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教育学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学论文1
一、营造安全校园环境
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是每一个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的环境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入手,精心地布置、巧妙地创设,才能做到让每一块墙面说话,每一个细节育人。
1.小标志,大用途
孩子的天性好奇好动,对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都有探索的欲望,而幼儿园的厨房、开水间、配电房等都是孩子禁足的地方,我们在这些地方,设置与孩子视线相应的“禁止入内”的卡通图标,并且统一使用黄色的警示色,让孩子们了解标志的含义,知道黄色是禁止的意思。幼儿园每天都要开展集体活动,在幼儿园的楼梯、卫生间等处最容易发生拥挤摔跤现象。我们在楼梯上、卫生间设置了彩色的小脚印,看到这些脚印,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跟着小脚印走,知道按脚印排队,不拥挤、不推搡,有效抑制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2.宣传画,常提醒
进入校园,我们就在走廊里设置了幼儿常规培养系列图画:“我会排队滑滑梯”、“饭前洗手讲卫生”等,让幼儿能经常看到幼儿园的安全常规要求,知道遵守幼儿园的常规。我们梳理了幼儿意外事故发生率较高的情况,结合园内经常开展的安全教育案例,在校园门口设置了宣传栏,用生动的图画和照片的方式告诉幼儿“如何安全过马路”、“着火了怎么办”,通过这些安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人人重视的育人氛围,让大家谨记“安全第一”。
3.小举措,防隐患
对于校园环境,我们除了常规的安全检查外,还组织教职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发动大家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改建方案,通过一些小举措,杜绝安全隐患。如给带棱角的活动器械装上海绵套,就像毛毛虫的小脚,孩子们很是喜欢;在铁制的下水道口盖上半个皮球,告诉孩子这是下水道的帽子,要尽量避开;调整教室的布置,尽量留给孩子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对孩子容易碰撞的地方设置防撞条等等。
二、创新安全教育途径
安全教育的形式较多的是以老师的说教和反复的叮咛为主,有时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如何让安全教育更容易为孩子接受,就需要我们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创新安全教育形式。
1.朗朗上口的安全儿歌
念儿歌是幼儿喜爱且容易记忆的形式。我们在小中大阶段结合主题活动,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安全课程,将一些正确的行为方式变成朗朗上口的安全儿歌。例如在小班的儿歌:“上下楼梯不打闹,手扶栏杆要走好,一步一步慢慢走,小心脚下别滑倒。”大班的儿歌:“小朋友,捉迷藏,汽车后面不能藏。发现汽车要开车,尽快走开不停留。”通过这类儿歌巩固孩子的安全意识,指导他们的具体行为。
2.情景逼真的模拟演练
我们定期开展各类安全演练活动,如火灾演练、地震演练等。在火灾演练中,从警报响起,幼儿知道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毛巾捂住口鼻,有序快速地离开教室,通过走廊、楼梯,安全到达空旷地点,观看消防员叔叔的灭火展示,从而掌握火灾的逃生技能;在防诱拐演练中,老师设置了陌生人来园利用食物、玩具诱骗孩子的情景,通过演练,让小中班的孩子提高了自控能力,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逐渐增强了安全意识。
3.简单有趣的标志制作
对幼儿来说,参与性活动更能充分地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大班幼儿中我们开展了制作安全标志活动,带领幼儿参观校园的各个角落,寻找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回来后自己绘制简单易懂的“火柴人”安全标志。比如为栏杆设置“禁止攀爬”的标志、为电源插头处设置“禁止触碰”的标志等。在孩子们自己制作标志过程中,对自己亲手贴标记的地方就会特别注意,很少需要老师提醒,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强化安全教育意识
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家长对安全习惯方面重视不够,对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不知情。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家长的安全教育意识,将其纳入安全教育实施者的队伍。
1.内容丰富的安全讲座
为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规章制度,通过新生讲座,我们将幼儿园的晨检、带药、安全应急等内容向家长进行讲解,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制度。还针对日常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开设家长讲座,如“儿童交通安全”讲座,指导家长平时带孩子外出时,引导幼儿观察马路上的交通标志,并遵守交通规则;指导幼儿明白走失时怎么办。通过讲座,让家长提高了安全意识。
2.形式多样的家长参与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到幼儿园安全教育中。在家长开放日中,请家长做一次妈妈老师,挑选相关的安全课题参加“家长助教”活动。通过亲身的参与,让每一个家长更加重视安全教育。组织家委会成员为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献计献策,针对放学时大门口比较拥挤的现象,大家自愿成立了“家长护卫队”,共同来维持秩序,指引大家有序入园,形成绿色通道,解决了拥堵的安全问题。
3.新颖有趣的网络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还通过安全教育平台,组织家长利用网络来进行安全教育。网络教育涉及的教育面更加广泛,有关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家长全面了解安全防范点。而且平台中还有适合孩子的图画、动画片等,寓教于乐,有针对性的对孩子实行安全教育,同时使家长的安全意识得到不断地提高。幼儿园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家庭、社会都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也是一项细致、复杂而又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要利用一切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防患于未然,科学、合理的开展安全教育,为孩子撑开一片安全的天空。
教育学论文2
在宏观上,教育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是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教育科学,以下是“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教学作为科学可能性的内在依据
社会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教育的兴趣虽然不断的降低,但是却从没有消失过。而教育学作为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部分,其本质是蕴含在社会科学的概念之中的。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承认社会科学的可能性,也就能够有效的证明教育学能够成为一门社会科学。而成为科学的知识体系究竟需要具备那些因素?这个问题到现在依旧没有一个总体的答案,而随着科学发展处于不同的状态,人们对于科学的定义以及见解也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存在:除了纯粹的数学学科之外,其它所有的科学学科都需要借助观察来取得一定数量的经验与知识。我们可以将该观点当作出发点,来深入的探讨教育学能够作为科学的可能性。
知识能否将经验事实作为基础,这是科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也是教育学能否被视为科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教育学的知识很明显是能够将经验事实作为基础的,即教育学中的相关知识是一种能够从经验事实中来推导而出的知识。但是这一命题存在着很强的局限性,并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够证明该命题是正确的。但是这一局限性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社会学科。因此,教育学能够作为科学的可能性与其它的社会学科相比,有的知识程度之上的区别,其本质上还是一样的。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教育学与其它的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可验证性与课预测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也许也会为教育学作为科学的可能性研究给与突破性的进展。
2教育科学化的任务
科学是借助理性的论证来将一些证明为真的陈述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联系,并使其成为一个能够在逻辑上自洽的观念体系。因此教育学如果想要进行科学化,就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经验事实作为教育学的基础,并建立起一个能够充分研究教育学纲领的基本概念体系,二是进行一整套教育学论证方法的确理定,从而能够有效的支持教育学的理论陈述;三是形成一个严谨清晰的思维规则,能够围绕着教育学的相关经验事实来把教育学相关的理论进行陈述联系,从而形成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
在从科学的认知到常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概念与概念的批判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育学要想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建立起一个清晰明确的核心概念。如果对于教育的定义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么对教育学的科学性以及其最基本的逻辑性也就很难有一个较高的期望。在进行教育学科学性的研究过程中,不管运用的是何种的研究方法,都应当充分的保证研究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并在已经获得公认的`前提下,借助严谨的逻辑证明来得出这一结论。而教育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具有主观性的人,这似乎使教育学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但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可能性与其它的学科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的,有的只是程度上的区别。
3教育实证研究需要消除的几种误解
行文至此,关于教育实证研究的含义、意义、路径,应该已经回答清楚了。最后,笔者还想对实证研究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误解予以简要的澄清。
3.1认为实证研究缺乏思想
思想是实证研究的灵魂,没有思想的实证如同稻草人徒有人形;而没有实证的思想,只能是个人的、主观的判断或猜想。一项研究只要针对的是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有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设计,就一定是有思想的;反之,就可能是空洞的学术游戏。思想是研究的引擎,实证是研究的轮子。
3.2认为实证研究缺乏理论
实证与非实证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有没有理论,而是理论能不能被证实或证伪。理论是实证的构架,实证是理论的砖瓦;没有理论的数据不可能变成证据,没有证据的理论只能是一种主观的构想。实证研究是理论与证据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过程,从证据走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证据。
3.3认为实证研究忽视价值
任何有社会责任的研究者和研究活动都有明确的或隐蔽的价值观念。作为实证主义的首倡者孔德,不但不回避价值,而且十分鲜明地宣布他的价值主张,公开地与它的敌人———神学和意识形态的偏见作斗争。有些学者虽然强调研究过程中要保持“价值中立”,比如韦伯,但并不是没有作者自己的价值立场,而是主张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影响研究的结果。
3.4认为实证研究是低水平、碎片化的
一项研究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是系统的还是碎片的,不取决于他用什么研究方法,而取决于研究者的水平。任何研究都可能是肤浅的、简单的研究,也可能是深刻的、系统的研究,研究水平的高低与实证研究本身无关。倒是非实证的主观思辨由于使用的概念充满歧义,观点无法辨别真伪,所以常常是“集体独白”或低水平的重复,不能促进知识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3.5把定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对立起来
只要一项研究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它就是实证研究,而不在于它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总之,实证研究的对立面不是思想、理论、价值或定性的判断,而是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观的思辨、无根据的判断和情绪性的意见宣泄。对于一项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设计的背后是否是有一套清晰的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是否适合回答研究问题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答案,研究是否考虑了以前的研究成果,是否有可靠的事实和证据,是否得有明确的发现或结论,研究过程是否得到清楚描述以供检验批评。一项研究越符合这些原则,就越是一项好的研究。最后,再重申一遍,学识、经验、洞察力、想象力,都是科学研究的极其宝贵的品格,有时候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这些都不是研究本身。科学研究有一套自身的规范,正因为有了这种规范,科学才成其为科学,而这个规范的核心就是实证研究。科学并不是思考和解决人类问题的唯一方法,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对人类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作为科学学科的建设来说,科学化程度是衡量学科成熟的唯一标准,实证研究是教育學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
4结论
教育学因为其研究对象是主观性极强的人,因此使得教育学看上去很难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这也导致了教育学近年来的处境十分尴尬。但是从科学的本质上来看,教育学与其它的社会科学等学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也就导致了教育学能够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性。本文就教学作为科学可能性的内在依据进行分析,并详细研究了科学的教育学以及其价值观念,以及提出了教育科学化的任务。旨在能够为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教育学论文3
特殊教育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先天或后天条件的原因导致残疾,就业作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在残疾人事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提升特殊教育学生的职业化素养是他们融入主流社会,顺利就业,立足社会,获取独立生活来源,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唯一出路。
特殊教育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遭遇过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他们就业的同时,在无形中伤害着他们原本就脆弱的心灵,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前就对社会和工作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排斥心理。
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维权意识仍旧不强,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为数甚少,自认倒霉仍是大多数残疾人大学生对待就业歧视的唯一办法。
残疾大学生就业思想脉络动态和择业价值取向,取决于学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自身能力、就业准备,以及对就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职业化素养,转变就业观念。
