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时间:2024-07-23 13:12:49 计算机 我要投稿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公共必修课,可以在中职各项专业教学中都有所渗透,所以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讲授过程中,要贴近专业课学生的特点,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将所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但从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职生计算机素质的培养,改革创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式方法迫在眉睫。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中职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重要教学课程,也是未来中职生就业岗位的基础技能需求,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但是在现实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如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不必参与笔试考试,所以很多中职学校学生对这门课程忽视,在课堂上出现上网、打游戏之类的娱乐活动更是屡见不鲜。同时,计算机不属于专业课,大部分同学对系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计算机课程中娱乐性较差的办公辅助以及工具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兴趣不大,能主动学习教材及相关资料并将所学技能用到平时的学习中的学生更少。种种不良教学效果反映出大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理想,直接影响着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更好的培养出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中职生自身特点及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问题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学理念陈旧

  我国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公共课,所以在教学上并不注重,忽视了计算机与其他专业课的衔接,面对新课改的大力推广背景下,专业性的课程都相继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但是却忽视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教学设备不完善,计算机软件不更新,没有迎合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着《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教材脱离实际

  很多中职学校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材内容选择、知识编排、操作案例等方面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内容脱节,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学教材内容的陈旧性,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更是无法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未来学生求职就业中的重要性,所以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忽视,不能引起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习的重视度。

  (三)学生自律性较差

  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失利后,选择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类学生普遍素质较差,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导致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同时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备陈旧,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着中职生整体计算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教学方式单一化

  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旧沿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举措

  (一)加强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革的重视程度

  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未来中职生求职就业中的重要性,中职学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不要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公共课而忽视对其教学的改革,要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中职学校在计算机教学设备上要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投影仪或一些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其次,在教学理念上,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和鼓励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习兴趣,挖掘中职生发散思维能力,提供课堂实效;最后,在教学互动方面,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沟通,从互相探讨中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学习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更大求知欲。

  (二)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计算机日常操作的基本技能,也是未来从事各个岗位必不可少的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由于在各个工作岗位中的迫切需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贴近社会专业岗位的需求。计算机任课教师需要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例如该类学生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可以将会计专业的特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结合起来,利用excel表格制作软件进行有关会计方面的统计工作,可以大大的促进会计专业学生迅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能满足会计电算化人才岗位的需求,让中职生感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提升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三)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现今的教育教学已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了角色换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主角转换为教学配角,更好的辅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所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需要任课教师首先要了解中职生的特点,在教材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如任课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采用设问法教学,如何制作成绩表、如何制作贺卡等等,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使学生在平常的自学中能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采用理论和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更为直观便捷,同时还应该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一味的理论性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的,在设计和制定课堂任务时,应把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如任课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设置任务“做一份有关我爱校园为主题的PPT”,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实操演练,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幻灯片制作等。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并积极应用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选择符合中职生特点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同时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职学校的公共课,其应用范围可以涉略到各个行业,所以在教学改革中也要将其教学贴近中职生的专业课,更好的培养中职生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2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应用

  【摘要】探究式教学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利用探究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利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它的实践性,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时, 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特点,善于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探究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多年来,我尝试探究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

  1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课堂探究性学习应根据问题的需要,注意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考虑到问题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即学生想解决又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取得成果时要予以充分肯定或表扬,鼓励其继续深入探索。

  例如,图文混排一节教学,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重阳节快到了,对我们亲爱的父母,同学们想想我们该做些什么呀”?最后建议做一张电子贺卡,有电脑的发邮件回家,没电脑的教师帮学生打印,再寄给父母。同学们都感到这个创设有纪念意义,于是实验课上同学们用WORD的图文混排技术,结合自己的创意做一张或几张有新意的贺卡,如果你需要用到相关知识、图片技术,可以看书、网上查找、或自己设计。这一节课关于图文混排的教学,设计的问题是制作贺卡,实用、学生又感兴趣,而且有能力解决,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带着好奇心,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习、掌握了图文混排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带着问题学习,尤其是让学生解决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成倍的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操作技巧,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感到了快乐。制作卡片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多课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完成。

  2发挥实验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探究教学法提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靠死记硬背科学知识获得,而是在能动地探究活动过程中完成的。不轻视知识,但更关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思维方法、训练技能,培养探究精神。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方式,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才能真正地深入理解相关内容。

  例如:我在上windows操作的“文件和文件夹”一课时,在讲述了概念、用法之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以我们学校的'各个年级、专业和班级,建立一个名为“潍坊经济学校班级目录”文件夹,然后再将这些班级名称表示为子文件夹名,放置在上述文件夹下。并提出具体要求如下:年级、班级和专业名称要易于区别,要易于查找,可以看书、互相讨论,但要认真完成。学生表现得很积极,巡回指导中,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解答。然后我请部分同学展示作业,并负责解释,答疑。同学们争论得很热烈,最后我让同学们推荐出几个最理想,最实用的方法。

  解答一:用五个字符表示,前两个字符表示年级,第三、四个字符表示专业简称,最后一个字符表示班级号,如大一计算机信息管理1班为DYXG1,大二软件技术2班为DRRJ2。

  解答二:用三个字母表示,第一个字母表示年级,第二个字母表示专业,第三个字母表示班级号。如1J1表示大一计算机一班。

  最后,我对学生的解答进行四个方面的评析:解答方法;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不足之处。

  通过实验探索,从而使学生学会了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探究精神。

  3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并随时注意渗透探究教学思想,及时让学生探究与现实生活有关问题。计算机文化基础更具生活气息和现代气息,要使学生学会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社会价值。鼓励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要求学生调查课任教师目前办公软件特别是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现状,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了解财务报表、文档处理、数据管理等各种办公软件在实际使用中的问题或技巧,承担技术服务,拓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当学生切实感到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被充分激发,进而非常认真地完成这一探究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探究的真正价值,真正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4倡导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

  探究教学提倡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其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学的较好的和学的差一些的学生。这虽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如果能安排得当,反而可以将参差不齐的劣势变为优势。何不试一试让学得好的学生去教差一些的学生,实现互帮互学呢?上机课为这种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学习完图文混编的有关操作之后 ,需要做一个综合图文排版。布置任务时,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注意好差生搭配组合,各组选一名代表负责组织,协调,并要求每个组先进行讨论、分析再分工,先在课后独立完成自己的模块、然后再上机课时共同调试,在调试过程中讨论、修改,直至成功。教师可要求掌握较快的同学,帮助慢一些的同学。学生调试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与检查,适时给予帮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学得较好的同学在帮助同学时,知识得到了巩固,而同学之间的帮助让那些平日觉得自己不行的同学增强了信心,能力有了提高的同时也增进了友谊。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异更新,学会学习尤其重要,探究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探究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自主探索过程,它追求的不仅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真实情景中、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应用科学,逐渐养成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将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良好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学毅。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J]。福建电脑,20xx,(4)

  [2] 何小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跨世纪,20xx,(8)

  [3] 金晋。基于建构主义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研究与评估,20xx,(7)

  [4] 王司。基于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与管理,20xx,(1)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3

  目前,部分大专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课时比较少,甚至还被压缩,无法满足教学任务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对学生操作能力培养。考试模式跟不上形势变化,与课程目标脱节。师资队伍建设欠缺,观念陈旧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

  1.积极优化教学任务,科学合理分配课时

  由于大专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课时总量少、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因此任课教师应该科学优化教学任务,结合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对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做一些适当的取舍,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从计算机技术应用者的角度出发,减少甚至忽略一些比较抽象复杂且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概念,重点突出实践操作性强的部分内容,尽可能安排上机操作。

  2.加大上机课时比例,合理安排上机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客观上这就要求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上机课时的比例。让学生们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机实践来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同时这样也能加深学生对一些基础理论的理解。在上机课中,要安排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操作,并且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应该根据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操作练习题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可以简单地示范整个操作过程,也可以事先把整个操作过程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录制成视频文件并共享,以便他们在有问题的时候可以下载后进行自我学习指导。在学生自己操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解和回答个别学生的疑问外,还应当和辅导教师留意学生们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并在上机课快结束时或下次理论课中予以总结和讲评。

