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性原则

时间:2022-12-09 21:31:4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性原则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对话

  论文摘 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性原则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对话”为中心,将建立对话平台、设置对话话题、调控对话方向作为核心问题来操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以对话的方式向前推进的。对话的主体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的内容则围绕着文本内容进行,对话的方式是师生围绕着某个教学内容、某个教学话题进行探讨与交流。这是因为,作为教材内容的文本对于学生来说,总有一些需要深入感知或者未知的地方,语文教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由未知到已知。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性原则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对话”为中心,将建立对话平台、设置对话话题、调控对话方向作为核心问题来操控。
   一、建立对话平台,为畅达交流创造环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话”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平等对话,首先强调的是对话的态度,态度主要是心理认识层面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要想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师既要以自身的语文素养保证专业形象,又要勇于放低姿态,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问答,以真诚对话的态度感染学生,以实际行动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平等对话,也强调对话方式。因为只有对话方式平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才有可能充分展开。平等的对话方式是指生生之间发言机会均等、师生之间发言机会均等,但并不止于此,它更指向围绕着教学内容,师生之间和谐互动、敞开精神世界的交流方式。刘庆昌教授在他撰写的《对话教学初论》中指出:“真正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这是值得我们追寻的平等对话的高境界。平等不是刻意的降低(或拔高)与认同,而应是畅达的碰撞与融合,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成。以这样的目标为前提,教师组织教学对话时一定要搭建好对话的平台。
   首先,教师自己要在讲课前与教学文本对话,即对于教学文本要深入研读。教师的研读应当成为课堂上“这一篇”的解读权威,要有让学生折服的发现,真正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曾听一位语文学人说过,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能沉下心来把课文读十遍,课没有讲不好的。笔者深信之。其次,在文本对话前,教师要首先学会自己和文本对话,教会学生以语言为抓手,把握与文本对话的三个层面:1.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2.有意辨别文本的文学韵味;3.试着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教师、学生分别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阅读对话”


   (三)文章顺序和线索。5.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四)浮雕内容。6.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7.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没有以个人为雕刻素材?8.为什么选取八件事作为代表?
   (五)对碑文的理解。9.为什么碑文要分三个时间段,而不合为一句话呢?10.为什么碑文是以从现代追溯历史的顺序来写的?
   (六)对文本的深入思考。11.“英雄”在老师心目中是什么概念?12.文章为什么两次(应为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13.人民英雄纪念碑大量使用汉白玉材料是否有什么特殊意义?14.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纪念中国近代这段屈辱的历史? 15.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吧?不能真正让中国人有民族意识。[2] (P.186 )
   可以看出,程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心组织和编排,他总结的六个大类正是对一篇说明文进行教学时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这样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串起课堂教学对话,这样的对话自然是流畅的、和谐的。
   三、参与对话内容,把握学习的航向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一定要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去。教师参与对话的意义在于引领方向,促进生成。
   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激活和导引两方面。“激活”以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导引”以减少枝蔓,促进课堂生成。以下是黄厚江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激活”和“导引”策略。
  
  激活策略有:
   1.利用空白: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空间”中放飞。
   2.借“点”发散: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3.激发求异: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的“结论”对抗。
   “导引”策略有:
   1.目的不明确时,将其引向思维目标。
   2.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向思维正轨。
   3.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入思维纵深。
   4.是非迷失时,将其引入思维准则。[3] (PP.74-77 )
   无论是激活还是导引,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肚里有文本。只有这样,当课堂上出现超出了预设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时,教师才能敏锐地发现“节外生枝”中蕴涵的生成价值,也就能恰当地进行引导、点拨、指正:既不把学生的无知当有趣,在所谓尊重“独特体验”的大旗下不知不觉走向荒唐和偏执;也不被学生突发的创意解读弄得措手不及,面对学生的精彩表现显得捉襟见肘而丧失教学良机。
   如学生学习《背影》一课,有学生提出问题:“朱自清的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不守交通规则”,还有学生提出“朱自清不孝顺,他自己为什么不买橘子”,还有学生提出“朱自清的父亲为什么要买桔子呢”等问题。学生提问本身没错,学生之所以提问自有他的原因。我们教师绝不能因为这些问题与课文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而任意将讨论切断,也不能信马由缰地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认为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差。
  参考文献:
  [1]王尚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十对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8,(5).
  [2]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3]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上一页  [1] [2]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性原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性原则】相关文章:

浅析城市园林建设改造植物配置原则06-11

浅析提高VB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08-06

浅析关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意见08-06

浅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导学”的应用06-06

浅析《简爱》的爱情主题08-30

浅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见05-29

浅析中学绿色化学实验08-03

浅析学习初中几何的难点05-30

浅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6-11

浅析建筑艺术审美04-12

文章
代写

AI智能论文助手

AI论文生成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性原则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对话

  论文摘 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性原则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对话”为中心,将建立对话平台、设置对话话题、调控对话方向作为核心问题来操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以对话的方式向前推进的。对话的主体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的内容则围绕着文本内容进行,对话的方式是师生围绕着某个教学内容、某个教学话题进行探讨与交流。这是因为,作为教材内容的文本对于学生来说,总有一些需要深入感知或者未知的地方,语文教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由未知到已知。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性原则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对话”为中心,将建立对话平台、设置对话话题、调控对话方向作为核心问题来操控。
   一、建立对话平台,为畅达交流创造环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话”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平等对话,首先强调的是对话的态度,态度主要是心理认识层面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要想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师既要以自身的语文素养保证专业形象,又要勇于放低姿态,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问答,以真诚对话的态度感染学生,以实际行动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平等对话,也强调对话方式。因为只有对话方式平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才有可能充分展开。平等的对话方式是指生生之间发言机会均等、师生之间发言机会均等,但并不止于此,它更指向围绕着教学内容,师生之间和谐互动、敞开精神世界的交流方式。刘庆昌教授在他撰写的《对话教学初论》中指出:“真正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这是值得我们追寻的平等对话的高境界。平等不是刻意的降低(或拔高)与认同,而应是畅达的碰撞与融合,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成。以这样的目标为前提,教师组织教学对话时一定要搭建好对话的平台。
   首先,教师自己要在讲课前与教学文本对话,即对于教学文本要深入研读。教师的研读应当成为课堂上“这一篇”的解读权威,要有让学生折服的发现,真正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曾听一位语文学人说过,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能沉下心来把课文读十遍,课没有讲不好的。笔者深信之。其次,在文本对话前,教师要首先学会自己和文本对话,教会学生以语言为抓手,把握与文本对话的三个层面:1.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2.有意辨别文本的文学韵味;3.试着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教师、学生分别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阅读对话”


   (三)文章顺序和线索。5.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四)浮雕内容。6.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7.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没有以个人为雕刻素材?8.为什么选取八件事作为代表?
   (五)对碑文的理解。9.为什么碑文要分三个时间段,而不合为一句话呢?10.为什么碑文是以从现代追溯历史的顺序来写的?
   (六)对文本的深入思考。11.“英雄”在老师心目中是什么概念?12.文章为什么两次(应为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13.人民英雄纪念碑大量使用汉白玉材料是否有什么特殊意义?14.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纪念中国近代这段屈辱的历史? 15.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吧?不能真正让中国人有民族意识。[2] (P.186 )
   可以看出,程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心组织和编排,他总结的六个大类正是对一篇说明文进行教学时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这样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串起课堂教学对话,这样的对话自然是流畅的、和谐的。
   三、参与对话内容,把握学习的航向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一定要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去。教师参与对话的意义在于引领方向,促进生成。
   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激活和导引两方面。“激活”以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导引”以减少枝蔓,促进课堂生成。以下是黄厚江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激活”和“导引”策略。
  
  激活策略有:
   1.利用空白: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空间”中放飞。
   2.借“点”发散: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3.激发求异: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的“结论”对抗。
   “导引”策略有:
   1.目的不明确时,将其引向思维目标。
   2.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向思维正轨。
   3.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入思维纵深。
   4.是非迷失时,将其引入思维准则。[3] (PP.74-77 )
   无论是激活还是导引,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肚里有文本。只有这样,当课堂上出现超出了预设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时,教师才能敏锐地发现“节外生枝”中蕴涵的生成价值,也就能恰当地进行引导、点拨、指正:既不把学生的无知当有趣,在所谓尊重“独特体验”的大旗下不知不觉走向荒唐和偏执;也不被学生突发的创意解读弄得措手不及,面对学生的精彩表现显得捉襟见肘而丧失教学良机。
   如学生学习《背影》一课,有学生提出问题:“朱自清的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不守交通规则”,还有学生提出“朱自清不孝顺,他自己为什么不买橘子”,还有学生提出“朱自清的父亲为什么要买桔子呢”等问题。学生提问本身没错,学生之所以提问自有他的原因。我们教师绝不能因为这些问题与课文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而任意将讨论切断,也不能信马由缰地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认为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差。
  参考文献:
  [1]王尚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十对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8,(5).
  [2]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3]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