特殊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向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1.新时期社会大环境下忽视特教学生就业对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很多企事业单位对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偏差和误解,他们只是企业免税的`工具,凭借国家对残疾人的按比例就业制度,在不影响市场大的竞争环境下,留出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一些福利企业生产加工,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
2.用人单位在残疾人劳动权利和就业认识上仍存在偏差,缺乏法律意识,忽视对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忽视残疾人保障法的效应。
3.残疾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反映在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上,由于残疾人的身体原因,在与正常人的交往中大多比较自卑、缺乏自信。
“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比较严重、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力、竞争意识弱、缺乏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的实际相脱节等因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现阶段解决残疾人就业,首先就要解决好残疾人在就业观念和意识“薄、弱、差”的问题。从提高残疾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入手,解决在思想上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残疾人学生对自身要有准确定位,准确的就业定位应为“岗位技术型”。
二、加强就业指导培训。
残疾人自身素质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低”现象在残疾人中十分普遍,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残疾人成为就业竞争中的弱者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的素质培训,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
2.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大力加强在职培训。
3.以创业意识为关节点,大力加强创业培训。
三、加强岗前培训,促进企业文化与残疾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对接。
残疾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构成,身体状况、生活背景及受教育程度与健全人的差异,导致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残疾人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
面对这种形势,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应抓住残疾人大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期,开展贴近实际就业岗位的模拟性综合实训,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培训方案,对残疾人大学生进行培训,鼓励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观,并全面系统地进行公司管理理念、安全生产及岗位操作技能的培训,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1.加强德育教育,把残疾人大学生的日常礼仪作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用,最终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这种礼仪习惯会成为残疾人学生职业素质表现的一个亮点。
2.“树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过程中,特教学校注重对残疾人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学生“知”与“行”背离,这就需要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
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与团队精神,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使残疾人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习氛围,让残疾人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残疾人大学生职业教育时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扭转在职业教育中对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倾尽全力而忽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局面。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安排技术培训学习的时间外,要适时安排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正确了解社会、认识自己、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做好接受就业岗位挑战的心理准备。
总之,要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教育引导残疾人大学生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耐挫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就业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教育学论文4
科学是一门主要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学论文:生本理念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当前初中科学教学很多时候都存在着一些误区,就是重知识传授过程。教师过分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甚至把化学当成是“文科当中的理科”,以为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得出成绩,但是这与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生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对此,本文针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进行思考与实践,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实践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教育理念得到不断发展,越累越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生本理念,也落实到教学当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更多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具备创新技能的人才,初中科学教师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进而慢慢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在课堂上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如故事性导入法、实践导入法等等,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可以保证导入的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科学老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时候,可以讲述在北方有些地方存在着地窖,当人们点着蜡烛进入地窖的时候,突然蜡烛熄灭了。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很多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从而开展实践实验,让学生动手体会当蜡烛是否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样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蜡烛在二氧化碳中熄灭的原因,还培养了学生实践的能力。
二、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是课堂中的权威,学生很多时候都无法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这种相对比较压抑的.氛围当中,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压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慢慢地被抹杀,因此一定要创造一个相对平等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畅所欲言。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相对压抑的环境中,人们的思维就会慢慢变得迟钝,但是在轻松的环境中,人们的思维就会就得更加地活跃,并且充满创造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各抒己见,各展所长,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利用科学实践提高创新培养能力
科学是一门主要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更加注重实验的开放性,同时,学生可以针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证明铜片与盐酸之间的发生反应的区别,可以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经过思考,学生可以提出更多的方案,当实验成功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尝试总结成功的经验,而失败的学生则需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总结和反思为什么实验会失败。然而,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硫酸稀释的时候,就在上课之前利用谜语开启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是一个谜语性教学:我入水中较安全,水入我中有危险,我与水合多放热,实验牢记保平安。因此,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得让学生进入到教师所预设好的学习情境过程中。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可以主观地能动地进行发挥,自然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培养。
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时,而大疑则大进。从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问可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老师则需要关注学生质疑的问题。我们知道学习过程从“无疑”到“有疑”,然后再到“无疑”。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疑问,那么才会有探究乐趣。在科学教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真正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疑问,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进行补充和点拨。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一样,教学效果会非常地明显。科学,本来就是要靠大胆的想、大胆的质疑才能出现新的观点以及突破。所以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大胆想,大胆质疑的精神。
五、结语
总结言之,有效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这就对初中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科学教师时刻关注科学、研究科学,对自己实践的行为不断反思和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探索出一套最适合、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措施。同时,作为初中科学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设置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形成创新能力,努力阐述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汪澜.改革中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咸宁学院学报,20xx(6)
[2]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报20xx
[3]王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迁边教育学院学报,20xx(4)
[4]金桂霞.浅议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xx(3)
[5]施春余.关于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20xx
[6]浙教版初中自然科学第一册到第六册教科书
教育学论文5
摘要: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正面临着一系列危机,消解这些危机的关键要素在于教育学教师。教育学教师应通过践行课程引领、教材代偿、体悟示范、关注实践等去提升教育学课程的地位与价值。
关键词:教育学;危机;教育学教师;使命
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学无疑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课程之一。然而,现实情况是它的课程地位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它的课程价值更是被视为可有可无,这样的状态必然导致教育学面临着生存危机。为寻求消解上述危机的路径,教育学研究共同体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上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实,在当前教师教育的语境中,只要充分发挥教育学教师的正向功能,就可以有效地消解教育学的危机,从而恢复教育学的课程地位与价值。
一、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危机的产生
教育学的发展一直受到哲学观念的影响。在理性主义的视野下,教育学获得了它最初的学术规范和理论形式。在此范式下,教育学活动从大量日常的教育常识性认识活动以及哲学、政治或文学活动中区别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然而,当实证主义以其精确、客观的面目获得喝彩时,提倡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时,对理性主义的教育学进行批判则成为必然。当“科学”的教育学极大地提高教育效率的时候,人们也开始感觉到实证的技术理性倾向给教育学带来的忧虑。因为实证主义的教育学难以回答类似于“什么样的教育学才是有价值的”这样带有明显价值论的问题,其后果是直接导致教育学发展方向的迷失。而精神科学——解释学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方法论以其特殊的视野,维护了教育学的人文特性,这是对实证主义的“反动”,也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各种“主义式”教育学的涌现试图穷尽教育的义理,提示其本质属性,以自我完备的面目出现,从而构建一个包容一切的体系。一旦教育学的话语呈现逐渐强势的倾向,那么一元化、绝对化、脱离人、脱离实践就会成为常态,教育学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再是偶然的了。
二、教育学危机的表现
教育学危机的表现是纷繁复杂的,诸如困境、迷茫、贫困等词汇均经常性地用以描述目前的教育学,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危机的具体表现进行梳理。
1 课程价值的虚无
教育学无论作为科学还是学科,是伴随着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要求而设置为一门课程进人教育领域的,因而我们不得不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一门课程形态的教育学的合法性。在这里它既然作为课程,我们就必然要思考其课程价值,但教育学恰恰因为课程价值不能得到顺利的体现而备受诟病,最终导致人们对教育学课程形成可有可无的虚无主义认知。教育学的学习者对于教育学难以产生高度的认同感,课程学习的功利性较强,这不能不影响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低,直接导致对教育学的认同感低;二是对教育学课程的“实用”价值持怀疑态度;三是认为教育学空洞抽象,枯燥无味。
