结合家长的意见做相关的改善。还有一份是家长对老师及保育员的点评,通过几项评判的标准给老师和保育员打分。半日活动是最直观有效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活动一学期可多次组织。

  2.3网络平台

  如今网络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方式,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交流和联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也为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开辟的新的途径,教师通过QQ或者微信群聊,建立家长群,家长可将幼儿在园的一些活动视频或者照片分享在群里,家长也可以通过家长群一起讨论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或者一起讨论亲子作业。家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群里,家长间就会形成一种对比,这样家长的积极性也就会提高。本班幼儿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爸爸妈妈很少有机会能好好与老师交流,通过QQ或微信家长与老师可直接在网络上交流反映孩子的情况。因此,直接将网络作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间有效的密切的快捷通道,是教育中可以利用的有理资源。

幼儿教育论文8

  摘要:幼儿期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均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而且游戏的趣味性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究了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探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游戏;有效应用;教育策略

  幼儿教育过程中操作最为简易的方法就是运用游戏教学。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各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及接受能力等均处在发展提升的时期,游戏教育策略比较受幼儿的欢迎。游戏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游戏的趣味性,它是幼儿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第二个特点是娱乐性,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教育策略的实施运用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不断提升认知水平;第三个特点是启发性,幼儿教师把启发性与开导性项目加入游戏教学方法中,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受到心灵的熏陶与感染,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与创新能力;第四个特点是互动交流性,幼儿亲身参与体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之间需要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幼儿更加有效地接触人际关系,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属性,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一、幼儿教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育策略的原因

  1.游戏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教育明确指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首要工作。如果在幼儿教学和教育活动中选择,首先应当顺应幼儿爱玩的天性,为幼儿们开拓较为广泛的游戏空间,让幼儿能够有效开展各类游戏,以保证天性不受到压制,并且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游戏会使幼儿有效获得快乐,而快乐的心情能够保持幼儿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游戏教育在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可以锻炼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游戏方式内容多种多样,而且多姿多彩,游戏形式中往往包含诸多教育因素。良好有趣的游戏教育,让幼儿可以有效感知自身与周围的一切,使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均得到有效激发与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益智型的游戏项目更能有效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生活常识,使幼儿开始对生活初步了解。有的游戏项目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幼儿会掌握一些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并且使观察、探索、比较及验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有的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感性能力,有的游戏项目可以锻炼幼儿的理性能力,通过多种游戏方式的综合运用,幼儿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初步完善。

  3.游戏教育能够帮助促进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形成。幼儿教育工作的最重点应放在对幼儿情感与人格的培养上,良好的情感与人格修养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幼儿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又是情感的体验者。参与游戏活动中,幼儿会带着一定的情感与情绪,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变化会受到游戏互动的影响与制约,变化较多的游戏活动类型能够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心情与情绪体验,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为将来的情感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并且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使幼儿在未来可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4.游戏教育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可以说游戏项目是幼儿接受教育期间最为喜爱的活动,同时是幼儿之间互相交往、沟通交流的最好方式,它能够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习且在逐渐接触同伴的过程中扩展自身的社会属性,养成愿意与别人交往的好习惯。幼儿教师要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们的引导与告诫也会发挥重大的引导作用。比如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告诉孩子友好善待朋友,与小伙伴和谐相处;在一起玩玩具时应当学会礼让与谦虚,不要争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和谐、亲密、友善的关系,并长时间进行巩固充实。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还可以充分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增加社会交往的经验,不断提升幼儿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实施游戏教育的有效策略

  1.游戏教育策略在一般教学项目中的运用。幼儿教师应当适当将游戏教育模式引进一般的教学项目中,通过广泛的游戏项目的开展,激发幼儿接受教育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把游戏教育模式带进童话故事的讲述中,在《小红帽》童话故事教学中,可以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扮演小红帽的形象,并在集体中进行统一展示,增加游戏教育的乐趣。在讲述《丑小鸭》童话故事中,可以采取故事接龙讲述的方式,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教育策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体育项目游戏教育应当适合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和接受规律。充分坚持由浅入深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为目标。体育类游戏应当既满足幼儿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更发挥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教育策略在幼儿自由活动时的运用。在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教师应当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特点及游戏的兴趣点,向幼儿介绍具有适应性的游戏方式,比如传统的跳房子、跳皮筋及沙包游戏等,这样可有效丰富幼儿的课外游戏生活,也能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总之,幼儿教育教学中,游戏教育模式的运用早已不新鲜,在当下幼儿游戏教育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游戏教育的重要应用价值与意义,充分掌握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游戏教育的基本特点,并探讨科学有效的游戏教育策略,为幼儿的学生与成长提供良好的游戏教学模式。

  作者:薛褚亚 单位:张家港市德美幼儿园

幼儿教育论文9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花骨朵,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尤其是意外的伤害事故。新闻报纸等媒体经常报道有关幼儿在幼儿园频频受到伤害,必须引起重视。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减少意外伤害。

