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业教育究竟如何乘势而上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成为教育事业中重要力量。那么,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究竟如何乘势而上却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作者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和路径思考。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乘势而上;发展
2009年7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职业教育乘势而上》的文章,对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所带来的背面影响做了客观分析。认为当前的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实训教学,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片面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高职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等等。对于这些分析,我是深表赞同的,这到不是因为我是从事基础课教师的自私情感在作怪,却是近二十年职业教育经历的点点积累和切身感知。觉得有必要把一些想法和大家说一说,尤其是在当下高职院校有些近乎疯狂追奉工学结合的“流行风”下,更有必要和大家交流一下,以便让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一个比较适合的环境下健康成长,也能够让我们的职业教育真正乘势而上。
一、比较下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反思
流行的心态:别人用得好的,我也能用得好。诚然,德国的双元制在德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发扬广大。但这并不是我们“拿来主义”的绝佳借口,在中国就未必能够大行其道,历史上我们就教训深刻,曾经的加拿大的CBE教学,和后来的模块化教学,都是好景不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后来发现,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重视中国的国情,没有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东西在国外可以使用,可到了国内就会变质,最后扔到了垃圾箱里去。这就是我们只会简单的“拿来”,还缺少一个复杂的“创新”过程,否则,失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流行的症状:你上我也上,管它三七二十一。一夜间,项目教学和工学结合教学的概念传遍全国,谈起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似乎离不开工学结合和项目教学,不管什么专业,什么课程都在向工学结合和项目教学靠拢,似乎中国的职业教育终于找到了“靠山”。找到了这样的“靠山”,高职院校就像抓到“生命草”,争先恐后地在所有专业中开设工学结合和项目教学,每个院校都不惜钱财建设大型实训车间,购买大型教学设备,全部都向“教学工厂”或“教学企业”冲击,完全不顾各自的校情、实力,完全不顾各个专业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完全不顾各个课程的自身特色和建设需要,做就要做工学结合或项目教学,离开了工学结合似乎就什么也做不了,这不能不让人又一次想起了“八股文”。甚至有的职业院校为了做足工学结合教学,大量压缩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恨不得学生一入校门就进车间实训,似乎学生动手能力强了就可以包打天下了。最后是形式套上去了,内容却没有得到进展。
二、比较下对过度追求工学结合的反思
首先,我并反对工学结合和项目教学,也不反对其他什么形式的教学模式。
这些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我要质疑的是中国不缺什么教学模式,也不缺什么概念,我们有的是教学模式,有的是概念。大家说,工学结合与理论实践一体化有什么区别?模块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有什么本质区别?有很多职业院校很早以前就推行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不也是很好吗?模块难道就不能变成项目吗?说来说去就是这些本质,关键在坚持,要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最大的质疑,就是中国的职业教育究竟应该坚持什么样人才培养模式,走什么样的道路,到目前没有定论。不要变来变去,变来变去,伤的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根基。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过分强调实训,过分忽视理论填补。在过分追求工学结合和项目教学的背景下,很多职业院校进一步提高了实训时数,压缩了基础课和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有的还把基础课砍了又砍,恨不得取消基础课。对专业理论课也是能不讲就不讲,全部让学生去实习实训,老师不用去讲什么理论了。这样做的后果,学生就成为仅会动手的“机器人”,我只要会做了就什么也不管了,学生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对问题缺乏思考,对知识缺少积累,导致学生们应付眼前的生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缺失了,他们就有可能失去更进一步的台阶。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喜的是一时,哭的却是一生。新加坡的双元制也不仅仅是强调实践,它有很多理论知识在中学里就完成了,或者在职业院校里以其他形式来完成了,千万不要学得不像样。
人文素养的缺失:过分强调专业教学,过分忽视人文情怀。在专业教学充满整个教学的时候,实习计划安排的满满的,很多职业院校追求的急功近利,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考虑在学生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或者是很少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学生实习下来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的活动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怀就很难得到很好的培养。而现在社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工作态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本身的人文素质差被淘汰了,不是他的技术原因。有的用人单位人事主管就说过:面试时,看见对面坐着一个形象好,坐姿好的学生就想招进企业了。新加坡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人文素质了,所以说在南洋理工学院接触到的学生,让人感觉看上去很舒服。可见,人定胜天。
综合能力的缺失:过分注重职场能力,过分忽视综合能力。现在的工学结合和项目教学就是比较注重对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只要求学生们针对一个项目或几个项目会做了就可以,这样的话,学生也可能在职场上是某一工种的技术骨干,但是他决不会成为这一工种的.专家。我们要给学生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学生要的也绝不是这些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要的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打工者”称号,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存的综合能力,他们的心底同样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渴望。我们要实现他们这些渴望仅仅交给他们职场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也要把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素质交给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一个“打工者”转变为“技术型人才”和“专家型人才”。
总之,这些能力的缺失,如果拾不回来的话,我们的职业教育就会失去长远发展的基础,失去勃勃生机的活力。在新加坡的几天培训中,我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也存在着这样的隐患。
三、对中国职业教育乘势而上的路径思考
当前,在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背景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乘势而上,应当成为我们教育决策和管理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要明确走什么路的问题。条条道路通罗马,道路有很多,要抓紧选择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自主发展之路,建设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能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中国高职教育新模式,一方面系统地设计和推进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也系统地设计和推进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过程。这两个“轮子”互相联系、紧密结合,这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而且这种模式要充分考虑职业院校、企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让三方能够自由的结合,健康的成长,提高资源共享度。
要职业道德第一,职业技能第二。高职教育要把坚持职业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只有把职业道德放在高职教育的第一位,才能培养出找得到工作,干得好工作的毕业生。在现代社会需求日新月异,学生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怎样设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训实践,职业院校要好好思考,提出具体思路,千万别陷入“为了口号而口号,为了实习而实习”的形而上学误区,随便找一家企业签一个合同,把实习的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扔给企业,那是不行的,要给学生的成长提供空间。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开展学习、应用、创新技术的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类精神,关注人的本性的人文社会活动中,能够受到两种精神指引,使得自身的专业技术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已不再是差学生的“集中营”,正成为越来越多优秀高中毕业生追求向往之地,希望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越做越好,道路越走越宽。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谈职业教育究竟如何乘势而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