  3.开展层次化教学,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学习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这很难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接受情况。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别组成一些兴趣活动小组,比如计算机硬件的安装与维护小组,网页网站的制作与开发小组,数据库开发与设计小组等。授课教师还可以定期地给各小组学生予以指导,这样不但延伸了教学时间,同时也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效果。

  4.树立“双主”观念,整合教学方法

  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上机课中的指导作用。依据“双主”教学观念,积极调整教学模式,灵活地运用和有机地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层次式小组合作学习,基于任务驱动的目标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探索,主动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

  5.发挥领导作用,推进课程发展和师资建设

  分管大专院校教学的领导和计算机教学的领导,要加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指导和投资力度,鼓励相关任课教师在课外时间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目前大多数大专院校已基本实现校园网络化,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例如把教案、课件、教材、教学视频等教学材料放到网络上,并开设网上辅导等课外教学平台,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时间和空间,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6.改革考试模式,注重考核操作能力

  信息化程度高的那些大专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核方面,要开发或引进上机考试系统,完全取消笔试的考试形式。而对于那些信息化程度不高或教学设施无法满足上机考试的院校,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并尽可能采用机考形式或采用机考和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理论知识和操作部分分开进行考核,理论部分可以通过纸质试卷考核,而操作部分则采用机考的考核办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4

  第一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也在不断进行革新,项目化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其教学效率。先阐述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项目化教学的意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引言

  在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新课程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项目式教学方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在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项目式教学主要是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进行学习,通过让学生体验一定的工作状态和相应的氛围,并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得到相应的提升,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注重实践教学

  项目化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项目进行设计,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这就需要在师生共同合作下来完成。通过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不仅可以应用到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相应的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也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思维以及能力的提升。

  1.2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此外,在项目化教学中主要是以实践行动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提前了解到计算机专业本身的就业情况和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更明确的目的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丰富教学内容

  项目化教学本身是对较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项目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打破计算机当前学习的局限性,可以很好的拓展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技巧。此外,项目式教学模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更好的投入到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系统有待完善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中,学校在教学内容方面还不够完善,很多教学内容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计算课程相对比较枯燥,计算机教材一般是概念和公式,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也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从而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最终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计算机的信心。此外,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模式也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在一些学校甚至依然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专业性就比较强,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其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就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2.2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当前在学校发展中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有待完善,教师的教学也都是在公共环境中进行教学,学生人数比较多,这样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此外,计算机的硬件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教学效果。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就业压力,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3.1根据实际岗位情况选择项目教学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项目式教学首先要选择相应的内容,在项目式教学中应该包含课程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实际岗位中遇到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项目。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企业来寻找与计算机相关的项目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创新性,在讲解具体项目时要能够从学生的发展实际进行出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辅助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3.2制定科学的项目方案

  为了更好地进行项目化教学,需要根据项目内容制定相应的方案,并要提升教师的素质。项目化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其教学目标。项目方案是计算机项目的指导方针,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们的集体智慧,制定出科学的项目方案。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意识到自身角色,要保证学生在项目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教师要能够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遇到问题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3做好监控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要成立相应的开发小组,在小组中要能够体现出互补的原理。教师要能够平衡各个小组的能力,并选择相应的小组负责人,以便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此外,教师要能够做好监督工作,以便更好地保证教学项目的顺利完成。

  4结语

  项目化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学习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喜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探究[J].知音励志,20xx(12):153.

  [2]管莹.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xx(5):60.

  [3]卞玉静.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18):113-114+116.

  [4]马进毅,李新治.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24):254-255.

  第二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摘要: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并和其他的专业技术共同的进行融合渗透,社会逐步走向了信息化,电子商务、数字化图书馆、电子政务以及数字化校园等被广泛应用,国家也制定了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计算机成为思想政治、体育以及英语之后的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一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其起了启蒙、奠基的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条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促进其各方面素质水平的提高[1]。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通常情况下都是在第一线进行具体的工作,而社会上的许多行业和计算机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为必备。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普及,让每个人逐步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和简单维护,还让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和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分析出了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经过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过程,首先进行实践的是少数理工科专业,然而逐步在所有高校内的非计算机专业中都设立了有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发展[2]。计算机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计算机的专业教育,一种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让全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获得了知识、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熟悉掌握了计算机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计算机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以后工作中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技术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偏重应试教育

  现今,仍然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衡量采用的是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成绩以及通过率等。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关于等级考试合格率的方面的要求,只能对考试合格率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有的学生为了能够拿到证书,在考试技巧以及试题练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使得很多学生毕业之时还不知计算机如何运用,例如不懂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论文写作以及设计求职书等[3]。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内容设置方面知识性、理论性以及系统性较强,学生认知未能和行动进行有机统一,未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2、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

  计算机知识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性,从这一点来看,其他课程是无法进行比较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还具有实用性、基础性以及时代性等。计算机相关知识点以及新技术等更新速度很快,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计算机的更新而发生变化。然而许多高职院校所用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教师传授个学生的知识不是最新的知识,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也跟不上实际的发展需要。

  3、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分配不合理,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把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结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理论是基础,而实践则是一种手段,应用则是教学根本目的[4]。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时数较少,实践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现象。理论课的课时和实践课的课时未能平均分配,学生缺乏实践,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改革的有关措施

  1、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目的应明确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以及促进学生应用技能水平的提高,以此让学生符合社会需求[5]。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改革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并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例如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其使用计算机来职业办公的优良习惯,以此增强对计算机知识理解度,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2、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需创新

  计算机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英爱主义方法的改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指导,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将所学知识、技能在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时进行应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水平的提高,增强其可持续发展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可以进行情景式教学,把现实生活中情况类似或者一致的的情况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应提供相关线索,以此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探讨,加深记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较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增强其知识储备,并促进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质量、特色。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偏重应试教育,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分配不合理,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等问题,然而我们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革例如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等,以此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钱翠.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知与行[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xx,26(5):72-73.

  [2]刘任熊.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电脑,20xx,24(9):208-209.

  [3]王清政.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8):21-21.

  [4]吴洪艳.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山西青年(下半月),20xx,(2):130-131.

  [5]杨丽英.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98-99.

  第三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分析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深入进行,实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文章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管理机制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考试方式主要采用课程考核与计算机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并且随着信息量的快速增加,传统的计算机考证,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的工作需要,对学生以后工作的意义不大。就目前的全国计算机一级B证考试来说,题库更新速度较慢,很多考题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行全面的考核,影响到实际考核的效果,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真实的水平。另外,随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应用,在考核过程中,主要以客观题为主,无法真正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检验。在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运行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目标规划不合理,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在实际专业教学过程中,脱离实际职场的实际工作环境,不能实现行业之间的接轨,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就业。因此,为了满足实际需要,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探索

  为了满足实际教学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过程中,需要不断借鉴国外经验,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总结,建立完善指标评价体系,从而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核提供借鉴和帮助。下面就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进行探索。

  2.1借鉴国外考核模式

  在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国外积累了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德国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双元制的考教分离的制度,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职业教育考试主要由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承担,考试方法主要采用口试、笔试以及上机操作。在考试完成以后,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结果。澳大利亚主要采用TAFE考试的方式,丰富了考试的多样性。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组合进行考试,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试结果主要分为达到、部分达到以及未达到3个等级。英国主要采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核,主要收集、判断证据,学生是否符合职业能力标准。而美国主要采用校本考试的方式,主要利用考试的引导、激励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以形成性考试为主,总结性考试为辅,学生的作业、设计以及论文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总的来说,就目前而言,国外考试评价方式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在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2基于文件夹评价过程的考核方案

  为了满足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整理,建立学生个人的文件夹,然后上传到FTP站点,然后制作成小组网上学习主页,从而为合理评价学生提供重要的依据。采用这种评价模式,增强了教师评价的动态性和随机性。教师也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成长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第一,教师要把学生的行为素养纳入到考核过程中,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扩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范围的,重视学生行为素养。在计算机应用课程基础中,行为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出勤率、周围环境卫生保持,在下课以后计算机桌椅摆放,问题回答效果,能否与其他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能够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作品进行积极的修改。

  第二,明确评价文件夹的内容和形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评价的内容,选择严格的标准,结合课程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计算机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前提下,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电子文件夹评价方式,从而丰富评价手段,实现对学生客观合理的评价。