  关键词:业务素质;幼儿教育;硬件设施;规章制度

  一、幼儿园工作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够高

  幼儿教育的规模日渐扩大,需要的幼儿教师也越来越多。可是每年毕业的幼儿教师满足不了现在的幼儿教学的需要,这是因为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在不断的增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幼儿园不得不聘请一些非幼儿教育专业的人员担任幼儿园教师。可是这些非幼儿专业的老师的业务素质不是很高,在给幼儿上课的时候有时控制不了局面,会造成幼儿意外伤害。如,在幼儿游戏的时候,预见安全隐患的意识不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聘请幼儿园老师的时候增加多方面的考核,不仅要考核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要考核基本素质,不聘用任何一个不合格的幼儿园老师。其次,就是定期对所有的幼儿教师进行培训,补缺补差。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充实我们的幼儿教师队伍。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多开展一些放松性的活动,因为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较大,长期从事幼儿教学会使他们身心疲惫。这样做的效果是劳逸结合,让幼儿教师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身于幼儿教育。

  二、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着幼儿易受到伤害事故

  人自从出生以后,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幼儿。看到陌生的事物总是想去碰一碰,这背后往往就存在着安全隐患。可是这也改变不了幼儿的好奇心理,在幼儿的教学中,就要灌输这些安全知识。可以有针对性地设一些安全教育课,使儿童认识或知道哪些东西会有危险,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以自制一些挂图,内容是电风扇、电烫斗、刀片、电、化妆品等,先让幼儿学会认知这些物品,然后理解为什么这些东西不能碰。通过这些做法,不仅能够培养幼儿对物品作用的认知程度,而且还能了解其中的危险性。从幼儿上小班开始,合理地设计教学计划,渐渐地,幼儿们就会知道哪些东西不能碰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有效地减少幼儿受到意外伤害事故的侵害。能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使学校安心,家长放心。

  三、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现代化教学的步骤

  农村幼儿园和城镇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落差较大。二者相应的投资建设与投入也不在一个水平上,明显,城镇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优于农村幼儿园。比如,农村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大多是水泥地,有时有的场地还不是很平整。有的塑胶场地就是有,但是面积不是足够的大。面对人数相对较多的情况,幼儿的活动场所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同时也会直接造成幼儿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其次,是设施不完善。如教室面积不够,摆放完桌椅就会使教室比较狭窄。幼儿的出入受到很大限制,而幼儿是活泼好动的,极有可能会摔倒、被桌椅碰倒,而受到伤害。幼儿园的玩具,也是幼儿受到意外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幼儿园玩具数量不够,会导致幼儿们拼抢,发生冲突。幼儿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自私心理比较强,都想把好玩的玩具据为己有,稍不留神就会拉扯打架。玩具的更新跟不上教学,质量再好的玩具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这需要及时更换旧的玩具、处理已经坏了的玩具。像滑滑梯、跷跷板这类的玩具,要定期检查安全隐患,需要检修的要及时检修,需要废弃的要处理好。为了减少幼儿的意外伤害事故,就要时时刻刻排查安全隐患,增加玩具的数量,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定期检修幼儿园所有的玩具。同时,幼儿园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幼儿的玩耍情况。

  四、工作要求不够严谨,规章制度未执行到位

  幼儿在学校受到事故伤害,和规章制度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才会有正常的幼儿园教学环境。幼儿教师也会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教学。“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健全规章制度,责任分明,保障执行力度,才能减少对幼儿的伤害。只有制度也是不够的,还要有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的安全预案。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幼儿园的突发事故,要有针对性地演练,培养幼儿的应急能力。在众多的制度中,首先是门卫制度要规范,工作要落实到位。新闻媒体已报道过多起幼儿园伤害事故,就是由于门卫保安工作松懈,让违法犯罪分子有机可乘,闯入幼儿园,造成对幼儿的伤害,甚至造成血案,到那时就为时已晚。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监管到位,不能有丝毫差池。在饮食安全方面,更要引起重视。幼儿的饮食不卫生,可能导致幼儿食物中毒,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这些意外伤害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需要幼儿园工作者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去面对。

  参考文献:

  [1]凌志华.浅谈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20xx(3).

  [2]洪小丽.浅谈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xx(2).

幼儿教育论文10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之辩

  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被普遍认为: 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阻碍儿童全面发展; 致使儿童丧失学习兴趣,后续学习动力不足; 压抑天性、扼杀潜能,剥夺了儿童快乐成长的权利。因此,在“科学保教”的名义下,以所谓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幼儿教育“小学化”被社会各界坚决抵制。拼音、识字、算术等学习内容如洪水猛兽般被幼儿园所避之不及,而上课更是成了幼儿教师不可言及的禁区。就在全社会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轮番声讨中,西南大学的刘小红博士和廖其发教授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禁止幼儿园教幼儿学习拼音、识字、唐诗、算术等内容,取消一切传统知识的学习,完全以游戏、活动为中心是不科学的,也不可能必然地给幼儿带来快乐的童年,更不可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那么究竟幼儿园采用小学的一些教育教学方式,教授幼儿部分小学的学科知识是否真如主流的专家学者所言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给儿童造成诸多伤害呢?

