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的修养
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是获得别人信任的标准,它不曾有时间的局限,更不会有地域的隔阂。有的是人与人坦诚的交流,品性的修养。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作中就已经出现“道德”这个词,“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在对“道”认识后,按照规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亦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司马迁亦提出“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由此可知,古人早已经把道德作为衡量君子的重要标准。
道德发展至今日,呈现着参差不齐。有识之士成为道德的宣传者。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北大教授季羡林老人为一个年轻学子看行李,冰心老人在生命的尽头还关心着老年病人的状况,他们用人格当笔,用岁月当稿,写下了人格才是最高学位。有些人认为有道德的人是圣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去做了,就会发现也很简单。《论语》离我们并不遥远,当于丹老师用她最质朴的语言向我们说着一个个的道德小故事的时候,我们不禁发现,《论语》告诉我们的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可总有道德缺失的人在腐蚀着今天的文明。《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善良的标准可以降低一点,并不一定要舍己为人,打着倾家荡产的名义,只要尽量多做利人不损己的事情就不错了,人家向你问路,你就尽量的说的清楚些,不要像北京东直门的那位仁兄一样,挂个“收费指路”的牌子遭人笑话。
道德也并不总是那么温顺,有时还需要强烈的抗议。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恰是告诉我们面对素质低的人我们无需忍耐,我们有权利生气,我们有权说我受够了,我很生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中庸,却失去了孔子中庸的精髓是要有原则。我们的中庸变成了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地热情,有利的事抢着办,难办的事推给别人,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我们大学生很多的课程需要小组合作,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可总有那么一部分的人成了挂牌。我们总是自豪地称我们是礼仪之邦,我们是文明人。可是当看到拥挤的楼道,当我们分不清哪些人是要上楼,哪些人又是要下楼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拥挤的食堂还时不时的有插队行为的时候,我不仅为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有点害羞。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是讲美国911事件发生的时候,由于电梯已经瘫痪,在世贸大楼中的所有人都必须走防火楼梯逃生,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没有人拥挤,而是靠右边按照顺序排队下楼,把左边空间留给消防和援助人员。这样潜移默化的规则意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911的损失。想想如果当时防火楼道上一片混乱,那后果会怎样,我们无法想象。
人总是要有一个光明的底子。我们是否应该学会借鉴,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自觉地按照秩序走出原本就不宽敞的门,自觉地走在楼道的右边,左边留给上楼的人,予人方便,于己方便。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无论中西,无论是发达还是落后,人总是有共同追求的东西,任何民族都不会拒绝有道德修养的人,任何民族都会热情地欢迎有道德修养的人。
【浅谈道德的修养】相关文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道德探究11-18
简析孟子道德修养学说论文11-29
浅谈对网络社会道德的几点思考12-07
浅谈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05
浅谈中职生道德教育的心理探索03-27
浅谈针对网络社会道德特点的德育措施12-07
浅谈家庭教育中的儿童道德的培养12-08
浅谈老子的人性论及对艺术家修养的启示03-26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11-1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