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和体系构建策略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时期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和体系构建策略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重要场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在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为“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分析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防护体系、教育培训和巡查整改等维度提出新时期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引言: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实验室不仅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重要场所,还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1]。近年来国内高校频出的实验室安全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不仅影响了高校实验室的健康发展和正常教学秩序,还会影响社会稳定[2]。因此,在新时期如何构建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如何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为“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成为高校必须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层面: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016年4月,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安全是学校头等要紧的大事,没有安全,教育改革发展无从谈起,学生成长成才也无从谈起”。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支持高校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加强。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应将实验室安全作为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根本上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3]。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铊盐投毒事件,再到扬州大学秋水仙素投毒事件和复旦大学化学品投毒案,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令人痛心疾首,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外,高校实验室下水道常与居民生活污水共用管道,若含酸、碱和重金属的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将腐蚀管道,并给周围土壤造成不可逆的破坏[4]。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工作,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学校层面:构建平安校园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严格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检测和管理,为师生提供安全、绿色、健康的教学和生活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实验室在面对对象、容纳体量、功能服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仅承担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功能,还履行着产学研协作的服务社会功能。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能够帮助高校创建平安校园,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办学目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师生层面:体现人本观念
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进入实验室频率最高的学生和教师终日与实验仪器设备和各类药品试剂接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光师生的身心健康和财产会受到损害,他们的学业、职业发展、个人成长与家庭幸福也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保障教师职业健康,是对人本教育理念最直接的体现。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在近年来呈现多发的态势[5],除了实验室消防安全事故外,实验室废物、废液以及辐射、生物污染问题也愈来愈多。通过对已发生案例的分析发现,引发安全事故的原因如下:
(一)师生实验安全意识薄弱
引起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诸多原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安全事故占有很大的比例[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实验室种类和实验体量不断增加,从事实验研究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进入实验室的不仅有学生、教师、实验室技术人员,还包括外来进修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以及校企合作协同人员等[7]。部分人员在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抱有图省事的侥幸心理,轻视甚至忽视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安全防患意识淡薄。存在进入实验室不穿戴防护服、护目镜等必要的防护装备,使用挥发有机试剂不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过程中离岗、串岗等现象。因此,因安全意识薄弱导致的事故对师生员工人身安全以及实验室正常工作造成了损害。
(二)安全保障硬件投入不足
高校实验室的初始建设一般与学校当时的发展需要和现实情况相契合,但是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产学研的深入推进,实验室相继出现用房紧张,安全通道不畅,通风管、下水道不达标,易燃易爆危险品没有专用库房集中存放,废物废液随意丢弃,消防设施配备单一等问题[8]。在物防投入和应急保障不足的情况下,进行高频次的实验研究,不仅不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而且将实验室置于危险之中。
(三)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根据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规范等,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和办法。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师生员工行为、保障了实验室的安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一些非化学实验室的规模和职能因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9]。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虽然依据现实管理需要拟定了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建设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并未能很好执行。一些规章没有真正实现对实验室流程的严格管理[10],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埋下了隐患。
(四)安全教育不到位
安全教育对学校的安全工作,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与学校发展脱节的现象,安全教育工作虽已列入教学计划和任务中,但在安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还缺少专业性和创新性。如: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教育上,仅讲解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保管和使用的知识,对于探索性创新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却未能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对于因实验操作不当引起的消防安全问题未能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和教育;高校尚未形成匹配不同人员知识结构和实验技能的专业化安全培训体系;对于已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事后处置不严肃、反省不深刻、问责不到位。
(五)未形成安全管理合力
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安全工作一般分属学生工作处、保卫处、研究生院、信息中心、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不同职能部门管理。一些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还未形成系统、规范的运行机制,学校各职能部门存在权责不明晰问题,部门间缺少科学合理的协调配合,常出现希望“面面俱到”,最终却“一面都不到”的尴尬局面。不仅不能为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提供强大的组织合力,还会制约高校实验室开放与共享机制的深入推进。
三、新时期建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构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种类、规模、体量和功能都在不断增加,进出实验室的师生员工的实验专业技能高低不一,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刻不容缓。
