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分析哲学视域中的真理符合论
论文关键词:分析 真理符合论 分析 感觉经验证实
论文摘要:早期分析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重视逻辑的分析,主张对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做到终极分析,对命题都有较为细致的分类,在命题如何与事实相符合的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感觉经验是最终的保证。
真理符合论的先声是亚里士多德的著名论断“把是的东西说成不是,或把不是的东西说成是,这就是假,把是的东西说成是,或把不是的东西说成不是,这就是真”[1]。真理符合论作为真理理论当中最久、影响最大的理论,一直是哲学家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西方的哲学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在真理问题上都持符合论观点,除了亚里士多德,还有洛克、贝克莱、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石里克、卡尔纳普、奥斯汀、塔斯基、戴维森等。真理的符合论主张认识的真理性在于与现实相符合。在语言哲学中,真理的符合论被表述为真理在于命题与事实相一致。对于真理符合论中的事实是什么,命题是什么,以及事实是如何与命题相符合的,哲学家们的回答各不相同。
笔者将重点关注早期分析哲学家在真理符合论上的主要观点,包括介绍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在真理符合论上的主要观点。首先,早期分析哲学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受赵敦华所著的《现代新编》一书的启发。在这本书中,赵敦华将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都归在“分析哲学的诞生”这一章中。其次,笔者感觉这三个学派的思想比较相近,方法也具有共同性,比如都重视逻辑语言分析。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学派的思想所反映出来的真理符合论是最充实的,因为它们不仅涉及到世界是什么样的,与世界中的事实相符合的命题有哪些类型,而且在命题与事实是如何符合的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笔者针对早期的分析哲学家的真理符合论特点以及他们对以上三类问题的回答展开论述。
一、重视逻辑语言分析
分析哲学家比以往任何流派的哲学家都更重视对语言的分析,他们的兴趣倒不是语言本身,而是通过语言分析,达到对传统哲学问题的回答。当然,早期分析哲学家所关注的不是日常语言分析而是形式化的逻辑语言的分析。语言哲学上把重视逻辑语言分析叫做“逻辑语言主义”,逻辑语言主义主张,日常的话语是充满歧义的,为了避免歧义,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逻辑语言体系。一旦建立了一种完备的逻辑语言,所有涉及真理的讨论就不再会因为个人的直觉差异而产生混乱,推理的跳跃和脱节可以避免。每一推理的前提和步骤都可以经得起任何人的,并保证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2]。
罗素所描绘的就是一个符合逻辑的语言系统或“逻辑语言”。罗素哲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建立一种人工语言或理想语言。因为罗素的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逻辑原子组成的,要描述这样的世界,就需要一种人工语言。采用人工语言还可以避免从传统哲学中产生出来的那些无意义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十分推重罗素在特称描述语理论中对语法形式(自然语言的语法)和逻辑形式的区分,并认为这是哲学的主要工作。他不相信传统语法是从事哲学的主要工具。通过对逻辑领域中 和、或、所以等逻辑常项的思考,他产生了原子命题的想法,认为由逻辑常项连接的命题都是复合命题,它们可以分解为原子命题[3]。
顾名思义,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维也纳学派)既重视经验实证,又重视逻辑分析。为了理论发展的需要,他们扩充了现代逻辑技术。卡尔纳普是维也纳学派的杰出代表,他自称主要思想来源于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并响应罗素的主张,运用数理逻辑这一新工具进行逻辑分析,建立一种新的、科学的哲学,这一努力的成果就是1928年出版的《世界的逻辑构造》。
从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逻辑语言分析贯穿于早期分析哲学家的理论分析的各个层面。
二、与命题相符合的世界怎么样
无论罗素、维特根斯坦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的真理符合论当中,都强调有一个事实和人类的认识/命题相符合。在这个问题上,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比较接近。他们都认为世界是可以层层分析的,复杂事实可以分为原子事实,原子事实还能再分为简单对象,而简单对象就不能再分了。从他们的论述上看,世界似乎是独立于人类认识而存在的,当然这个世界可以为人类所认识。逻辑实证主义者虽然也承认世界独立于命题,但他们似乎更强调这个世界是人类的感官所能感受的世界。
