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4-08-09 05:54:0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1995—2001年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中总指数和分类指数的数据,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了环渤海地区信息化发展情况和区域内各省市(区)信息化水平的差异,从数量上揭示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存在的数字鸿沟——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不同发展时期的差异。并对环渤海地区信息化发展提出建议,旨在为进一步的理论和政策分析创造基础条件,为环渤海地区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关于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水平;环渤海地区;比较;数字鸿沟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化水平的总体情况是通过国家信息化评价总指数来反映的。国家信息化评价总指数涵盖了信息化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对各地区信息化发展实力的比较科学、综合的评价,它基本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态势,并需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我国先后于1999年和2006年分别制定了第一套和第二套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两套总指数的基础和框架可以相互衔接。第一套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包括6个分类指数的25个指标。第二套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包括6个分类指数的23个指标。鉴于数据易于获取,本文依据第一套总指数的数据,对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

  1全国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发展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04年初起,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力量进行了“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研究表明,2003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49.12,其中,北京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71.83,位于第一位。我国信息化水平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2003年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56.09,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2.54和41.71,其差距较大,但差距正在缩小,东中西部信息化水平差距从2001年的100:68:65缩小为100:76:74。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表明,截至2003年7月1日,在我国所有WWW网站中,东部11省市共占81.2%,而西部14省区的总和只占到8.1%。一条无形的“数字鸿沟”开始阻隔在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但2001—2003年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最快的前3个省(自治区)均为中西部地区,他们是内蒙古、陕西和安徽,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分别为134%、136%和143%。
  从分类指数看,我国信息化使用类指数最高,基础设施类指数和接入质量指数较高,分别为52.47和51.44,可购性指数和环境效果类指数较低,分别为43.05和33.61;从2001—2003年分类指数变化看,接入质量指数提高最快,为75%,信息基础类指数和互联网使用指数提高较快,分别为29%和26%;可购性指数增速较低,为22%,均为4%。

  2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定位与比较

  2、1环渤海地区简介
  关于环渤海地区的范围有两种说法,狭义上指环渤海地区由北京、天津两市,辽宁、山东、河北3省及环渤海海域组成,可以辐射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广义上指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从行政区划来看,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地面积共127.8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3.31%;总人口为25891万人,占全国的21.15%。本文采用第二种说法。据统计,在环渤海地区“五省二市”的生产总值5.5万亿元,占全国的30.2%,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渤海是个内海,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华北大平原呈“c”字型所环抱,在长约占全国1/3的海岸线上,分布着4o多个港湾、29个大中小港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巨型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并为中国三大信息产业基地,有其独特的发展潜力,被称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级”,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我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的地区。
 2.2区域间比较——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信息化水平比较
  2.2.1信息化总指数的比较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位于我国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为中国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具有可比性,因此选择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环渤海地区的信息化评价总指数(以下简称总指数)为本区五省(区两市的平均值,长江三角洲使用上海、浙江和江苏三省市的平均值代替,珠江三角洲的使用广东省的值代替。研究表明,1995—2001年三个地区总指数平均值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化水平总体是平稳上升的,整体变化趋势较为平缓,见图1。

  7年间环渤海地区平均总指数提高了138%,平均每年提高了23%,上升分值为34.89,平均每年上升5.82分值,信息化评价总指数增长的趋势表明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加强。但是,1995—2001年期间,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一直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7年问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平均差距分别为6和1.6分值,一定程度上说明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2.2.2总指数发展速度的比较

  从1996—2001年信息化总指数的发展速度看(见表1),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总指数发展速度与长江三角洲极为相似,略高于珠江三角洲,1999年发展速度较高,是一个高峰年。1996、1997、1998、1999、2000和2001年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总指数的均值发展速度分别为1.14、1.19、1.12、1.42、1.32和1.31。可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发展速度呈现不均衡状态,发展速度在1996、1998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1999年以来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发展速度较快,1999年相对最高,说明环渤海地区的信息化有一定发展潜力。

  2.3区域内部比较——环渤海地备省市(区)信息化水平差异分析
  2.3.1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差异分析

 