  第三,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考核。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文件考核过程,重点做好文件评价,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教师要结合学生综合能力,建立完善文件夹结构,有效丰富和管理学生的文件夹信息,保证学生基本信息安全。

  第四,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在进行文件夹考核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加便利地进入到计算机网络中,教师利用FTP和电子邮件,也可利用“大学城空间”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现在新媒体,建立独立的教学集成系统和数字化大学城教学系统,不断扩大课堂教学范围,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成果,促进评价考核顺利进行。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完善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评价考核标准,注意评价的效率、评价的反馈情况,重视评价的多元化,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下面就针对在完善考核机制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论述。

  3.1注意评价的实施效率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提升评价的效率。在采用文件夹评价考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并且信息形式多样,对教师批改方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批改方式,不仅正确率无法保证,而且评价效率十分低下。因此,为了提升课程评价考核的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小组人数不能超过6个,这样教师直接对小组进行评价,从而提升评价考核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际合作能力,满足实际考核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

  3.2保证评价反馈及时

  在实际评价考核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点滴进步,对学生的评价,作出及时的反馈。教师要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评价的目的性,从而为实际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评价考核的过程性需要教师广泛的搜集相关的学生数据和资料,完善相应的考核标准,然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和判断,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计算机引用基础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3.3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为了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评价方式,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以及企业评价和网络评价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明确评价对象的主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过程中,需要教师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本文在结合外国教学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针对文件夹过程考核展开论述,但是在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境,重视考核的细节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机制评价新模式,从而推动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燕敏,杜开峰.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29):167-169.

  [2]杨旭.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xx(Z2):1-3.

  [3]高鑫.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xx(11):56-58.

  第四篇:民办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就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水平现状和学校教学资源的现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对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民办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1学生计算机水平现状

  首先,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较差,只注重上机操作能力。其次,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很少有同学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课余时间都虚度在网络游上;最后,学生学习心态严重失衡,自控能力差,课堂上眼高手低,根本未用心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导致计算机等级考试过关率不高。

  2学校教学资源的现状

  国家和财政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较少,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主要是自给自足,难以投入更多资金到教育中,导致教学硬件更新不及时,教学设施落后更新慢,难以适应教学需求。特别是机房建设,很难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需求。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为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常用软件,了解简单网络技术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相关等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要达到一定等级或取得相关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学校教学资源的现状,现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如下:

  3.1理论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

  在计算机一级B的考试当中理论知识占50%,大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穿插演示法、查询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内容时,可使用查询法或引导文法等;在讲解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章节时,可使用演示法、指导法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后布置计算机理论的习题为作业,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关率。

  3.2与专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不同于其他文化基础课,它的应用在社会具有普遍性和必须性,同时又由于社会各行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有所不同,它又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在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以及在顶岗实习的作用,使公共基础课最大限度地服务学生所学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确定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最终让学生学到他们感兴趣并用得上的最实用的操作技能。

  3.3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增加实践技能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工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了解当前的就业前景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侧重点,从实际工作的要求出发,设计贴近工作实际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得心应手,使计算机成为很好工具,让学生的工作完成的更出色。

  3.4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大部分学校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考核都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平时和期中成绩所占比重较大,导致很多学生对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重视程度不够。这时,可以选择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双向综合对学生的期末进行评价和考核,让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同时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理论和操作水平也达到一定的要求,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4总结

  计算机是应用基础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同时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不断学习,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单位的需求对课程进行综合定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石荣荣.以学生为本,推进高职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36):219

  [2]覃耀乐.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J].中国信息化,20xx(5)

  [3]尚利云.浅谈高职教学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J].群文天下,20xx(4)

  第五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身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社会与家长的普遍关注。由于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成熟,开始逐渐应用到社会中的各个角落,是群众生活中的必要部分。与之而来给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指明了更新一层的要求,该专业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随机应变能力,从而实现该专业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内容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目共睹,教育程度逐渐上升,迅速实现大众化。社会也给各大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专业化高质量人才,是当今各个院院校建校的主要目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只有具有优秀且数量充足的专业人才,才能迅速开阔市场,不被淘汰。因此,可以说市场的竞争就是专业人才的竞争。伴随国家科技与信息技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与计算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计算机的应用更加普遍,越来越频繁,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实现革新,培育出符合国家要求,满足国家进步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现教学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该专业教学计划简单,缺少必要的灵活性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时期较早,制定的计划较早,经过这么长时间以后,仍然做出没有详细的变更,也没有及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更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制定具有特性的教学方针。所以如今高职院校培育出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程度良莠不齐,有些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有些学生却根本没有掌握计算机,有些学生对计算机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不喜欢计算机,甚至对计算机产生了厌倦心态。造成该专业的教学效果不好,办学质量低下,学生的习得成果也不高。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必须做出适当的改变与更新,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该专业教学内容落后

  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十分迅猛,相关技术与知识的更新也变化的十分快,可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依然采用过去的教学内容,尚未及时更新新知识,导致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难以获取计算机的最新内容,整天学习老旧的计算机知识会让他们产生厌倦的想法,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下降,最终很难培育出满足社会要求的有用人才。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精确定位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老师应该摒弃原先守旧的教学观念,从重视理论知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学生的技术能力,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学会实际操作手段,从而摆脱书呆子的困境。老师可以定期安排打字比赛、装机比赛、制作网页比赛等等,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其次,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知识实施教学。计算机教室一定要秉承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

  (二)结合学生自身的特征,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

  目前,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教学课程的改革,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上应该及时更新,跟上时代的变迁,加入新兴产业知识,用最新潮的高新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不断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显著提高,变化也日新月异,尤其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一定要尽快实施改革。详细来说,首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应该引进各种最新经典案例,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督促学生完成学业,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例如通过示范教学让学生可以掌握各种计算机编程软件,能够独立编写代码。另外,教师应该充分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技术,尽量让原先无趣的教学课堂迸发出生动活泼的感染力,让学生领悟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魅力。比如在进行上机操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仍然进行口头上的讲解,不进行上机演示,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容,学习效果也不高。如果教师愿意通过专业教学软件将所有的教学文件传输到学生的计算机中,并进行实际上机操作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课堂内容。最后,教师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授课时应该使用合作小学教学模式,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性格特征,将学生分组,然后给每一个小组下达任务,最后让小组之间进行学习探讨与训练,这样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意识,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蒋腾旭,查玉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xx(12).

  [2]戴立玲,卢章平.工程图学与基本CAD应用技术融入式教学体系的研究探讨[J].工程图学学报,20xx(06).

  [3]何乃味.关于高职院校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xx(43).

  [4]尹刚.知识的提升,技能的飞跃,心灵的启迪——四川省仁寿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带头人邓世凯“国培”记[J].中国培训,20xx(07).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5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其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学习,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适应互联网+云计算高速发展的社会,适用于能力本位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第一年就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系统地教学,充分实现计算机应用服务专业发展的目标。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教的方面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是在机房讲授,一般是边讲边练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较为宽泛,大多采用案例实现office办公软件的实践教学。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采用统一教学大纲,相同的教程,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授课模式,相同的试卷统一考试,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通用技能,忽略了计算机服务于专业的教学理念,无法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教学内容选取不恰当。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多采取项目教学案例,以任务为驱动,完成实践内容的教学,但所选取项目多以验证性为主,经常缺乏职业背景,因此学生学习完成后仅是可以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无法与专业应用相联系,影响了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些专业中影响尤为明显,例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此后的学期学习《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课程,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尤其在Excel电子表格教学方面的要求大幅度提高。

  其次,从学的方面讲,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地域的不同,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也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中学授课的程度也不同。现在高职学生有的来自于普通高中,有的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有文科类也有理科类专业,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参差不齐,而有些地区的普高生甚至是计算机基础知识“0基础”。然而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一般以大多数学生的进度为标准,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而基础差些的“吃不了”。此外,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的心理,没有从根本认识到21世纪的职业人,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已经成为职业生存的基本工具。

  2 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教学中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对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实施以专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教学和考试内容要求不同,重点需要注意其专业需求。“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