  ( 一) 儿童发展阶段的“抽象地图”难现真实儿童的全貌

  当前,主流专家学者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展开批判时所持的利器主要是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尽管儿童身心发展是连续的,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倾向于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典型特点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意即“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然而,这样一些“年龄特征”是否客观真实地存在呢? 埃里卡·伯尔曼( Erica Burman) 就认为,发展心理学是基于人们对于分类、测量和控制的关注而产生的。在批判教育理论家看来,发展心理学以其“发展阶段”的隐喻,勾勒了一幅儿童发展阶段的抽象地图,帮助我们建构儿童形象、理解儿童需要。然而这样的努力却使我们陷入幻觉之中,以为抽象地图就是领域本身,或者就是全景,事物名称与被命名的事物是同样的。其结果就是我们对儿童丰富鲜活的生活和复杂具体的经验视而不见,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这个孩子或那个孩子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所使用的“抽象地图”所设定的标准。我们不是对儿童的行为和思想、儿童关于世界的假设和理论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反思,而是轻易地止于对儿童生活的简单描摹,对儿童进行一般性的分类,说“这个年龄的儿童应该是这样的”,而真实的儿童却远比我们所绘制的图像、我们所做的描述和我们所使用的范畴更加复杂,更与背景相连,呈现更多的视角。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发展心理学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但不能将教育学变成心理学的同义词,使教育教学背离其社会性和基本的价值导向。同样,发展阶段理论也应该是教育儿童所参考的重要依据,但不能成为教育者所奉行的唯一圭臬,使他们对真实的儿童及其生活置之不理。

  ( 二) 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属性不容忽视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与其他生物不同,人类的基因编码系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通过后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最终完成编码。正如奥托·弗里德里希·博尔诺夫( Otto FriedrichBollnow) 指出的那样,人生来是“有缺陷的生物”,只能在某种文化中,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生活能力。而人类的学习则兼具生理属性与社会属性,从生理方面来看,经历了近百万年的进化,中枢神经系统和以前额叶为特征的脑的出现,使人类具备了某些非常特殊的其他物种所没有的学习潜能。但这还远远不够,人类的学习还必须依赖于社会环境,即依赖于时间和空间,许多发生于今天工业社会中的学习在千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今天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心理特征几乎和几千年前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祖先没有什么不同。这似乎意味着只要具备一个健全的大脑,人类的学习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我们学习什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学习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现在认知神经科学普遍将学习视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彼此建立连接的过程,已有研究显示,就大脑皮层而言,儿童4 岁时其脑神经元之间就已经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结构上为神经网络的组建作好了准备,同时其一系列复杂心理认知功能,如注意、记忆、语言、表达、认知、思维等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并增强。这无疑表明儿童在这一年龄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各类知识的能力。现在的一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有着自己的朴素理论,能进行抽象概念的学习,并像成人一样,运用概念进行归纳推理,扩大认识范围。因此,在幼儿园适当地教授儿童一些如汉字、拼音、算数等小学低年级的基础学科知识似乎也并非不可。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 Jerome S. Bruner) 也曾说过,任何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能以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由此看来,单从理论上来讲幼儿教育“小学化”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尚不明晰,还有赖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那么为何在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会被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常识”,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又为何会由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话语,演变成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呢?

  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话语分析

  知识,作为科学探究的结果通常被人们理解为客观真理,而在批判教育学家眼中这些所谓的“客观真理”却无不在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下被内置于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之中,知识作为权力作用的结果无法与权力相分离。正如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所言,根本不存在基本或绝对意义上的'“知识”或“真理”,而只存在被定义或被接受的“知识”或“真理”。权力主体往往从书本或具体实例中,挑选其所强调的、褒扬的及所贬斥的,从而达成他们所期待的目的。因此,就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主流话语,我们无须去评判它是真理抑或是谬误,在某种绝对和客观意义上是对还是错,我们只需要理解当前语境中不同权力主体,如学术界、政府以及市场,在其话语表达中所意涵的利益诉求,继而思考在具体情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予以恰当的回应。

  ( 一) 学术话语对去“小学化”异口同声

  自新式幼儿教育创办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学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反对之声就不绝于耳。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对待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上步调一致、态度坚决,很少出现相左的意见。可以说学前教育学界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话语当之无愧的缔造者,而在这一话语背后隐含着怎样的诉求呢?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都显得势单力薄,并深受小学的影响。幼儿园的始业、假期基本上比照小学学历; 幼儿园的各类教养活动也同小学各科目较为一致; 幼儿教师的职务职称也未单独设置,而是和小学一并设置。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幼儿园的发展相对滞后,一直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附设于小学的学前班便占据了学前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幼儿教师,用着和小学相同的教学方法,教着与小学相似的教学内容,我们的地位和价值何在”,这样的言论应该表达了很多幼教人士的心声。因此,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界也在试图摆脱小学乃至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对它的影响。20xx 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称谓由传统的体育、语言、图画、音乐、计算等科目变成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并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悄然间,幼儿园中“上课”被代之以“教学活动”,而一切活动都需要被“游戏化”。这看似仅仅是措辞和话语上的转变,但从批判教育学的视角来看,话语传播并产生权力,语言在建构世界中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表达或复制现实世界。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学界借助去“小学化”这一话语就是试图努力争取自身的独立地位,获得存在感,在学术界求得话语权,在教育实践领域划分出自己的势力范围。

