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异化现象根源研究
“本质上,网红文化是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异动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误导是社会价值观异化后‘反噬’自身的表现,是工具理性遮蔽价值理性的结果,其影响已远超‘小众文化’的意义,严重解构主流价值观,并危及文化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文化异化现象根源研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化、异化、网络文化异化
要了解网络文化异化,笔者认为几个重要的概念不容忽视。譬如,什么是文化?从哲学层面讲,文化是人类对于世界的“人化”,是人类自身存在的表征,换言之,就是按照人类的目的与需要对世界的本来面目所做出的种种调整,使之各个方面均带有人类的印记与色彩的过程。从政治学层面讲,文化作为与物质领域相对的精神产物,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人类创造出来的包含着信仰、情感、知识、体验等在内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也可以称为核心价值体系,其核心是信仰层面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异化?异化源于拉丁语的 alienation,本意为神经错乱、分离、疏远。异化在哲学范畴中的含义是丰富而不甚明确的。一般看来,异化是指主体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由于自己的客观活动反而生成和助长了自己的对立面,即客体,而客体却以异己力量反对主体本身。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人类所创造的网络文化在表征“人化”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物化”问题,表现为以外在物质取代内在精神追求的倾向,使网络文化这一人类创造物出现与其创造者疏离和悖逆的趋势,表现出网络文化异化的属性。
网络文化异化,指的是主体利用自身创造的网络文化,导致对网络文化的高度依赖。这种高度依赖使网络文化原有的内涵目的与功能,发生扭曲和颠覆,演化成为与主体相背离的异己力量,导致主体沉迷于网络文化的束缚而难以解脱,甚至受到伤害而缺乏理性自觉,终反而使主体成为受制于网络文化的工具,为被网络文化主宰的客体。
二、网络文化异化现象
网络的快速发展对人类自身和人们的交往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十分显著,网络文化,无论在何种层面看来,都已然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的不止是新的媒介和先进技术,它是一种建立在高科技之上的、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全球性等特性的文化。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都了产生重要影响,已然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精神食粮。网络文化由于其独特的传播媒介、发展方式和受众的不同,在市场经济和功利社会的时代背景影响,逐步背离了文化的传统精神,产生了虚假化、娱乐化、低俗化等特点,失去了自己的教化作用,成为了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落后力量。目前,网络文化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商业的趋利性使网络文化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甚至出现低俗化、媚俗化的趋势。
互联网是因为商业的介入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因而,网络文化天然具有商业化的基因。商业的逐利本性使网络文化追求速成、吸引眼球等效果,然而现阶段中国网民的素质还普遍偏低,这种迎合受众的结果必然是在创造文化过程中摒弃了精英文化所秉承的高贵气质,使得网络文化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性,粗制滥造甚至千篇一律,呈现出低俗化、庸俗化乃至媚俗化特征。另一方面,网络文化迎合网民爱捕风捉影,挖掘隐私的心理,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会夸大事实,甚至会凭空捏造一些莫须有的明星丑闻、暴力恐怖事件等,混淆视听,导致网络环境乌烟瘴气,也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丧失精英文化秉承的价值取向和表现方式,背离了网络文化追寻真理的目的和初心。
其二,网络文化异化为追求感官刺激的生理欲望的表达,导致主体原本价值观丧失。
当前人类已步入消费社会,不仅消费物质产品,也消费精神产品。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主体进入网络环境的无等级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资讯,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然而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网络环境相对比较宽松自由,随之而来的人们的自律性也会降低,“享受感性快感的程度”成为对人生的终极辩护。这样人性中不美的一面就会暴露无遗,譬如有些人会沉迷于色情、暴力、恐怖等各类信息中无法自拔,网络文化不再是核心价值观的传递者,某种程度上异化为追求感官刺激的生理欲望的满足,人们沉浸于“表层娱乐”,而不再追求文化背后的深意,正义感、道德感逐渐丧失,原本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毁于一旦。
其三,网络媒介的图像化使得网络文化流于浅表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视觉影像技术的进步,当前人类社会已步入影像时代,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唯美的图片以及制作精湛、画面感十足的影像信息。这些图像及视频信息相比于文字信息更加直观感性,对人们的感官刺激相对也比较强烈,继而人们更倾向于满足当下快感,追求瞬间狂欢,而产生思想上的惰性,不去追求信息背后的深层意蕴和艺术韵味,从而导致网络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想象力、创造性、反思力以及批判性,网络文化呈现出浅表化、庸俗化的特征。另外,图像信息一般比较零碎、跳跃性比较大,系统性逻辑性不足,因而人们获取的是眼花缭乱的、空洞的图像信息,不利于个人学习及成长。
其四,对网络文化符号怪异化和个性化的追求,造成了网络语言和文字的异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利用各种网络渠道进行交流。网络语言异化现象有七种倾向:洋化、粗化、土化、古化、奇化、娇化、浮化等。为了更生动形象的传达信息,以及迎合时代发展,网友发明了各种新鲜词汇及表达方式,譬如近些年流行的蜜糖体、梨花体、甄嬛体、脑残体等等,追求标新立异,然而有些词汇及表达并不符合汉语言文字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优秀中华汉语言文化的僭越。另外,为了宣泄私欲及不满,粗话脏话在网络上也是随处可见,粗鄙化、庸俗化和暴力化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交往中大行其道。网络语言的异化,反映了网络文化异化正日趋严重。