2 教育学教材的贫弱
教育学在以课程的形态出现时,相关教材建设就必然显得十分重要。教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现实的教育学教材尽管有诸多版本,但其贫弱状态是非常鲜明的。其原因是:其一,受认识论客观性、确定性的影响,教育学教材更多的是传递历经检验的“可靠”知识,那些尚未取得较为一致认同的、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知识则被排除在外,其结果只能是教材上的知识被认为是神圣不可质疑的真理。显然,这种预设的文本框定了学习的内容。其二,由于教育学体系的探索进展缓慢,导致教育学教材千篇一律的现象严重,大都还停留在一般原理、教学论、教育论以及学校管理“四大块”为代表的体系框架内。其三,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无形之中负载了众多的内容与责任。我们知道,当将所有教育问题都纳入教育学时,其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肤浅取代了深刻,现象取代了本质,使教育学成为支离破碎的统一体。
3 教育学课程的内容与其实施相悖
教育学在传承与洞察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同时,其教学却难以尽如人意。教育学所规约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往往被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反的观照,进入自相矛盾、神形脱节的境地。举例来说,教育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育学的教学,恰恰是照本宣科,课程实施中主体性的缺位使学生成为教育学课程中被动吸收知识的机器。在知识本位的遮蔽下,知识成为目的,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成为知识的单向传递,教师以讲授为主,成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中心,相形之下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教育学的理想得不到充分的展现。知识本位的消极影响不仅表现在对教育学学习者的影响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其教学方式的继承上。因为教育学的学习者具有双重身份——现在的学生和未来的教师,教育学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选择本身也成为一种隐性课程,对于教育学的学习者来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 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育学是教育理论的集成者,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事实上,教育学饱受争议的一个方面正是由于其对教育的实践指导性的严重缺失。现实的状况是教育学并不排斥对实践的关注,但是它又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教育实践。教育学离实践越来越远,它常以不容置疑的正确性自居,倾心于自身的体系化、结构化、符号化,以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要求学习者无条件地遵守它的规约。高高在上的态势使教育学不能较好地关注教育变革以及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变化,以至于难以面对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到的都是抽象的教育理论知识。
三、教育学教师的使命
1 积极开展课程引领
学生在学习教育学之初,必定对这门课程充满期待,赋予课程以诸多意义。然而,在学习开始之后,学生可能会因种种原因对教育学课程产生消极的印象。因而,教育学教师的首要使命不是探讨教育的定义、教育目的、教学、德育等具体内容,也不是考虑教育学课程的“实用性”,而是为学生做好课程引领,让学生真正领略集古今中外教育智慧之大成的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魅力,从而对教育学产生愿意接近、愿意研读、愿意领悟的学习境界。换言之,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建构起教育学课程的意义。
2 建构课程资源,实现教材代偿
教育学教材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也是多维的,但归根到底,教育学教师才是教育学教材的编写者与学习者之间最为现实的中介。教育学教师必须消解教育学教材的权威,积极对教育学教材进行教研性加工,使之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习者的实际。当然,这种教研性加工需要艰苦的深思,需要教师通过努力弥补教育学课程资源的不足。在这里,教材代偿意味着教育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学教材的优点与不足,相办法补偿这种不足,使教育学真正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摒弃完全依赖教材的教学模式,创造地选择教学内容,克服立足于自己的“提供能力”与研究旨趣进行教学的局限,根据实际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教育学教师要能够形成教育学研究共同体,共同建构教育学课程资源,弥补教育学教材的体系与内容的缺陷,消除出版更新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当然,教材代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将教育学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专业发展同时纳入关怀的视野。
3 在体悟的基础上寻求示范的意义
教学具有示范性与教育性,教育学教师的教学也不例外。教育学教师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教师而言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教育学本身就是给人以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涵养与实践指导的学科或说是科学。如果教育学课程内容与教育学教师教学形式相悖,亦即形神脱节,则教育学未必能够有效地被学生所接受与认可,甚至可能会走向反面。作为培养教师的教师,则更应注意自身的教学方式,因为这些教学方式具有天然的可复制性。因此,教育学教师需要更多的深思与技巧。第一,能够体悟教育学的信念,在实践中体现这些信念,保持内容与形式之间必要的张力;第二,促进师生良性互动与经验分享,使积淀于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学生领略教育学的魅力;第三,倡导教育学的教学艺术,避免被教学过程技术化所遮蔽,重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扎实钻研。
4 关注基础教育实践
基础教育的实践主体希望教育学能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用以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虽然教育学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完全承担这样的责任,但是至少在应然性上,应满足对教育学提出关注实践的要求,其实这也是对教育学教师提出关注实践的要求。教师教育应当走在基础教育的前面,扮演一个服务者与引领者的角色,脱离鲜活的教育实践是不可能使这个角色获得合目的性的意义的。教育学教师需要有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经验化认识与对教育的理解作为教学的源泉,因为理论并非全部来自理性的思辨与主观的臆想。关注实践就是要求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深人基础教育一线掌握资料,获取较多的信息,然后进行理性的提炼并把其作为课程资源。其次,教师要改革教育学课业的评定办法,转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忽略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技能的培养的现象,引入鲜活的实践情境作为课业评定的内容,使学生获得教育反思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素养。
值得提及的是,让教育学教师成为教育学课程的“中心”,并不是说让学生处于“边缘”状态,而是指通过教育学教师的努力,践行自身的使命,从而弥补教育学课程的各种缺陷,使教育学真正发挥其正向功能。另外,教育学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也决定了他们更适合“改造”教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为教育学教师的存在合理性进行辩护其实正是为了证明教育学教师的存在对于教育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20xx:30
[2]刘旭东,教育学的困境与生机[J],教育研究,20xx(11)
[3][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61
教育学论文6
【摘要】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课堂,理论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尤为明显,而实践在课堂教育中无法得到实现,使教育与实践之中无法完美的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脱节”。这样的情况使得我国种植幼儿教育学教学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教育力度,如何提高我国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水平是我国当下迫在眉睫的教育问题。因此,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及教学实践,本文对中职幼儿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进行初步探析,结合当今宏志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实践;改革
一、当前我国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现状
在分析中职教育教学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探析。两部分分别是老师与学生。在教师方面,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引导者,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并应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与教育方式具有明确的规划。但是当今我国的中职教育教学人员在专业素养与专业知识方面虽然不存在普遍问题,但是大多数中职教育教学者对教育教学目标及教育方式没有明确的规划与确定。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大多数采取理论灌输的方法,对于教育实践问题不慎重视。另一方便,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依旧对于当今教育教学存在着巨大的影响,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一直认为老师应当作为课堂的中心进行课堂教育,而如今现状以不允许老师依旧以传统的教育思想引导自己进行对课堂的绝对引导。老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c参与性,完美的将老师与学生结合起来,实现课堂上的互动。
在学生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相较于高等教育学院的学生自身素质较差,自我约束力及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对于学习没有足够的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巨大的改革,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及招生范围,形成了全社会的一股高考热,使高考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目标,进入高等教育学院也随之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最大目标。学习社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而中职教育教学的大部分学生也正是在激烈的竞争下淘汰下来的失败者,中职教育教学的主体由此而上。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文化知识欠缺,水平不高,中职学生普遍对于理论学习无法投入自身绝大部分的经历,贪于玩耍,思想不够成熟,造成了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的现象。二是,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没有达到充分的认识,认为实际的技能是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与忽视,造成大多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过关。
二、对于我国当前教育问题对策初步探析
对于我国当前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我国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
首先,在学习方面,中职院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从学习的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积极学习,亦或是学习效率较低的问题。老师应对于本专业的本质与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说明,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定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知识与理论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加强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再结合中职院校自身情况,对于自己的学习制定相应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自主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与自控力。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科学的进行科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扩张自己在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范围,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将传统教育理念结合现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结合,不断进行教育实践,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完善专业技能知识网络,加强自身对理论及专业技能的了解。
最后是在学生教育教材的选定及教学内容方面,一定要进行教育内容的改革。对于教育教材的选定,一定不可疏忽。教育教材会给学生带来对本学科最基本的了解,也是学生对本学科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根本工具,认真选择教材,选择优良教材,根据教材内容,不断整理具体教学内容,整合教育方案,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三、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社会中也越来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公立或私立幼儿园,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幼教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巨大需求。如今我国对于幼教这份职业的就职人员,大多数都来自于高等师范教育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幼教专业毕业生。而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幼教专业毕业生又占据着主要份额。所以,如今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儿教育教学的改革尤为重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幼儿教师作为祖国的花朵的第一位园丁,作为祖国的未来的第一位规划者,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确保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的水平稳步提升,如何保证每一位中职幼儿教师可以掌握足够的教育教学知识与基本技能储备,使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课堂是实现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目的的最根本渠道,所以在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处在核心地位。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的为主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应是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的最大目标。构建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节消极沉闷的课堂,无法提高学习质量,使得学生无法完全集中精神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表现及精神状态随时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抛弃一味的像学生注入理论知识的教课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充分行动起来。结合幼儿教学的实际影像资料,是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到幼儿教学。