1.学校层面的顶层决策机构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顶层决策机构为学校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由分管安全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科研以及资产管理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顶层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学校实验室安全发展规划,审议仲裁经费使用、事故处理等重大事宜,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形成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的强大合力。
2.院系、职能部门层面的管理单位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管理单位为学校二级教学科研和职能服务部门。成立由各二级机构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双组长的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11],负责统筹本部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结合学校相关文件和规定,开展部门安全工作队伍、管理责任体系、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和安全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3.实验室层面的基层实施单位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层单位为学校各级各类的实验室,由实验室、各项目负责人担任安全责任人,落实学校及实验室所在部门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指导进入实验室的相关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
(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规章制度是开展相关活动的行为准则和有效依据[12]。一是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权责管理制度。制定职责明确、任务明晰的协同管理制度,确保从顶层到管理层再到基层,安全管理责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实验室安全常规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科特点,建立宏观微观适配、科学完整、具有操作性的常规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高校要建立明确规定目的与适用范围、单位基本情况、危险源与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流程和培训演练要求等内容的应急预案[13]。
(三)健全安全管理防护体系
高校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防护体系,一是要加强实验室基础建筑设施建设。实验室的防火墙、防盗门、安全出口等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实验室水、电、气管道的铺设,通风系统仪器设备的摆放必须符合规定要求。二是加强实验室消防设施的防护。高校要加大实验室现有防火、防电、防水、防爆、防盗等安全设施的投入,在实验室内合理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和防盗、防火报警系统并定期检查和更换。三是加强实验室专业防护。针对实验室的化学安全,加强对有毒有害化学品的采购、使用、入库、处理的监督管理;针对生物安全,坚持生物废弃物垃圾转由专门的医疗废物处理机构处理,生物实验器材与耗材集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针对辐射安全,在提供防护装备和安全工作条件的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废源废物及时收贮销毁。四是加强信息技术防护。实验室准入制度配合门禁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集约化管理;健全实验室监控管理系统,在实时监控的同时还可以做到自我管理、及时纠偏。
(四)开展安全管理教育培训
事故致因理论明确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处于不安全状态的物、带有安全隐患的环境和管理体制的缺陷作为引发安全问题的四个最基本原因[14]。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常常由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缺乏导致。因此,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和培训对降低安全事故发生频次意义重大。实验室安全教育应结合培训对象的特点,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多样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研究生在学校现有的安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学习的基础上,必须通过院系及实验室组织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验室安全理论与实操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建立并完善培训上岗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项目组负责人以及校外协同人员在上岗前必须了解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参加药品使用保管、仪器操作使用等专题培训;将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级领导纳入教育培训的队列,并将培训学习的结果与工作实效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
(五)加强安全管理巡查整改
通过实验室安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实施方案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15]。专业的安全检查队伍是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巡查工作的前提。高校可组建由在职实验管理人员与离退休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实验室安全巡查工作组,在校级、二级单位对实验室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检查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开展监督及复查,及时上报安全隐患并限期整改,坚持“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改”,最大限度规避实验室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惠强.浅谈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68-69.
[2]张莉,肖习江,王春波.独立学院实验教学建设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134-135.
[3]杨佩青,陈敬德,温光浩.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194-196.
[4]张曼曼,张饮江,张乐婷,等.实验室废液分类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7):234-240.
[5]赵阳.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6(6):233-239.
[6]黄炳辉,李勇,卜建.安全准入制度是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举措[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150-152.
[7]王国田,魏万红,何朝龙,等.地方性综合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1):273-276.
[8]董继业,马参国,傅贵,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行为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0):258-261.
[9]刘志平,曾显华,李昌明.高校综合性实验室安全隐患及对策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0(6):170-171.
[10]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193-195.
[11]艾德生,黄开胜,马文川,等.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1):8-12.
[12]周玉宇,李琰,徐石海.基于EHS模式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4(3):193-195.
[13]王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8):148-151
[14]陈安,彭端,于兆勤,等.基于能力培养的滇西信息类实践课程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0):176-178,222.
[15]冯建跃,金海萍,阮俊,等.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1-10.
【新时期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和体系构建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安全盾文化体系的构建的优秀论文03-09
核安全文化定量评估体系的构建论文12-02
企业税务管理的问题优化策略论文02-22
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策略论文03-13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论文11-29
构建企业税务风险体系探究论文11-09
体育教学的原则体系构建研究论文02-18
高速公路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和研究论文02-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