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区域产业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在梳理区域产业创新理论及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的区域产业创新路径及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包括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以及创新集群的培育与发展,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三种机制及措施: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机制、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优化升级机制,以及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与生态补偿的长效创新机制。
关键词:全球化;技术经济范式;创新网络;创新集群。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各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正在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路径也面临着重要抉择,以增强开放性、网络互动性为核心的区域产业创新成为提升区际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推动力量。全球化视角以及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衍生发展不断丰富着区域产业创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在开放型创新机制与区域创新网络的作用下,通过创新集群的培育与发展,推动区域创新不断深入与发展。
1理论研究背景。
1.1区域产业创新的理论溯源。
1912年,熊彼特(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区分了“创新”与“发明”,认为“发明”是新知识的产生,“创新”是知识的商业化,并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将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不仅生产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是创新,引入新的管理方法、开拓新的市场、改进新的生产工艺流程等都是创新。德鲁克(Drucker)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他将创新定义为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并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种,认为需要从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角度来考虑创新问题。1980年代兴起的探讨科技创新机制的理论,即“技术的社会形成”(social shapingof technology,简称SST)理论,认为科技创新不是一个孤立自发的过程,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历史进程,技术革命、创新或进步与社会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1]。
创新理论最初的发展是嵌入技术发展历程,而随着技术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参与主体的多样性而不断与其他元素融合,从而包含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诸多内容。而创新本身也从技术变化的单元和单个企业的活动,发展为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行为的综合,融入到整个社会体系的发展中,呈现从点到线再到系统的演进趋势。在熊彼特之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创新系统:一些学者重视一定的制度、文化下的创新网络,将地理边界作为创新系统的边界,产生了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些学者则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因技术转移、供需联系形成的创新协作关系上,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当两类理论发展到对区域产业创新的研究之后,又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1.2技术经济范式的相关研究。
1982年,创新经济学家多西(Dosi)将科学哲学的“范式”(Paradigm)概念引入到技术创新研究中,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将其描述为基于自然科学的高度选择性原理的、解决特定技术经济问题途径的“图景”(或模式),以及那些以获取新的知识为目标、并尽可能地防止这些新知识过快地扩散到竞争者的特定规则[2]。1986年,弗里曼(Free-man)和佩雷斯(Perez)在继承多西“技术范式”
的基础上,使用“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术语来描述被广泛传播的技术通过经济系统影响企业行为和产业的现实。在他们看来,“技术进步是形成经济格局转换的基本动力”[3]。弗里曼和佩雷斯的技术经济范式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方法论。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有赖于科技———产业革命,是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统一[4]。一般而言,技术经济范式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以相互关联的各种技术所组成的一个或几个主导技术群构成了不同时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二是一定时期内各国经济增长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主要是由这些主导技术群所决定的;三是随着主导技术群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也因之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所谓新技术经济范式,即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而形成的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范围、规模以及水平[5]。其中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主要是指对整个经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体系变革,其中包括有多组渐进性创新和重大创新,并且最终可能包括若干新技术体系,实际上意味着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结合。
2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的区域产业创新。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区域经济活动越来越深地卷入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重组中,并由此引发社会、文化、制度等更深层次的变动。推动这一结构性重组的主要动力是跨国公司的组织经营活动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经济发展中的全球化趋势与本地化认同之间所展现的现实张力为区域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6],全球化和地方化的交织与互动也是理解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背景[7],促使各区域在寻找独具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同时充分考虑全球化对这种本地化的产业发展轨迹所产生的影响。
