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研究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
论文摘要: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的基本观点,以期丰富体育校本课程理论以及为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思路与指导。
一、我国学校课程政策改革方向的转变
我国学校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体育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长期以来,“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学科专家处于体育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课程设计定位在学科结构的层次上,导致单一、狭隘的专家型课程目标和决策渠道,缺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制。”“课程开发者和实际执教课程的体育教师之间,缺少应有的紧密联系。” [1] 要改革这些弊端,就必须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弥补集权式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所存在的诸多弊端。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关于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定位
《纲要》的价值取向的重点摆脱单纯的学科中心论,倾向于运动本身和运动着的人的本身发展上;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主张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在自然体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体育的人文观和文化内涵;强调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于不同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取向重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融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于一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科自身的功能和规律,不以某一方为偏颇。
《纲要》通过认知、情感、价值观和动作技能、体质体能发展的目标等五个领域阐述国家的共性要求,这五个领域目标很难在一节体育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中得到均衡的发展,只能有所侧重。这样,有些共性目标便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所以,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共性目标可实现性程度分析。找到体育课程在实现共性目标方面的薄弱环节,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依据,从而弥补体育课程体系在实现育人方面的不足。
(二)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关于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定位
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除了完成《纲要》的共性目标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体育课程是了解和改进社会的一种途径,应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生活做准备。高等学院的体育课程应着重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意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满足未来高科技竞争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他们未来生活质量;训练学生适应即将面临的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根据高等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体育课程目标取向。
二、确定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
取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国家的教育目标为准绳
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为基准,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应将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基于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强调特殊性与差异性,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实现。在实现五个领域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最终应该以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为归依。
(二)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现代健康的理念为出发点
随着现代健康的理念的发展,要求体育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还必须着眼于学生个体健康的生存发展。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为此我们必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导向,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目标。高等院校体育校本体育课程必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导向,结合学生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增强体质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学生体质下降、身心变化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其身心调适能力,激励每一个学生努力追求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的更高层次,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确定终身体育的原则
“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正是体育课程目标从增强体质的需要到健康生活的诉求的最佳解读。[3]毫无疑问,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素质理应成为当前体育课程目标的重中之重,不过,“健康第一”并不等同于“健康惟一”。健康生活不可能一劳永逸,要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及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时,除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意识,,以满足未来高科技竞争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提高他们未来生活质量。
(四)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国家课程目标关注的是学生整体的基本素质,(下转8页)(上接6页)难以顾及学生个体的兴趣及需要,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内涵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课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所以在制定校本课程目标时,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周详地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确定目标取向时一些反映学生个体需要的目标就自然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考虑。
(五)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确定要正确处理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关系
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首先应当考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不同兴趣、不同运动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取向,使每一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后,总体上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体育开发,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运动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在此基础上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职业做到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协调发展。
(六)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设计应该注意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和实现,是整个学校课程目标研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时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考虑到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力求目标的设计对现实有一定的时代性。“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发展,从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健身、教育及休闲娱乐的理念,是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时代性体现;发展性是指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不应只对所有教学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因为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不断调整;民族性和中国特色是指在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的同时,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就其运动本质上看,更接近于生活的自然形态;就其生活情绪看,体现以人为本,运动休闲,文体合一的特点,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节奏,能使人的心灵获得一种激荡,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及的。
参考文献
[1]董翠香.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96
[2]刘宗惠. :高等职业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体育目标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增刊), 2007(11)378-380.
[3]赵苏吉.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 体育学刊,2006,(9).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研究】相关文章:
高校高校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研究02-24
浅析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策略研究12-06
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11-22
浅谈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关系探析12-06
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11-22
浅析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资源优势12-06
高校体育文化课程体系研究论文03-15
体育校本课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11-2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