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论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改革、多层次共建实践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快速膨胀发展。据2010年最新统计,该专业点已从1993年的137个增至2010年的904个,同时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本科专业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字媒体、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2009年统计全国高校共有1197个专业点,目前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已构成一支百万大军,其中研究生约10万人(含工程硕士的教育),本科生约40万人,研究生约40万人。专业点分布中985院校占4.4%,211院校占9.38%,独立学院占30.51%,地方高校占55.71%。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是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十年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是理工类专业的排头兵,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高校招生中该专业受学生热捧,报考踊跃,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较多。然而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该专业及相关专业点的迅速增多,其他学科专业信息化的不断普及,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满足社会各行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社会出现了对计算机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随着计算机使用功能的不断开发和世界IT业泡沫经济的出现,计算机人才需求逐渐趋向实用性和多元化,这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是一项基本技能,只要学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已在不断提升,仅仅局限于专业基础知识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人才必须体现出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可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计算机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仍停留在十年前。
(2)社会对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素养需求虽然低于专业人才,但由于计算机应用跨行业的广泛性,要求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掌握更多的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这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计算机专业学生本身专业学习能力不够。由于就业压力很多学生较早就开始找工作,大一、大二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真正给本科生全心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可能仅1~2年的时间。计算机本科学生没有大量的时间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再加之很多地方学校教学侧重点不一样,有的更重视理论的学习,导致计算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参差不齐。
(4)专业课程设置不能顺应技术发展。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一些地方高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曾经流行的VB、VFP等语言工具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很多学校却仍然以这些技术作为主导,或者社会需求主流知识开设课时不足,其结果当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5)部分教师虽然在理论课讲授上绰绰有余,但自身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不足,因此不能给学生以更好的实践能力指导。
(6)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也是在一定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件极其抽象复杂的思维活动,既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也容易打击学习热情。在计算机专业知识实践学习活动中,若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由于遭受挫折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对策研究
1.改革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是老师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按照自己的思路备课、讲课、考核,这是一种灌输式的培养方法,忽略了作为被培养对象的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改革人才培养理念就是要改变这种灌输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质上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设计学习环境,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合作、讨论、情境等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确立目标,师生互动,探究过程;教师帮助,主动建构的循序渐进引导方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提高的育人目的。教学模式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主题,创设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教学大纲上,突出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以及达到这些成果的标准,即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方法上,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在部分课程中设置讨论课,与学生互动;支持系统上,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上课堂,使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师生关系上,倡导师生关系平等,对学生尊重和热爱,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平时成绩,考核中既要考查理论基础又要考查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学习之外,在学生中开展学习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专业各项认证考试,经常邀请IT公司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主流技术培训和入行教育,提高学生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吸引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计算机专业是工程性、系统性的专业,其内容具有发展快、更新快、周期短等特点,要求软件工程人员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注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课程设置,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和组合搭配选择,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弹性设置。[4]结合实际,体现办学特色,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本校自身优势专业情况设置选修课,扩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相关专业的掌握范围,形成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遵循先进性、灵活性的原则。先进性指设置的课程内容与业界社会需求的思想、主流工具保持同步。灵活性指选修课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要求进行灵活组合搭配。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具体体现在对实验课程在原有验证型实验基础上应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课程设计和系统综合开发实训;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等环节使学生系统巩固所学的知识,把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除了组织计算机教师参与各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以及讲课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努力提高团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应该加强教师自身的工程化培训。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访学、进入IT企业交流学习的机会,打造“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和“双高”型(高职称和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力度从IT企业引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4.产学研结合,开拓校企合作,多层次共建实践实习基地
计算机教学本应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并重的学科,但如今的大学教育能提供给学生走出去参与实际工作和项目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有实验和实习课,但与具体的实践工作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为做好实训,一方面鼓励教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在科研过程中因材施教,努力培养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学校也应该密切联系社会,走出去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三、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计算机学科及计算机专业本身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完善培养的方式方法。我们会继续探索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5-09
高校武术教学出现困境的原因及对策论文06-24
关于高校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08-07
图书版权引进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4-27
新形势下的高校成人教育论文05-25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5-06
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论文05-08
关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04-30
浅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视野和对策08-26
高校管理育人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