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经济学探析的经济学论文
对企业而言,任何项目的建设都是一个多部分协作的复杂过程。IT部门作为现代化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含量更高、作用更加间接,很难用传统的投资回报算法进行估算。所以,我们常会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CIO:我们非常需要建设某某项目,对平台进行升级和扩容。CEO:这个项目的投资回报怎么样?CFO:好像只有投资和折旧,没有看到太多回报……CIO:我们可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这就是回报……CEO:这……有没有缩减的空间?采购部门:我们可以邀请所有厂家来竞价,选最便宜的。CIO:我们希望保证项目的建设品质,不能仅仅是考虑初次采购成本,否则后续成本会很大……CEO:后续成本会增加多少?能否测算出来?CFO:我们目前没有看到符合财务规范的测算方式……CEO:那先把初次采购成本压下来,预算至少减少30%!采购部门:好!CIO:……很多IT部门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懂IT不懂财务,偏偏需要与只看财务结果的CEO、CFO和采购部门打交道,互相无法说服,最后妥协的结果很多时候是买到了不适合的产品,花费了更大的成本去维护、升级和替换。客观的说,这个过程,大家都没有错,都是在尽自己的本分。但是,偏偏结果出现了偏差。问题在哪里?问题出在沟通,当IT部门用IT的语言去沟通一个财务问题,其他人就无法明白,这中间需要个桥梁,或者说是语言转化器,正如在多国会议时常用的同声翻译。在接下来的部分中,笔者尝试通过红云红河IT建设项目的案例,采用经济学分析对IT问题进行阐述,希望为企业对IT项目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参考,帮助IT部门不仅仅从技术、刚性需求角度决定IT项目,而是从经济学、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角度看待IT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确定合理的投入,能够有效与其他关注财务结果的部门进行沟通。
1分析模型所用基础概念
IT经济学是一系列方法、工具和服务,用于帮助客户确定IT系统总拥有成本,并为他们提供降低长期成本的战略。由于在设备和技术的整个使用周期内,采购价格只占总拥有用成本的25%~35%,因此,通过经济学来确定剩余75%的总拥有成本以及对它们进行量化,同样的方法用于分析新的架构如何帮助客户改善IT成本并获得优秀的投资回报率(ROI)。借助IT经济学,企业可以更好地对成本进行规划,而不是单纯使用计算每TB需要多少元(RMB/TB)来衡量成本的方法,从而降低长期的拥有成本和风险。同时在进行IT项目建设之初就可以明确该项目的投资回报情况,从而确定合理的投资额。作为经济学的分析,首先明确以下两个基本概念:①总拥有成本(TCO):计算资产整个生命周期中将要产生的所有成本的方法。采购成本只占总成本的四分之一。某些解决方案的购买价格可能并不高,然而如果系统不断发生故障,客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管理,而且应用性能十分低下的话,其拥有成本将会变得非常高。利用总拥有成本(TCO),我们能够对特定决策包含的所有成本进行更精确的对比衡量。②投资回报率(ROI):一种用来计算特定投资收益的方法,如果客户需要进行多项投资,而且投资决策的对象必须是具有最高利润回报率(或更低的成本)的项目,那么这种方法十分有效。因为IT系统的复杂性,本次以存储平台的计算为例,通过实际的使用和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分析,总结构成成本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硬件相关成本,主要包括:硬件折旧(租赁);硬件维护;迁移,重新部署;数据移动性;电力消耗和冷却;数据中心占地空间;未使用空间成本;拷贝成本;扩容成本;计划内的系统停机成本;非计划内的系统停机成本(与机器相关);备份基础架构;备份介质;与CIFS或NFS相关的基础架构;本地和远程数据通道、链路成本;存储网(SAN)成本;安全、加密。②软件相关成本,包括:软件购置或租赁;软件维护;监控。③管理相关成本,包括:存储管理人员成本;备份和灾难恢复劳动力;预配置时间成本;重复数据成本;非计划停机成本(与人和流程有关);灾难风险、业务重新恢复成本;恢复时间目标与恢复点目标(RTO和RPO)成本;数据丢失成本;性能成本;诉讼、事实披露风险;与备份窗口相关的风险成本;违反相关规定的风险(归档、数据保留);购置成本,除采购价之外的流程、参与人员、时间等成本的总和。上述所有的成本构成了企业在使用存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有的可能支出情况,当然,对于每个企业TCO的构成会有些不同,有些成本很难量化,有些成本可以不予考虑,有些成本不反映在数据中心的资产费用表中,因此在每个项目将上述所有成本进行评估并不现实。在每个项目中,建议选取本企业最关心、占比最大的几个成本进行评估。
