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素质研究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 公民素质
论文摘要:我国和谐社会制度的建构与教育所塑造的公民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无论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还是经济建设都需要合格的现代公民作为其最大的参与主体。高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尚的公民素质,而公民的素质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因此我们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并对其进行如实地批判和科学地吸收,寻求其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现代公民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影响。我们在研究现代公民的素质构成、思维方式、道德体系、价值观念、心理素质、政治观、审美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提高其各方面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我们的公民意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公民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和谐社会制度的建立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李慎之曾经指出:“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公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没有民主建设。每个公民只有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和使命,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获得健康的文化基础。当今社会人们呼吁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现代公民素质的缺失与社会发展不能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现代公民健全的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质,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的方法,对构建现代公民的人格素养,促进人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公民素质的构成
现代公民素质指人的全面素质,特指的是与现代国家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品德、知识、技能和情感。从类型上讲可以分为八种,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二、现代公民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特别是谋求生存发展的活动方式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也促进了自立自强自主的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强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国人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公民素质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和改观。如平等意识、环保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服务意识、风险意识等不断增强,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走向多元化、开放化和理性化等,可以说在总体上来讲,现代公民素质的状况是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民族精神淡化、理想信念模糊、心理素质有欠缺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有识之士开始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能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因为其中承载着太多的人文素养。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希尔斯在其名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也是人类在历史场合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资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这一说法有利于我们系统分析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人的影响作用。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的关系
现代公民素质的很大一部分构成要素是与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息息相关的。世界的一体化造成了文化的相互交融,现代公民的知识、情感、品德也随之国际化;另一方面素质还受到先天禀赋的影响,我们的民族素质受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当今我们需要发掘传统文化对当代公民素质的影响,从而促进公民素质与我们的国情相适应,而不是在国际潮流中迷失自我的本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作用
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寻找传统文化对现代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现代公民“仁德”风范的树立
“仁德”既是道德素质的核心,又是一种处理人我关系的重要准则,同时还是人生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方面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社会体制的转型和人口的流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日渐增多。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地区的贫富差距较大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再加之天灾造成的破坏作用,人人都能奉献一片爱心、扶危济困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全社会提倡和鼓励仁爱的思想。因此,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君子人格的仁爱思想,并将此作为人之为人的最起码的处世道德原则。
2.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现代公民礼节的树立
个人行为遵守“礼”是君子最首要的要求。礼不仅是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而且是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人们立身行事必须遵循礼的原则。“治国为礼”(《论语·先进》),孔子认为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成了儒家认定的基本思想原则,在坚持礼的基本思想原则的前提下,儒家也奉行变通,而不拘泥于传统方式的一成不变。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继承与创新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以前人的经典为价值导向,并借此阐发自己的思想观点,在认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进现代人对礼节思想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重塑“礼仪之邦”的美名。
3.中国传统文化与诚信、重义的价值观的关系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不仅是儒家君子人格的重要修养,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商业道德,儒家的诚信待人的道德规范,应该而且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培养市场契约精神。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市场经济中信誉至上的原则是相通的。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符合义的事,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反之则要坚决抵制。“义然后去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是指符合义的东西,你尽可去争取,别人不会讨厌你、厌恶你。又有“君子以义相褒,小人以利相欺”,“义”已成为了划分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民思想素质的提升作用