罗素的“逻辑原子论”主张世界是由无数单个的事实(即原子事实、逻辑原子或感觉)组成的,每一个单个的事实都独立于其他事实而存在。复合物可以分解为简单物,不断地分解下去就能得到真正简单的个体,它们被称作简单对象或逻辑原子[4]。而当罗素讲一个事实时,他指的不是世界上的一个简单事物,而是指某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一般理解为“苏格拉底”是世界上的一个人名,但这个人名还不是罗素所指的单个事实,而这个人名包含的属性像“柏拉图的老师”、“喝了毒酒的哲学家”才类似罗素的单个事实。
维特根斯坦对世界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当中,和罗素的论述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维特根斯坦所论述的世界也是一个层级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复杂事态由原子事实组成,复杂事态是原子事实的结合。原子事实是最简单的事实,无法再从中分析出其他事实,但能再分析为对象。因此原子事实是对象的结合或配置。对象不可再加以分析,所以对象就是简单对象[5]。
然而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对象的总和”[6]。这是因为事实和对象的存在方式不同,事实可以独立存在,是绝对的,而对象的独立存在,是相对的。对象不能脱离事实而独立存在,虽然对象可以出现在不同的事实中,从这一点看,它具有独立性,但这只是形式上的独立,从它必须出现在不同事实中,而不能单独存在方面看,它不具有独立的性质[7]。从根本上说,对象的存在只是在逻辑上或虚拟上的。用维特根斯坦自己的话说:“简单对象的存在是一种先天的逻辑的必然性”[8]。
逻辑实证主义者的世界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有所不同,它带有相当的主观色彩。逻辑实证主义者对世界的本质的论述不多,其主要观点是:认识对象的存在及其存在状态是由人的经验活动来规定的,因此,命题与事实的符合,指的是以文字和符号表达出来的陈述与观察事实相符合,而不是与认识者无关的客观实在相符合。在这里,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休漠以来的经验主义传统,反对经典符合论关于存在着一个既定的、脱离人的客观世界的观点[9]。
从早期分析哲学家的三类有关世界的本质的论述中我们得知,虽然分析哲学的主要旨趣在于发现人类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即人类的真理性认识是如何达到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紧密联系,所以他们的理论不得不同时说明人类所要认识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无论世界终极分析的结果是逻辑原子还是原子事实,我们都能看出,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本体论都是逻辑本体论。他们的区别是,罗素深受感觉经验论的影响,所以他倾向于把简单对象看作感觉经验的起点;而维特根斯坦受经验论的影响要小得多,因此他更愿意把简单对象视为逻辑分析的终点[10];而逻辑实证主义者的世界又是带有明确的主观色彩。因此有理由推出一个结论,早期分析哲学家们的世界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唯物主义的不依赖人的主观认识而存在的世界。
三、对真理符合论中命题的论述
早期分析家对命题的论述和对世界的论述是一致的。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复杂命题可以分析为简单命题,分析的终点是原子命题。同时他们都承认有先验的分析命题,它们是否为真不需要经验证实,依靠证实即可。事实上,早期分析哲学家视野中的真理符合论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经验命题如何与事实相符合的问题。
根据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对逻辑原子的陈述是原子命题。原子命题分为两部分:一是“逻辑专名”,如“这”、“那”等指示代词,他们代表感觉;二是感觉材料的性质或关系,它们是一些不可再被分析的简单性质和关系。比如“这是白的”、“这比那大”等句子就是原子命题。原子命题是最基本的单位,但是它们不陈述日常事物,陈述日常事物的命题都是分子命题,它们由两个以上的原子命题构成。分子命题再组成更复杂的日常命题[11]。
在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架构下,命题都是可以充分分析的。所有关于复合物的命题都可以分析为关于其组成成分的命题。由逻辑常项连接的复合命题,可以分析为原子命题。原子命题互相独立,一原子命题的真假不受其他原子命题为真或为假的影响。原子命题是不可分析的命题,因为它不能分析为更基本的命题,而只能再分析为不可定义的符号(名称)[12]。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对象的总和,与此相应,语言是命题的总和而不是名称的总和。不过命题的总和大于事实的总和,因为有些命题表现可能的事态而不是真实的事态——这些命题是有意义的,但不是真命题。真命题的总和才是世界的图像[13]。
逻辑实证主义把命题分为三类,即分析命题、经验命题和形而上学命题。逻辑和命题属于分析命题,它们表述概念或命题之间的逻辑句法关系,不需要经验的证实,只要符合逻辑句法规则,它们就是真命题,因而谈不上与任何对象符合与否的问题。
把经验命题和形而上学命题区分开来的是命题的可证实性。形而上学命题既不是分析命题,又不能被任何可能的或现实的经验所证实,它是一个没有意义、无所谓真假的命题。经验命题是经验事实的记录陈述,它们能得到经验证实,从而是有意义的命题。经验科学的大多数命题都属于经验命题[14]。
四、命题如何与事实相符合
从命题是如何和事实相符合的论述上看,早期的分析哲学家们的观点都能反映出经验主义的传统,即命题和现实的最终接触点是感觉经验对事实的判断,并赋予感觉经验以高度的可靠性,感觉经验确认是正确的命题就是真理。
