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职《蒙古民俗学》教学改革

时间:2024-09-07 23:49:07 教育学 我要投稿

谈谈高职《蒙古民俗学》教学改革

  《蒙古民俗学》具有其自身学科特点,《蒙古民俗学》是研究蒙古族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人文学科。

谈谈高职《蒙古民俗学》教学改革

  摘要:《蒙古民俗学》是高职蒙古语言文学和蒙汉双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由于教学体制方面的原因,该课程面临诸多困境。试图从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蒙古民俗学》课程特点,指导学生回乡田野调查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蒙古民俗学》教学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蒙古民俗学;教学改革;田野调查

  《蒙古民俗学》作为高职蒙古语言文学和蒙汉双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由于教学体制方面的原因,该课程面临着诸多困境。现代蒙古民俗学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将课堂讲授与田野调查搜集和整理材料的实训教学相结合,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才有利于促进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试图从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蒙古民俗学》课程特点,指导学生回乡田野调查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蒙古民俗学》教学改革的问题。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因此,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也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1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现代《蒙古民俗学》的教学,应把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改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观念。目前,高职《蒙古民俗学》由于教学体制方面的原因仍然一律以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即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式知识讲授为主。这种传统常规教学模式,不符合民俗文化活形态生发和操演的客观事实,更不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

  因为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其知识更新、技术进步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要想在学校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是无法办到的。学生必须首先学会学习,学会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获取新知识,培养新能力,不断地给自己加油充电。为此,为了适应社会现代人才的需求模式,应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

  1.2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蒙古民俗学》教学中必须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高职《蒙古民俗学》教学长期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主要利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干巴巴的讲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改变这种单一方式的途径,就是引入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学,田野调查,田野民俗课堂讲述等。

  各种先进多媒体技术设备的辅助,即网络信息、电脑、高清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录音笔,更能造成直观生动真实的教学效果。学生用田野调查法得来的资料,能使他们看到活的民俗形态,看到形形色色蕴含着民俗意义的文化产品。因此,《蒙古民俗学》这一门课程应将民俗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与蒙古族民俗事象紧密结合,将课堂讲授与田野调查、田野民俗课堂讲述等实训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民俗学理论知识、初级田野调查能力和讲授技能。

  2《蒙古民俗学》课程特点

  《蒙古民俗学》具有其自身学科特点,《蒙古民俗学》是研究蒙古族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人文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蒙古历史与当代的蒙古民俗事项,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究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从而为现实社会、生活提供鲜活的精神资源和文化产品。

  它的主要资料来源仍是存在于蒙古族民间的活的民俗事项,这是一种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表现为现实形态的民俗资料。《蒙古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深入扎实的田野采风基础上的,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田野作业的方法。

  3回乡田野调查

  《蒙古民俗学》课程包涵的内容异常丰富,囊括了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在课堂上的具体讲授中难以全面地展示蒙古族民俗文化。纵观目前高职《蒙古民俗学》课堂教学,主要缺失了对《蒙古民俗学》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特别是对学生初级田野调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现代《蒙古民俗学》的教学,应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反思,并创造性地进行既重视民俗学理论介绍、民俗知识讲授,又强调实训民俗学田野调查能力的教学改革尝试。

  高职蒙古语言文学和蒙汉双语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内蒙古各个盟市的牧区、农村,即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等。通过学生回乡的田野调查和采集,可以重点了解阿拉善的骆驼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察哈尔婚俗、乌珠穆沁的白食和全羊席、红山文化、科尔沁的安代舞等民俗。《蒙古民俗学》课程只靠一学期的36课时的课堂讲授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应在扩大课时的同时,分两个阶段穿插到两个学期的假期前后。

  6月末暑假前,教师以讲座形式,讲授蒙古民俗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指导、传授实地调查的方法,布置学生利用假期调查相关家乡蒙古民俗学任务。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假期进行家乡蒙古族民俗实地调查、搜集。开学之后,引导学生将假期回乡所调查、采录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整理,开始撰写家乡的蒙古民俗学田野调查报告,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要求每个同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现场讲述自己调查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期末每位同学提交一份家乡的田野调查报告。发动学生回乡调查、搜集、整理、撰写调查报告、课堂讲述,整个实训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将课程教学从大学课堂延伸到学生家乡再延伸回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被无限地延伸和扩大。此教学改革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实现高职《蒙古民俗学》课程参与式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哈丹碧扎拉桑,宝音贺希格.蒙古民俗学[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

  [2]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M].1999.

  [3]孙亚玲,范蔚王.课堂教育的变革与创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谈谈高职《蒙古民俗学》教学改革】相关文章:

谈谈高职课堂教学改革课堂调控策略03-20

谈谈基于职业特点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12-06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03-19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探讨11-24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3-07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03-20

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论文03-20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11-24

高职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11-2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