  ( 二) 行政话语对去“小学化”明确支持

  从官方文件中用到“小学化”一词到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发布通知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从话语口号发展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缺少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自然难以实现。可以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无疑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话语的重要倡导者。透过这一话语他们又表达着怎样的诉求呢?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从现实经历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察觉到,学前教育的管理权责始终不如其他各级各类教育那么明确,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法律的保证,管理都比较顺畅和到位,而学前教育则存在较多问题。从中央集中管理、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齐抓共管到地方负责、分级管理,随着管理责权的不断下放,对学前教育的监管也较为混乱。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讲,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其审批单位不同,绝大部分的幼儿园由教育部门进行审批,其中教育部门办园由市/区( 县) 教育局基教科审批,而民办幼儿园则由教育局民教科审批。与此同时,民政部门、街道、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等多个单位也在审批幼儿园。而本着“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作为幼儿园业务管理部门的普教科,其只管理教育部门办园和部分政府及集体办园,而对于民教科审批的民办幼儿园以及其他非教育部门审批的幼儿园则很难涉及。除此之外,一些未注册的幼儿园由于相关法律依据的缺失无法对其进行取缔或规范。因此,加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的领导,规范和完善业务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的监管便成了当务之急。但仅凭抽象的要求加强领导、规范监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则很难落实。而这时“小学化”则成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相对于难以具体衡量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所谓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则更为清晰可见,在这样的语境下,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成了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代名词。在一些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检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那些“小学化”严重并屡教不改的幼儿园的办园资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xx 年教育部印发了《规范通知》,其目的无疑在于借助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话语,通过运动化的形式,加强并落实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的有效监管。

  ( 三) 商业话语对去“小学化”态度暧昧

  在学前教育学界及教育行政部门之外,市场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通过无形的手,在去“小学化”问题上悄无声息地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而作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话语的有力推动者,市场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态度则显得比较暧昧,那么在这种暧昧的态度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利益诉求呢?

  在我国,学前教育算得上是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学段。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园格局, 《20xx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xx 年民办幼儿园的比例达66. 36%。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在课程的选择方面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但由于我国幼儿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普遍不高,缺乏课程编制及实施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对于现成的教材及与之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市场。加之学前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灵活性强、弹性大,各类相关教育机构便凭借其所研发的各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在其中竞相角逐。去“小学化”话语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流行,使这些商家嗅到了巨大的商机,在各方压力下,幼儿园那些被贴上“小学化”标签的课程资源陆续被摒弃,急需新的课程资源进行补充,这就意味着原先已经形成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市场格局被打破,因此整个市场重新变得活跃,各种机构迅速研发和推广,符合主流话语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始抢占重新开放的资源市场。

  作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有力推动者,它们高呼着口号,光明正大地将“小学化”课程从幼儿教育的正门送走,用新研发的课程取而代之。与此同时,它们也并没有忽视人们对这些“小学化”课程的实际需求,经过包装,这些“小学化”的课程进入了幼儿园孩子的课外兴趣班,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一些专门教授这些内容的教育机构。可以说,这些名义上被摒弃的“小学化”课程终究还是被名正言顺地又从后门中迎了进来。在这一进一出间,借助去“小学化”的话语,市场充分地获得了双赢,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论是学前教育学界独立地位的巩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监管的加强,还是整个学前教育市场的繁荣,其最终都必将指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儿童及其家庭权益的保障,那么这场被精心策划的去“小学化”运动能否真正达成这一目标呢?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重新审视

  ( 一) 社会过度竞争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真问题

  反观这场声势浩大的去“小学化”运动,尽管表面上轰轰烈烈,现实中其推动却是步履维艰。对于很多幼儿园来说其应对策略往往是“新瓶装旧酒”,只做表面文章。究其原因,人们常常将其归咎于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教师相对低下的教育素质等因素。然而稍加思考便不难发现,所谓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其实并非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而是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向下自然延伸。在项贤明教授看来,尽管上述现象在现实的教育场域中真实存在,其所反映的却并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引起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教育政策或教育教学方法的失误,而是教育领域以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失当。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社会流动渠道单一、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促使整个社会过度竞争,继而导致教育的升迁功能被不断放大、学习被异化,由此产生了被我们所诟病的以应试为取向的教育文化。而在亨利·A. 吉鲁( Henry A. Giroux) 看来,文化是社会团体所经历的生活及其对生活中各种情况与条件的理解,其中包含了对不平等关系的挑战与维系。由此可见,社会上“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和“读书无用论”的弥漫都不应被视为人们所谓陈腐落后的观念,因为这些“应景式”的抉择都是人们在经过反复的理性博弈后所最终找到的纳什均衡点( Nash equilibrium)。因此,我们要寄希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不得不考虑整个社会环境,因为一些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另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 二) 运动式改革引发学前教育新困境