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引发了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衍生和发展。在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大的变革和调整时期,世界科技和产业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加紧筹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通过新技术革命引领产业革命,抢占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不仅美欧等发达国家,其他各国都在积极制定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并投入巨额战略资源,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进入新一轮的产业调整期。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节能环保、渗透带动效应强的产业将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的目标产业。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和“新能源”战略、欧盟“2020”战略、日本“新经济增长战略”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与此同时,后发国家认识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话语权缺失等不利因素,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实现国家发展模式的新一轮转型将成为后发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任务,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摆脱过分的外资和植入性技术依赖,形成内生性的财富增长循环机制,在保证正常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水平基础上侧重强调科技投入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
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与扩散意味着原有技术基础、产业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及相应的经济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国家,由于既有的技术体系、产业结构以及制度结构、文化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的差异,会形成以区域为单位的“马赛克”模式。这一方面使得区域产业创新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区域产业创新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即围绕区域产业包括技术体系、制度结构在内的创新与变革。
3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3.1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是各主体通过创新网络内的互动合作实现的,互动是创新的基础,互动即包括学习、结网、集聚和联盟等行为。通过开放的创新网络,将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等各类要素尤其是知识性要素在产业内聚集和进行高效配置,使内外优势资源间在合作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极和创新场,实现资源的聚合聚变效应。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是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格局形成的介于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系统之间,开放有容的网络体系。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基于产业间经济联系和战略布局,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域范围内引入新的区域产业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并有效协调、协同、整合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动,从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区域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是将新的要素或要素的新组合方式引入区域经济系统,使系统具有新的功能,其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而“开放”的目的是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创新的高效率,强调的是一种制度设计、创新与制度安排。
区域创新网络是从区域产业的层面考察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其功能特征。区域创新网络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网络、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网络,以及以中介、金融等服务机构为核心的服务创新网络,在这三个网络背后是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网络,构成以技术创新网络为主体,知识创新网络、服务创新网络、制度创新网络为支撑的结构(图1)。
图1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示意图。3.2创新集群的培育。
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知识及其创新成为推动区域与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产业集群的出现,为创新活动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但对我国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研究发现,在工业化发展成熟前,集群中的近距离产业联系并不能保证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集群与产业创新并无必然联系,如Mccormick(1999)、Caron等(2006)、王缉慈(2010)等。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我国区域产业发展路径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和重要抉择,集群发展也从第一阶段的“集群制造”进入到以自主创新为关键动力和目标的“集群创新”的新阶段。如何促进集群新知识的产生、转移和扩散,推动区域及产业的创新升级(包括技术升级、经济升级与社会升级)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集群更强调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和知识交流。以技术交叉、产业融合,新知识生产、新产品大量出现为特征的创新集群侧重从创新网络观和知识观层面来考察创新型组织集聚的创新特征与行为,不仅包括产业集群升级,还包括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科学知识驱动的原始创新集群以及倚重创意和知识的创意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创新集群的培育与发展,构建动态优化、促进产业不断升级的开放型创新网络,是实现区域及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得与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动力,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环节。
2001年,OECD出版了研究报告《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的推动力》,将创新集群作为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组织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生命周期。创新集群不仅是产业集群的升级或高端化,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等跨产业组织构成,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或各种合作,提供集聚经济和知识溢出的技术商业化网络空间。Lundvall(1994)、Preissl(2003)强调创新集群就是以互动学习和集体行动为核心特征。Bortagaray等(2000)认为创新集群是一个组织结构,以知识交换、互动学习和可分享价值的高度集中为基础[8]。随着集群发展阶段不同,集群企业的创新过程与学习模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9]。创新集群来源于范式不连续性、技术复杂性、累积性的学习过程以及范围经济性。有关创新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的讨论主要是围绕“自上而下”(政府力量驱动型培育机制)和“自下而上”(市场力量驱动型自然演化机制)两种过程模式展开[10]。Marzetti等(2008)基于对OECD成员国的实证研究,强调创新集群的形成来源于集群内部技术创新系统的建立。宁钟等(2003)认为聚集经济、知识溢出和技术多样性创新集群的主要形成动力。李顺才(2008)强调了知识流动及互动学习机制在创新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关士续(2002)指出区域创新网络在创新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以上国内外研究来看,创新集群形成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创新网络、知识溢出效应、聚集经济性、技术多样性、社会资本、学习机制等。
