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和音乐教育论文

时间:2024-10-02 20:27:0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高校德育和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一、德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高校德育和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挑战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纷杂世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表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很少再有直接的对立和冲突,而是变为了一种间接和隐性的竞争,使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目标弱化的倾向。市场化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凸现出来,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对“无私奉献”、“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等传统美德产生巨大冲击。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竞争意识和行为不断挑战集体主义与利益等传统美德。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

  德育教学如果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与内容,不能实现从造就社会精英到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转化,严重忽视受教育者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则会导致严重的实践与需求脱节。

  (三)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带来的挑战

  经济和政治的飞速发展,使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接触到各种纷杂的信息,这也使他们的个性开始变得独立和张扬,传统的德育教育被他们视为了老古董,认为其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同时,独生子女政策以及物资财富巨大丰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很多新的德育课题,自我意识膨胀、感情冷漠、缺乏奋斗拼搏精神、享乐主义盛行、难以承受困难挫折等成为高校德育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德育教学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须在教育内容上直接面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善待生命,培养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态度,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基本教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意识,满足大学生群体对德育的更高层次需求。同时,应变革现有的德育教学模式,在兼顾理论灌输的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将德育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音乐教育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曲调、和声、音色、曲式等表现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音乐作品更能架起施教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对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具有更强的导向性、渗透性和感染力,更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共鸣。德育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以受教育者的最终选择、接受为目标。选择音乐教育作为德育载体,能够有效消除施教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感情壁垒,将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通过感染力而不是直接“灌输”传递给受教育者,并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以音乐教育开展德育教学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显著改善传统德育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传统理论上的德育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一般情况下是完全不同的两门教育学科,在此条件下,二者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何才能把音乐艺术教育和德育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的目的呢?首先,利用音乐教育开展德育实践,自古以来的国内外教育活动家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在我国古代,孔子将“乐”列在“六艺”的第二位,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的格言,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作为治理社会的手段。荀子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在“德治”中的作用,明确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他认为音乐“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治人之盛者”。其次,国内的音乐教育者对音乐艺术的德育功能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利用音乐教育塑造审美主体、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爱国情操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德育实践方面的建议。因此,利用音乐教育开展德育实践应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音乐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励志教育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增加、社会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畸形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的贫富分化现象都为高校的德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些学生又因为生活过于富裕而出现生活追求物质享受、学业不思进取的思想等等。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自立、自信、自强与拼搏精神,应当成为大学德育最核心的教育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主动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作品,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去,期间无论是面对成功和失败、迷茫和困惑等,都能够从容和正确的面对。如《爱拼才会赢》,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粤语歌曲。“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通过这首歌,我们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者的艰难,更以企业家的成功故事告诉学生,拼搏与奋斗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出路,只有不断克服人生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才有可能走向成功的彼岸。又如《男儿当自强》更是以真诚的呐喊,直接鼓励大学生去战天斗地,自尊自强。

  (二)通过音乐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最基础性的工作。但是,近几年来大学校园不断出现的生命事件暴露出高校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折射出了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漠视生命及生命情感匮乏的现象,给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所以说,通过音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一个重点解决的问题。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使人身心愉悦,诱发人们心中的想象力,抚慰人们心中的孤独、愤懑与焦虑,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美好事物的热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塑造音乐的美感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缓解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与思想波动。例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时,在典雅优美的旋律中,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当中: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如此音乐美景,不仅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本身的美感和丰富的表现力,还可以欣赏和联想到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学生身心愉快,精神焕发,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界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正视人生、热爱人生,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三)通过音乐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在利用音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过程中,期间没有严肃和刻板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像是润物细无声一般作用于学生的思想。音乐作品中的爱国故事、爱国情怀等,都能给学生以感悟和启发。冼星海曾经说过:歌曲对革命,犹如盐对于人类,是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盐能增强人的体力,歌曲能增强革命力量,激发革命热情。例如,在分析、欣赏《国歌》这首作品时,我们一方面让学生准确地演唱这首歌曲,直接利用音乐作品自身的节奏与旋律激发其内心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讲述这首作品的创作历程以及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百折不挠、永往直前的拼搏精神。《走进新时代》被誉为是中国迈入新世纪的代表曲目,歌词描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歌词促人奋进,旋律大气舒展,无论是演唱还是欣赏,都让人感到一种自豪、澎湃之感,在无形之中就树立起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所以说,利用音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也是完全可行的,能够获得普通说教所难以企及的良好效果,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的飞速变化和发展,给了当今高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传统德育遇到了困境和瓶颈时,就要主动探索新的思路和措施,保证这项最基本的教育能够顺利发展下去。而将音乐教育和德育相结合,正是一条必要的、行之有效的道路,不但使德育获得了实效,也使得音乐教育本身得到了扩展。本文这也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希望高校德育工作,能够在音乐教育的帮助下,获得更加广阔的新发展。

【高校德育和音乐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02-18

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之创新论文02-19

高校公共课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03-22

高校公寓管理的德育教育融合论文12-01

分析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论文(精选11篇)01-03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2-12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7-04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6-08

音乐教育论文的特征11-17

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思考02-2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