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困境与思路

时间:2023-03-07 08:46:0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析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困境与思路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类专业  校企深度合作 困境 突破口
  【论文摘要】十二五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往纵深。通过对其师资结构、核心竞争力、项目开发效率等方面困难的思考,提出了调整师资结构、加强校内生成性实训基地建设、学期项目实训、作品驱动、职业技能短期冲刺培训等应对措施,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长足发展。 
  十二五建设新时期,全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都在朝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向发展,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落实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深度的校企合作能使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存共赢。一方面,能获取符合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储备,打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服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能将科研与社会应用紧密挂钩,提高教研水平和院系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就锻炼出一定职业能力,成为找到好工作的一块敲门砖。 
  然而,尽管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主动联系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部分企业也向高校伸出榄枝,但要实现优质高效的校企深度合作还是任重而道远。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机会比较多,较容易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洽谈合作项目,但具体进行项目开发时却多半是困难重重,与设想有较大区别。 
  一、教师队伍结构制约着校企深度合作 
  要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就要求高职院校师资具备一定的项目开发能力甚至企业工作经验,但目前情况是绝大部分的专任教师在实践能力环节较为薄弱,长于讲授知识,短于实战操作。有的教师能敏锐地意识到新时期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性,愿意引入企业到专业建设中来,但执行起来效度不高。而另一方面,在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到教师队伍中的时候也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具备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人员想加入教师队伍主要是抱着觉得学校空余时间多,自己有更多时间赚外快的心理,敬业性不够。这些因素影响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效率,有的合作项目,学校与老师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却并未产生多少效益,反过来又抑制了教师对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核心竞争力不强,制约着服务社会的质量 
  要为社会提供有竞争优势的服务,必须将自身置于市场中和那些提供同质服务的企业竞争。这样一来,高职院校计算机系必须十分清楚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亟待需要顶岗实习、专业实训的机会;二是提供同等服务时有价格优势,同一个项目一般由学校来做比实体企业做成本更低。 
  劣势。劳动力技术水平不高,学生和教师企业工作经验不足,职业素质不高,责任感不强。从部分院校合作的中小项目的开发过程来看,开发技术力量不够。 
  机会。国家和省市都有相关文件和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教高[2006]16号文明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最好途径。 
  威胁。高职院校计算机系能提供的服务,也有专门的企业在提供,他们在技术服务方面生命力更强,效率更高,实力更雄厚。 
  综上,要能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备和企业竞争的优势才能顺利开展下去。 
  三、项目开发效率低,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着校企合作展开 
  由于教师平时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校企合作只能在空余时间参与,每天挤出一两个小时就已不错,这样导致了效率十分低下,即使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参与进来,效率也会偏低下。这是因为企业的工作方式是:每天连续工作八小时,集中时间从事开发工作,集中时间解决问题,这样较容易进入工作状态,效率也较高。而计算机系教师只能在上完课、备好课、做好教学资料之余才能参与,参与的时间是不连续的,往往刚进入状态就下班了。一周每天断续参与2小时还不如在企业集中工作一天。这也是制约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一个原因。 
  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较好,实行了坐班制,但大部分院校要改成坐班制不现实,会遇到较多的教师反对意见,特别是民办院校,不利于教师的稳定。或许可以尝试着一周一两天坐班,保证教师有充足时间参与校企合作。 
  四、计算机系校企合作的思路与突破口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系要要深化校企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突破口。    1.调整师资结构,突出“双师素质”的考察 
  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在职教师的思想引导与职业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实操项目,获取相应的行业职业证书,通过培训来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重。引进教师的时候,除了常规的试讲外,还要考察教师能否参与到课后的项目开发,其“双师素质”是否符合校企合作要求。 
  2.加强校内生成性实训基地建设,将基地建设与学分挂钩 
  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与学分挂钩,使教师更充分地参与虚拟指导,扩大学生受益面。尽管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一般而言,经过生产性实训锻炼的学生,就业常较同学顺利,有的在名企工作,有的工作一年后就走上了技术管理或部门主管的工作岗位。这说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机类专业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2.以作品驱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多途径大力宣传学生作品,建立学生作品库,向社会展示,要求学生毕业前能有至少一件成型作品。依据作品特征,建立作品库展示网站,建立一定的准入制度,向社会展示、宣传和推广学生的作品,从而向企业展示专业技术能力,提高自身的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3.推行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短期冲刺集训计划 
  计算机类专业的院系可以结合毕业实训,推行“起点工资计划”,提出目标(如适应市场的“DIV+CSS强化集训”,针对珠三角起点目标为2500元),对学生进行短期的集训,考核合格后发放相应证书,并跟踪就业薪资状况。这种计划类似于市场上的培训机构推出项目,但确实有效。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推广“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2.5+0.5”的培养模式。若小范围试点成功,将扩大推广。该计划一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二来为院系积累对外技术培训服务经验。 
  4.学期项目实训计划,为校企合作加强内涵建设 
  该计划源于项目驱动教学法,即学生学期开学初即选择课题,加入项目的开发。开学初,由各专业指定并说明项目课题,要求各年级各专业学生选择加入,指定指导老师,结合学院的学分制展开实施。如“网站推广与运营项目”“原创动漫角色设计项目”“学生影视导演项目”等,根据各专业特色将来可不断增加或调整,以此拉动专业建设,形成对行业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小气深度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符合潮流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培养出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通过积极探索与不断尝试,高职院校计算机院系定能顺应潮流,实现跨越式发展。 
  :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探析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困境与思路

【探析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困境与思路】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困境与思路08-25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08-22

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05-15

试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工作模式探析08-24

试析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08-22

高职院校校企订单式培训的实践意义08-23

校企融合的高职书院校园文化建设06-15

探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08-25

谈谈校企融合的高职书院校园文化建设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