  在每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及时与各个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有效完成专业对接。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相对应,使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计划时,请各位专业教师一起参加制定,根据专业需要提出对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深度所应该达到的要求,然后对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做出调整和修订,以创建不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模块”,另一部分是按不同专业要求制定的“专业应用模块”。

  ①在“基础知识模块”设计方面,要求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如计算机基础常识、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计算机病毒防护和安全等基础理论;实践内容还是以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办公能力。

  ②在“专业应用模块”设计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择与其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在实现这一目标中,需要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和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围绕着以专业为导向,重新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形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整合和重组其相关课程。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现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精心设计案例,适应专业特点。通常,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进行反复斟酌和思考,同时要注重本专业的需求,注意案例中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如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工资表”等案例,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了解了财务相关报表的制作,从一入学就意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是为了解决以后专业课学习的问题,是服务专业的必备工具。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软件”时,设计案例主要围绕的是财务相关的公式和函数,多使用数据分析和视图等工具,提高学生在“Excel电子表格”方面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讲授“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领导介绍财务状况等。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方式不仅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的设置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实现,在设计项目时,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的实际应用,不要为了设计项目而设计,而是要真实贴近工作岗位。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充分使用微课慕课等形式拓展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学校的相关站点提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件、习题、视频等资料,方便学生获取。目前微课形式在各个高职院校普遍开展实施,通过十几分钟简单而精炼的视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到一些基础而常用的技能,充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了学生课堂外的动手实践内容。

  3 结论

  根据多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专业为导向”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更有目标地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6

  摘要: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时代里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得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在注重实践应用能力与操作技能的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适时引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水平。CDIO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CDIO理念;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

  引言

  CDIO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一体化与参与性,让学生既能学到相互支持的学科知识,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是符合教育体制改革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职业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下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变,但从整体上来看成效并不乐观,需要积极引入CDIO教学理念,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CDIO教学模式,之后就CDIO教学理念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和借鉴。

  1CDIO教育模式的简要介绍

  1.1CDIO的基本内涵

  CDIO教学理念融合了构思、设计、实现与运作4个关键要素,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学习。CDIO教育理念具有体现关联性、强调实践性、以项目为依托、强调主动性、注重整体性、评价多样化的特点。

  1.2CDIO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

  CDIO主要有一个愿景、一个大纲、十二条标准三个核心内容,其中“一个愿景”指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建立在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一个大纲”涵盖四个层级的内容,第一层级直接反映了教学总目标,具体来说包括四个要求:①学生应具备全面的个人与职业能力与素养,实践能力是其核心内容;②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发具有附加价值的产品或工程系统;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以便在现代团队环境中更好地开展工作;④模拟真实的社会与企业环境,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达到创建并运行产品、过程及系统的目标;“十二条标准”包括背景环境标准、学习效果标准、一体化教学计划标准、工程导论标准、设计实践的经验标准、综合性学习经验标准、教师CDIO技能标准、学习考核标准及专业评估标准等内容[1]。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CDIO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

  2.1教学活动组织模式

  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遵循“做中学”的指导理念,学生是基于项目进行学习的,在具体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掌握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操作与应用能力的目标。因此,要着眼于学生设计,实现经验的获取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在此过程中必须包括初级与高级两方面的多种设计-实现经验,提高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CDIO教学理念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将学习的具体知识融入到需要完成的项目中,并最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活动组织模式,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2.1.1学习活动组织模式的架构建议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并实施分单元教学,其各知识单元的教学流程见图1。另外,课外学习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对单元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资料查询等,将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盲点标记出来,再通过咨询老师得到解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为下一学习模块制定提纲、布置内容、提供资料,并且提出一些关键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通过自主查询相关资料与知识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知识讲解环节要先用自己的方式总结汇报学习成果;之后由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时存在的盲点及有误解的地方;一级项目环节是基础性实训项目,属于个人作业的完整项目,需要完成教材上的实训内容及相关作业,知识前后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体验知识的关联性并独立完成来达到掌握具体的知识目标;二级项目采取小组合作形式,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或专业相关,以此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汇报环节主要是学生或小组对学习进展和成果进行总结汇报,通过组织语言和学习内容,达到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汇报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实际的运用情况,反馈教学,为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提供依据[2]。2.1.2课时分配的架构该部分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安排三个教学周为一个学习任务周期,整个学习过程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参与,缩短教师的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针对模块化内容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汇报课外学习情况,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选择的内容讲授和答疑,通过此教学模式和课时分配来督促所有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以严格的要求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获[3]。

  2.2教学评价方式

  CDIO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是能力本位,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了客观衡量其能力,必须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建议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配合相应的学习成果的考核。例如,采用口试或笔试的形式考核学科知识学习效果;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意向等;采用观察记录的方式来考核设计-实现相关的能力。因此,建议考核《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过程考核,全方位评价”的方式。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通过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小组项目。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掌握;小组互评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自评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以加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评价内容多样化,为了全面考核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提高的情况,应从多维度、全方位角度入手,包括知识获得以及实践技能、交流能力及情感态度的变化[4]。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基础性课程,在新的教育体制要求下,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引入CDIO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计算机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以高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郁林.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xx,28:17-20.

  [2]王云泽,李银英.CDIO理念在艺术类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xx,22:237.

  [3]樊华.CDIO理念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34:8208-8209.

  [4]黄玉兰.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20xx,02:178-180.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7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作用及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

  1.引言

  信息技术是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相关技术总称。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因为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扩大视野。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元素合理地注入到教学方式中,基于网络交互平台,创设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等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跟其他科目相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有着更大的优势,我们可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信息技术手段适当地运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2.1学生基础不一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一学年里,对象是刚进校的新生。由于一年级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地方,且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正因为生源地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和教育的不平衡,学生在中学阶段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明显不一,如城里学生很早就接触和使用了计算机,他们的基础较好,而在农村的一些学生很少或者几乎从没接触过计算机,到了中职学校后才开始接触和使用,他们的基础很差或者毫无基础。加上城里来的学生虽然能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但他们还是很少用来学习,大部分只是上网、看电影或者玩游戏之类,对学习不够主动,兴趣似乎也不高。基础不好的学生呢,虽然最开始比较有兴趣,也在认真学习,但由于学习难度还是稍大,不能及时消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地他们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挫败感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此时想要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

  2.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通过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手段,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们通常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确,这种教学方式也很不错,尽管优点很明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1)教师为了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会花大量时间,如查找素材,设计版式等,而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探索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些本末倒置。

  (2)有时多媒体教学过于形式化,课堂上就是播放教学课件,只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移到了电脑上,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容易让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授课内容会明显增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必会加快教学进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和消化那么多的知识有些困难。

  2.3考核和评价方式传统单一

  考核和评价的方式比较传统单一,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出的题目,再提交给老师进行检查评分就可以了。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考核方式的模式,模式固定、命题无新意、考核标准单一,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时,他们就会有些束手无策,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毫无益处的。

  3.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1创新教学设计

  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任课教师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如教学内容,任务目标,效果验收与评价方式等。每堂课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任务,如看书自学、利用网络在电脑或手机上查阅资料或分小组进行讨论等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这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发挥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方面都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有了这些,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气氛不会再那么沉闷,会活跃起来。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邮件合并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邮件合并的含义、作用和使用范围,最后让学生掌握邮件合并的基本方法及步骤并灵活运用。在进行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如模拟情境、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在QQ群里或大学城空间等发布任务,模拟相关的情境,如发布毕业证书模板图片和毕业生信息数据,要学生讨论如何制作毕业证书?然后让学生看书或上网查找邮件合并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最后制作微课视频并上传至QQ、微信群或世界大学城空间让学生观看、学习,还可以在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如自学成果展示,学习交流等。课中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再次提问并进行点评,强调知识点,布置课堂任务。课后进行拓展学习,邮件合并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应用,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小组间互相出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挑战赛,看每个组是否能又快有好的.完成任务。课后制作以小组为单位把完成后的作品上传至QQ群文件或大学城空间中,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按等级计分。测试内容和形式可以是:(1)根据课前任务,随机提问学生。(2)参与讨论和回复,参与者计分。(3)课堂和课后竞赛,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计分并将完成任务优胜者名单公布于QQ群或大学城空间,同时展示优秀作品。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后,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也把信息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毫无兴趣,也很难主动探究学习。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创设一些跟工作、生活相关的项目、案例等教学情境,模拟工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组实践共同完成任务,学生会在模拟的情境中得到学习与锻炼,提高知识和完成项目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优化了学习目标,还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能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团结协作。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了锻炼。

