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农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4-10-25 22:09:4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农业经济学论文-农业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把农业搞好。而农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进行长期有效的发展。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业经济学论文-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因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①

  《二》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1 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我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人口达到峰值,同时耕地可利用率下降。根据已有的统计数字,1996年比1980年我国实有耕地减少383.87万公顷。1999年,国家重新规范和调整后的耕地数字虽然比以前的数字高,为1.300,392亿公顷,但耕地减少的趋势是客观事实。2000年我国人口已达到12.95亿,每年还将净增1,000万人以上,按这个速度增长,30年内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峰值。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在近几十年内不允许过度开发新的耕地,增产粮食的主要手段将只能局限在改良品种、增加复种指数以及提高单产数量等科技手段上。目前的耕地水平也很难保障,原因是未来我国农村城镇化速度将AD,决,一部分农民将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镇,这必将带来城镇规模和数量的扩大,公路、工业企业占地也将保持扩大规模。这些因素都将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②

  2 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主要表现为:一,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二,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成本不断上升。③

  3 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农药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国际市场对国内压力日益增大

  中美贸易协定规定,中国粮食贸易将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5年内市场将逐步放开,基本实现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对等自由贸易。这种自由贸易制度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对落后产业如我国农业,则是一个严峻考验。我国失去价格优势的小规模农业基本法与现代西方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相竞争,如果处理不当,或应对失误,将使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农业遭受严重损失,主要是生产能力遭到破坏。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面临着国际廉价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的主要表现是进口农产品增加,国内价格随国际价格而涨落,在失去价格优势后,大量农产品的涌入,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口资本同,进口的粮食被消费掉并不增加资本存量。因而进口粮食占用外汇将导致投资水平下降而使经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故粮食进口机会成本甚高。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持续发展,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如下防御、适应和措施对策。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防御对策,首先是减少农业生产CO2排放源,提高其碳汇库容潜力。具体措施包括培育抗旱抗病虫害等抗逆性和光合生产率高的新品种,以适应变化更为剧烈频繁的灾变;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进耕作体系,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开发推广新技术、新措施,在新的气候环境中变弊为利,变害为益,提高农业的自适应能力;发展农田林网,采用新的排灌措施,优化灌系统和方式,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强病虫害和杂草害的防治,开发研制高效低毒无污染的新型农药,开展生物防治,发挥自然天敌对病虫害的调控作用,以应对气候变暖导致的病虫害和草害可能加重的严峻挑战;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手段,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降低CO2的排放增长率。加快退耕还林还草速度,大力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制止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充分发挥森林吸收CO2的巨大潜力。其次是突出区域治理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走综合开发之路,提高各地农业和地方经济适应气候变化的实力。其中,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要与富民增收相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把草畜业作为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实现向农牧生态系统的转变。北方草原区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草场,减轻人为破坏;控制畜群数量,实行以草定畜,围栏封育,划区轮牧;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培育新品种,建立人工饲草基地。西北干旱区要发展节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对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同时保护山区林草植被,涵养水源。青藏高原区要以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保护生物多样性,严禁不合理开发和捕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④ 气候变化对农业可能影响的适应对策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不断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未来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进行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以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 二是加强监测预测,建立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系统。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预测工作,建立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大气综合探测系统,发展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相关科学研究基础数据库,包括温室气体数据库、气象要素数据库、强迫因子数据库、气候变化影响数据库、农业生产(产量、面积等)数据库。建立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系统,促使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减少或避免因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要综合应用气象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紧紧围绕21世纪农业生产对气象保障的需求,研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级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技术系统。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山、水、森林、草原和气候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快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改善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大力植树、种草,加强湿地的保护,建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保障体系。 其次,要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综合考虑地形、土壤以及水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最有效地利用气候变化后的新资源,如热量资源,CO2资源等。特别是光、热、水综合匹配优势资源的利用,以趋利避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重点保护耕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的扩张,加强对林地和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重新审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适度性,主动使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实行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发展相关前沿学科与高科技。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可以促使农民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活动,提高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大幅度提高。同时,我国不同地区地理与气候条件的多样性又产生了极其丰富的特色资源,适用技术的采用,可以弥补以往人们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短视性,使区域特色农业的开发成为可能。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新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经济管理中的效率问题。⑤ 探索农业高产新途径,重点是如何控制农作物基本生物变化过程,提高其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遗传改良,掌握生物固氮和调节激素的机制,提高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利用率,控制不利土壤、气候和有毒化学物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为之付出努力,我们就一定能使农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 尹成贵《农业可持续发展浅论》 引用数据方便说明可持续的重要性。

  ②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 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

  ③ 陈会英.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演化问题研究 使论据更有说服力。

  ④ 胡鞍钢.生存与发展——中国长期发展问题研究 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实现可持续。

  ⑤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发展科学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学论文-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文章:

经济学论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用11篇)06-20

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问题剖析论文02-24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论文02-2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肥料问题与对策论文02-24

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论文03-15

农业推广应用论文02-19

农业学毕业论文提纲02-15

2017农业硕士论文提纲03-28

农业结构改善对经济影响论文11-1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