2红云红河存储经济学模型
1)系统背景。经过多年的建设,红云红河已经建成了涵盖ERP生产、开发测试、营销、财务、BPM、OA等多套系统的支撑架构,涉及的服务器系统包括UNIX小型机、X86服务器,操作系统包括AIX、HP-UX、Windows、Linux、以及VMWare等,所有数据分布于IBM、HP、HDS多台存储设备上,设备使用按照系统的容量、性能要求以及重要程度部署。系统部署包括18台IBM/HP小型机,7套X86服务器。随着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主要包括:相对紧张的运维人员,系统规模增加了两倍,而人员数量几乎未改变;相对欠缺的维护知识和能力,设备越来越多,需要设计的硬件、软件的工作界面也相应成倍增加,每个运维人员需要同时熟悉多种环境下的日常操作和紧急处理流程;资源利用率低下,面对众多业务应用,众多业务部门的规划很难在初期做到完全精确,存在大量已经分配但尚未使用的磁盘空间,这些空间的存在造成了资产利用率下降和数据中心的能耗、场地等其他的浪费;系统缺乏灵活性,各自为战的系统建设方式虽然保证了独立性和安全性,但系统间的资源缺乏调度能力,整个数据中心资产无法得到全面的考虑和利用。
2)项目建设概况。基于上述问题,红云红河在2013年实施了传统基础架构向云架构演进的转变,作为该转变的第一步,我们通过虚拟化整合的手段实现了存储架构云,将分散的存储系统整合为一个虚拟化资源池,并逐步在此资源池上实现了:资源跨物理系统的灵活调度;存储资源的按需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未来将以该平台为依托,实现资源池的功能整合和自动优化能力,从而实现完全智能、灵活可伸缩的云存储平台目标。
3)本次项目存储经济学模型。通过采用虚拟化技术整合现有存储,实现存储利用率提升、性能提升和管理简化,对现有的IBM的高中低端存储进行虚拟化整合,数据模型计算4年的投资回报,设计的解决方案设计存储虚拟化、精简容量供应、动态分层存储等。
(1)经济学分析参数设定:①存储每年采购价格下降因子:20%(按照行业均值);②当前用户单位容量采购成本:117760.00;③当前容量情况:包括裸容量、可用容量、已分配容量和实际业务数据量;④年增长率:30%(用户提供);⑤公司税率:用户提供;⑥企业内部投资回报率:用户实际财务数据;⑦设备折旧年限:5年;⑧单位容量能耗、场地:用户实际数据;⑨当地商业电价:当地实际值;⑩方案投资情况:包括硬件、软件及服务的总投入。
(2)成本节省分项。通过对多年容量增长预测,分析在新旧两种架构下,存储架构的容量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采购成本、场地成本、电力成本及人员相关成本的差异,对两种架构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获得成本节省的总量及分项数据。
(3)投资回报及现金流分析。基于上述的分项结果,结合项目的投资部分,进行1~4年的项目的现金流分析,进而分析年投资回报率、净现值及项目投资回报周期。
3结语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通过采用经济学分析的方式将IT技术化语言转变为财务能够理解的语言,让IT部门和财务部门能够有效沟通,当然涉及IT技术的复杂性和每个公司独特的情况,本次分析所采用模型是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存储经济学探析的经济学论文】相关文章:
存储经济学探析01-15
经济学的论文02-21
消费经济学论文12-01
经济学的道德科学性质探析11-17
经济学位论文的开题及写作11-28
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11-21
交易费用经济学论文12-18
关于工程经济学的论文06-29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12-05
旅游经济学论文提纲11-1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