  3.3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目标,那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是指从项目发布、任务分发、作业布置到学生作业、作品提交都是在机器上完成。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还提高了评估的实时性,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或世界大学城空间等现代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多样化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4.结语

  可见,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信息技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可以合理、有效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广泛的应用。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实践性强、操作灵活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要点,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在课前就完成知识要点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包括交流协作、答疑解惑、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在信息化环境中,翻转课堂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教师制作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完成课程开发。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协作探究,答疑解惑、个性化辅导。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

  (一)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进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难易度的理解选择性地反复学习,并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检测练习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前,教师必须根据本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提前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以方便学生对内容充分地了解,如教学课件、重难点知识的教学视频、检验学生课前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练习、其他网络资源等等。同时,当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教师也应及时对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因此,这也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将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素养更好地融合,才能把课程的重难点等信息元素融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之中,并设计出相应的检测练习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教学时间的调整

  在课堂上,教师的令人昏昏欲睡的“填鸭式”讲授时间大幅减少,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合作学习,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教师所需讲授的知识点已在课前通过视频等方式播放给学生,课上教师需要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学习心得演讲、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化学习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旁观者”,从侧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是“95 后”的初中应届毕业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往往都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从其身心发展规律来看,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自卑心理普遍存在,多数学生经历过初中的学习后,不愿意过多地表现自己;第二,基础知识的储备良莠不齐,对学习缺少兴趣,缺乏能动性;第三,学习和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第四,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想法多,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第五,大多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和手机,更容易接受线上学习的方式。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必须更好地对课程进行改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换代较快,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快的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第三,计算机专业教师由于其在专业上的原因,接触计算机较早,教师也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第四,较多的专业课教师在资源获取及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将其应用在网络上;第五,计算机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线上学习能力,这也为指导学生线上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课程。学生在读中职学校之前的小学和初中,普遍已经学习过类似的课程。此外,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因此在课程开课伊始,学生就会因为知识点的重复学习而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相对不够理想。虽然这门课的教学过程普遍都是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教室来进行,但仍然遵照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学习,很少会主动提出问题,甚至是主动学习,总是等待教师来进行讲解。长此以往,课程就会因为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地开展。

  四、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本次课程的实施是在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xx年度课题“中职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指导下来实行的,在课题负责人邱文棣教师的带领下,其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主要是调查厦门市各所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了解和使用情况,并在分析整理后,形成调查报告。在这一阶段,我们分别制定了教师版和学生版的调查报告,对我校内部和厦门市其他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根据调查问卷的设置目的和被调查人员的反馈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我们共发出约500 份的调查试卷,回收458 份。通过数据整理发现,总共有75.8%的学生期待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而近20%的人持观望的态度,只有不到5%的学生愿意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55%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愿意主动制作翻转课堂的相关资料,有29%的教师愿意在其他人的带动下制作相关资料,也有16%的教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翻转课堂相关资料的制作工作。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组织课题组相关教师对翻转课堂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和视频加以制作和整理,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将通过相关科室和教研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确定并统一每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由每人负责一个或几个章节的精细备课及相关教学材料和资源的准备,通过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对资源进行整合,并最终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做到同授一门课,同用一套教学视频和资源。

  第三阶段:比较阶段。主要是通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以及对这一教学实例的总结,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这一阶段,课题组选取学校20xx城轨(1)班、20xx 城轨(2)班和20xx 自动化三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为保证实验样本的统一性,课题组采用同一班级同一课程不同章节采用不同授课方式的模式来进行对比,在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授课的章节利用教学平台上的集体备课资源进行授课。在课堂上,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学习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配合相应的问卷来掌握的,并努力做到由学生对自己以及别人的作品加以点评,从而掌握知识并获得提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的章节,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练习为辅助手段,讲练结合,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不同数据的综合对比,从而获得实验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通过翻转课堂授课的Word 和Excel 应用的章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明显较高,活学活用的能力也比较好;而通过传统授课模式讲授的相对比较简单的Windows 操作章节由于学生本来的计算机基础较好,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较高;但通过传统模式授课的PPT 应用的章节,学生明显对软件的应用水平不够,无法做到活学活用。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的完全不适应,到适应,再到“如鱼得水”,课堂的活跃程度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也明显增多,学生的自信心变得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不断增大,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如何精准而又有趣地录制好重难点的视频讲解,如何设定与视频相对应的习题,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都需要授课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总而言之,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9

  [摘要]当前高职学校普遍实施了教育课程改革,其中计算机课程也随着在授课理念、授课方式和授课手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计算机课程基础来进行相应的教学,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同时要变革对学生的考查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计算机应用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构建高职学生知识体系,完善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我国高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课程体系已经由于教学理念的变革而相应发生了变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无论从思想和手段上都需要跟随教学改革的潮流。其中该课程最根本的变革需要以学生计算机能力提高为发力点,提高该门课程的实用性。

  一、加强和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已经内化为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是该类院校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密切关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发展动态和改革趋势。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够完善他们的能力体系,是今后踏入社会找到满意工作的垫脚石,在很大程度上工作单位都是选择那些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来为其工作。对于社会来说,当前网络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需要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计算机人才来推动计算机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并改革该门课程,是完善计算机应用体系,转变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助力。

  二、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问题分析

  (一)计算机课程没有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在当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高职学校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放在了计算机理论教学层面,看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的多少,而对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另外,在多数高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版本中,理论性的知识点占据了绝大篇幅,而且所学的面很广,导致学生不能深入地对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点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学校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往往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很多教师只能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往往造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节,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进度。

  (二)计算机教学实践较为落后。自我国计算机课程开设以来,该课程都处于不断的变化更新当中,教学实践也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大多数高职学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方便授课,往往不会主动地更新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刻意地忽视需要实践的'计算机应用操作。就计算机课程的性质来看,该课程由于经常需要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而具有明显地实践性,而学校的计算机设施的好坏和新旧程度以及实践课程的设置都会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在这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及时地更新教学设施,而且教材版本更新缓慢,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遇到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不符的情况,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计算机应用的的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目标和教学能力没有匹配。很多高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授课时忽视了内容和实践的结合,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理念没有转变过来的缘故。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职学校往往没有科学地定位该校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或者对该课程产生了过高的预计,导致实践结果和目标往往相差甚巨,或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估计不足,投入的资源力度不够,导致教学结果不能尽如人意。归根结底,这都是高职学校没有科学地定位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位置,导致目标和结果差距较大。

  (四)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差。这一方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出现了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实施了单独性的招生政策,这就容易出现生源质量的问题。许多院校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扩大招生范围,增加招生名额,这就难以把控学生的基本素质。其次是由于地域性的差异导致那些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只能从形式上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学手段和设施都非常的落后。这样学生对该门课程往往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再次是很多高职学校的教师在授课方式方法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忽视了实际动手操作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很多教师对于实践环节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没有注重整体性操作程序对培养学生操作思维的作用,导致学生往往对实践课程一知半解,从而主动学习性较差。

  三、革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措施

  (一)转变理念,精确市场定位,将教学和市场相结合。高职学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技术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需要。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将重点放在“学”上,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利益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其次学校要找准本校自身的定位,通过深入了解本校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来精确市场对口,发挥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规模优势,实现计算机人才的定向输出。再次,学校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通过模拟岗位工作实践或者实地进行岗前培训的方式来强化技能,提升素质。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在日后的岗位上能够得心应手。