总结
目前我国对于幼儿教学就职需求数量极其大,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需求极大地提升,针对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解决中职幼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现阶段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推动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力。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在学习与工作进行转变时,能够尽快的适应幼儿教育的工作,适应当代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倩.因子分析法视角下中职生学习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视界,20xx,(14).
[2]季翔.走特色发展之路创示范高职学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29).
[3]聂雪丽.中职生智能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和学习倦怠的研究[D].郑州大学,20xx.
教育学论文7
摘要:对“教育”概念的探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教育问题关联着几乎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如何认识教育和践行教育,成为很多人不可避免的问题。“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所涵盖的内容是相对简单的,而作为一项全民族的事业则充满了可变性和多样性。本文从生活中的教育概念到教学中的教育概念,再到教育研究中的教育概念,逐层认识教育的实质,进而反思我们的教育认知和教育行为,反思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促进教育概念的更新和教育价值的发掘。
关键词:“教育”概念;教育学;追问;反思
1“教育”概念的追问
教育是浸泡在时间里发展的,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推动着人对自身教育观念的革新和教育行为的转变,以及对我们所采取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到底我们心目中的教育是什么?我们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是形成我们对教育基本认识的前提条件。传统的认识里,我们一般会把教育仅仅认为是学校教育,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教育出现了问题,就应该从学校找寻原因和解决的对策,这只能说是一种狭义上的理解,或者甚至认为教育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践理论,“早期的教育学是为指导教育者的教育实践而建立起来的,它主要包含两种成分:从实践哲学和历史学角度对教育目的进行分析的理论知识;探讨教学艺术以帮助教师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知识。”[1]在传统的狭义认识里,教育或许就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阶段性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然我们的认识也不会局限于先前的狭义认识。因为教育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不再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别人的事情。任何认识只能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刷新,对原有认识的发展,教育同样是这样。教育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思考自身,思考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同样社会的发展出现问题,人们同样会反过来思考教育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发展是必然的了。其中,在人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都一直在思考教育如何在我们认识中给其自身一个恰当的角色,在当今学科如此细化和交叉分支学科的极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学是否面临着改革。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传递着人们的生存技能和社会经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被一种生活、生产经验的传递活动所代替着,或者在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之后,尤其是在学校产生之后,教育就被一种单纯的教学活动所代替着,这时的教育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模糊的,但一些教育思想却散见于一些长者、教师或学者的语录和文献资料的中,可能称不上教育理论,但为以后人们对教育的研究起到了借鉴和启迪的作用。在近代,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和经济的极大发展,促使着人们对知识的极度渴求,因为在此之前人们一直生活在崇拜自然的观念里,认识的解放,推动着人们对自然的探求,通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对自然改造和利用的目的,进而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在此过程中,知识是我们掌握自然密码的关键,它推动着我们揭开未知,而知识的掌握是离不开教育的,进而把教育推向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急先锋的位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带给了教育极大的社会压力,人作为一个个鲜活的发展因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在社会这个大的机体上。
2由“教育”概念引发的教育学反思
我们此时,需要反思一下,教育学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发挥作用,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都把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来认识了,既然教育学可以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我们就有必要证实这种教育科学理论可以科学地解决教育的相关问题。但问题在于,教育科学本身是客观的,不具有任何归属倾向,但形成了理论就应该需要讨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才应该是科学的。自从赫尔巴特给“教学”作出“教育性”的规定以后,便逐渐形成涵盖教育与教学的“教育”概念。[2]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派在19世纪末受到了来自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派的挑战,我们可以先不去讨论这种分歧的具体内容,单从事实来看,传统教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来自欧美各国的推崇,但在19世纪末这种理论之所以能够引起一部分人的质疑,就说明这种教育思维和观念存在着缺陷,并且在具体实施教育活动中出现了问题,不能够适应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这时已有的教育理论就不能够解决这种教育问题,或者给这种问题的解决提供好的思想引领。这里不是为了反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而去提倡现代教育理论,而是希望在这二者的比较中来分析教育理论怎样才可以在解决教育问题中发挥其科学性的作用。分析教育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就应从分析科学教育开始,因为科学地教育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教育理论,进而有可能成为教育科学理论。科学教育就是要求审视我们的教育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是否是科学的,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否是科学的,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是否是科学的,在教育的逐个环节进行考证和把关,把教育的科学性贯穿到每个细节中去。既然教育理论可以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其实际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可以对具体的教育活动进行思想和行动指导,避免进入误区。但很多人也在质疑,那既定的教育科学理论能否对新的或潜在的教育问题进行及时地预防和解决呢?答案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是否定的,因为教育理论只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的,对教育实践的作用不是绝对的,需要我们辩证地来理解教育科学理论,但可以肯定,教育理论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得到不断完善。
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在现在众多高等师范或综合院校里是师范生的必修课程,是师范生在走向教师岗位之前的基础课程,或许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教师岗前的职业技能的素质培训课程。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教育学的存亡问题,就被人们提了出来,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学科的价值已经消失。这样的看法完全忽略了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真实价值,其统领性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理论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理论,是各个分支学科的存在的基础。教育学研究者如果缺乏教育基本认识,缺乏基础的学科背景知识,完全进入一个分支的领域或方向是不可能的,这样也很容易陷入理解的困惑。
参考文献
[1]黄向阳.教育知识学科称谓的演变:从“教学论”到“教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4).
[2]陈桂生.略论“教育”概念演变的轨迹[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xx(1).
作者简介
李圆(1990-),男,河南商丘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学论文8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混合式学习模式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教育性思考
高校教师专业素质发展轨迹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公平研究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研究
基于社会认同原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
程今吾生活教育思想研究
基于形式美原理的中小学教育网站设计的研究
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研究
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思考
论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管理及对策
项目反应原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机器人教育”的幼儿结构游戏设计研究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理论与实践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哲学原理教学体系中的价值观教育
人性化视野下的教育学教材审视
明德中学的校园文化研究(1903-1951)
教育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门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传播学原理分析
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研究
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排球技能优化教学实验研究
体验式教育的原理与应用研究
教育生态学原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混合学习模式在教育硕士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基于大规模定制原理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及其在电类课程上的应用
基于信息与优化分析的Nash平衡及应用
基于“ISO/IEC19796”标准的德育原理与班级管理课程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 中专德育课考核评价问题研究
中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中文教育学著作中的范畴及其分析
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检视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
体罚教育方式探索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中韩近代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美、德、日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杜威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主体观研究
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思想的民主主义价值取向探析
诚信教育如何可能
当代中国文学视野下的教师形象探索
论尊重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扩招后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灌输原理在培养新型农民工程中的应用
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
玻尔互补原理认识论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师范生师德培养中的隐性教育环境建设探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当代流行歌曲在普通高中音乐课堂多元化应用的探析
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论高中语文教材新体系的构建
某高职学校营销战略分析
论大学创造教育的策略
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研究
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心理学途径
初中生道德实践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档案安全理论研究
“90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析
网络社会背景下初中生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
APOS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通过系统教学提升中职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究
地方性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