思想素质是指人对社会善美丑恶以及其他现象的认识、行为和做法。包括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积极入仕思想觉悟的形成、促进宽容、淡定思想的树立、促进“和”而不“同”的处世思想的树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一种从容淡定,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又洁身自好,保持自己人格独立和心理平衡的人生观。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素质的集中体现。当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宽容、淡定思想可以为我们调节思想压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等都可以很好的调适自己的心理,将抑郁情绪导向乐观心态。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这为处理社会中如何看待与自己不同的态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利益的维护,以整体为思考单位,提倡协同,达到和谐。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民和谐心理构建的作用
心理和谐是个人整体和谐状态的心理表征,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空前的社会变革,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了诸如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差距拉大、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异等矛盾和问题,这些因素都对和谐心理构成冲击。
目前人的心理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反映在个人层面上,就是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打算、急功近利;表现在社会层面上,主要表现为相对失落感和社会歧视心理。对很多人来讲,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将自身的失败转移到对社会的不满上,进而产生攻击行为,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伤害和严重的社会连锁反应,引发社会焦虑,影响社会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最高准则“道”,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是适度、适合、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做到三个和谐,即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天人不和,就会有天灾;人际关系不和谐,就会有人祸矛盾;身心不和谐,人就会有疾病。离开了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秩序。费孝通先生曾把传统和谐文化之美归纳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极富启发意义。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民政治观的影响
对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说,政治观主要的指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从古至今,各朝代各民族历经战乱分合,最终形成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爱国对现代人来讲已不同于以往的建立新中国,而是怎么好好地建设中国。从清代第一代留学生到今天,留学从一种学术强国的追求到一种全民时尚,相比较之钱学森先生不顾一切投入祖国的怀抱,今天的年轻人有多少在学成之后回到了祖国? 笔者认为这是政治观不正确不坚定的后果。
从古至今,忧国忧民的爱国忧患意识就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名言无不有着爱国情怀的深沉的烙印,体现了以天下振兴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和情怀。我们的中华民族是很富于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传统典籍中的很多名篇都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爱国主义上升到政治观的高度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新时代,公民的政治观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要继续秉承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为推进祖国进步和强大的精神,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民审美素养的提升
人的诸多素质中,审美素质是人类种族和个体在一定发展进程中所积淀的关于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品格的总和。 审美素质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它敏锐地折射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的影响。
一个民族审美意识薄弱,审美素质低下,审美崇尚错位或者扭曲,会危害到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因为这是一种人文情怀的缺失,它的缺失会导致很多非人性的、非文明的、无爱心的、暴力性的心理长期存在,而持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对自然的、艺术的、人文的、历史的事物持不尊重或不珍视的态度,往往将现实利益或个人私欲凌驾于上,最终造成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破坏和循环破坏。
审美能力作为公民综合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缺失。一个会审美、热爱美的人,必定也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现代公民的审美培养应该是一种内外兼修、兼容并蓄、格调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水平。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的回归,是贯穿这整个过程的。
传统的文化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崇高的精神实质和信仰特色的,它不仅孕育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气质和风采,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统的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这种含蓄委婉的表现形式是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密不可分的,国画和书法艺术对“韵”的追求都是婉约高尚,处处流露出古人对自然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和对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这对现代公民的影响都是有益的。
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讲,静心体会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点,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宁静、含蓄、内外和谐,对于我们人格的树立、生活方式的选择、乃至于生活环境的构筑、城市文化的建设都有莫大的益处。
五、结语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求公民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格追求、伦理观念等方面能够实现协同。只有公民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素质、自信豁达、求同存异的思想素质,才能将其外化为和谐的行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的价值体系中全面素质的提高,对维护和巩固统一的政治局面,增强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我们还要树立并增强竞争性意识,用它去充实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宗贵.中国文化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程民生,龚留柱.历史文化论丛[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3]秋子.诸子百家处世之道[M].海风出版社,1996.
[4]南怀瑾.中国文化泛言[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远志明.沉重的主体[M].人民出版社著,1997.
[7]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M].中国和平出版社著,1988.
[9]梁超然.传统文化沉思录[M].广西人民出版社著,1991.
[10]焦国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反思[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素质研究】相关文章:
谈中国哲学人生研究06-15
谈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研究08-05
谈中国民间美术的现代审美08-1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关系论文04-29
谈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人文化特征研究08-13
谈现代营销新策略06-13
谈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论文04-15
谈高职人格本位课程研究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