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模式

时间:2022-12-07 13:36:1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模式

  论文关键词:阅读 听讲 联想 质疑 练习 复习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模式

  论文摘 要:本文从六个方面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模式,即学生必须学会会阅读、会听讲、会联想、会质疑、会练习、会复习。 
  
  历史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改变教学中长期形成的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尽快形成学生多样化、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真才实用的学生。本人从六个方面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习模式的做法:
  一、会阅读
  教学首先应学生形成爱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养成爱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学会有效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观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开始的时候仍然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适当地转化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对不容易掌握的理论、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内容,可以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散性思维、横向纵向联系、多层次比较,达到正确、全面、深刻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接着要对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进行纠正。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者阅读不仔细,致使答题不准确或者用词不规范,每逢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各种历史使用意图,分析问题与内容的关系,正确的答题思路,在大量历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技巧,使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真正懂得怎样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
  二、会听讲
  沟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讲能力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听讲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在听课时能听出重点,掌握主要内容的能力。第一,有准备地进入每一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准备什么呢?就是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预习课程,预习时要弄清下一节课的内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课后再一下,归纳出所讲知识的框架,然后做相关练习。第二,消除不好意思的,多和同学们交流,在讨论中发现他人的好思路、好方法、好心态。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会使你和大家融为一体,于是学习心理压力会减轻。你的学习心态放轻松,听课效率会很快提高。
  三、会联想
  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如知识的类比联想。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通过准备问题、新课导入语等形式把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启发学生从旧知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推导出新的规律,获得新的知识,完成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联想把新知与旧知及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学习能力。例如,讲“新主义革命”时,引导学生回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结果与前途、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性质、革命任务、革命性质是什么等知识入手。
  四、会质疑
  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大胆提问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喜欢你,敢于向你提问题,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均应给予鼓励。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意义也更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学习方法,敢于讨论、善于发表自己见解时,教师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挖掘历史学习中隐藏的“隐性”因素,逐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学生提问教师等多种提问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做到了集思广益,同时也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五、会练习
  要教给学生关于练习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不要搞题海战术,培养学生在练习时能有“五心”:审题细心,解题专心、碰到难题有信心、认真练习有恒心、向人请教要虚心。培养学生出习题、出试卷的能力。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础决定上层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啰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
  六、会复习
  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以及自己的学习笔记等自己进行复习,并利用列表、图示等方法找出知识的重点、要点和难点,把知识归类,对有关联的知识进行类比,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能力。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复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经济、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手、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挑战,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对教师而言,它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换角色,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历史功能。广大历史教师面对课程只有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走出困惑,有所作为,与新课程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溅波.高中历史教材培训.
  [2]陈克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模式】相关文章:

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策略04-21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趣味化探究08-13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实验操作的问题和策略04-29

浅谈“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精选10篇)05-25

试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工作模式探析08-24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08-12

浅谈大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发研究08-25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教师面临的问题的论文06-04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学习与发展06-12

浅谈在考试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转变考试观念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