  幼儿学习负担被再加剧。对于当下这场去“小学化”运动而言,其所缺乏的正是对此清醒的认识,仅仅将视野局限在教育领域内部,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刻板地推动,其结果很有可能背离改革的初衷,甚至滑向改革的对立面,继而牺牲儿童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不输在起跑线上”既然是一种人们在面对过度竞争情形时理性博弈后的抉择,便意味着人们并不会因为一项缺乏社会环境支撑的改革而轻易放弃自己的抉择,往往只是作出理性的妥协。那些被贴上“小学化”标签的内容退出了幼儿园却进入了家庭和培训机构,一些家长选择自己在家教孩子学习这些知识,更多的家长则选择了各种幼小衔接班和学前班。课外培训市场的繁荣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们不得不牺牲原本放学后自主游戏、玩乐的时间而再度投入紧张的学习,这样的童年对孩子们来说似乎更加的苦不堪言。处境不利的儿童入学准备难做好。学前教育除了为儿童提供保育以及促进其发展之外,还承担着另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为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补偿教育,弥补他们成长环境中的缺失,帮助他们作好入学准备。究竟采用何种课程模式最为有效呢? 美国的早期教育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其结论是不同的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在有效性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早期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质量,而不在于课程模式所蕴含的特定哲学思想,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普遍认为学业取向的早期教育课程最便于实施。当下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普遍低下,很多教师并未经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还有一部分教师来自撤点并校后中小学的转岗教师。学业取向的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学化”课程是他们较为擅长的,而那些理念先进的课程如高瞻、蒙台梭利、瑞吉欧等他们则难以驾驭,加之我国普遍存在的大班额现象更使这些课程无法保证其教学质量。如此情形下,强行在农村地区及城市中相对弱势的幼儿园推行去“小学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疑剥夺了这些处境不利儿童作好入学准备,继而融入主流社会的权利。

  学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萌芽被扼杀。“千校一面”一直是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学校教育系统难以跨越的障碍。幼儿园则由于长期徘徊于体制之外,在市场的调控下呈现出一些多元化发展的势头,尽管有大量所谓“小学化”的幼儿园,但依然有一批幼儿园具有自己的办园特色,如有些幼儿园主打蒙氏教学,有些以高瞻课程的区域活动为主,更有一些幼儿园将各类不同的课程模式融于一体以探求自身特色。然而在这场去“小学化”运动下,为了使改革更彻底地推动,一些省市开始着手构建统一的课程体系来取代幼儿园“小学化”的课程,这无疑会摧毁学前教育刚刚萌发的多元化萌芽,促使学前教育最终陷入“千园一面”的泥沼。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刻地反思这场去“小学化”运动。正如批判教育学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教育中充满了复杂的事、矛盾、多重现实和变化,我们必须时刻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设,让实践来指导理论并通过建立理论来指引我们的实践。我们必须习惯于将“理论中心主义”的视角转换到“事例中心主义”,在居于特殊性的当下情境中,去检视自身行动所依据的准则。我们必须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将新思想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地理解并尊重那些内在于社团之中“地方知识”的合法性,而不是以一种对立的姿态、生硬的方式对其加以改造。唯有此我们才能真正保障所有儿童及其家庭的正当权益。

幼儿教育论文11

  【摘要】

  一个人在幼儿阶段受到的教育会对其产生一生的影响,幼儿的教育是值得教育学者和专家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研究的问题,教育游戏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育游戏可以有效的对幼儿进行教导,帮助幼儿学会知识和礼貌,开发幼儿智力。本文将会讨论教育游戏的特色并分析在进行教育游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游戏教育 幼儿教育 放松 兴趣

  在对幼儿教育过程中,大多数幼儿教师都能够采用游戏教育的方式,但是在应用游戏教育方式的时候,有一些幼儿教师不能够合理地在课堂中安排游戏环节,致使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游戏教育的功效,为此幼儿教师应该进行反思,正视自己在运用游戏教育方式时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运用游戏教育方式的能力。

  一、游戏教育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游戏给人的感觉是具有娱乐性的,能够让人们放松,游戏教育方式带给孩子们的感受是放松和愉快的,但是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游戏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儿童们进行完全的放松,而是怀着一定的教学目的在儿童之间开展游戏。游戏教育是一种严肃的教育方式不是一种娱乐的手段,游戏教育方式中的游戏是根据专门的儿童教育理论经过认真的`研究和严谨的验证设计出来的,这些游戏能够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让儿童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成长。优质的教育游戏能够让儿童们全身心地投入游戏展露天性,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并让幼儿们学会一些基本的知识,不断开发出幼儿的潜力,增加幼儿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对于幼儿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可以采用的游戏有很多种,既可以是通过观看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也可以是组织孩子们到操场进行一些活动,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们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宜的游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游戏的功效,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二、游戏教育的主要特色

  1.强烈地吸引儿童。

  设计游戏的目的是提高儿童很多方面的能力,这种严肃和周密的考虑是教育专家或者幼儿教师的工作,真正让儿童们接触到的游戏应该是能够强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的,让幼儿有极大的兴趣参与到游戏中来,只有设计的教育游戏能够成功地吸引儿童的兴趣,才能通过游戏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时应该从儿童的心智特点出发,以幼儿喜欢的颜色或者形式入手引导儿童们进行游戏。

