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增强中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出现了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问题;另一方面,人类不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越了自然净化能力,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事实向世人表明,在繁荣和发展的背后,是频频告急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视生态环境,继续破坏大自然,最终将造成地球的毁灭,这无疑也是人类的自我毁灭。正是在这样的生态形势下,爆发了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环境保护被作为社会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即人类第二次环境会议进一步提出:环境问题需要全民参与。而全民参与的基础在于教育。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环境教育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开展“增强中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思想,其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必须提高人民的环境素质,最根本的是从教育抓起,特别是从幼儿、中学生的教育抓起,使国民从小就受到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增强环境意识。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地产生,主要靠教育和实际行动。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为此,我国由国家环保局、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联合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中学生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意识的形成对人的环境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环境教育是价值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项伟业。贯彻从小抓起的方针,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程。在这个意义上,“增强中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3、我校教育教学中十分注重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在各学科都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有着一支过得硬的师资队伍,有较高的科研水平。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实中的师生已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组织了“和谐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为保护环境作出了贡献。因此,提出“ 增强中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是现实可行的并具有现实意义。鉴于上述认识,我校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增强环境意识,即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型的人与自然观,促进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形成。具体为:(1)、认识生态环境的教育;(2)、利用生态和环境资源的教育;(3)、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4)、保护生态平衡的教育;(5)、环境道德教育;(6)、环境美学教育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均已充分认识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先后在不同层次把环境教育纳入到国民基础教育中来,关注环境自然科学内容的传授,或者将其渗透在中小学课程中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中,强化青少年环境意识的培养。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环境教育理论界又倡导以整体论来研究发展环境教育,即从整体的角度来探索环境和环境问题,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其中的具体因素。在他们看来,环境本身是一个由各个领域的相关方面聚集而成的综合整体,环境和发展问题也不是由自然的和生物的因素孤立地形成的,环境及其问题广泛涉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包括生态学、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伦理学及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因此,更注重环境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用联系的眼光分析思考相互作用的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形成综合的环境素质。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生态环境是国家及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观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让学生强烈地意识到,破坏了大自然,就等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中学生是未来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让他们从小增强环境意识,在将来的建设中,担负起保护地球、保卫家园的神圣职责。惟有此举,才能拯救地球,才能继续人类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的可持继性发展战略。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环境意识的科学基础是人类生态学而不是地理学。它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不仅仅指生态环境这一特定的客观存在,这是地理学的定义。环境意识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它是人类学的环境,或社会的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它的关键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它不仅强调自然生态的变化,而且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引起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即环境的价值。
2、环境意识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它强调综合思维,不仅把地球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包括自然生态整体性,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的整体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同时,它也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从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中把握整体性。因而其思维方式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3、环境意识依据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认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即会导致生命维持系统的破坏,因而需要把人类活动限制在某一历史时期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限度内。
4、环境意识在根本价值观上有重大突破。它主张在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人类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方向,并依据新的价值观放弃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5)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 几个重要的环境意识 :1、可持续发展意识。2、人均与国情意识。3、 全球意识。4、 环境资源意识。 5、 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6、 环境法制意识。7、 人口意识。8、 环境公德意识。9、环保参与意识。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在各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
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有机插入环境教育内容,尤其是生物、化学、地理、政治、物理、语文课堂更是环境教育的好阵地,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掌握一些环保技能,从而增强环境意识。
2: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增强环境意识。
校团委组建“绿色地球村”大本营,各支部通过电视台、广播站、板报、宣传橱窗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和环保技能的培养,让每个队员成为地球村的小村民。在地球村强烈的环保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区、工厂进行环境宣传,力求用队员自身行为营造良好的社区环保氛围。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环境意识。
以地球村大本营为体,开展材委命名大赛、回收日活动、红领巾义卖活动、外出参观调查访问、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家乡水质和大气调查评比、绿色家园征文,环保小制作等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增强队员环境意识,培养基本的环保技能。
4:共同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增强环境意识。
在以上基础上,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宣传我们的环保活动和研究成果,组织环保论坛,评选环保小博士、环保小能手,以此带动全体队员意识的提高。
5:课题组成员都有生物教育专业本(专)科学历和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且年富力强,有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精力。各成员在实际教学中,均有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将,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科研经验。
6: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直接参与课题的指导与管理,并拨给充足的研究经费。
五、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知识,使他们有能力作出科学的判断。此目标包括基本的人类环境知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过去和现在的环境状况的差异、当地和全球环境问题,地区间环境问题的相互制约性、地方、国家和国际环境立法和政策制订和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等知识内容。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识别、分析和尝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它又包括:交际技能,即能够清晰地、简洁地阐述一个环境问题,口述、撰写有关环境的观点和思想,以及进行有关环境的文学创作等;计算技能,即收集、分类、分析或统计有关环境和环境问题的技能,解释统计结果;学习技能,即了解、分析、解释和评价不同来源的有关环境的信息、组织和规划环境改善项目的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即鉴别环境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形成解决问题的设想;社会技能,即与他人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3、价值观目标,即要树立学生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形成新型的环境与发展观。该目标包括以下态度和品质:欣赏、关爱环境及生命万物、主动考虑经济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环境的影响、分析环境保护措施对他人环境的影响、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
【增强中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的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6-20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1-21
研究生开题报告06-30
研究性开题报告12-12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06-17
教育语文开题报告11-18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12-02
研究生开题报告(15篇)02-06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写05-03
研究生开题报告15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