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利用情感因素促进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共轭效应原理在篮球普修术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中数学概念及其教学模式研究
提高当前农村高中德育实效性对策研究
论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点和贡献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管理研究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
教育系统及教育评价的复杂性研究
动画设计原理教学中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研究
课程的生态学基础研究
教师教育案例库建设及其案例研究
教育生态学在高等师范院校科研管理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研究
我国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模式研究
经典诵读的“立人”视角研究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研究
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对我国大学改革的启示
幼儿社会教育实践性问题研究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析
流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生态学思考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情境教学的研究
论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与审美教育
授权原理与多阶段改变理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自我管理作用的探讨 探究式教学在乒乓球选修课中的运用研究
网络协同环境下化学学习成果管理和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英美法人刑事责任论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有效性研究
健美操教育理论体系创新的研究
开封市高中地理课堂生态研究
对我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内容的改革与设计
Fuzzy幂群
基于DSP的新型分散式故障录波技术研究
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质量问题研究
复杂性科学视域中的人文社科课程之构建
关于高中语文“发展性课堂助学”实践活动的研究
我国公务员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管理学思考
多样性的承诺:美国平权措施的司法实践
中学生青春期恋爱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WTO协定教育服务条款的经济学分析
卫星天线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系统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路径研究 陕西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网络课程设计的改进策略研究
信息差任务对高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军校本科军体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论当代大学生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教育
中学古典诗歌审美教育研究
三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
从“3+X”高考改革试论培养中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意义学习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主体性开放式动态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中等地理教育期刊比较研究
30A高精度交直流恒流源的研制
教育资源网格副本管理策略研究
生态化教学的理论建构
生态学视野下的乡镇中心园问题研究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中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课堂教学生态及其优化研究
爱伦·凯教育思想研究
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其在电力培训系统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研究
教育学论文9
通过《教育学》使我理解了教育学的概念,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要素包括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1、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知识和信息更新十分迅速,人们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生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教育的终身化体现了教育对人终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适应了个性化和整体化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和谐发展。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摆脱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仅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还包括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各种方式教育。它是一种基本教育,要满足人们在这个社会生存发展、参与社会、参与决策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因此,全民教育有它固定的、专门的界定,它的外延和内涵比起学校教育都大大地扩展了。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
一个国家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源、师资力量分配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要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的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这就涉及到了教育管理民主化问题。教育管理民主化,从大的层面讲,是指教育立法、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教育行政体制的民主化,使更多的人参与教育决策,以保证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从微观上讲,是指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要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讨论,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及家长共同管理的模式,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组织和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使学校全体成员及校外有关人员都参与学校的管理。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例如,18世纪后期新兴产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为了适应这种形势,1849年伦敦大学首创了校外学位制度,开设各种私立的函授学院,为伦敦大学校外学位的学员提供函授辅导。这就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办学形式。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总而言之《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育学教学论文论著心得体会共6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摘要】
教学中,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和思维的交流,只有当外在情感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时,才能使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课堂上弥漫着振奋、饱满的情感气愤,才会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教学;师生关系;情感交流;
难道敏锐的观察力不是一个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吗?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赞科夫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一般来说,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与他所教的大多数学生的关系或者说是与学生群体的关系,而不是指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的态度等。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首先是体现在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在学问上的平等。虽然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要强于学生,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和高效的必要保证——因为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下进行的。现实的师生关系中往往出现不平等现象,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民主权利。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左右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商和智商,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良好师生关系也就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出一种师生互相尊重、信赖、平等、和谐的氛围,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真正建立一种平等相处,互谅合作的关系,从而使师生心与心联系在一起,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教学活动的进展。
⒈师生关系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
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师生关系通过情感和激励的方式来影响教和学的积极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教学过程的进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产生的那种高涨的教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若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教师也会不断增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积极性。
⒉师生关系影响教学信息传输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呈正相关,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教学信息传播的首要条件,它和教学信息传播之间的和谐也呈正相关。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信息传播畅通,信息反馈也及时真实;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将必然会制约信息的传输,甚至是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抵触态度。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可能是积极舒展的,也可能是消极压抑甚至充满对立情绪的。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就会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会有更多的愉悦感,进而表现出积极愉快和健康的气氛。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就容易紧张、死板,学生会感觉如坐针毡,惶恐不安甚至默然。在不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不自觉地想要逃避,这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言: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就难免有逃学的事了。不好的情感泛化到学业上,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⒊师生关系影响课堂教学与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帕里克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积极正常的教学气氛下,学生的理智反应大大超过机械重复和混乱的反应,而在压抑对立的教学气氛下,却恰恰相反。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学生消极对抗的态度,教师做到尊重与信任每一个学生,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进展。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
⒈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爱、自信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不仅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也会向学生提供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良好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开来,从而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等好的心理品质。
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有时甚至会超过对于父母亲的关系,所以说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学生会充满自信。师生间的真诚相处和智慧感情的交流,会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从而使得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能逐渐发展起健康的个性。
⒊对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学生个性社会化主要是在人际关系系统的影响下实现的,对其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是学校的人际关系,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学生在与教师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能逐渐学会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并从中学到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等。其次可以不断积累交往经验,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逐步培养一些社会能力;另外,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评判自己,会促使自我意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如何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一)教师要信任和尊重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必须对学生充分理解,对学生有诚心诚意的爱,必须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坚持以启发诱导为主,对于毛病较深的学生要注意抓时机,不要对着干,要防止激化,禁止体罚。