  1995—2001年间,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尽管明显上升,但是地区间的发展格局变化不大,差距依然较为显著,数字鸿沟明显,见表2。所谓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地区、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象。
  从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看(以下简称总指数),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呈“三级阶梯式”,且落差较大。北京、天津位于第一阶梯,两市总指数远远高于全国及环渤海地区平均水平,北京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天津一直位于全国第三位,2001年北京和天津总指数分别高于全国23.79和l1.56个分值,高于环渤海地区平均水平18.33和6.10个分值;辽宁省和山西省位于第二阶梯上,1995—2001年总指数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省在全国的排位分别在第5—8位和第10—13位之间,同期相比,辽宁省总指数的分值是北京的35%一77%,是天津的69%一92%,山西省是北京的30%一73%,天津的69%一92%;山东、内蒙古和河北位于第三阶梯上,1995—2001年山东和内蒙古在全国的排位在15—21之间,河北省在19—25之间,山东和内蒙古在1995—1997年问总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8—2001
  年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总指数除了1995年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年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年间,河北的总指数与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与最高的北京的差值分别是37.71、52.84、53.27、69.92、28.45、25.92和26.12,落差最大。
  另外,7年间山西、山东、内蒙古和河北总指数都低于环渤海地区的平均值,只有辽宁省在1999—2001年略高于环渤海地区的平均值,其余年份低于本区域的平均值,北京和天津的总指数一直高于环渤海地区的平均值,可见,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极化现象明显,北京天津在环渤海地区的信息化总体水平的贡献较大。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类似,信息化水平也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和不均衡性。这表明信息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在看到环渤海地区信息化平均水平位于全国前列的同时,不能盲目乐观地忽视了环渤海地区内部信息化的差异,应该加强区域联系和整合,填平数字鸿沟。
 依据2000年数据(见表3)进行分析,从各省(市)来看,北京、天津信息化各分类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各分类指数发展不均衡,北京在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特别突出,其他指数与其相比显的相对不足。天津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品服务方面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山西和辽宁两省各分类指数相对较高,辽宁省各分类指数比较均衡,山西省在信息化发展环境方面较弱,R&D经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仅为6%,信息产业投资占全部基本建设及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为26.07%;山东在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两分类指数分值在环渤海地区最低,山东200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3%,这也是影响山东信息化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河北在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信息化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发展环境方面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发展环境指数分别是6.44、7.63,在环渤海地区也是最弱;“信息化发展环境发展与其他省份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王铮等人通过对全国各省市(区)信息化综合水平的对比研究发现,河北信息化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是人均信息产业和全国同期水平相比,相对落后,而山东主要是信息经济成分在本省经济成分中比重较小。内蒙古除了资源开发利用指数外其余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信息网络建设指数仅为7.65,接近北京和天津的1/40和1/10,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为10.91,约为北京的1/10,天津的1/4;从反映信息化技术应用指数的二级指标数据看,2000年内蒙古地区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仅为3.5台,是北京的1/10,天津的1/5。

  3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95—2001年信息化水平呈现平稳快速发展,但是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较仍然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存在区域性和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区域协调不够,发展速度不均衡,;区域内部存在一定的差异,极化现象明显,呈“三级阶梯式”,且落差较大。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北京和天津,位于第一阶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高度的极化,其次是辽宁、山西,位于第二阶梯,相对较低的是内蒙古、山东和河北,位于第三阶梯。
  2006年环渤海区域信息合作联席会正式成立,环渤海区域信息网同时正式开通,这为环渤海信息领域的全面合作提供了发展的契机。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由于合作意识不足,区域凝聚力不够,使得环渤海地区尚需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找到整个区域内的利益共同点,并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规范各地方政府的行为,减少省市(区)问差异,加强环渤海地区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区域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相匹配的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推进区域经济深度合作和共同繁荣。
  建议以下几点:(1)政府加大信息资源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解决行业间、城市间和区域间的内部竞争,加强区域间信息整合,缩小内部差距。(2)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省市(区)优势和特色,发挥京津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互补合作,加强区域内部信息产业协调,促进信息资源在地区内合理流动,共创互联互动、互惠互利、互补共赢、协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新格局。(3)建议尽快建立环渤海信息化数据采集、调查和检测系统,建立信息化数据库,定期监测该地区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状况。(4)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和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加强信息化知识普及和培训力度。(5)加快有关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制定,确保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相关文章:

渝与京津沪信息化水平的比较分析的论文03-11

渝与京、津、沪信息化水平的比较分析论文03-11

地区形象营销理论的研究现状03-28

客观违法性比较研究02-27

北方地区建筑外墙保温做法比较探析12-10

我国寒冷地区节能建筑方向研究12-10

企业年金的营运模式比较研究11-20

试析狠抓教育资源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12-08

论析中国信息化发展地区差距12-0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