罗素的命题如何与事实符合的观点可表述为原子命题的真伪可以由直接经验将它和原子事实相比较。复合命题是由原子命题根据逻辑规则组合起来的,因此复合命题的真伪就可以由原子命题根据逻辑规则来推演。所以可以说经验证实是原子命题正确性的保证,而逻辑规则是复合命题正确性的保证[15]。
在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中,所谓的符合就是“同构”。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论”的基本构想是语言与世界对应。复合命题对应于复合事态,可以分析为原子命题。原子命题摹画原子事实。原子命题中各名称或图像中各元素与它所摹画的事态是同构的,这种同构就是符合[16]。
简单命题由名称组成,名称的意义即是其指称。我们直接了解名称的意义,同时就直接了解原子命题的意义。“理解了一个命题的组成部分,就理解了这个命题”[17]。“理解一个命题,知道命题为真时实况是怎样的”[18]。如果我们听到“张三在看书”,并且看到了张三在看书,即命题所摹画的事态和事实一致,则张三在看书这一命题为真。
概括起来,可以发现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论”中命题和事实的符合也得借助于人的感觉经验。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证实是真理的标准。有意义意味着命题的真假值得到了经验或观察事实的确认和证实。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如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认为,陈述感性经验的命题是真实可靠的,因为它们直接与事实相符合,其他命题的真理性则要通过它们与感性经验的命题的关系来。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为了发现一个命题的意义,我们必须借助一串连续的定义来转换这个命题,直到最后在这个命题中出现的词是一些不能再被定义的词,它们的意义只能被直接指出来……每一个命题的意义最终都是由给与物决定的”[19]。这里的“给与”就是个人的直接感觉状态。这种无须证实的、报告直接感觉的陈述叫“记录语句”。它直接与事实相符合,是不可更改确定无疑的,其他陈述的真实性则需通过它们与记录语句的逻辑关系来确定。这里是知识与实在之间的不可动摇的接触点[20]。
五、结语
早期分析哲学家们的真理符合论观点在深刻性、精确性和系统性方面都是前人所不及的,他们的理论不乏创新之处,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发展影响深远。但是,任何真理理论都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早期分析哲学家的理论也不例外。他们的主要困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一套理想的纯逻辑语言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如果不能用日常语言来说明自己的理论,那么该理论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后来包括维特根斯坦本人都转向了日常语言分析。第二,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无论从方面还是从认识论方面看,事实一直都可以持续地分析下去,达到终极简单的逻辑原子在理论上也是不现实的。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都举不出逻辑原子或原子事实的例子。第三,并非所有的命题都可以还原为原子命题。这些命题包括否定命题、非特称命题和表达认识态度的命题等。以上这些困境既是后来哲学家们批评的对象,也是推动哲学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3][4][5][10][12][13][16]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7][17][18]维特根斯坦.名理论(逻辑哲学论)[M].张申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8]维特根斯坦.1914-1916年笔记(第二版)[M].冯·莱特和安斯科姆博编写.布莱克维尔出版社,1979:60.
[9][14]曹建波.符合论的演变困境及评价[D].厦门:厦门大学,2002.
[11]赵敦华.现代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2.
[15]曾志.真理符合论的与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00,(6).
[19]石里克.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A].艾耶尔.逻辑实证主义[C].香港:自由出版社,1959:87.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早期分析哲学视域中的真理符合论】相关文章:
笛卡尔早期方法论思想研究分析11-14
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与意识12-09
哲学硕士论文:论中国哲学的特质11-25
论哲学的逻辑建模论文02-13
论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12-09
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12-10
实用主义真理观哲学意义探析02-21
论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论文03-02
论古希腊模仿论的美学价值哲学论文11-1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