魏书生老师曾说:“师生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一样,你对对方心灵大山的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的回音决不会是:我爱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对忽视学生的人格、剥夺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表示深恶痛绝,他说:“人人都说小孩子,小孩子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子还要小。”
所以要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
(二)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学生和老师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更是平等的,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同样应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弃家长作风,不能随便对学生发号施令,同时我们教师也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先作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地对他们加以辅导和指引,从而使得学生信任和愿意接近。
我们所说的平等对待学生,还指教师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而不能有亲疏远近,厚此薄彼。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优生拓宽他们的兴趣爱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对后进生也要多一些关爱,促使他们向优生看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三)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学生作为尚未成熟的个体,自我控制力较弱,若缺乏成人的监督和管束,其学习效果必定不能保证。要想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该具有服务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服务,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地去接近学生,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在第一时间帮助他,教师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那么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的人格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要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在加强自身素质的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要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这样才可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促使师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伙伴。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教育学论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建构中哲学思维运用的必要性
将已有概念与定理整理、建构成一项完整的建筑工程,离不开系统性的思维与全面的眼光,同时,也离不开较强的学术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哲学发挥出了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并非分析某些细小事物的哲学派,而是一种广阔思维的世界观。要想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就必须了解教育,同时,还要了解基本的政治与哲学,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的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把握好运用哲学思维特别是哲学概念的度
(一)哲学思维应用不足
站在哲学思维应用不足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存在不少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它拥有诸多相似的概念,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等,但是,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具体边界以及理论定位等问题都十分模糊。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中,广义与狭义共存,不仅如此,还有更广义与更狭义的范畴。因此,必须设立过渡与转换的临界点,在两个甚至多个层次中随意转换是不被允许的。就拿对“思想政治教育”下定义来说,很多研究学者都称其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所具有的东西”,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广义的定义。然而,在之后的研究与表述中,研究学者未经任何过渡地声称:“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显然,这种说法并没有考虑到其他阶级与社会集团对培养目标所给出的定义。
(二)哲学思维的`运用缺少原则性
正如以上所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时不能缺少哲学思维,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哲学思维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些学者在提炼关键论题时,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作源头,更没有以历史经验为探寻对象,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生搬硬套,并冠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关键提要。[4]从浅层次上来看,这一现象是由学术繁荣造成的,然而,实际上却是毫无意义的争论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需求而构成的经院哲学。这种行为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建构做出贡献,甚至还加大了原理建构与教材编写的难度。
(三)哲学思维应用过多
由上述内容可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论题的提取不能在哲学原理中生搬硬套,还要注意哲学概念的运用,应尽可能地遵循“少即是好”的重要原则。哲学思维与哲学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等同。在运用哲学思维的过程中借助哲学概念是可行的,但要尽量降低哲学概念的使用频率。专业的哲学研究往往会非常频繁地使用哲学概念,但是,当哲学运用到其他领域时,如果运用过量,就是不妥当的。不仅如此,过度依赖于哲学概念,从某一角度来说,就显示出了哲学思维的愚昧。精细、系统的哲学思维应该是运用于无形的,同时,还是在解决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分支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到多领域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学科群。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群中理应分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学科,但是,它们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区别
实际上,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理论抽象层次更高,我们才说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研究重点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哲学问题,还包括实践中遇到的哲学问题,尤其是基本概念问题,通常情况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依据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等。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哲学发展过程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道德教育哲学,它提出了非常多的具有价值的论题与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非完全背离的。原理的阐释必然会涉及到相应的“元问题”,也会依赖于“元理论”的某些研究成果。所以说,上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提取出来的。其次,当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哲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尤其是比较成熟的结论,将被“名正言顺”地归纳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有时也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相对分离与互动,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推向高峰。
四、总结
将哲学思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中是必然的,它能够解决后者研究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但是,必须掌握好运用哲学思维的度,既不能运用不足,又不能运用过量,否则都达不到应有的最优效果。
教育学论文11
体育教育学士论文
摘 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而大学是知识经济的摇篮,是人才走出去的发源地。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大学的建设,体育教育专业作为诸多大学专业的一个分支,对我国人才的培养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将针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现状提出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和针对性的意见,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有关人士的关注,以便将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更好的实施,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知识的传播,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高等院校 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何谓大学?1931-1948年间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指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33-1953年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何谓课程?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全面而又集中地体现了培养目标,是本科教育的核心。重视本科教育,首先要重视本科课程建设,以课程改革带动教育创新。那么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出了什么问题,该怎样改革呢?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现状
班级授课制度从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昆体良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之基本确定下来,之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进一步完善。而班级授课制则普及沿用至今,但随后由夸美纽斯提出的小班授课制和个别研究,却未被推广开来,只在个别学校有实施。加之现在高校不断扩招,班级人数越来越多,小班授课和个别研究更显得遥不可及。
多媒体教学成了“口灌”的翻版和写意。教师上课再也不用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板书,只需要打开多媒体,放着一个又一个准备好的幻灯片,信息技术要作为学习者的有效的学习工具,需要给学习者呈现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学习者投入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
本科教育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放在首要地位,无论领导还是教师都应高度重视,尤其是本科教育中大一的教育,是学生接触新事物的一个转折点,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更多的设有研究生或博士点的高校,则把更高等的教育看成重中之重。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xx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4500多名教授中的98%教本科生课程。由此可见,国外大学对本科生的教学重视程度之高,而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有前景的,有价值的。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大学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
我们经常看到我们的学生写文章都是研究什么运动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之类的,大学研究中小学,研究生研究中小学,博士研究中小学,谁来研究大学,大学的体系就一定完善吗,大学的课程就不需要改革吗,答案是否定的,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因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首先说明大学不重视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其次,大学不研究大学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当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年比一年差,当我们的大批学生都最终选择回家发展,我们的大学研究者是否需要思考我们的本科课程是否真的和社会接了轨,是否真的是学生心中理想的圣地,是否真的能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这其中一半的责任是规章制度,而另一半的责任我想我们的老师应该好好思考了。
(二)大学给予老师太多的压力
国内教师则整日为评职称写文章而忙碌,学生的教学评价对教师的影响少之又少,甚至在学生教学评价时,因害怕不给好评会挂科所以都是好评。教学质量的问题也成为一纸空谈,并未得到实质性的结果。而大多教学结果的评定则是根据发表论文的多少,教师则有更少的时间花费在如何教学生上,中国大学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大学教师的评价方式需要改革。
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
鉴于以上现状,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的大学应重新审视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使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其次,课程改革应大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经验与国情、校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在师生的共同探索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积极性,发挥教师、学校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更关注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真正把我们的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让我们的学生看到希望,家长看到希望,也让我们的民族看到希望。希望此文能够对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起到提醒和敦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汉清,韩骅编.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 刘平清,袁作生.对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新“课程方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04).