  (二)创新教学方式,因生制宜。任何教育对象都不具有统一性,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的调整。高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中要因生制宜,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有些学生喜欢跟随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模范作用来带领学生观摩和领悟信息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有些学生喜欢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此时教师可以开放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轻松的自学环境,让学生能够自主利用教学资源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另外,学校可以利用教学辅助系统来方便学生自主检测学习进度,这样既能够提升学习的效率,还能够有效增强计算机应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创新教材内容,使其符合日益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来讲,该课程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很多应用型知识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就会过时并淘汰,因此高职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合理的编制教材内容,突出教材的应用性。首先学校要有效了解最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动态,成立专门化的教材编制小组,对教材的更新进行充分深入的探讨,确保教材的编写符合本校计算机教学实际。其次,计算机应用课程需要教材中有大量应用型的案例供教学使用,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制时需要合理的安排理论知识点和案例的篇幅,确保二者秩序井然,相得益彰,避免知识点的构架杂乱无章。再次,教材编写小组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岗位实际来选择案例,通过实地搜集资料的方式来提升案例教学的对口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创新考核方式,实行多种手段的考查。高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具有其特殊性,因为该课程应用型和实践性较强,不能采取普通的考核手段。在此,高职学校要利用多种考查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首先,在计算机应用考核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实际操作评价,将重点放在学生日常的应用性项目的考核中。同时要保证这种考核方式始终贯穿在整个学期当中。另外,学校要制定训练化的实践项目,针对此进行专门的项目考核,这样可以更加科学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取得的成就来酌情调整考查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在日后的岗位工作中能够增加更多的筹码。

  四、总结

  本文首先说明了加强和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然后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革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措施。当前随着我国高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课程体系已经由于教学理念的变革而相应发生了变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无论从思想和手段上都需要跟随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当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高职学校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放在了计算机理论教学层面,看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的多少,而对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利益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瑞林.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xx(6).

  [2]赵欣.浅谈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新课程(中旬),20xx(5).

  [3]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xx(8).

  [4]陈进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xx(2).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0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文化水平的公共课程。该文通过分析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改革高职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关键词: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改革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的一种方式。高职学院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后,大部分更是需要与计算机接触的,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是对教学教育活动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的。但是,就目前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展并不是特别理想。不管是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基础来看,都不能够有效的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然,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缺陷,需要我们去改进。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1 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学院只注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虽然选用的教材与课程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解释很全面,但是大多数的知识点都是通过本科专业教材的压缩而来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时,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知识都只了解一些,却又不是很精通,学而不精、学而不深。不能够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无法体现高职院校学生服务社会同时实践能力强的特色。有时课程的压缩过于片面,导致学生不能够明确的明白教材所要表达的意义。

  1.2 知识更新与实际存在一定的矛盾

  时代在发展,信息技术也随着飞速的更新。计算机也从专家专有变为平民化,几乎每户人家都至少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技术更是日益在变化。和一些传统的公共课程相比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很多,知识的更新更是一天一个样。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要适时而变,及时的更新与调整。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都是本院校教师自己编制的教材。编制教材的教师在编制教材时通常以以往的版本作为参考,即使改版了,在内容上却没有很大的变化,教材内的知识点并没能适时更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再加上高职院校在选定教材时需要长时间的商讨,这之间需要大概一年到两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计算机技术已经更新到了新的一步,高职院校所选的部分教材已经落后于当下的计算机技术。导致学生不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

  1.3 教学与实际情况相脱轨

  计算机是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于实践性的.要求更是高,如果仅仅是依靠教材以及教师单方面在课堂上的教学以及理论的傳授是不够的。应该加强学生在机房的操作。可是由于高职院校在修建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导致后期院校的机房使用紧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不能够同比例开展,更不要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面以实践课程开展。这样就让学生只能停留在片面的了解计算机技术以及理论上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对于实践操作能力就会很薄弱,在需要独自面对一个项目或者大的案例时,大部分的同学由于缺少实践操作只能束手就擒。

  社会上对于招聘新入职的大学生,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如果院校不能够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学生在应聘时就会失去一大优势,传统的理论教学很难再满足社会的需求了。

  1.4 学生的总体素质良莠不齐

  近几年来,国家对高校以及高职院校的生源统一实行扩展,导致生源地从本省扩展大多个省。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会单独招生,这就导致入校的学生的素质大幅度下滑。尤其是高职院校单招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各个偏远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受经济以及环境的影响,学生在高中时并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些高中学校虽然设有计算机课程,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计算机课程形同虚设,这就导致学生入学后掌握计算机的水平良莠不齐。

  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良莠不齐,教师为了照顾学生,同时也为了能够调动课程气氛,只能够从最基础的教起。而很多学生没能够及时地意识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计算机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感兴趣老师的课程,掌握较慢的学生不能够跟上老师的进度,造成整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设备不够齐全,没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能够适时的解决,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负面情绪长期的堆积,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让他们熟悉计算机软件系统以及硬件系统并区分它们,同时能够熟练地掌握与操作办公室软件,例如“Word”、“Excel”、“PPT”的排版与处理,了解网络安全的常识知识,能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维护与管理能力,对于电脑的基本防护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应能力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反思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1)如何选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2)院校与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3)实践教学如何去实体化。

  通过以上几点,本文给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改进以及思考。

  2.1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想要培养学生的实操性,以及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必须要先从教学理念上改进,要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课本、教师为主”的理念转换为强化学生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要以职业岗位的要求去要求、培养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力。新的教学理念一定要从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去创新,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通过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提升以职业化岗位办公为目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2 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突破传统教学,突出学生是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上可以试着多运用一些时间较近发生的案例,例如苹果手机的技术以及各大计算机应用的行业的发展和前景。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用案例为学生剖析能够让学生很全面地了解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很好的调动课堂的气氛。

  2.3 教材的更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十分的大,同时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是极其的快,教材选择既要符合高职院校的需求,更要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要强调教材的实用性与适用性。那么如何去选择教材。首先院校要选择比较先进的软件以及新的技术知识,并做好随时更新知识来满足社会发展变化。在教材的排版上要从学生的认知上下手,打破传统的排版。在案例选择上要选择适合的,不能够过为宏观,这样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当然更要注意编写的趣味性,这样能够吸引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对于教程中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求精神。

  2.4 更新考核方式

  为了能够确保有一个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必须要设置一个合适的考核方式。好的考核也是检验教学成果最有效的手段。考核方式必须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特性来设立。可以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礎的特性设立平时成绩以及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打分机制,在期末成绩中通过理论评分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评分,来代替以往单纯的笔试考核。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只是单一的用计算机题型训练学生,学生不能够学到实操性强的技术。当然,这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技术能力。

  学生在完成了相应的考核之后,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他们去学习、参加多种与计算机有关的培训以及竞赛,通过学习获得职业认证证书,以此提高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的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搜索、分析数据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有加强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意识,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独立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工作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培养出一代应用型与职业化的人才就是计算机老师的使命。所以,计算机教师更应该深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研究中,提高教学的质量,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若辉. 基于专业协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套餐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xx(19).

  [2] 黄翔, 张媛媛. 浅析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J]. 新课程:下, 20xx(9).

  [3] 陈浩.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xx(25).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1

  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提出了面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思路,并对该课程体系下的教学内容做了简单描述。希望以此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为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计算思维;与专业结合

  1概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除计算机专业外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不再是只学会办公软件的使用就可以,而应学会更多的计算使用技能。目前大多教学改革都在原有的以office为主的课程体系下一种调整,难以解决现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建立一种面向学生所学专业,有益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计算机教育。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各学科研究和创新。面对现在大数据的形势,传统的实验手段比如观察预测和人工处理数据等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能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处理效率和准确率都会大大提高。要想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需要从大学开始培养计算思维。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

  1)学生已经储备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加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相关内容虽浅显但也都已经涉及。大学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看似在重复,课程内容受质疑,学生热情不高,教学效果欠佳。2)教材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教材内容需紧跟技术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较好得到应用。事实上,计算机教材中许多内容的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可能已经是过时的知识。3)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独立思考意识不强。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首先应该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注重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就更困难了。4)课程设置没有专业区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内容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没有强调专业区分。然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一样,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程度和要求会不同,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的问题能力培养。现在计算机通识教育占90%,仅10%是和专业挂钩且是教师主动发挥的。虽然有丰富的案例供大家选择参考,但专业区分度并不大。5)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不了解。需要调研、思考、研究,并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专业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情况及用计算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逐步实现计算机作为工具服务于专业学习的教学理念。

