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可复制与不可复制性
【论文关键词】个性教学 教学个性 复制 不可复制 语文学科特色 独立思考 生命体验 自主实践
【论文内容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同要求是个性教学。教师教学个性不可复制,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教学个性不可复制也不必复制。从语文教学个性的三重源头:独立思考、生命体验、自主实践去完善聚合,方能打造真正的个性化语文教学。
教学个性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摘自百度百科词条)。
美国学者J.W.基夫说,个性化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将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一点共同追求,即需要个性教学。没有个性化的特点,教师群体是一个模式,脱离了个性的鲜活与自由,没有比较、激励、创新,也不切合个体作为独立性存在的客观事实。
那么青年教师如何在专业化发展之路上确定并完善自己的教学个性?大师齐白石对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我以为,这句话用来诠释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可复制与不可复制性同样恰当。
一、学我者生——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可复制且应当复制
模仿是一切创造的基础。
语文教学纵然强调个性化解读,但是对于站在执业起点处的新教师,每一次尝试与摸索必然是从模仿开始的。每一堂公开课的观摩,教者独特娴熟的教态,富有亲和力的教学用语,都会直接进入新教师的经验储备;每一次听取名家名师的讲座报告,名家大师们生动鲜活的教学故事,孜孜不倦的从业追求,都会深深震撼新教师的心灵。正是在这些时刻,教学想象开始驰骋,教学热情得以滋长。可以说,每一个语文教师走上讲台,开始第一次教学设计,都是建立在对前人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不管是琐碎的片段经验的搬用迁移,还是针对他人风格流派的刻意模仿,都是“入门”的必修课。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个性是可以复制的,也是应该复制的。针对名家大师的教学风格的刻意效仿,加速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催化了他们从业理想的成型,点燃了他们教学创造的火花。正如大师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教学本为艺术,正是这种示范性极强的学习,使青年才俊们一次次试飞,最终翱翔在个性化教学的蓝天之上。
纵观国内各大语文教学流派,这种前后的承递关系都不难想见。从正面举例,黎见民先生的导读教学法直接影响了文兰森先生,而文先生继承并发展其为导创法,并泽被了包括李凝昕、王君在内的一大批青年教师;从反面举例,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程红兵先生当年正是因为向魏书生的民主自助式教学法宣战,才崭露头角,走出属于自己的独创之路来。这可以说是另一种孕育,因为没有对前者的质疑,或者说没有魏书生先生的学说与风格在前,后者也就无从凭空产生。古往今来的各种思想学说的传承发展也大抵如此。因此,我们说教学个性是可以复制的,其实是指老教师和新教师、名师大家和渴求进步的后起才俊们之间存在的一种前后承继关系,这是每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似我者亡——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不可复制性
1.教学个性的不可复制性
首先,教学本是个性化的劳动 ——教师的个性化教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的实质是教育者自觉自己如何更利于学生完善的过程。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以生命滋养生命,以个性影响个性,以性格培养性格。
如果教师泯灭了个性,仅仅扮演一个机械工人的角色,学生成为被加工物品,教师没有情感的投入,对学生并非发自师爱的熏陶,而是照本宣科,机械解读课标照搬他人,对教学内容没有自我的加工,不能融入自己的想法,那么教出的学生必然也如同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标准化千篇一律。同样,如果教师作为社会职业者,在课堂上展现的只是学校教学工具的角色,其生命本真与教学生命分裂,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无从实现。叶澜教授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学习创造。
其次,教学个性无法复制。
教学个性如此重要,但恰恰是无法复制的。前面所述的“可复制”,其实是对大师人物共性的模仿学习。
真正的教学个性是由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经验等在教学活动中融构而成的,这就注定其不能复制,也就更加珍贵。
在现实的教师进修和工作过程中,特别重视推广名师成功经验。这种做法的必然设想,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身上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更多教师。这种假设的前提是,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身上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可以言传外显。如果教学个性具有普适性,它必然不叫做个性,而是共性了。对共性的效仿,传递和生成的也必然是共性,又何来个性的助长呢?
