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创新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 科技竞赛 实践 思考
论文摘要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这一重要平台,着力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创新型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
一、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是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 科技竞赛是激发大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我国已经形成了由教育部、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以及各专业学会等权威机构主办的全国高校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体系,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活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越来越被广大高校认可,并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去发现问题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产生出新的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或某种新的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学生创新意识一种有效的训练和不断强化的过程。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科技竞赛体系,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挑战杯”创办十几年来,已有近百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项赛事,“挑战杯”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3人获得了教育部评选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奖,70%的获奖者攻读了更高层次的学历。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竞赛教育平台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尤其是取得优异成绩之后,对于身边的同学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示范作用,能够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二是围绕各类科技竞赛,学校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宣传、展示、培训、讲座、表彰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对学生也是一种强烈的感染和熏陶,对于促进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情感,塑造创新人格具有积极意义。
二、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工作实践
围绕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实践能力强的“三实一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龙头,以各类科技竞赛为主体,以科普类和专业知识讲座为基础,以浓郁科技创新文化为保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为创新型大学生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是科技竞赛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的组织保障。学院由院长、书记亲自挂帅,分管学生工作、教学、科研副院长、各系主任为成员,组建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统一规划、领导全院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小组,汇集学院各专业优秀教师,负责科技竞赛活动的指导和评审;院团委上传下达,负责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下设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中心,负责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对外联络、具体组织实施。通过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保证了科技创新工作有领导、有规划、有协调、有落实。
2.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创新型大学生培养提供坚实后盾
随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义认识的提高,学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学院设立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制订了《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对于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配套奖励,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和老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参与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成效的关键。据统计,学生获得奖励的项目上,有近90%的在科研过程中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尤其是高级别奖励的项目,几乎100%的与专业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学院在成立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小组和制定奖励办法的基础上,采取发放奖金、给予指导教师工作量补贴等激励措施,采取单独指导和集中开课等灵活方式,保证指导教师投入时间、精力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
3.创办“创新论坛”,为创新型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以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实操技能、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为基础,只有具备了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才能对新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创新。为此,学院开办“国际交流论坛”、“管理创新论坛”等系列学术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主讲,向学生传授相关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通过这些学术讲座,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掌握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方法与技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与信心。
4.注重宣传,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贯穿科技创新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各种媒介,如网站、宣传栏、展板、班会、年级会等,以图片、作品展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介绍各类科技竞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组织宣讲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比赛,向感兴趣学生介绍参赛形式、参赛经验和技巧。对于在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团队和个人,通过召开表彰会大力表彰,通过《工作简报》、网站、展板广泛宣传,让学生明确竞赛目的与意义,认识到参加竞赛对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增强参加竞赛的愿望。
三、对创新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1.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009年我院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比例为45%,而众多没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必须克服两种心态:一种是“漠然”心态,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对参加科技竞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漠然视之;一种是“畏惧”心理,认为“挑战杯”是极少数拔尖学生才能参加的活动,自己参赛只会“丢人现眼”。针对以上两种心态,必须加强励志教育和竞赛活动的宣传力度,同时举办获奖作品展示、优秀成果报告会等形式让优秀团队和作品走下“神坛”,走近学生,从而增强学生信心和动力,使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深入学生,变教师的“强迫组织”方式为学生的自觉参与行动。
2.充分释放学生的创新灵感
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真正源自学生创意的比例并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视野不够开阔所限,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其实,真正源自学生灵感的作品才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好的训练。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摒弃功利心理和“扶上马送一程”的心态,放手让学生在思维的空间中自由驰骋,捕捉灵感的火花。
3.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不可否认,多数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学生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奖”,因此对于项目获奖后,如何使项目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而置若罔闻,或是由于条件所限,大多数还不能实现应用转化,令人痛惜。因此,今后,不仅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要积极拓展途径和空间,推动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4、大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创新文化建设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开辟思想驰骋的天地,营造浓烈的创新氛围,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2007-10-25.
2 王晓真.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立体综合培养模式[J].济南大学学报,2009,vol.19:183
3 谢秀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vol.14 no.4:98
4 王玉军,李祥印.“挑战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2009,vol.19:187
上一页[1][2]
【浅析高校创新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相关文章:
浅析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12-02
论高校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实践12-04
浅析高校文学教育的问题与思考01-17
浅析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11-20
浅析地方高校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03-0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