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时间:2024-08-08 03:54:1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有在我国外语界,广大教师和学生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等等,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交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用价值。
  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比较短,大致上只有三十多年。在我国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历史,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是外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语言学家和一部分心理学家。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的性质,它的理论主要取之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在其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并探究多方面多层次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积极作用,以便更好进一步提高汉语教学效率。
  作为跨文化交际语言的汉语教学是以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前提的。这种能力指语言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也是对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1)语言学的理论能力方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精通比较语言学,以及运用交际社会语言学知识的能力;(2)语言的交际能力方面:掌握有限的语言手段成功展开交际的策略;能有意识地使用“通用交际语言”,借助语言手段认识交际的特殊条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能够掌握有关不同交际风格的能力;(3)具备深层次的文化限定音素来解释交际行为现象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减少无把握的现象。掌握避免和澄清交际误解的策略; (4)掌握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而是只能够认识到人的思维,举止,以及语言受制于特定文化认知图式的;能把自己所持有的文化视为理所当然的那种态度。
  同时应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跨文化方面的内容,例如开设交际社会语言学,国情学,异域文化学,比较文化学,以及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策略等课程。根据授课学生的国际背景文化背景,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开设有关该国的文化课程,比较汉语与该国语言的异同,比较两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以及行为方式,交际方式的差异等方面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以“交际文化”为主,包括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运用到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文化教学之中,突出汉语文化的多元性。在教学形式上,宜采取“分散式教学”与“集中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打破“就语言教语言”的传统语言教学的模式,在教授汉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技能的同时,结合语言教学目标设置特定的交际情境,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参与度”,灵活、适当地鼓励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只有将语言教学融入到特定的交际情境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适应力,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
  由于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它是社会的遗产。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人们的一切行动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是核心。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为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是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文化包括广义文化(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它也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另一方面,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在语言的诸多因素中词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在词汇的内涵方面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很大。除了词汇方面的差异外,在语用规则和语篇结构方面也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大多与民族文化传统有关。
  跨文化交际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多技巧.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还有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其次,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
  其实,非语言交际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服饰、体触、体距、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在非语言交际领域,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同一个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着完全两样的意义. 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障碍之一是人们常常误以为人总是一样的,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这时容易产生文化冲突。障碍之二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紧密联系,尽管人们知道这是不可取的,但是,完全避免却十分困难.障碍之三是民族中心主义,即习惯以自己民族的价值观衡量其他文化,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元文化互动,促进文化融合。教学过程的对话与互动(既包括本民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也包括多元文化背景的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是促进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这不是去单纯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系统的核心思想就是平等看待各种文化的态度和汲取目的语文化思想内涵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对汉语文化的自觉,能够自由游走于母语和汉语两种文化之间,真正构建起复合文化身份,进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人们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这是普遍的文化休克现象。为了帮助人们在异域文化环境中顺利地生活和工作,必须进行跨文化训练。一般来说,在语言,习俗等方面适应另一种文化并不最困难的,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念的分歧。价值观是文化交际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但是,在社会发生突变或巨变的情况下,它也会随之变动。人类学家,心理学家,传播学家对于价值观进行长期的研究。人类价值观中有一些共同的方面,例如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时间焦点,人们之间的关系等。
  所以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是人们的社会交往应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既是一个社会的习俗。在人们的习俗中贯穿着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同时人际关系受到文化的制约,无论是家庭成员,亲戚,朋友或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无一不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意义】相关文章: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11-14

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应用研究12-06

基础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02-19

谈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06-05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12-02

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精选6篇)06-27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11-14

试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2-11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06-0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