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时间:2024-06-06 15:57:5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述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等大众化 研究生培养质量 主要问题 相关对策

论述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论文摘要] 大众化向顶端的逐步上移使得研究生教育无论是数量的扩张还是内涵的丰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科研设备紧张,导师紧缺等。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要正确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在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其质量,使研究生成为各行各业的真正精英群体。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家马丁·特罗正式提出的。他在1973年发表的《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三个阶段论”,他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同龄人15%以下时,高等教育则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则属于“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则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而且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同时带来了质量问题。如何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研究生质量观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树立正确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基本前提。正确的质量观是建立在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和评价标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教育大辞典》中把教育质量解释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对学校、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应予以应有的重视”“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可见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
  由此可见研究生质量观是一个多样性、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很多方面,它包括研究生教育质量定义及标准、质量观的特点、质量观的转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在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依据社会条件、所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学术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程度所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这其中,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志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创造的知识、培养的学生以及提供的服务是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载体。《中位与研究生教育报告(2002~2010)》提出,要树立有时代特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这体现了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变化。
  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最关键的是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观:
  1.发展的质量观
  质量观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是不同的,是动态发展的。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只有在发展中才得到体现。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所以必须确立以发展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进程。
  2.全面的质量观
  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和为社会服务。我们在树立教育质量观时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它要求研究生的教育必须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不能仅以研究生知识掌握的多少和能力发展的高低作为衡量的终极标准,还应包括较高的思想素质、素质、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另外应当强调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3.多样的质量观
  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类型是多样的,学科种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单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质量的多样性是建立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统一性的基础之上的。在追求统一性的基础上发展多种教育形式,满足多样性需求,是建立正确的质量观的基点。
  4.特色的质量观
  高等学校的特色是其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所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一种特色纷呈的质量。正如波伊尔所说:“绝没有什么简单的好大学模式,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的。”要让不同类型的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
  研究生扩招后,尤其是在危机的冲击下,国家进一步放宽对研究生的招生政策,研究生的生源状况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生源素质情况千差万别。同时,研究生生源的结构组成也有了新的变化,如年龄组成、学生来源等因素也较以前更加复杂,这就使得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给传统的研究生优质优教带来一定的难度。
  2.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在校研究生人数的增长,使得导师人均研究生人数增加,这就加大了导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导师的压力。由于导师负担有所增加,投入在研究生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应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研究生导师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两极分化现象明显。一部分热门学科或名望较高的导师周围研究生相对集中,甚至出现了一位导师指导几十位研究生的情况,而一些冷门学科或名望较低的导师可能出现几年带不上一个研究生的情况。
  3.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研究生选课人数的增加,传统的小规模研讨班授课方式受到挑战,因为教室资源的限制就会开设大班课,这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由于研究生教学对专业知识的深度要求较高,对研究生任课教师的要求就相对严格,一些选课人数较多的研究生学位课、基础课的教师梯队需要尽快培养起来。另外一些对实验要求较高的学科,一方面缺乏实验空间,有限的实验室不能容纳众多的研究生同时做实验;另一方面缺乏实验仪器设备,让学生只能停留在理论认识水平。
  4.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大众化使得研究生在校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量毕业生拥进,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这是因为研究生教育结构与整个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人才培养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相符,使得毕业生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三、大众化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对策
  1.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入学以后的培养质量。要保证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就要把好初试和复试的关。良好的研究生选拔制度是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并不利于优秀生源的选拔,特别是专业课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而选拔线却由国家统一划定。因为各招生单位命题标准不一,这就显得不公平。试卷可以由国家命题,如实行“3+X”或“2+X”考试形式,这样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虽然它不能体现各招生单位的专业特色或特殊要求,但只要招生单位认真组织好复试,把好复试关,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且可以为各招生单位节省、财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中去。至于加强研究生的复试工作,招生单位需要精心制定复试的内容和标准,加大复试中人才选拔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注意选拔一些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好,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有培养前途的考生入学,而不是仅仅根据研究生的初试成绩来决定,不要使复试拘泥于形式。对具备了复试资格的考生应一视同仁,对于免试推荐的研究生要实行严格的综合测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正确的评价,保证保送生的质量。

  2.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思想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亟也。”可见,一所高校的骨架是由一批杰出的学者构成的。一所学校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所培养的学生水平的高低,所以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因此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导师的熏陶对学生学业的发展与人格的陶冶起着莫大的作用,所以导师要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另外可以对在研究生培养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改变传统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可采用导师个人负责和研究生小组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除此之外,为了使导师的负担不至于过重,应该限制每名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数量,如规定每名导师最多只能带5名学生。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年龄偏大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建立合理的导师梯队。可以选拔一些虽然年纪较轻、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造诣较深并有培养前途的学术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请优秀导师介绍经验,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3.保障科研条件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为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建设完善的实验设施、图书资料和通讯设备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条件,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另外科研经费也是使课题研究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定期进行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和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学术动态的专题报告,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开拓研究生的研究思维。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4.完善机制
  管理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管理工作,关键在于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管理队伍的组成应考虑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管理人员要了解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和现代化管理能力,并且能掌握先进的管理工具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另外还要制定健全和完善的研究生管理制度。
  5.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市场需要的不是“研究生”这一身份标签,而是需要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需要构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要。由于高校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所以高校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并建立良好的信誉,这样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也会有一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源升,杨波,等.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
  [2]卢晓中.高等教育的新质量观[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3).
  [3][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4]常丽萍,赵玮.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环节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6).
  [5]王二宝,刘全菊.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
  [6]李汉邦,赵婷婷,赵哲.大众化进程中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05,(12).
  [7]黄楚玉.试论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高等理科教育[J],2000,(02).
  [8]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论述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相关文章:

论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学风建设03-0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观论文03-03

论述关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12-06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反思12-05

论述在分层教学背景下培养和调动大一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12-05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分12-06

网络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思考与探索12-05

论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改革与创新12-06

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1-2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