  2.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

  幼儿的特点是他们只可以进行较为简单的动作,身体的协调能力比较差,对于事物的认识停留在非常浅显的表面层面,因此幼儿教师们在采用游戏教育的方式进行授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行为特点,选择儿童们可以完成的游戏,不断提高儿童动手能力,进而不断开发儿童的智力,使儿童的智力水平和行为水平都不断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无论是在学习知识还是在学习操作的时候,他们所使用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幼儿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示范工作,先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操作方式,再进行模仿,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如幼儿教师在组织儿童们堆积木时,就应该先向学生示范一次或者多次,当儿童们掌握了一定的要领之后,让儿童们自己进行不断的尝试,让孩子们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操作,可以较快地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

  3.开发幼儿的心智。

  在教育幼儿时所使用的游戏必须能够开发幼儿的心智,让孩子们不断地认识世界,在游戏的过程培养儿童进行思考的能力。可以说可能一个简单的动作对于一个儿童的心智都可以产生影响和启发,但是单纯的动作性游戏并不能完全满足开发幼儿心智的要求,还应该选择其他种类的游戏,如组织儿童去观察大自然,让儿童们了解花草树木;如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卡通片,让孩子们学习一定的知识;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的游戏,让孩子学会与他人沟通和相处。这些游戏的结合使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思想,让孩子们的心智得到启迪。

  三、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游戏教育必须注意的问题

  1.勿忘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幼儿课堂教学中游戏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因此儿童教师必须注意教学目标的要求,在组织学生们进行游戏之前必须思考教学目标的要求,安排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的游戏,不能够为了完成授课而选择不适宜的游戏。

  2.重视培养孩子的品格素养。

  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幼儿教师的影响,幼儿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时,必须重视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因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最佳时期,在儿童时期建立的习惯和品行会一直产生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向孩子们传授正面的思想,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品性,如在观看视频时如果视频中的人们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教师就应该告诉这是正确的做法,如果看到有人破坏环境,幼儿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这不是正确的行为,通过这种细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性。

  四、结语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必须把儿童的教育搞上去,幼儿教师和相关学者专家应该创造出更多更适合幼儿学习和成长的教育游戏,所设计的游戏应该可以达到强烈地吸引儿童,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开发幼儿的心智等目标,在利用游戏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勿忘教学目标的要求,重视培养孩子的品格素养。

  参考文献:

  [1]谭晓红.试论幼儿教学中教育游戏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11):47-47.

  [2]顾海玲.让幼儿快乐成长——试论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活动[J].新课程小学,20xx,(1):142-142.

幼儿教育论文12

  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探析

  《幼儿游戏教育指南》中强调,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关注“游戏教育”的重要价值,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新型的幼儿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大自然和社会中的道理,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从而为幼儿的快乐成长铺平道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游戏可以使幼儿们在获得新的认知和发展情感方面更加巩固。其强调的是,幼儿的游戏过程和幼儿的认知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可见幼儿游戏融入幼儿教育过程的重要性。在本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三种幼儿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从而为新时期幼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指导。

  一、幼儿游戏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

  幼儿游戏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提升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指导幼儿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在幼儿教育阶段,孩子们性格的可塑性比较强,而高效开展幼儿游戏可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在游戏中学习新的知识和道理,提升幼儿的人格素养。

  例如,幼师通过组织游戏健全幼儿人格的教育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幼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游戏活动,如“妈妈包饺子、看谁跑得快、你问我答、快乐跳毯、开火车、小弹簧蹦蹦跳”等,用这些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们的参与兴趣,并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正确地引导,使幼儿明白游戏中的基本规则,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高效完成这些游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遵守基本的规则,并做到“文明待人”。其次,在这些游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充分表现自己,以高度的自信心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激发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想象能力,并使用新的想象能力开发出新的游戏,提升幼儿们的游戏创新能力;另外,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幼儿进行思想交流,倾听幼儿在游戏中的感受,并指导幼儿们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也提高幼儿们的记忆能力,使幼儿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幼儿游戏提升幼儿的合作学习能力

  现阶段大部分的幼儿游戏都是为了培养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精神。由于游戏的进行并不是幼儿孤立的活动过程,而是需要幼儿们在幼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并在活动中学习一定的道理,而合作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乃是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

  比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说到,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意愿,指导幼儿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分享和互相合作的教学体验,从而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要想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能力,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幼儿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开展一些具有合作性质的游戏,如“绑腿跑、小手拉大手、小火车快快跑、臂力大挑战、老鹰抓小鸡”等,教师把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指导幼儿在小组内部开展这些合作游戏,并引导幼儿在小组之间开展比赛,提升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在这些团队合作游戏进行过程中,向幼儿们讲述“团队合作运动”的重要性,并给幼儿创造出更多的合作和竞争机会,引导幼儿正确把握这些机会,理解“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只有合作团结,才能创造更好的成绩,才能不断取得进步,逐渐对学生们的思想进行鼓舞。

  三、幼儿游戏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

  幼儿园是幼儿身体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根据幼儿们的身体发展特点,指导幼儿们进行一些“相应的体能”训练,逐渐提升幼儿们的运动能力,从而使幼儿们适应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变化,为以后小学、初中乃至更长远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由于幼儿的身体发展阶段比较特殊,所以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适合自身身体特点的游戏运动,从而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首先,幼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游戏运动,如“攀登、跳跃、跑步、爬行”等,在这些运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进行科学的讲解,给学生做好示范动作,并指导幼儿做好安全防范,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运动;其次,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在这些游戏运动过程,培养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和运动灵活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幼儿的身體素质,促进幼儿体制的提高,并为幼儿的快乐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在现阶段幼儿教育中,幼师要引导幼儿们开展合理的游戏活动,不断健全幼儿人格,提升幼儿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身体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教育论文13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今社会耳熟能详的流行语,但真正的“起跑线”不是让孩子学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由于当前应试教育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宣传的影响,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久禁不衰,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教学规律,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如何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呢?

