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理论视阈下看林纾对原作的操控

时间:2024-08-12 21:23:1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改写理论视阈下看林纾对原作的操控

 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 诗学 操控 重写理论?

  论文摘要:林不审西文,却译著颇丰,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影响的深远。然而,由于不忠实于原作,存在着大量的篡改和删减,他的译作引起了人们广泛持久的争议。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给这些不忠实的翻译提供了一个解释的空间,把翻译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研究,探讨隐藏在不忠实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 ?
  
  1 林及其翻译?
  林 (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及诗人,也是我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位罕见的杰出的西方文学翻译家,他不审西文,却译著颇丰,一生中翻译作品达一百八十多种,是近代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他的译作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影响深远。?
  然而,他的译作却引起了人们广泛持久的争议:一方面,他用古文翻译的小说存在着大量的篡改和删减,被传统的译界贬斥为“劣译”;另一方面,其不忠实于原作的译本受到了当时中国读者的欢迎和推崇,并且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文化冲击。?
  ?
  2 改写理论?
  传统的翻译理论(其以忠实于原文为宗旨,或以功能对等为原则)试图建立起一套准则来判断译文的优劣,然而这些规范性的理论不能解释林这种独特的翻译现象。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苏姗•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等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安德烈•勒菲弗尔继而在他的《翻译、改写、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中提出了改写理论,他认为翻译实质上是译者在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标准影响下对原文本信息的操纵和改写过程,其改写的目的是使翻译以特定的方式适应于特定的时代。在这种理论框架下,翻译被放到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中去研究。改写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关于翻译标准的束缚,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将翻译语境化,探讨哪些因素促使译者选中某些文本将其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在其翻译的过程中,哪些社会文化因素制约着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 意识形态和诗学制约下林对原作的操控?
  首先,林翻译外国小说受制于晚清当时社会的救亡图存的意识形态。一是为了顺应当时“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为清末的维新运动服务。林在早期的译著中,写下了很多序言、跋语、例言等,一再阐明他译介外国文学的目的,在于输入新思想、新学说,以开阔国人的视野,唤起民众的觉醒。二是林鉴于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日深,期望通过译介反映其他民族苦难历史的文学作品,来警醒国人,使人们认识到亡国灭种的危险正在迫近,从而发奋图强,以求爱国保种。《黑奴吁天录》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经济利益和民族情绪的渲染下,从1870年到1880年间,排斥华人的情绪在全美迅速蔓延。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导致了大多数的华人纷纷失业,颠沛流离,甚至遭到了屠杀。1901年,林翻译美国废奴小说《黑奴吁天录》,就是因“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耳” [4]。“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 [4]。他认为自己的译著虽然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4]。《黑奴吁天录》出版后,立刻在国内引起轰动,为唤醒国民抵御外来奴役和压迫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林往往为了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的需要,把原作中与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无关的或相冲突的内容进行大量的篡改和删减。?
  其次,林的翻译还受制于当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诗学形态的影响。在中国,翻译在“五四”之前一直未能占据一个独立的地位,而是依附于文学。中国的文学向来注重“意境、神韵、情趣”等宽泛而飘渺的概念,译者们都认为唯有这种译法才适合文学作品,才能博得文人的喜爱。因此,在文人眼中,翻译的标准是以文学厘定的。此外,当时的译者大都同时是作家,一身兼两职,他们很少提及翻译的过程及技巧,序、跋实际上是对原作的艺术分析或感伤时世的议论。评者也多将译作当著作评,“译笔雅驯”成了当时对译作的最高评价。这样,译者所追求的“忠实”往往是故事情节及整体风格的传达,至于细节部分,只要无关译者心目中宏旨的传达,增删是不重要的,同时为了达到“雅”,增强文学性的润色是不可少的。林译著中出现很多的增删部分就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华夏文化的自我推崇也表现在林对原著的态度上,对西洋小说的译介是因为他看到了其中的改良群治的社会作用,而并非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文学上的民族优越感使其对原作的增删不以为然,这也是晚清的意译风尚。在翻译时,林常采取归化的策略,用中国文学的标准去衡量外国文学,相合处则欣然照译,不合处则常加以删改。读林译小说仿佛读中国古典小说,西洋文学在他古朴的译笔下涂上了一层浓重的中国色彩,古文的运用在相当程度上使得原著的面目变形。同时,林在翻译国外文学作品时还要考虑到中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期待。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绝大多数中国读者对西方知之甚少,再加上中西在习俗、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直译也难以被当时的读者理解和接受。为了满足和迎合中国读者的阅读期待,林要在理解口译者叙述的基础上,用读者熟悉的语言改写或增补原作。??
  4 结语?
  通过回顾晚清时期的社会现实,分析林所处的历史年代主流的意识形态与诗学标准结合林的翻译实践,论证了目的语文化中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诗学审美要求等因素,在宏观层面上对文学翻译过程具有制约和操纵作用。改写者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目的是以使其符合所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从而达到改写的作品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因此,林的翻译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错译或漏译,而应该是在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制约下对原作的改写。
  
  参考文献:
  [1]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1-87?
  [2]贺志刚.林和林的翻译[J].国外文学. 2004;(2): 42-47?
  [3]蒋骁华.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5):24-29?
  [4]林译.黑奴吁天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2-184?
  [5]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运动”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6]任访秋. 林论.见:薛绥之 张俊才编.林研究资料[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365-380。?
  [7]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73-91?
  [8]王宏志. 一本《晚清翻译史》的构思[J].中国比较文学.2001;(2):98-107?
  [9]王晓元.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J].中国翻译. 1999;(2):10-13?
  [10]郑振铎. 林琴南先生.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4-211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改写理论视阈下看林纾对原作的操控】相关文章:

批判理论视阈中的科学伦理思想透视11-18

素质教育视阈下美术教育现状分析11-14

试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研究的生态学视阈12-09

浅论研究型大学视阈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12-01

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02-25

语言哲学视阈谈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问题02-20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翻译等值11-15

试论多元文化下的艺术理论教学11-17

论国际教育视阈下本土教师异域文化观11-2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