  3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思路

  当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注重的是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软件的应用技能,不能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目标是计算思维,将来思维融合,就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面向专业的融入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课程内容面向学生所学专业。目前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会了许多计算机使用基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学到的知识在后续课程用不到,在专业中急需的技能却没有见到”。针对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不仅需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要包含学生所学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在技能上,不仅传授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还要传授专业要求的相关计算机复杂技能。使学生确实感到计算机基础课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所学的技能不再是中学所学技能的简单重复,而是提高的是专业所必需的。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2)提供多种学习模块。强调学生主体性,实现因材施教。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提供多种可供选择计算机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专业要求,选择相关工具进行教学。3)强调计算思维。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问题式,案例,任务或项目引领学生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建立起计算机的思维方式。4)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深入学生所在专业,了解其他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情况。

  4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

  广泛调研征求学生意见,和各专业教师相互交流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们一起研究做出一套包括三方面内容的方案。1)首先经过一番适选择和组织设计出围绕计算思维培养的核心内容。比如,算法与系统——迭代循环问题求解思维;计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维——大数据思维。具体内容可用两种方式组织:①专题性。比较典型的计算思维,例如“函数和过程”、“迭代和递归”、“并行与分布”等适合于以专题形式来组织。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构建自己的计算思维。②系统性。以系统化的方式构建计算思维。首先讲解计算系统的基本思维,接着讲解问题求解的过程,一步一步讲解典型的计算思维,例如典型的算法、数据抽象与分析、网络化等。2)针对学生专业的差异性以及学生需求的不同,采用有区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办公软件内容中,按照各专业收集汇总后的问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比如化学专业中分子式的编排,数学专业中复杂公式处理,艺术专业注重多媒体应用,会计专业注重复杂数据分类汇总,地理专业中平面图绘制等等。对同一教学内容,也应该以专业进行分别,各有重点。比如,中文类文科专业,对文字处理软件的讲述,应注重分节、分页、批注、目录等;理科专业,对电子表格的讲述,注重合并、统计、公式的运用;电子商务类专业,注重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此我们做了大量问卷,征求学生的意见。并做了和专业相结合的案例若干。现在有12专业区分,不同专业案例240个。3)增加了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比如网页制作,Flash,PhotoShop,思维导图,为知笔记,高级检索,多媒体处理,网络应用,作谱软件等等。

  5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独立的课程内容外,还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跨学科不同思维方式的交融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革命性的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量大、面广可以使各专业学生广泛接受计算机思维方法训练。对普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备交叉的知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安排等可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以上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些探讨和理解,更需要各位教师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做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为培养综合性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xx(2):56-60.

  [2]冯博琴,张龙.迈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高度[J].中国大学教学,20xx(4):8-11.

  [3]樊明智.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xx(1):140-141.

  [4]袁驷.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xx(1):41-43.

  [5]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xx(9):5-9.

  [6]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xx(1):7-10.

  [7]张敏霞.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探索和改革思考[J].计算机教育,20xx(2):22-25.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2

  摘要:中职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室设备维护困难,易忽视实践教学等。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发现,项目教学具有化解这些困境的功效。同时,还对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设计,以便于经验推广。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教学;实验室

  1项目教学概述

  项目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全部交给交学生,其中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和项目的实施等过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刻把握项目教学的方法,把项目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双结合,通过分组、比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适当引导,把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种类繁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分解为众多项目,设定学生小组实际操作,真正转化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位置。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具有实用价值。

  2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是当今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做好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但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2.1部分院校师资力量弱,难以有效管理

  部分民办中职院校由于其办学力量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代课教师较为有限。同时,由于中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其学生难以约束。这样,课堂纪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弱化,教师难以把握课堂纪律。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挑战,也难以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化。

  2.2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维护困难

  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中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每个学生都要上,在有限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学生的流动量很大,设备的使用率也比其他实验设备高。这样就加大了设备维护的难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如果出现问题,就极易影响学生学习,使得教师忙于设备调适而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2.3往往忽视实践教学

  部分中职院校计算机实验设备有限,压缩上机时间。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理论学习较多,而计算机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上机操作。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践环节的弱化是计算机教学中的困境之一。

  3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征而形成的特定教学结构的过程。它遵循“做什么,怎么做,怎样从做中学”的原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过程设计就是使教学过程特殊化,融入项目教学方法。

  3.1作品展示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向学生演示项目作品,以作示范。比如用一张已经制作好的精美Word作品向学生展示。

  3.2导入项目

  教师在向学生展示完作品之后,把该作品作为项目,并就此向学生们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项目,并且向学生们交代项目要求。然后,将此项目作为范例向学生们讲解、分析,使学生们把握项目的重点,明确掌握该项目需要的知识基础。

  3.3项目布置

  在导入项目之后,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把项目任务下达给学生。同时,要分析和讲解好项目的要求、目的以及对该项目的考核方法,使学生们全方位把握好项目。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完成该项目所必须的知识点。在规定项目完成时间的同时施加给学生一定的压力。

  3.4学生分组

  学生分组是完成项目教学的必要举措。针对学生分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般有3种分组方法:①按照学生层次分组。这种分组方法就是要把基础知识好的和差的分开,基础知识好的分配给提高项目,差一点的分配给基础项目。但是,这种分组方法需要在整个课程进行到60%左右时采用。②每组分配若干个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再配合一部分基础知识一般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基础知识好的学生负责项目,带动基础知识一般的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研究。③组长负责制。在规定小组任务之后,由组长统一负责,细分项目,并且落实项目的'实施。

  3.5执行任务

  学生在明确小组任务之后,通过之前教师的演示来模仿,以便于完成任务。这时,教师应该处于“主导地位”,主动点拨学生,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给予纠正讲解,促进项目的完成,同时也可以采取激励措施,进行分组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6释疑

  在答疑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之前的演示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范例,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多鼓励组员之间研究、交流,获得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任务中的新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研讨活动,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对于极个别问题,教师可以个别辅导。

  3.7展示与评比

  作品的展示与评比作为项目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小组把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对于好的作品,学生之间会互相钦佩;对于不好的作品,学生之间可组织探讨作品的改进方法,小组提出项目完成中的困难,寻找班集体共同解决。最后,再根据作品完成情况进行质量评比,将个别作品作为榜样,激发学生们对该学科的求知欲。

  4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将项目教学引入到中职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使得课堂生动、活泼,把死记知识变换成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在愉快的讨论与实验中完成项目,获得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化解当前中职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些困境。

  参考文献

  [1]廖克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与评价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8):122.

  [2]陈亚琴.项目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xx.

  [3]雷卫.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xx(9):137-138.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3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是20xx年,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创。在国内,胡铁生教授最早提出微课概念,他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教育部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中提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能力。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但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只开设一个学期、总学时64学时,上课时不可能将大量时间用于理论教学和操作演示,而学生生源素质日趋下降,多数学生不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前知识准备、课后复习巩固,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将时间短,内容精的微课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学生课下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了解授课内容,大大缩短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操作演示等的时间,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升了教学质量,另外,通过微课形象生动的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虽然只有短短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杂乱无章而随意的微课是与微课理念背道相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强化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7操作系统,运用软件进行办公自动化处理。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环节,做到教学情景任务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操作演示要点化。教师还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在学习方法、参与途径、交流与反馈形式等方面提供参考。

  2.制作微课。制作微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剖析教学内容,梳理知识点和技能点。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知识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7操作系统的应用、Word文档的排版、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的应用等,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微课制作。二是录制教学过程。微课注重的是简便和实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制作。录制前,需要设置好硬件设施(摄像设备、麦克风等),在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基础上,确定镜头的内容、类型,整个微课录制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时间节奏,每个知识点的视频时长控制在5至10分钟。三是后期编辑制作。在录制完后,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对微课录制过程中的瑕疵地方进行修改或完善,在微课中通过添加片头、音乐,字幕、动画演示等,整合其他多媒体资源,使微课视觉效果更丰富,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目前,微课的制作方法有:一是对现有的课程视频进行加工处理;二是使用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拍摄;三是采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如屏幕录制专家、CamyasiaStudio等;四是在录播教室进行录制;五是使用Flash、几何图板、PowerPoint等专用软件制作,并配上讲解画外音。大多数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视频的制作技术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拍摄视频的`水平和使用视频制作软件的熟练程度上,如:如何以镜头语言吸引注意、如何进行画面切换等。