  一、必须明确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3—6岁的幼儿正是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丁性品质以及良好行为习惯最佳时期,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活动和学习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该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深刻反思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

  1、教育部门监控力度不足。

  面对日益严峻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教育行政部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没能及时对这种错误倾向予以制止和纠正,更有甚者,还从活动组织、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自觉地为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进行推波助澜。

  2、办园宗旨不端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对幼儿园提前学习写字、算算术等呼声较高,特别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迎合家长的需要,教授一些小学的学习内容。向幼儿提出过高的水平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家长把学前教育单纯的理解为智力开发。

  使幼儿家长对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知识、技能的关注度远高于量化的,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审美、情绪等非智力因素。

  三、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良好的教育是一个人性格、习惯、能力、自我意识等的初步形成阶段,如果这一时期能够接受规范的学前教育,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一生的发展。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必须做好“三个转变。

  一是必须转变办园理念。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小学化”,而园长是幼儿园课程的领导者,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起决定作用,园长有什么样的办园理念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因此,园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以“幼儿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不能只注重办园的功利性,更不能因迎合家长的错误需求而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二是必须转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甘肃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法规的培训学习,把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让孩子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让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开展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共同分析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

  三是必须转变家长的.错误认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和需求加大了幼儿园办园压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开设一些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程,因此,家长对“起跑线”错误认识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一大助力。作为幼儿园,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教知识讲座、请家长走进课堂等多种活动,帮助家长了解《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各阶段幼儿的培养目标和班级教育教学计划、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带给孩子一生发展的危害性等知识讲座,使幼儿家长懂得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赢得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四、克服“小学化”倾向的有效策略。

  一是早期阅读策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受书面语言,获得全方位的早期阅读的经验,从而知道文字的具体意义。

  二是数学教育策略。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和数有关的问题,如分类、比较、测量甚至加减运算。幼儿的数学教育的内容应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

  三是书写活动策略。幼儿的前书写活动具有游戏性、图画性、过程性、兴趣性等特点,与小学的书写活动有明显的不同,不考虑幼儿兴趣和需要的机械训练是不可取的。

  四是游戏活动策略。游戏是促进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获得情感、认知、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创造力及自我表现能力,使幼儿体验到自豪感、成就感。

  五是幼小衔接策略。可采取召开“幼小衔接”专题座谈会、邀请小学校长或一年级优秀班主任给家长进行“幼小衔接”专题讲座等活动体验小学生活活动,促进幼小衔接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等。总之,学前教育是区别于小学教育的独立阶段教育,应本着以幼儿为本的思想,热爱每一个幼儿,接纳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设计趣味性浓、活动性强的、渗透于生活、游戏中的各种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去探索,争取把每位孩子都培养成一个活泼开朗的,有自己个性特色的儿童。

幼儿教育论文1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知识面也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各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制定特色教研课题,以“关爱、教育、发展”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突出科学启蒙,寓教于乐。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加强礼仪、礼貌方面的引导,在互动、游戏、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中,促进每一名幼儿富有个性、健康的人格形成,为其一生的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儿童个性与需要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独具个性特点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儿童的独立个性,尊重幼儿的独特兴趣,尽可能的满足每一个儿童在情感上、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需要。教师应该以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看待儿童的个体差异,正确对待理解、耐心引导孩子的日常性错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幼儿获得正确的认知,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制定班级特色教学计划

  幼儿教师应该善于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班级特色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在幼儿教育的.工作实践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力支持和服务教师的个性教学。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幼教工作能力水平。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加强幼教师资培训,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定期开展教学业务调研,组织教师外出进修,邀请公安、消防、卫生系统专业人员进行讲座,更新知识和观念,帮助教师们转换观念、提高技能是全面落实幼儿教育工作目标的前提与保证。

  三、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兴趣教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针对幼儿喜欢简单重复的特点,尽量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具体真实的生活情景,改编、创编一些简单、重复而有趣味的儿歌,并在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使语言同时成为幼儿的学习工具,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卫生、生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例如:(1)品德培养。为了激发幼儿的爱心,利用《好娃娃》这首儿歌让幼儿学会关心长辈。“爷爷奶奶年纪大,头发白花花,嘴里缺了牙,我给爷爷搬凳坐,我给奶奶倒杯茶,爷爷奶奶齐声把我夸!”孩子们根据儿歌的内容创编动作,很快就记住了儿歌内容,灌输了良好的品德教育。(2)生活习惯培养,利用儿歌《摇呀摇》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小花被,盖盖好,两只小手放放好;闭眼睛,轻轻拍,娃娃不吵也不闹。”儿歌以拟人化的口吻,明确了幼儿自己睡觉时该做什么。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卫生习惯培养。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手帕、保持身体清洁。利用儿歌《洗手歌》来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饭前便后卷袖子,洗小手,自来水,细细流。左手搓,右手搓,细菌无处躲。手心搓,手背搓,看看谁的小手最干净。”为幼儿每次洗手的时候,哼着《洗手歌》,按照儿歌的内容步骤洗手,久而久之,幼儿养成了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4)学习习惯培养。教师应该注意对幼儿学习习惯的指导,不断地将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需要。《学好样》这首儿歌就引导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唱歌要学百灵鸟,迎着春风多美妙。”幼儿在重复念儿歌的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如何走、如何坐、如何唱,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幼儿教育中积极开展爱心教育活动,激发孩子的友爱、互助的情感