[3]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 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周作宇,李庆丰.教师学习经验与专业化成长[J].教育科学研究.20xx.18(5):18-22.
[6] 钱晓磊.新课程背景下浙江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改革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7] 张建华,孙红梅,魏争光.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N].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教育学论文12
摘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思想和见解,如果缺乏沟通,往往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关系破裂,无益于美满家庭的形成。家庭会议是一项普适的家庭成员交流平台,民主的家庭会议角色不仅影响着家庭会议能否顺利开展,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及分工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通过对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充实家庭会议理论,并为家庭会议实践提供角色分配方面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家庭会议;角色;综述
家庭会议是促进家庭成员沟通的一条有利途径。本文所指的“家庭会议”即在家庭内部举行的全员参与的家庭事务交流会。家庭会议召开的前提一定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应该不分长幼、年龄和性别,人人都有参与和发言权。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采用文献法,运用家庭会议为关键词,从中筛选出11篇,围绕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家庭会议最适宜的角色构成及其地位、角色成员心理、角色成员行为、角色体验等相关信息,以促进对家庭会议角色的深入了解。
一角色构成及其地位研究
“在会议中,除了每个人都是发言人外,尚有主席与记录二种角色,主席负责带领会议顺利地进行,记录则必须记下讨论的议题及每个人的发言重点,这些职务也是需要家人共同分担的。”[1]该观点指出家庭会议中的主要角色及其任务,其中主席处于主导地位。“最好民主选出一个人作为会议主席,这个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家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只要大家认为他有足够的组织才能,即使没有,这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2]补充说明主席的选拔方式、应有的才能及其锻炼意义。万事开头难,为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召开,及其后期的合理模式的形成,建议首次家庭会议的重要角色由家长担任,强调以上两种角色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家长在家庭会议中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可以从西方较为成熟的家庭会议中汲取经验,如果家庭成员较多,可相应安排较多角色。一方面不同角色的尝试可以促进孩子参与家庭会议的积极性,提高参会兴趣;另一方面设置较多角色也可以避免角色及任务分配不公,个别家庭成员存在感降低等情况的发生。“家庭会议中每个成员的意见都应当平等对待,每个人都有被聆听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提出问题和关注需求。”[3]家庭会议中最基本的角色是发言人,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该身份。基于该身份的一致性,无论长幼,在作为发言人表达个人观点时,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综上,家庭会议中的常见角色有主席(主持人)、记录员和发言人,另可按情况适当添加角色并予以合理分工。选拔方式应民主,首次可由父母担任以示模范,后期多以轮流担任的.形式。主席与记录员的分工较多,对其能力要求略高,其中主席处主导地位,对会议的顺利有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发言人的身份是最基本的,包含所有其他角色及分工。每个参会成员都享有真实表达自己看法并被尊重的权利,无论长幼,均处平等地位。
二角色成员心理研究
“孩子们找到了主人翁责任感,因为某些规则和计划是他们亲自参与制定的,他们会很自觉地遵守。”[4]参与家庭会议是对孩子知情权、表达权、决定权的一种尊重与激发,孩子可以在扮演发言人这一基础角色中,获得较高的存在感与主人翁意识,也将有利于会议结果的顺利实行。会议的氛围与角色成员的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融洽的会议氛围会是角色成员的心理更加放松愉悦,从而促进家庭事务的顺利解决;角色成员的心理积极向上,将促进会议氛围的融洽。因而,会议的顺利召开需要采取平衡议程,欢乐与抱怨适当共存,以确保会议的顺利举行。其中,家长要起到平衡及调和会议的作用。作者从实践经历中获取儿子被选中担任会议主持人时的表现,反映出孩子兴奋却又信心不足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若加以鼓励,将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加强。“孩子的想法得到了表达,情绪也得到了宣泄,同时家长也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家庭也会更加和谐稳定。”[5]孩子在扮演发言人的角色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可促进系里健康,促进亲子关系融洽。综上,家庭会议要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以确保角色成员心理的积极。会议中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决策能力及自信心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父母应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支持。
三角色成员行为研究
“以后的家庭会议里,儿子果然有了很多准备,他甚至还拟了会议议程,定了会议主要内容,写了他的‘主持词’,并给自己准备了个本子做会议记录。”“儿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批评或表扬我们,最后做出总结。”[6]作者对儿子担任会议主持人的行为表现进行了记录,前者体现孩子对会议发言及设备的细心准备,后者体现出孩子在担任会议主持人过程中的公正态度。作为发言人,“在开口时,语调要低,语速要慢,保持平静的心态,要想着开会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甚至是挑起新的问题。描述事实时,要保持公正,表达真实的想法。”[7]这既是对会议过程中发言人的要求,亦是顺利召开家庭会议的发言人的必要行为。综上,在担任主持人角色时,要保证认真备会的态度及公正的判决态度;在担任发言人角色时,发言人之间要保证互相尊重、认真聆听、真实表述,以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举行。
四角色成员体验研究
通过家庭会议,孩子的责任感、归属感与自信心会得到加强。家庭会议是孩子在家庭内部展示真实自我的舞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易表现真实的自己,同时促进能力的锻炼与加强。家庭会议的长期召开,可以相对清晰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在提高自信心的基础上,判断力也得到相应加强。家庭会议的召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能力形成大有裨益。通过反馈,可了解到大部分经过家庭会议锻炼的孩子心态与能力要明显好于没有参与过家庭会议的同龄孩子。因而为了孩子的成长、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要不断尝试家庭会议的召开。综上所述,“家庭会议”是一项适合普及的有效方式,能够提供给家庭一个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家庭会议中的角色分配得当,将有利于凝聚家人情感,增进亲子关系,使家庭教育的成果最大化;若角色分配不当,可能对会议的预期效果产生影响。通过文献分析可见,关于家庭会议角色的研究总数不多,多以实践案例为主,理论知识较少,值得进一步探究。
教育学论文13
摘要:
随着我国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本文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环境教育。指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更要把教育眼光放在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上,在地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能够经常性地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关键词:
地理;教学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意义是深刻和广泛的。早在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就提出了著名的环境教育的论述,在中学教育时期,要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离不开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
我国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目的,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的必修课,在地理教学中拓展环境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能够让学生自觉养成好的环境观念和良好的人生观,并且能够通过地理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具有正确的环保行为,进而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素质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能体现学生的环保价值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育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个人环境的知识和信息,不能孤立地理解环境,就环境论环境,而要将这三者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在我国的地理教材中就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涵盖了丰富的自然环境知识、人文环境知识,比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知识,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这些知识为环境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地理知识进行环境教育。
三、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能够为学生整体教育的实施提供最好的学习目标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能够提高中学生环境素质的知识,能够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环保意识。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问题、人口问题等都能够使学生通过环境知识的学习,理解在任何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环境问题,加上人口问题,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果人与环境不协调,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灾难。懂得社会和谐的发展要素,懂得社会发展中人类的重要作用,能够珍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能够付之行动。所以,地理教学能够为环境教育提供学习的线索,提供科学发展的宗旨,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
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能更好地保护生态安全
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严重,是提高环境意识产生的基础,学生经过身边环境污染的案例,能够切身的感受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提高环境教育让其主动地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而地理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外,还要求具有实地考察和野外实践的丰富经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植树造林等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荣耀感,培养环境忧患意识。此外,地理学特别强调不同地区的环境状况。提高全球性的环境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积极的去探索环保,识别环境问题,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比如通过西北农民燃烧秸秆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明白秸秆燃烧,对生态环境的害处。学生从这些案例中得到环境教育,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环境的危机感,从而深切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能够促
使生态环境更好地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境保护知识,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能够更加生动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并且地理教师还可以深入教材,积极地去挖掘,能够寻找环境与现实案例的最佳结合点,能够通过归纳整理,再加上教师适度的拓展与深化,能够把环境保护的知识渗于教学中,提高环境教育力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中学生在将来对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由此可见,环境教育不仅是环境知识的教育,还是环境意识的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适当运用一些身边的现实案例,对教材进行充分的补充、加上不断的延伸和知识内容的扩张,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通过这样教育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且教育效果较好。通过对地理知识和环境问题的阐释,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人地协调意识,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生存观和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7。
[2]王宗明。中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和途径。互联网,20xx,2。
教育学论文14
1.教育学类
(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2)义务教育
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
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
(3)教师教育
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教师的素质研究
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骨干教师流动制度的利与弊
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优秀教师的特点及评价研究
(4)教育管理
校长负责制实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校管理向国际化迈进的研究
教育法制化建设的研究
班主任素质的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
“校本管理”的研究
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5)比较教育
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基础教育研究