其五,主体用虚拟的文化娱乐和社会交往的满足取代现实的文化娱乐与交往的满足,消退了主体在现实中进行社会交往的欲望和能力。
网络文化以一种异化的方式,发展了人的娱乐性存在。开放、匿名、丰富的网络文化让网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无所禁忌地在虚拟的世界里纵横驰骋。平时缄默、孤独、冷漠的网民也能在其中自得其乐,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乐此不疲,变换不同的角色,得心应手。久而久之对网络形成严重依赖,他们更愿意选择在网络世界里沟通交流,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当今社会中庞大的宅男宅女群体的出现就是例证。
三、网络文化异化的主体根源
网络文化异化的成因有主体、技术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人自身是导致网络文化异化的主导性因素,人创造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为人所用,在二者关系上,人是主体,网络文化是客体,因此人应当把握自己的主体地位。
首先,网络文化异化最为深层的刺激因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随着网络文化所衍生的经济收益的日渐丰厚,一些网络运营商极力将网络文化变成生产财富的工具,唯利是图和过度开发,严重违背了网络文化生产的价值规律,使它很容易异化成对立面。商业的逐利本性致使一些商业网站常常不惜曲意逢迎某些低级趣味,粗制滥造某些格调不高的网络文化产品,严重破坏了网络文化的良性、健康和持续发展,导致文化陷入经济单边主义和商业实用主义。
其次,主体的享乐本能的放纵与人生意义的丧失造成网络文化异化。
网络文化离不开直接的娱乐性,但仅有娱乐显然是不够的,娱乐只有当其与文化中更根本而深层的东西融合时,才富有价值。在消费文化和时尚潮流的诱惑下,大众放纵欲望、崇尚享乐的情绪不断滋长,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沉迷在网络娱乐与虚拟社交空间,满足当下的即时快感同时不用付出任何感性代价。长此以往,人们变得越来越迷恋于浅层次的感官享受,而不去追究文化背后的深意,价值观被逐渐颠覆、人生意义丧失,可谓玩物丧志。
再次,人的主体性的缺乏导致网络文化异化。
网络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该创造物应当是人实现特定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可如今网络文化某种程度上却反客为主,成了奴役人、支配人的力量。人是文化的集合,是文化的始点和终点,人的异化是通过文化的异化表现出来的,而文化的异化也就是人的异化。如果人们长期在这样的网络文化中打转,就会丧失主体性,就会在网络的深不可测的空间中,丧失人类自身的意义。
最后,主体的网络公共理性的缺失造成网络文化异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能力、处境、条件以及地位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成员,在现实渠道中意见表达和申诉经常受阻,为此不得不借助网络方式,将自己的困境表达出来,由于匿名和进入媒介空间的无等级制,参与讨论的网民更肆无忌惮,虚拟社会非理性情绪的宣泄也随之愈演愈烈,在偏激情绪主导的虚拟空间中,理性诉求成为“沉默的少数”,即便有理性的分析、幽默的批评,也都湮没在愤怒的叫骂、低俗的恶搞之中。在网络公共舆论空间中,过度的情绪宣泄而缺乏切中时弊的中肯分析,对问题的解决并无助益,反而会导致情绪激化行为升级,造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凌乱和无序。
四、技术层面的根源
1. 信息传播的无序性:网络环境的宽松自由使得信息传播变得快速且无序,容易夸大事实甚至捏造谣言,导致网络环境乌烟瘴气,混淆视听。
2. 媒介的推波助澜:媒介的快速发展简化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但同时也助长了网络文化的异化。媒介的过度渲染和炒作,使得一些负面信息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五、社会层面的根源
1. 主体意识的消减:在网络空间中,个体的主体意识容易消减,导致责任意识的淡薄。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
2. 法律失范与监管缺失:网络空间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机制相对滞后,难以有效遏制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的发生。法律失范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网络进行违法活动。
六、心理层面的根源
1. 追求感官刺激的生理欲望:当前社会已进入消费时代,人们不仅消费物质产品,也消费精神产品。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感官刺激的信息,使得一些人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导致原本的主流价值观被扭曲。
2. 自我价值的分裂与缺失:在“饭圈文化”等网络现象中,粉丝的追星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情感需要,更是一种自我“实体”价值分裂与缺失的后果。粉丝被资本掌控者异化为消费“工具”,其自身的主体价值与审美追求也被异化为“概念崇拜”。
七、经济层面的根源
1. 资本的介入与操控:在网络文化异化现象中,资本的介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网络平台和商家为了追逐利益,不惜制造话题、炒作热点,导致网络文化走向庸俗化和异化。
2. 消费主义的盛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而忽视了精神追求和道德建设。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也加剧了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的发生。
八、 归纳与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层面的信息传播无序性、媒介推波助澜;社会层面的主体意识消减、法律失范与监管缺失;心理层面的追求感官刺激的生理欲望、自我价值的分裂与缺失;以及经济层面的资本介入与操控、消费主义的盛行等。要有效治理网络文化异化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加强伦理教育、凸显责任伦理、强化制度伦理等措施的综合运用。
【网络文化异化现象根源研究】相关文章: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1-14
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非对应现象及根源的论文03-09
分析“钢琴热”现象研究12-05
钢琴热现象研究分析论文03-11
论教育现象学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比较03-05
钢琴热现象研究分析的艺术论文03-11
关于大学课堂学生资源荒废现象研究12-11
中国的网络文化论文03-05
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11-27
吉芬商品现象经济学研究论文11-0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