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论文
1目标的契合
1.1音乐智能
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计算机学科的结合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重要事件,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音乐的形式上,声音采集,加工及存储都是从模拟进入了数字。数字化也带来了音乐艺术内容的变化,一方面高雅经典得以延续、保存及大众化分享,另一方面流行音乐,草根音乐更是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互联网为媒介实现了传播、普及和大众化。在计算技术的支持下,midi音乐使得谱写一个曲子变得轻松,作曲者既可以是创作者,也可以是各类乐器的指挥者。音乐让网页变得有意境,在多媒体的课堂上,数字音乐的恰当运用会给教师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计算机参与下的音乐智能很难量化,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1.2人际智能
感知和区别他人心情、意图、动机和感情的能力,亦即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人际关系是人类群体出现就存在的最古老和基本的关系。在当代依然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成功的生活或者生命状态离不开良好的人际交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人际交流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形态。网络社会的崛起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系趋于迅捷、多元和复杂。基于计算机的技术使形形色色的参与者和群体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从人们所熟悉的Blog、QQ、E-mail、Facebook等虚拟社区至如今发展如火如荼的微博,人际关系以这些工具为纽带,交织在一起。在学校,教师利用网络利用计算机教育和影响着学生、公共机构人员利用网络管理和疏导着这个社会、演员利用网络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政治家利用网络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人际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社会功能得以完整发展的必要和必须。
1.3自我认知智能
能够正确的意识和评价自身并进行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自我认知和自我迷失是人们进入计算机世界时一个平衡的两极。这个平衡就是计算机工具性及目的性的选择。当你以进入计算机世界为目的时,你会发现:计算机世界的多姿与浩瀚让你既看到了事物的纷呈,也让你感到了驾驭时的无所适从。初学者往往会囿于超级链接所织成的巨网里节点式跳跃,最终在时间的流逝中迷失了自己。超级链接的跳跃迷失只是技术表面的现象,内容的多元性、形象性、非线性及复杂性,这些符合我们认知偏好并因此而为互联网产生高信息量的优越特性反而造成了学习者面对海量信息时的迷惑,一旦无法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估进而做到自律和自制,很容易让学习者陷入信息海洋而非畅游其中。计算机的教育不仅仅是要把人类带入计算机创造的世界中,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及计算机创设的环境来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对学习的结果进行有效地管理。基于互联网上的许多应用都是人类在利用计算机及计算机创设的环境进行自我认知的,如网络日志、微博及思维导图等。在很大程度上,它们的诞生为人类积极反思自己、理性认知自我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信息化条件下的知识管理和自我管理必将成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教育现在及未来的关注热点。
1.4自然观察智能
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自然观察智能实质上是指人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只不过这里强调认识和适应的对象是在自然环境里的,这种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学科到底有无影响,其实早已得以印证。在认识世界上,一方面,计算机被作为工具帮助人们收集和分析自然界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人们又利用计算机作用于自然。计算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要求人们能够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其共同的特征或属性加以抽象形成对象,同时,数据库技术中的数据模型的构建也有着相似的过程。在计算机模拟、仿真、人工智能及自适应系统,都是在不断地延伸人的身体功能。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是人类使用计算机适应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基础。在此意义上,该智能的培养反映的是计算机应用的高阶能力和水平。
2多元智能与计算机学科的课程融合
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结合计算机学科的课程,构建符合多元智能全面性特点的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可能途径。每种智能的获得都可能通过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实施得以实现,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为其创造心理表征不同方式的情境,多元切入计算机教育教学,为所有的学生都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实现“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这一教育目的.。在根据对计算机各类课程的课程目的和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多元理论为主线构建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架构(建筑模型)部分所分析,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各项智能相契合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多元智能的涵义和意义在计算机语境下得以解释和拓展,这里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在计算机语境下多元智能是什么?二是面对计算机语境下的多元智能我们可以做什么?面对这两个全新的问题,可以尝试结合本文第一部分内容给“计算机语境下多元智能”做出描述性定义,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定位于教育问题,诉求于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来加以解决。论文在此先尝试性地阐述一些可能不成熟的看法,权当一引子,留待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加德纳指出,一组能力、一项智能可以通过多门课程实施得以发展,同时,一门课程也往往可以同时拓展多项智能。对课程的建设问题,加德纳提出“少就是多”的课程设置原理,对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学科来说,遵循上述原则尤为必需,表中的支撑课程综合起来容量很大,不可能让学习者悉数修完。一方面,让每一门支撑课程都成为学习者的必须,会造成知识过载、重复及浅尝辄止;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智能都不同,智能的组合也是存在差异,统一的课程必将淡化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意识,使其迷失了智能发展多元路径的选择机会。这与我们所追求的“为了每个孩子的成长”的教育理想是不相符合的。在加德纳看来:“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可以发展自己的强项,在另一个领域却不能”。可能的路径就是:发掘每门计算机课程的多元智能实现力的潜力,一个专业有多种智能发展的方案。在实施起来,也许会增加更多的投入,但从长远来看,这未尝不是计算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3总结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还没有经历过心理学有力的实验论证,即便是在教育界的应用也正在修正中向前缓慢发展着,但其“火种”点燃了全球,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教育的“革命”,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智能观、学生观、课程观及教学观等很多方面。计算机教育可以说是教育行业里最具时代性、变革更新最快的领域,在21世纪里展现了勃勃生机,用多元智能理论去思考计算机教育的目标、价值和课程,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视角看待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开发,对于我们回答好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如何使计算机面向不同的应用,如何系统规划与各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如何让课程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等问题有很好的启发。
【多元智能计算机教育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