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时间:2022-11-21 16:20:1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文素质教育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论文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 误区 学习动力 终极关怀

人文素质教育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论文摘 要:当今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不少高校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依托,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大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教师对教学研究呈弱化趋势,本文针对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误区,从教师“读”的误区、“教”的误区、处理教材的误区、心态的误区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进而指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大学语文教学之本位在于对学生的终极关怀。
  
  当今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人文素质教育主张教育要重视人性,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因此,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已成为当前我们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不少高校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依托,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大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教师对教学研究呈弱化趋势,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仍未摆脱中学语文教育的传统思路和方式,因而有学生将“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这表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不够明确,教学方式和教材还不能很好适应大学本科教育格局的调整变化,如何使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产生兴趣,如何使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自然衔接,同时做好素质教育的渗透工作,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陈洪教授等教学团队提出: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要突出“好文章”,要重在“文”,要放在突出语言学的角度上,要超越“文学视野”,要文体多样、风格多元,教材本身要能达到“语文意义识别”、“语文知识化用”、“语文情境创生”的效用。大学语文教材应是“语言”和“文学”的完美结合,每一篇文章都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因此阅读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高校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修订,我院在大学语文教材基础上修订成“寓情趣于诗文”的特色教材《诗文与修养》。无论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何种修订与改革都不能脱离文本的阅读教学,但在目前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严重的误区,违背了阅读教学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读”的误区
  
  有些语文教师的阅读仅仅是对教参的阅读,他们奉教参为神明,为了备课的方便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将活色生香的阅读教学进行机械的复制,最后剩下的只是教参过滤后的残羹冷炙,课堂成为千篇一律的模式。也有一部分语文教师从教材的机械阅读走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关注自我对文本的理解,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人生阅历和个体体验的不同。这是对阅读教学个性化的曲解。
  有些语文教师除了教参外很少进行其他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身,充分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每位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
  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和谐的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教师要先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要拓宽,既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不仅要阅读作品,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会有所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感悟和体验也是有区别的。这就需要师生间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以此提升师生间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只要全体师生能够立足实际,走出盲目阅读和功利阅读的误区,强化意志阅读的意识,架起师生阅读的桥梁,阅读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显示其最大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就是允许完全属于个人的阅读感受存在,它一反传统阅读教学中“标准答案”和“教师话语霸权”的现象而闪耀出人性化的光辉。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正视阅读中的“多元”现象。
  
  二、教师“教”的误区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思想、智慧的结晶,它会打上个性化的烙印。教师必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能曲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有的问题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或根本不是这么考虑的,而现在偏偏要“挖深挖透”,给它贴上时代标签、政治标签,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苛刻作者,编出了一个个离谱的题目,设计出一个个貌似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往自己预定好的胡同里钻,浪费了时间,为难了学生。从阅读的原生状态来说,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往往是动态的、关联性的,具有整体感。因此对一个词、一句话乃至一段话,都不能孤立理解,应把它看成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必然会陷入断章取义的尴尬境地。
  阅读教学应该回归本原,这才是根本出路。阅读教学的本原是什么?就是教读文章,因为我们的教材是文选。阅读教学回归到教读文章这个本原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文章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思路写出来的,读文章也应循着作者的思路读完、读懂。教读文章,很显然,也应该按文章的思路教。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走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叶圣陶先生的话,我们应该奉为阅读教学的圭臬。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新旧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是为了“学”。教师在课前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切实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努力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合拍、和谐。要善于进行心理置换,想一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想一想怎样安排阅读教学程序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用怎样的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学好母语的原动力。
  
  三、处理教材的误区
  
  不管哪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文学长廊里的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正是这些不同的个性,我们才能感受到陶渊明的恬淡自然,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鲁迅的犀利幽默,郭沫若的狂热恣肆,朱自清的柔丽含蓄,巴金的温暖亲切,老舍的细腻生动,孙犁的清新淡雅……这些文章或彰显理性,或抒发情感,各具特点,但目前不少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过分关注文章中的人文性,而忽视文章的工具性,他们经常深挖又深挖文中的“情”,却往往漠视了理性的光辉。
  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理性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合乎客观真理的认识,是对现实超越感情的冷静判断力和洞察力,是客观理智对待一切的科学态度,是对真理无比的热爱、执著的追求和勇敢而智慧的捍卫,是不盲从不迷信,是善于思考与批判。学会理性思考,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理性能让人避免做蠢事,保证人们感情不冲动,头脑不发热,不会狂妄得忘乎所以。理性会使人向善,而善是一切教育事业永恒的追求。

  少煽点情,不是冷漠无情铁石心肠,而是要拓展更博大更深厚的人文情怀;多讲点理,不是故作深沉崇尚玄妙哲理,而是要学生更清醒更聪明更智慧。会讲理,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最根本的语文素养、最不可或缺的人格底线。
  四、心态的误区
  有些大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非常自信,认为对教材中的那些文章早已胸有成竹,不在话下。诚不知时代是变化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动态的,胸有成竹是一种存在,一种结果,它因既成事实而一成不变;胸有成竹的教学是预设的,既定的,知识被生吞活剥,智慧可能被人工填充。而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真实的人,不应虚伪地设防,也不应一味地扮演角色,把自己藏在一个专业教师的假面具后面,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相反,他应以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弃个人表现的欲望,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承认自己的错误,做到表里如一。没有做作,没有伪饰,没有神秘感,师生之间应是零距离的。在本色教育的氛围中,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知识,不追求整齐划一的结果,重在对过程的感受体验,重在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对学生有着良好的期待,既不急于求成越俎代庖,也不一味等待无所作为,要在教的过程中激励引导学生;既能适时适量地表达自己,又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让真挚和信任充溢课堂,使学生在毫无顾虑的状态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明确目标,有所行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语文要义,彰显语文个性,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认真地阅读,反复地品味,入情入景地感悟,在师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动态的语言交流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和语文智慧。为其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动力。
  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思想和境界、德性和智慧。当代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必须在立足课程本位、避免教学误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的本位在于对人的终极关怀,也就是以“立人”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唤起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促进学生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应建立起怎样的合理健全的关系”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念,从而为自己一生如何“立人”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在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会上的讲话[Z].北大中文论坛,2007,(7).
  [2]李庆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方略探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3]刘林新.立足实际,转变阅读的观念[J].语文教学之友,2008,(8).
  [4]陈子祥.摆脱依赖 回归本真[J].语文教学之友,2007,(8).
  [5]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5.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人文素质教育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相关文章:

高校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探析05-17

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08-12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04-25

文化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论文05-08

人文关怀与语文教学05-29

论大学语文为例谈高等职业教育人文课程的设置08-11

文化社团在提高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08-13

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06-03

谈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实践08-13

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