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建筑中的环境行为
建筑存在的意义,第1个层次上在于它能为人类提供遮蔽风霜雨雪的空间,原始的穴居时代的人类就开始注意到他们居住的空间除了必需的功能之外,还有行为规范和心理需求。
摘要:一个良好的、适宜人活动的空间,是人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机体与环境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两者相加又形成一个新的有机体,而行为能将它们连在一起,处理好人、环境和人的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成为一项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本文以实际项目为例,阐述建筑设计中人、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建筑环境;人的行为;可达性;可识别性;环境活力;步行空间设计
引言
在原始人类的聚居区,我们在有关遗址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小的房屋会围绕一个较大的房子规律性的出现。这就说明了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无意识的把他们的居住环境与其行为本身联系起来。在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日益密切起来。人们不但要“居者有其屋”,而且屋的内外环境,甚至由“屋”组成的城市环境也要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活动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人的需要分为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这两个需要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行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在环境忽然率论中,一种比较客观的解释是:在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关系,地理、气候与生理等并不主宰一切,任何地点都存在着大量的潜在机会与供选择的可能性,只要仔细地研究,可以发现机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持久关系。一个项目最终是否成功,其评判的标准应该是这个项目在建成之后与建设之前建筑师的设想的吻合度有多高。所以一栋建筑建成之后人们对它的亲近程度也就表明了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所创造的环境是否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对建筑环境与行为模式的测验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
就人的领域行为的空间层次来看可以分为3个层次:微观空间环境,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人能够接受的让其感受到安全的、舒适的又能够保证其正常交流的个人形成的场地领域;中观空间环境,中观空间环境是指包含家和邻里两个层次上的空间范围;宏观空间环境,是指人从家到要去的目的地之间的空间领域。宏观空间环境已经涉及到了城市空间领域范围。但是对一栋或一组建筑而言,很难用这3个尺度测量,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我们可以拟定不同的测量方式对建筑环境进行分析。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路东区G4-1地块移动硅谷创新中心为例,从建筑的可达性、可识别性、建筑的活力等几方面入手分析这组建筑的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1实例分析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路东区G4-1地块移动硅谷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移动硅谷创新中心)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总用地面积56947m2,总建筑面积约253941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70841m2,地下建筑面积83100m2。项目功能主要包括研发办公、企业办公楼、酒店、商业、餐饮、体育健身、娱乐等功能。地上24层,地下2层,位于对角线上的曲面建筑是园区的至高点,限高100m。
1.1可达性
一个建筑环境能提供和容许人们穿行,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机会多少直接决定了人们对这个环境认知度。但如果一个地方所有人都能很容易的到达,无论临近的还是看到的,那么这个环境就没有私密性可言,所以在建筑环境的设计中,同样是室外空间也要区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
在移动硅谷创新中心的设计中,室外空间公私性的区分是非常明确的。被市政路道路围合的项目用地中,建筑沿用地周边布置,在主要的市政广场和交通节点上,设置开敞的广场空间和并就近设置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方便从各条道路上外来的人能够便捷的到达目的地,而场地沿周边设置的开敞小空间成为了城市和建筑群之间的过渡空间。
1.2可识别性
建筑布局的可识别性在现代建筑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多城市中由于设计的大众性,人们走在其中很难辨别要去的地方到底应该怎么走。可识别的设计要点就在于人们能够对它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这些人是使用者而不是设计者,像许多研究者曾经探索的一样,他们让路人凭记忆画出某一个区域的地图以测试这个区域或这些建筑给人的印象。
可识别性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2个层次上:造型和使用模式。一个场所可以在2个层次上分别加以认知。人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一个场所的造型,但仅仅基于欣赏这个场所具有地美感。同样即使不去关心造型也可以领会到使用模式。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场所地潜力,实体造型与使用模式必须相互补充。
这对于外来的人来讲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要尽快地了解一个场所[2]。移动硅谷创新中心的设计,从建筑的外部看过去,面向城市主立面的3个点均采用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造型。西南角2种主体建筑和东北角2处主体建筑作为本地块的门户,在单体设计上一方面采用了独特的弧面设计,在建筑高度上也达到了此处建筑限高的极致,4栋建筑高度均为99.9m。地块中间跨越市政道路的蝴蝶楼,因其造型似翩然起舞的蝴蝶而得名,作为商业娱乐功能的综合服务楼,仅有6层,但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立面形式,却极具可识别性。
1.3建筑环境的活力
好的设计常常能够增加建筑的活力,能够提供多种用途的建筑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性,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活力;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有效的增强建筑的活力,建筑师为了打破建筑的封闭感,创造丰富的室内外空间,对建筑进行有序的加减,形成极有构成感的建筑外观,这种手法常常产生一举两得的效果。
上述手法在移动硅谷创新中心的设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地块中的2万多平米的蝴蝶楼内部设置了商业(银行)、餐饮、游泳、健身、娱乐休闲(SPA、卡拉OK)、篮球馆及办公等多种功能,几乎满足人在生活中的所有空间需求。此外其内部设置了3处连续多层通高的大厅空间,使人行走在建筑内部空间时,实时能感受到高低、宽窄不同空间形态带来的丰富空间体验,即满足了功能的需要,又增加了空间使用的趣味性,创造了富有活力的建筑环境。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作者也曾描述过这样的场景,作者在曼哈顿下东区的一条街上等公共汽车,还没等作者仔细地观察这里的环境和人们的活动,对面住宅楼上就有一位妇女边嚷边比划着什么,后来作者才了解到,那位妇女是想告诉她星期六这儿不停公共汽车。这位妇女是成千上万个照看纽约街道的人们中的一个,所以一条有活力的街道应该既有行人又有观看者[3]。同样的道理,一个有活力的建筑环境需要人看,也需要有人被看,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看与被看的关系。
1.4步行空间的设计
步行空间是城市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在许多大城市中例证,比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和成都的春熙路。步行空间的设计从根本上实现了人车的分流,步行空间在长度和宽度上都有一定的限度,步行空间保证了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安全和行为的自由度。
安静舒适的步行空间在移动硅谷创新中心项目中多处可见。如蝴蝶楼东侧的下沉庭院,做成长条形,宽度6~16m不等,随着人在其中行走,空间宽窄不断变化,将城市的不同街道空间体验融于一处庭院之中。另外东北角的2栋至高办公楼在入口处设置了3层通高的连廊,形成了地块对于城市的门户,将城市景观通过框景引入地块的设计当中,也成为了连接城市与地块内部空间的重要步行空间之一。
2结语
通过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路东区G4-1地块移动硅谷创新中心这一现代建筑群的分析,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环境、人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良好的,适宜人们活动的空间,是人和环境共同创造的,人的机体与环境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整体,两者相加又形成一个新的有机体,而行为能将它们连在一起,正像丘吉尔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伊恩本特利.建筑环境共鸣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简雅各布思.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加拿大:译林出版社,2005.
[4]崔凯.德胜尚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香山寿夫.建筑意匠十二讲[M].宁晶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试论现代建筑中的环境行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