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建筑力学课程 素质教育 教学内容 采用措施
论文摘要: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为适应高职院校经常采用的“2+1”教学模式,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教学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以此达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传统考试方法,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
一、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
建筑力学是高职工民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课程学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它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的学习。在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培养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适应“2+1”教学模式。所谓“2+1”教学模式就是2年在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1年顶岗就业实习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广泛联系实际工程,如塔式起重机上平衡铁重的确定等,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力学在实际工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对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增强他们的适应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建筑力学课堂教学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依据确定的教材编制授课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由于职业教育的现实性,决定了高职力学课程是动态的,但教材往往滞后于现实需要。再加上现行教材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善性,导致教师在力学课堂教学中仍跳不出“知识本位”教学,甚至出现所传授知识“无效”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实用、实效”的原则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减少或删除部分理论推导及相关知识,加强应用计算方面内容,补充课外实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解决与课程中有关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重复问题,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避免简单重复,尽量多讲工程实例和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归纳能力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的性质、特点,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同时让他们亲手操作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处理数据,自己提出问题,直至作出结论。这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当有益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课堂教学理念,适应职教形势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理念则是其理论基础,也是原始起点。有什么样的课堂理念,便会形成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在现代建筑力学教学中,应树立以下基本理念。
1.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
这种理念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智力,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加以关注。这种教学理念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指明方向并积极创造出支持开放性探究学习的氛围,把一切教学行为定位于支持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交流、共勉、沟通、启发、补充与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时时交换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点,以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
2.注重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观
这种观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其潜力各不一样,兴趣也各不相同,学生的这种潜力需要合适的教育加以开发。传统的建筑力学课堂教学理念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要扭转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学必须正视课堂群体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打破传统力学课堂教学的一统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实施“差异教学(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程度的掌握知识。
3.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质量关
作为建筑力学教育工作者,要大力推进建筑力学课堂教学的“质”与“量”的改革。“量”即减少学生负担,减少学习时间;“质”即采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高职教育的建筑力学教学课堂作为现代课堂中的一种,既存在共性,又有独立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建筑力学教学课堂自身内在的规律,课堂理念与之符合,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之不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就会停滞不前。
四、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环境,难以体会到实际应用的乐趣,不能激发学习信心和热情。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变静态封闭的教学过程为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填鸭式”传授为现代的“研究性学习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展现,着力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形象,以化解教学难点、缩短认知过程。同时,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不仅形象生动、赏心悦目,而且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形象客观地再现具体事物,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基本上能消化该节课的内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黑板和粉笔也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在推证力学原理和公式的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另外,实际模型具有形象、生动、真实感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采用。
五、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
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不改革,考试的导向性就不能根本扭转。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原有的考试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严重制约着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年来,在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中,我们对成绩考核与考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卷面主要出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改革标准答案式的成绩评价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试易活跃学生思维,更易激发创新意识,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了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现象,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生视为沉重的负担。
其次,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应该有利于识别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只考他们的记忆力。应改革单一的闭卷笔试,分别采用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不仅减少了作弊现象的概率,还起到了促进他们学习的作用。
为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一次性结课考试的做法,采用多种形式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并增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实验操作,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可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也可适当分散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且能较为准确地考察学生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地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为此,学生学习后的成绩评定应采取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及专心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作业情况、读书报告、阶段测验、大作业和实验成绩等)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分阶段的全程性的考核方法。
总之,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面对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为了使我国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改革,并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都本伟.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于天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浅谈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关文章: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科学复习12-12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化学教学06-16
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教学12-04
中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反思12-11
“工程力学”课程的创意教学模式探索11-24
论述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评价观12-07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模式12-0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