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变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生物变异是体内的固有变异,包括年龄、性别、昼夜节律、季节变化和海拔高度、妊娠、月经等因素,不可人为进行控制。受检者的生理情况可能影响某些检验项目的测定结果。现分析如下:
1 年龄
很多检验结果在不同年龄存在差异,解释这些结果时要注意与患者实际年龄的参考区间进行比较,以下举一些例子说明:
1.1 新生儿
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可高于成人的3~4 倍,2 岁后渐近成人;全血细胞分类可见,中性粒细胞在1~2 天内达到最高值,单核细胞升高可达2 周,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持续1 周左右,淋巴细胞明显升高;新生儿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成人;由于血氧浓度升高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间接胆红素增加,而新生儿肝中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非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使血清中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加,出现新生儿黄疸。
1.2 儿童及成人
由于正常生长期儿童的骨骼生长和发育,成骨细胞活跃,大量分泌骨型碱性磷酸酶。因此,儿童、青少年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比健康成人约高3 倍,18 岁后降至成人水平。
1.3 老年人
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50 岁以上的人肾功能下降,表现为肌酐清除率逐渐减低,血清白细胞介素(IL-6)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老年人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皮质甾体激素水平下降。50 岁以上健康人抗利尿激素(ADH)的水平比50 岁以下的健康人明显增高;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在老年人群(平均年龄79.6 岁)比青年人群(平均年龄39.4 岁)高38%,而老年人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水平比青年组低11%。
2 性别
性别的差异表现在多种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上,可能与肌肉质量、内分泌、器官特异性差异有关。对于存在性别差异的检验指标,应对男女不同性别分别制定参考区间。
男性比女性高的常见指标有:甘油三酯、胆红素、转氨酶、肌酐、肌红蛋白、尿酸、尿素、氨、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酸性磷酸酶、血红蛋白、红细胞、氨基酸、碱性磷酸酶、铁、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碱酯酶、IgG、白蛋白、胆固醇和总蛋白等。女性比男性高的指标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铜、网织红细胞等。
3 昼夜节律
某些检验指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即一天内有所波动。如皮质醇的分泌高峰在清晨6 点钟左右,随后下降,午夜12 点至最低值;因皮质醇具有促进糖代谢的作用,又因为下午皮质醇浓度低于上午,所以在下午进行糖耐量(OGTT)实验测定的血糖结果高于上午的测定值;入睡后生长激素短时间内达到高峰;血清铁和胆红素在清晨最高,血钙中午最低;白细胞计数早晨较低而下午较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深夜达到峰值,在下午时分为最低值。时间节律变化影响最大的检验项目是激素类,因此,对这些项目需要规定统一采集的时间。
4 季节变化和海拔高度
夏季由于人们所受光照时间延长,故羟基维生素D3浓度比冬天高;冬季血清总胆固醇浓度稍高于夏季(约2.5%),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最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在夏季比冬季低约20%。
海拔1400 米时可使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约8%;海拔3600 米时,C反应蛋白水平高达65%;而血清转铁蛋白、血浆肾素、尿肌酐、雌三醇及肌酐清除率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5 月经
月经周期是成熟女性的正常生理过程,实质上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周期性功能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月经周期的三个不同时期,多种激素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雌二醇、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等的参考区间随月经周期的各阶段(即月经期、卵泡期、黄体期)而不同。
5.1 月经期
历时4~5 天,血液中孕激素和雌激素降到最低水平。
5.2 增殖期(卵泡期)
历时约10 天,即月经周期第5~14 天左右,此时因卵泡生长,分泌的雌激素越来越多,使血中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
5.3 分泌期(黄体期)
历时14 天左右,成熟的卵泡排卵后生成黄体,黄体所分泌的孕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在排卵期间,血清胆固醇降低;在中期或黄体期,醛固酮的浓度大约是卵泡期的2 倍;肾素活性在黄体期增加。
6 妊娠
妊娠时特殊的生理过程,许多指标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孕妇的检测结果应充分考虑妊娠的影响。
妊娠期间,血浆容量升高,对血液成分的浓度有稀释作用,一些检验指标的水平会下降,对微量元素的影响更甚;肾小球率过滤大大升高,肌酐清除率可升高超过正常范围50%或者更高,同时伴有尿量增加;同时由于机体的代谢增加,脂肪动员加强,故血清脂类成分,如载脂蛋白A I、载脂蛋白A II、载脂蛋白B及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C持续增加,产后10 周左右血清脂质水平恢复正常。
在妊娠中后期,胎盘开始进行性产生胰岛素的拮抗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绒毛膜生长催乳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导致妊娠性糖尿病的发生。凝血系统机能亢进,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
妊娠期间,由于代谢需求增加,也可导致铁缺乏、铁储存减少、铁蛋白水平降低。
因此,在检验前的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和分析后的检验结果解释,应考虑这些因素。除此以外,患者的状态:饮食及生活习惯(如饮酒、吸烟等)、运动、精神压力、采血时的体位、服用的药物,以及血标本的处理、运送、保存等都会对检验结果有一定影响。所以检验工作者应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每一份结果真实、准确,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萍.临床试验室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杨振华.临床试验室管理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生物变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相关文章:
初探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几点因素03-27
病毒抑制不完全对YMDD变异的影响11-18
溶血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纠正探讨论文03-02
谈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11-14
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因素12-05
分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11-16
药品专利政策对生物制药业的影响研究提纲12-04
从检验角度探讨临床与检验的关系03-2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