  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应该从情感入手,启动“爱心”的教育活动,利用“教师节”“儿童节”“元旦节”等重大节假日广泛开展各种文化娱乐主题活动,使幼儿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准备、承担角色,激发学生间交往过程中相互关爱、互助的情感。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幼儿的自制力、自信心等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锻炼。

  五、密切家校之间的联系,帮助孩子树立整体环境观

  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除了为学生创建平等、宽松的心理氛围外,还应为学生创建安全、和谐、开放的整体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其它电教手段,为幼儿提供更为立体、全面的信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的因素。通过每日电话追踪,每周板报,不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幼儿教育科学方式,强化安全、疾病预防等科普知识,不断培养、巩固、发展家园共育机制。

幼儿教育论文15

  1、实践教学模式的定义以及在幼儿教育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般情况下,对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定义为,即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或者是直接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去主动学习和分析,进行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这对学习者来说,可以更好地促进他的发展,在实践教学活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当前,在幼儿教育学中,主要运用到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偏理论性的,而且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理念也比较落后,所以把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到幼儿教育学中,不仅能够更深层次拓展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手段,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所以实践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学中的应用空间还是很广泛的,前景还是比较可观的。

  2、实践教学模式的分类应用

  2.1活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通俗的表述就是相关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里,按照所要求的目标进行学习,完成事先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对这个阶段的学习方法是开放的,不局限于某种形式和要求,在具体开放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具体可以用一个事例进行说明:在预先进行学习如何体会母爱的伟大的一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去如何正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十分抽象飘渺的.问题。因此如何真正让学生领悟到母爱的伟大,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的说明以外,需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也就是让孩子回家,通过某个具体的小的事情,这个事情必须是可以体会到当妈妈的不容易的事情,例如可以洗碗、烧饭等等(相对应幼儿学生而言)。这对学生来说,通过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更让学生从身体和认知上懂得了母爱的伟大,这对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及其重要的。这也让我们充分地看到实践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和创新点。

  2.2主题式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的主题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是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活动展开和实施,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主题式实践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升华,它是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的。例如通过具体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小鸟学飞翔”这个活动主题,这个活动的实践主题充分抓住了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极大地触动了孩子的好奇心,这个活动主题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地去启发学生去学习知识技能以及实现情感的发展。在活动中,首先需要向孩子们讲解小鸟是如何勤奋地学习飞翔的本领的,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也应该主动地去学习、锻炼,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因此可以具体进行比如学生学习叠袜子、洗衣服等等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基本的生活小能力,进而充分完善自己、锻炼自己。这样就通过了一个具体的活动主题的展开,进而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去锻炼学生、启发学生。最终让孩子成长,为其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当然,在这个主题式实践活动中,有一个大的闪光点,那就是整个的活动可以丰富多彩,同时,整个学习氛围也比较轻松,这样符合了社会发展教育提倡的要求,即在轻松中学习。

  2.3自主式实践教学模式

  这个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加强。简单地表述为,在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目标以后,让学生成立一个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这个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合作,让学生在整个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掌握主动权,不仅仅使学生很好地培养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为自己主动表述、讲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和发展,这一点对整个学生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这个过程中,平时比较死板、形式单一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自己活动的大舞台,这个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就是学生自己,进而充分锻炼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所以,自主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合作能力。

  3、实践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分析

  3.1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

  通过以上的具体分析和探究,以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通过学生的成绩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在幼儿教育学的应用,学生的平均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分析问题以及自主探究题上,得分都比较高,这充分可以看出,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3.2学生能力的提高

  通过实践教育模式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潜力被充分挖掘,而且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等都得以很好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取得很大的发展。使学生不仅仅会清楚地表述问题,而且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说,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3.3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就业是所有毕业生关心的一个问题,实践教学模式的展开,不仅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也使教师的授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段落。这就为老师更好地推销自己拿到了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使得教师的就业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不仅对教师自己,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4、总结

  通过以上对实践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学课程中应用的综合分析和探究,我们清楚认识到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与价值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仅对整个幼儿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助于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充分应用实践教学模式,促进社会和教育的更大发展。

【幼儿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幼儿教育论文05-23

幼儿教育论文【经典】06-03

幼儿教育论文11-04

幼儿教育理论的论文10-09

(优选)幼儿教育论文06-01

幼儿教育论文格式03-16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03-22

幼儿教育论文经典[15篇]05-31

幼儿教育小论文参考03-28

幼儿教育论文15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