4促进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与措施。
4.1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机制。
创新是中国下一轮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术机构研究能力的提高,知识扩散速度空前加快,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创新资源的配置与流动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创新模式正在从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既要倡导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必须参与到全球创新网络中去。
在全球化继续加快并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的配置与流动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区域产业创新模式正在从过去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呈现出各种创新要素互动、整合、协同的动态过程,其创新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方面既要倡导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必须参与到全球创新网络中,通过与世界级先进企业的合作机会,学习、挖掘其先进的技术、管理、营销等资源,迅速积累和整合自己的技术资源,从过去单纯“技术引进下的模仿创新”转变到“技术消化吸收下的开放性创新”,直至发展“产业技术联盟”。突破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4.2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优化升级机制。
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不能脱离全球价值链而实现,更不可能像过去一样间接地、表层地嵌入全球价值链。而是应主动地深度合作嵌入全球价值链,即与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建立起紧密的、重复性的生产合作、研发合作和交易关系,缩短关系距离,增加交流频率,以更为直接方式获取有关技术和全球市场变化的信息,积累创新和升级的能力[11]。通过深度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从而获得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主要路径。但向价值链高端的进一步升级则要靠“从模仿生产转变到自主创新”来实现。应积极引导和推进产业整合,形成具有产业链控制实力的主导型企业,并发挥主导企业在创新与技术示范、网络辐射等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与中小企业建立分工基础上的长期合作关系,主动向价值链两端拓展功能,对于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的企业来说应向上游研发和设计方向发展,对于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企业来说应向下游销售和渠道管理方向发展,提升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能力。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和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中国企业有条件融入全球价值链网络,关键是如何避免低端锁定实现产业升级。
4.3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与生态补偿的长效创新机制。
资源环境的高效利用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多年来未能得到充分的贯彻,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权衡中,一些区域往往选择先发展后环保,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从国际经验来看,资源环境的高效利用、有效管理以及补偿是建立在资源环境信息充分公开透明的前提下,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实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及管理的数字化、定量化、智能化、精确化和透明化的轨道,特别是在碳排放、环境污染及监控等重点领域信息的定量化和透明化,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相应的监督、控制、惩罚和补偿机制,实现自然资源的集约、循环与适度利用[12]。这对区域产业创新体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是区域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并实现区域动态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以增强开放性、网络互动性为核心的区域产业创新战略成为提升区际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新一轮腾飞的客观要求,构建动态优化的、开放的、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区域创新网络,促进创新集群的培育与成长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峰。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DOSI 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J]。Research Policy,1982,11(3):147-162.
[3]弗里曼,佩雷斯。结构调整危机:经济周期与投资行为[M]//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钟学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58-74.
[4]鄢显俊。从技术经济范式到信息技术范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2):139-146.
[5]王春法。新经济:虚幻与真实———经济大国的复兴之路[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6]AMIN A,THRIFT N.Neo-Marshallian Nodes in Global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2,16(4):571-587.
[7]梅丽霞。全球化、集群创新与创新型企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BORTAGARAY I,TIFFIN S.Innovation clusters in Latin America[C]。Presented at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Policyand Innovation Curitiba,Brazil,August 28-31,2000:1-40.
[9]丁魁礼。创新集群知识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0]BRESNAHAN T,GAMBARDELLA A,SAXENIAN A.’Old Econ-omy’inputs for’New Economy’outcomes:cluster formation in thenew Silicon Valley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4):835-860.
[11]武云亮。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1):51-54.
[1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十二五及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愿景研究[R]。2011.
【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区域产业创新路径研究】相关文章:
谈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创新12-09
低碳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论文01-03
区域产业经济论文11-14
关于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初探02-24
浅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发展11-17
经济全球化下的跨文化营销管理策略11-18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11-14
全球化环境下的企业先进理念研究01-18
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1-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