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应将我国财政部有关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实行“双证书”制度,实现“课证融通”。
摘要: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尚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依托会计职教联盟协同创新平台,从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入手,探索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提高中高职衔接质量,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理论是指基于共同目标下的各创新主体通过深入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协调一致的合作创新和共享平台。引入协同创新视角,不仅能帮助各创新主体(包括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地方企业等),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实现深入合作、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等内涵方面的深度衔接,实现协同育人,还能借助行业、企业的创新实体,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对构建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制订出更贴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二是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并构建适应会计专业岗位群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通过创新平台的共建,实现多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协调发展机制[1]。高职教育可以以职教集团为平台,真正联合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以职教集团合作协议或公约为基础,创新中职和高职合作办学模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中高职不衔接的问题[2]。高职会计专业可以联合几家中职学校,同时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与几家重点企业及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联合起来,整合多方力量,组建会计职教联盟,构建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
充分发挥会计职教联盟协同创新平台优势,可以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协调发展机制,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先后获得广州市第一批高职教育重点建设专业和广东省第二批高职教育重点建设专业的立项,并于2015年与广州两所中职学校启动“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工作。实践证明,通过成立会计职教联盟,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实现了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
1.校校协同,实现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有“一贯制”“衔接制”,前者要求在中职、高职阶段学习的课程及内容完全不同;而后者则允许中职、高职阶段的课程及内容相同,但在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要有所区别并进行衔接。对于“一贯制”,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可以协同制订一套专业教学标准;对于“衔接制”,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应充分沟通,制订的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与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既要有关联又要有层次差别,使二者既能单独体现层次差异并螺旋式提升,又是一个统一、关联的有机整体。在会计专业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衔接过程中,校校之间应注意衔接的方向性。中职学校应以就业为主导并兼顾部分学生的升学需求,专业教学标准应相对独立,只需在设置课程时考虑学生向高职的后续发展;高职院校也是以就业为导向,但因有部分生源来自中职学校,所以在设计专业教学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状况,要“向前衔接”[3]。
2.校企合作,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需要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协作配合,从会计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会计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同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在确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规格时,要注意避免衔接过程中的断层和重复问题,以确保二者衔接的科学性、连贯性。同时,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有所侧重,中职会计人才培养侧重实操性,学生能核算企业简单的经济业务、进行基本电算化操作和手工账务处理,注重培养实操性人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侧重高技能、高层次性,学生能核算复杂的经济业务,在中职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财务管理、数据分析与加工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调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4]。
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现职业能力的衔接
职业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不仅能反映职业教育人才的本质特色,而且是职业教育人才的层次表现,是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由于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独立发展、缺乏交流与联系,没有分析、统一筹划岗位职业能力,导致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能力培养衔接不严密甚至人才断档等现象。
因此,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会计职教联盟协同创新平台,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从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分别确定中、高职毕业生对应的会计职业岗位(群);对企业财务及相关岗位进行描述分析,归纳出职业能力要求及素质,对职业能力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进行分解,形成会计职业能力标准;按照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对中高职学生实施循序渐进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4.校企、校校合作,完成课程体系的衔接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也是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的关键点。会计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体系。借助会计职教联盟协同创新平台,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参与,分析财务岗位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职业能力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财务岗位要求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践学时等方面的有效对接,培养能为企业所用的高技能人才[4]。针对中高职学生的不同特点及需求,对中高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按照“技能对接、能力递进、课证融通”的原则设置相关课程模块。
5.校、校、企三方协同,促进教学实施过程的衔接
中高职课程内容能否有效衔接,关键取决于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实施过程的影响因素包括师生双方的主体影响、教学与实训条件、“双师”队伍、课程教材、考核评价方式等。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解决教学与实训条件,如校企共建实训室、建立“厂中校”或“校中厂”的校内实训基地等;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兼课、教师参加专业职业能力培训或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等方式,解决“双师”队伍建设问题;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纸质教材外,还开发电子教材或网络教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基于协同创新平台,采取多元主体参与、过程考核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建立校校、校企联合评价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起独具职教特色的评价模式。
6.基于会计行业标准,实现职业证书的衔接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应将我国财政部有关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实行“双证书”制度,实现“课证融通”[5]。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应合理确定职业资格的等级,体现不同的层次及要求,避免出现重复或倒挂等现象。针对中职、高职阶段分别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在中职阶段开展初级训练,指导学生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初级证书;在高职阶段则进行中级甚至高级培训,指导学生获取初级会计师、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或中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1.校企协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联合珠三角地区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形成职教联盟,并依托协同创新平台资源,成立由多名企业财务管理专家、会计师事务所有丰富会计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办学机制。为确保会计专业“3+2”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实操技能的一线经验型实用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会计、税务、财务管理等知识,具备成本核算、数据分析、财务信息管理等综合能力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校、校、企三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多次邀请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讨论、制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修改和审议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计划等。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明确会计专业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对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炼岗位工作职责,同时依托“校中企”及会计职教联盟,开展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实践相交替、企业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最终提炼形成“岗位导向、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岗交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课岗交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循序渐进地将各阶段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并在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实现岗位课程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学、训、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模式[6]。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
通过协同创新平台,联合两所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以职业能力为切入点,结合各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订职业能力标准,整合衔接课程,按照“重视素质教育、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的原则,系统设计,共同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本质上的对接。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3年)见表2,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2年)见表3。为了更好地实现“课证融通”,会计专业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中职阶段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会计电算化初级证书,在高职阶段则应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用友ERP证书,并建议报考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
4.校企合力,保障教学实施过程
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有丰富会计工作经验的高级会计师等专家到校兼课,每年至少选派一名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脱产顶岗实践,解决“双师”队伍建设问题;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并出版《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金蝶K/3应用实训教程》等工学结合教材;校企合作开发无纸化立体教材,如正在建设广东省《财务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还与东莞力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贴心大学”网络及微信学习平台,不断开发、完善会计专业系列数字化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基于协同创新平台,采取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如顶岗实习采用校企联合评价机制,双方分别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评定。
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对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已在衔接模式、衔接方法方面实现了有效对接,但在衔接内涵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形成一座层次衔接、相互贯通的“立交桥”,形成一个统一、灵活的系统,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协同发展,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明智,赵玲珍,韩兰娟.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113-114.
[2]谢肖力.“3+2”高职教育两段式衔接的调查与分析—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32.
[3]雷建龙,冯雪姣.湖北省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中关于“衔接”的探索[J].职业教育:下旬,2014(9):49-52.
[4]欧亦兰.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2+3”模式下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7):117-118.
[5]王翠菊.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探讨[J].科技视界,2015(6):26.
[6]王慧.中高职会计专业“课赛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5(31):65.
【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相关文章: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12-09
高职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2-22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12-11
研究定置管理在高职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12-11
高职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理念研究02-24
试析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2-11
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职业实用性研究12-03
论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12-0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