  4.案例分析。以文字处理软件WORD20xx中的创建表格为例,将创建表格的方法作为一个微课。第一个镜头对准主讲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快速切入知识点;第二个镜头给出教师的电脑屏幕,屏幕上显示老师的教学内容及样表展示,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说明;第三个镜头就是教师将表格的插入方法进行操作演示,这部分内容是该微课的重点,时间可以稍长一些,让学生掌握各种插入表格的方法;第四个镜头教师总结知识点,针对插入表格方法的重点、难点,设计提问环节,与学生进行互动。微课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具有针对性地讲解,以取得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微课满足了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微课资源,可以巩固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微课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使教学取得更好效果,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制作微课。制作微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4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培养技校学生综合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主要课程,具有应用性强、操作性敏捷以及知识更新快速等特点。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已逐渐从技能训练向信息化素养教育的方向转变。在对技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课程的改革,建立一个满足技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和特点且具有积极作用的教学体系。

  一、技校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技工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在众多教育机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下,技工教育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在信息化时代,加强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技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由于高考失利,使其自信心不强。而计算机的多变性、多样性、复杂性特点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技工学校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技工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基本原理和理论上,从而忽视了实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等内容,这就使教学内容与具体的职业知识存在对接上的问题。

  2.教学的形式过于陈旧和传统,大部分还停留在单向的“老师教学,学生听讲”的基本状态,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缺失,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由于不同地区教学的方式和经济实力存在差异,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具体应用水平也存在高低之分。

  二、知识地图在技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内容和含义

  知识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可以将其归类为人们在对世界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所得出的经验以及知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包括事实、判断、方法论等方面,是人们对数据及信息的综合思维和处理能力。在过程化、机构化、直观化知识的基础上知识地图得以全方位的建立,其是一个具有相互交流特点的开放式交流系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方法、经验和知识的获取,对需要了解的知识以及相关资源进行准确快速的获取。

  以知识地图为基础的技工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地图构建的具体原则、功能以及模型。其中,构建的具体原则包括发展性、合作性、导向性、主体性原则,主要以学生的具体需求为构建导向,以学生为构建主体;功能主要包括导航、评估;而模型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因素,知识的重点、存储的要素以及相互关系。知识地图运用中计算机基础学习模式如下:

  通过分析,可以将知识地图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根据目标和实际应用方向来分类,根据应用具体场合的不同,学生将应用和知识进行结合,并且以原有概念为基础,对知识的概念以及结构进行构建,从而实现教学实际目标。二是根据目标情况的不同,其可以分类为针对社会关系、能力、程序、概念等几个方面。技工学校教育是目前我国进行技术教育的主流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高素质的人才,根据学生教育以及知识程度的不同,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质的职业技能及知识培训和教育,而技校计算机类教学是指在技工学校的基础教学中加入计算机基础专业的相关课程。

  三、知识地图在技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一)知识地图的应用现状分析

  知识地图的准确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提出的,在技工学校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教学中还是处在初级探索的阶段,因其将信息互联网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结合,使得可以利用的资源变得丰富多样,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习积极性进行了促进。学生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索和理论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将多媒体与信息互联网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且最大限度上将二者的优点进行发挥,其主要的特点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增强了学习的意义。教师首先以关键词入手,对课堂或者单元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行整体模式的构建,促进学生进行联想和记忆,将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提高整个技校类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知识地图的具体教学概念图制定

  知识地图具体在技工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检索、提取等几个方面,知识的检索功能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以及教师的多种形态教学提供了主要的途径;另外信息数据的提取方式分为自低向上、自顶向下两种;知识数据的获取主要是以关键词的形式,对知识地图的信息进行挖掘。

  另外,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较为复杂,所涉及的知识也特别广泛,知识地图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计算机教学实践的`空间。由于知识地图的含义和内容清晰,在实际的运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更便于学生进行记忆。而为了将学生的短期记忆转变成知识的长期记忆,就需要对教学的步骤进行合理的设计:

  1.课前做好教学设计。知识地图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备课,对文字进行结构图的编程,使之可以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图2(搜索引擎概念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将知识地图教学策略应用到教师的课前备课同样十分适用。概念图的制作使得知识的重点和结构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这种方式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的记忆。

  2.课堂上掌控好教与学的节奏。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的基础,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以教师的单方面教授,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也是被动学习,加上计算机教学本来就较为复杂,因此学生很难投入其中。而知识地图的引用,使原本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学生成了学习的发起者和主体,知识点内容和关系一目了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做好课后的总结。课后总结包括测试环节和评价环节,其结果能够对教学的情况进行反馈,知识教学的逐渐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计算机知识进行了解。其中,评价体制一直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充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便于及时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行测评,并且根据结果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方向,而在计算机综合教学中引入知识地图的概念和内容,已经成为目前具有独特意义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且成了目前重要的教研对象。因其具有透彻、直观、清晰、生动等优点,所以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欢,但是知识地图在技工学校计算机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5

  【摘要】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目标和教育方式进行分析,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以培训大量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那就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方式方面的落后,就必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改变落后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虽然现在各高职院校都有较为完善的教材系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的教学过程较为完整,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难以突出重点内容。教学方式上,各院校都采用了傳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也制约了教学效果。

  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计算机应用知识,使学生能紧跟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课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所提高。这就使得许多高职院校所教授的课程是学生儿时就学过的知识,已经无法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落后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由于教学内容的落后,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没出校门就已宣布过时,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老师还在为学生讲解WindowsXP系统,稍微先进一点的讲Windows7系统,但这两个操作系统已经严重过时,现在市面上卖的电脑已经开始普及Windows10系统,这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应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二、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一)在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的层次性上要加以重视

  现代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应用方面的知识,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后,其他方面的内容学习起来就相对简单了。老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制定适合每一名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时,使知识更具层次性,通过知识的层层深入,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扩展学生的视野。不能只停留在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办公软件基本操作的讲解,重点要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在以后工作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例如在向学生讲解EXCEL数据编辑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进行数据扩展说明,并做项目化的实训和考核,促进学生对数据处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加强教学的时效性

  进行针对性教学。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的高速更新换代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在最先进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得到普及后,及时将这一技术在第一时间向学生讲解传授,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会有学无所用的感觉,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针对学习难度大但应用较少的知识,例如VEP等难度较大且应用少,非计算机专业可适当的进行简化,要求学生了解即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进行重点讲解,使其能熟练掌握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关于互联网知识的讲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如网络银行等内容被“边缘化”,为有效解决这一不利现象,高职院校应将互联网技术列入教材大纲中,使学生能学习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模式的革新

  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传授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大胆的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比如可以选择在课程中增加实训模块,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也称任务驱动教学),指老师在日常讲授过程中,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不直接进行讲解,而是给学生安排相关学习任务,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注意事项,将所学习的相关知识与学习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一)改革教学资源和教材。

  眼下最紧急的是教材的更新,要选择内容最新的,与现实常用技术最接近的教材,以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以及理论性,重视教材和辅助材料的选择。现在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其内容的编排上还是以介绍Window操作系统的基础操作、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使用、网络基础知识等内容,虽然这些知识在计算机基础操作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有许多知识变得落后使用率低。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系统已经过时,可以直接换成更先进的Windows8或Windows10系统。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对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对非计算机专业可以将专业性较强内容删改,如Outlook对有些专业的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用到。相反,PPT演示、Office办公系统等常用软件可能天天都用,要加强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如在PPT演示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不会使用Flash制作流程,将是一场灾难。

  (二)进行课堂组织改革。

  对传统课堂组织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总体学习效率。提倡分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方面的应用水平,在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同时,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应用水平会更加巩固,从而提高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应用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及时对现有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对相关技术的教学更新,加强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以保证教学资源不落后时代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琳琳.刍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J].通讯世界,20xx,4(16):205.

  [2]季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与思路的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2(03):145~146.

  [3]永胜.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才智,20xx,1(33):129.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相关文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02-24

计算机基础中Office软件的应用论文05-30

计算机基础中Office软件的应用探析论文06-08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应用分析论文02-17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分组式教学的应用探讨论文10-05

课程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02-27

浅谈筏板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01-01

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致谢12-12

探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