英国公立小学的课程设置研究
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美国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
教育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研究
中外学校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
(6)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父母离异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
(7)德育、劳动技术教育等
小学德育目标、课程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
小学德育的过程研究
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及其实证研究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的研究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
(8)美育
美育的性质、功能和特点研究
小学美育的原则研究
小学美育的实施研究
小学美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小学阶段的美育
小学美育的基本类型研究
小学美育与教师素质的研究
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美育
中国京剧之美的鉴赏
服装时尚变化中的美育
小学审美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小学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与小学审美教育的研究
(9)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
小学“活动导学”的研究与实验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标、评价的研究
研究型学习:另一种学习的革命
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实施的研究
小学各学科教学现状与评价的研究
提高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小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10)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
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研究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素质研究
课程改革与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评价的研究
(11)教育技术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
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和创新
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
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
小学应用教育技术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小学信息课程体系的研究
关于小学教师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关于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课件制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
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管理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
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的比较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研究
小学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相关实用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教学领域的整合研究
2.心理学类
(1)认知心理
中小学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中小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儿童左右脑功能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2)教育心理
小学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
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小学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
小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
教育学论文15
摘要:化学课程是高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毕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化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现状不尽如人意。我们通过对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课程学习的现状、动机等进行较为全面的问卷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现状调查;建议与对策
化学课程是高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化学学科而言,提出化学素养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具体化,这是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这些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相关工作应必备的文化素养。为了以后教好学前儿童,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好化学课程,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而解答学前儿童提出的问题,激发和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是儿童启蒙教育阶段不可忽视的问题。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调查发现,一些高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考试化学成绩不是很好,入学后一些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大明确,一般都停留在考试能及格这个自我要求上,忽视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继而也就忽视了化学课程与“科学素养”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必须引起管理及教学老师的重视。通过对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化学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和对策。我们认为,这些建议和对策对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的整合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范围和对象以笔者所在学校20xx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12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学生全部来自陕西省各地市县区;问卷由化学任课教师组织填写,共发放问卷128份,有效问卷126份,回收率为98.43%。2.调查方法笔者自制问卷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化学课程的学习动机、化学理论知识学习方法、学生化学素养水平以及化学知识与生活建立有效联系等。每一题后都附有至少4个备选答案。学生不署名答题,统一收回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初中毕业生,一些学生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所要求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水平。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有学好化学课程的意愿,但是由于初中毕业时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对学好这门课有畏难情绪。学生在问卷中能真实表达出他们对学好化学课程的意愿,使我们在认真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能够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课程学习动机调查结果显示,58.60%的学生同意学校的课程要求,愿意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完成学习,只有6.75%的化学学习动机是该课程的热爱。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做准备;多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停留在对生活化学知识热爱的层面,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培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24%的学生兴趣点更倾向于日常精细化学品知识,这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较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这主要涉及《化学(下册)》的有机化学高级脂肪酸、洗涤剂、食品添加剂等相关内容。调查结果表明,环境方面的汽车尾气、酸雨、大气污染、无铅汽油等知识,学生兴趣一般。尤其是新材料相关化学方面知识学生兴趣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调整。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感兴趣的化学知识方向,又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热爱环境、能源、材料方面化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见表2)。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方法50.51%的学生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学习方法来自教师的讲授和指导,有10.51%的学生是通过网络资源库、网络课堂及阅读化学资料等形式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化学课程教师先讲授化学理论知识,再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化学资源库自学化学知识。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困难7.59%的学生认为课外化学科普资料的自主阅读困难,50.17%的学生认为化学素养的养成是化学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换句话说,学生认为课外的化学科普读物较容易阅读,但化学素养的养成、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课的结合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5.前教育专业学生认可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39.83%的学生认为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注重化学知识与专业联结点的结合;25.12%学生认为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10.89%的学生提出,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学习有帮助;有13.38%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效果不大理想,与自己逻辑思维及分析归纳能力不足有关系;10.78%的学生提出,自己专业课成绩比较好与学习化学史有关,化学史的学习,唤起了自己专业课学习的自觉性。学生提出的注重化学知识与专业联结点的结合、通过实验激发学习的兴趣等建议是符合他们学习实际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
三、建议与对策
这次问卷调查,使我们对本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课程的学习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以及化学素养培养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了解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望及要求,这对今后搞好化学课程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针对分析结果,我们应做出以下调整。1.改革教学模式,设置校本课程近五年来,化学课堂教学形式在不断发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化学课程更应该注意创新性,在整个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突出自主学习”的理念,同时要加大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力度,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化学素养是在科学素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化学素养”在英语中对应这两个词:chemicalliteracy(化学素养)和chemistryliteracy(化学专业素养)。前者指非化学或相关专业人员对化学的理解程度,强调观念的培养;后者是针对化学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养,强调专业知识和操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大多选择幼儿师范相关工作,他们承担了幼儿科学启蒙工作,化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是必要的。3.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望的源泉和动力。”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片面认为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化学知识没有实际作用等,使学生对化学专业课程失去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和实验室的设备开展多种形式教学,加强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热爱,为他们今后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做好准备。
四、结论
在今后的化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以这次问卷调查为契机,整合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进原有教学方式,更有效地促进引导本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幼儿教育师范生。
参考文献:
[1]朱春红.化学与生活模块教学中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xx
[2]刘前树.高中生化学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xx
[3]吴琼.幼师专院校在校生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才智,20xx.
【教育学论文】相关文章:
教育学论文05-18
教育学的论文06-15
教育学论文(精华)05-26
健康教育学论文01-16
教育学概论论文11-30
教育学本科论文题目12-01
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11-19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参考03-12
家庭教育学论文11-21
数学教育学相关论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