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成才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发掘 大学生成才
[论文摘 要]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从当前大学生文化道德现状、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及对如何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1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价值体现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智特点,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撷取精髓,有的放矢地进行成才教育,主要应当重点体现以下传统文化资源:
1.1 立志道远
古人把“立志”放在成才的首位,对学生进行文化道德教育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把志向比做人的灵魂,认为人不能没有志向没有灵魂。墨子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他要求弟子要立“强志”,以便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宋明理学家朱熹认为志向是人们的奋斗目标,没有了志向,人就失去努力的方向。他说:“书不记,熟读能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这都说明理想和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立志教育,引导学生懂得个人理想志向同社会理想和社会需要的关系,肩负起社会重任,同时要克服“读书为父母”、“为自己”等思想。志向远大,才能在对待个人和民族、国家利益上,达到“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的高尚精神境界。才能在义利取向上,“见义忘利,见危授命”、“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1.2 律己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概括起来就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切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个人的修养,认为“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做人的基础,而且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律己修身”的思想,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注意到道德教化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提出了“身心兼修”、“心正而后身修”的思想。而只有通过律己修身,才能形成崇高的人格。
我国古代的圣贤之士都十分强调做人的操守,注重人格的历练和培养。先秦儒家尤其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为和人格操守的磨炼。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先秦道家所提倡的抱朴守拙、淡泊超远、追求人生自由的思想,则是对儒家人格思想的有效补充,同样成为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基本特质。
“律己修身”的思想能最大限度地让人把社会道德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并将这种内心信念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人性向善,使道德理性作为人的心灵支柱,从而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使人保持做人的气节和人格尊严。大学生如果缺乏对道德理性的追求,就容易失去精神支柱和生活的动力,从而走向平庸和沉沦。因此,要加强大学生“修身律己”方面的教育,使成才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贴近学生的心灵,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学生心灵中建立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
1.3 无信不立
传统文化中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恭而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不功,惠则足以使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之融入到每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中,把诚信立人教育确立为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利用一切教育阵地和教育场景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诚信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还可大力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个人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应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使其了解到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以此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舆论环境,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教化与熏陶中诚信立人。有约束必有激励,可于每学期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丰富的大学生诚信评比活动,对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诚信典范,并大范围进行推广宣传。
2 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消极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交织,而且往往从一个方面看是精华,从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这种复杂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尽可能地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以突出其目的性和倾向性,增强其积极影响的效应。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消极影响,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对这些消极文化现象作为反面教材,有催人警省、策人深思之效。我们应在引领学生了解、认识这些消极文化现象的同时,促其克服消极效应、影响。
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体系,以使人们更趋于高尚,生活有更高的境界,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继承是必要的,这主要是传统文化中如前所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当然我们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词,都是错误的。在如何继承上面,也即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明、新文化、新人文精神体系的对接上,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其实早有精辟之论,首先,“我们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先有继承,然后才能有批判、吸收及吸收后的创新。
总而言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紧密结合当前党的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的补充,也是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培养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提升整体文化品位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实践证明,高校思想素质教育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修为,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使学生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李东霞.当代大学生道德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色紧张[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杨曦.高校“两课”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3]伍洁.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谈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成才】相关文章: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素质研究02-25
谈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03-21
谈中国哲学人生研究01-18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2-07
谈改革基础医学教育理念促进转化医学发展03-29
谈“家校结合”对小学生英语会话能力的促进06-02
谈中国民间美术的现代审美02-27
谈从叙事策略分析中国动画电影02-2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