谁也无法通过学习成为于漪、余映潮或者别的谁。如果一心一意照搬刻仿,相似即死亡。所以教学个性作为个性风格作为教师个体心智情趣志向的产物,是无法复制的。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名师的影子之下催生的大量追随者,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个性。这也譬如西施效颦的不可为。美来自天然和自有,教学个性,其实也是一种美,所以无法复制。
撇开这一层不说,其实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名师经验的效仿,是盲目也不可行的。在重庆召开的2010年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高峰论坛上,有一位名师在发言中尖锐的指出,所谓名师的公开课并不具备推广性。……因为这些课往往是用专门的精力锤炼而成,而执教者在全国各地巡回展示,其实也只是在重复这一节课。相对于一线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有时甚至赶进度以迎考,又怎么能从这样的精品课中学到一点皮毛……更何况即使学到一些教学模式,教学文本的纷繁多样也无法以一代万的加以处理设计。
2.语文教师教学个性不可复制也不必复制
语文与各学科既有共通性——科学性(理性),也有根本的区别点:文学性(诗性)。语文人的特质是由禀赋、观念、思维三方面构成的。(参见周鹏《寻找趋于本质的语文教育》)同时语文学科的诗性特质还特别强调教师的人文情怀的到场。因此我们所熟知的语文名师大家,他们特立卓著的风格个性,正是经由他们作为语文人的深厚禀赋与悲悯情怀酿造而成。这是无法复制的。
同时,语文课堂是灵动的课堂。语文学习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外延也远较其他学科丰富多样。
①从学习内容来说,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堂内容并没有严格限制,知识的循序渐进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更可以不拘一格,不拘泥于教参或一家之言,不受既定教学模式的束缚,尽可能赋予课堂以新意,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教材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去组织教学和进行课堂教学再创作。
②从文本特质来说,文本具有立体性结构,因此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存在多元化,对文本的教学设计必然五彩缤纷,创意独出于教师个性化的解读。
③从语文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来说,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母语素养,并从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结合文本个性的千变万化,学生课堂状态的激情碰撞,营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更鼓励教师独出心裁的教学个性的展示。
所以说,语文教学赋予了教师施展教学个性的广阔空间,后来者不必拘泥于已有的名师大家风格,而可以自由的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去追求树立标新立异的自我教学个性。
3.从源头探查打造语文教师教学个性之路
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由三重源头聚合而成:自我思考、自我生命感受、自我教学实践。从这三个源头来看,语文教师教学个性不可复制。
①自我思考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理想定位首先是独立的思考者——独立思考的精神,批判求异的思维品质,独立自主的审视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诠释学和后现代知识观承认个体在对真理和知识的解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并非不可侵犯,教师拥有对教材自我领悟的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任何一次新颖独到的教学设计必然来自教师独立的思考。让我们眼前一亮的个性课堂,也正是执教者见他人之所未见,从熟悉的文本中挖掘出了新意。所以,语文教师要做一个研究者。不管是南北各派哪家,研究那些最终自成一派的语文人,都必然是沿着思考+探究的道路走出自己的个性风格的。语文的阅读写作教学如此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果教师跪着教书,教出来的学生只会是趴着的。所以必得教师首先是独立思考者,才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用自己的头脑总结、反思、发现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②自我生命感受
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往往是个性鲜明的教师。这种个性鲜明,其实质是在课堂教学中,用教师生命去碰撞学生生命。泰戈尔在《阿什拉姆学校》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向孩子们背诵他喜爱的诗歌,欣喜若狂;
他从不怀疑孩子们的理解力;他认为的最重要的是引起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他的灵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他情感丰富的心灵与世界的直接沟通;季节作用于他身上的效果如同作用于植物身上一样;他在血液中感受到那总是遨游于太空中,飘浮于空气中,闪烁于太空中,震颤于地下草根里的、不可见的自然信息。他的研究不带有丝毫书斋气味。
语文教学需要倾注每位教师的自我生命体验。
于漪先生的课堂无法复制,那是她将整个生命与热情终生灌注其中的事业。余映潮先生的课堂也无法复制,那是他的生命智慧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产物。
教学历程与教师生命体验不可割裂。一个个课堂教学最终连缀而成的是教师的生命记忆。相反,如果把教师变成没有生命性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将教学活动与教师生命疏离,与教师个性生活疏离,将教师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带有个体主体性的元素都被驱逐出课堂,所谓的教学个性无从谈起。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新时代人才的特征不仅仅是具备一技之长的人,更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关爱与生命发展意识的人。教师角色应当是能够为学生彰显各自不同的生命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的关键人物。离开教师生命的参与,学生的生命发展也无从谈起。
③自我教学实践
教学个性的最终来源,是独立自主绝不可重复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包括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教学技能、技巧经验、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心智模式。相对稳定的是个人教育经验教育技能,多变的是个人临场教育智慧——教学机智。教学个性更多来自课堂情境下的教学机智的磨练与提升。
对于千变万化生成无限的语文课堂,打造教学个性,教师需得学会在生成与突变暗藏的教学情境中,察变化,抓契机,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怀,独属己有的教学个性才能逐渐生成。
《中庸》有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打造,正如教育之为“修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没有复制之路可走,全赖个人的热情灌注和独立修炼,最终成全的是语文人各具特色的人生。
【参考书目】
[1]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著,深幻、王立 译.《泰戈尔散文诗选》,北京出版社.
[2] 吕纯志 著.《有效教学的认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叶澜、郑金洲、卜玉华 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页 [1] [2]
【浅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可复制与不可复制性】相关文章: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12-09
档案加固和仿真复制技术的应用论文03-24
浅论多元教学评价的优越性和操作原则12-08
浅论理解课程改革理念 追求教师教学个性12-09
浅论汉语言的民族性01-17
浅论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中的特殊性12-07
浅论听力教学技巧11-18
发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2-02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性原则12-0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