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3-03-09 05:22:2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 教学效果 评价

  [论文摘要]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旨在通过该课程教学的探讨,进一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随着高校心理事件的激增,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浅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索


  3.心理测试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插入心理自测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教师应注意心理测试的指导语和对测试结果的解释。例如,在讲自我意识这一章时,教师可采用自尊量表评定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在施测前教师应给学生科学的指导语,说明测试的结果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在对结果解释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自尊在心理学上的界定,以免学生受日常生活观念的影响而误解了其科学含义,说明测试只是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认识和问题评估的工具,学生应结合自己平时的行为表现去思考,而不能根据结果随意给自己贴标签。
  4.行为训练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以行为训练为核心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换。行为训练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的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4]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易到难的原则。教师可将行为训练的总目标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子目标行为,并且从较容易训练的子目标行为开始,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吸纳复杂的目标行为的学习。(2)示范性原则。为了避免学生在行为训练时获得负性经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行为示范,供学生模仿。(3)及时强化的原则。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适应性行为给予及时地肯定和认可,以增进行为在实际情景中呈现的可能性。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学法的探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学本身要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学生如何将课堂习得经验转化为日常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掌握本门课程正确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本门课程的具体学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 体验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情绪、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故体验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安全、无条件接纳的心理环境,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教学心理相容。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语言艺术,促进学生产生内心体验。

  2.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技术,它是指团体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互相进行合作、深入的探讨。团体讨论的目的不在于讨论之后的结论,而在于借助讨论过程促使成员充分地参与。它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知自己的和他人立场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的思考问题并做出有效选择,这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学法。教师在团体讨论中应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意见不予批评,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轻松自由的心态。
  3.课外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课堂专题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但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弥补,这是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讲授内容,为学生提供心理学书籍杂志、心理电影、心理学网站。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容易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接受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探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最终目的,所以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否促进其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心理问题的矫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落实。鉴于此,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及学习内容,我们建立了如下的评价目标:(1)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2)能力方面:掌握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自信心培养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对自身状况和问题有所了解,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及负性情绪,维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3)心理素质方面: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观点,并能将其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该课程的评价方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练习作业进行评定,着重分析学生各章节知识的内化程度。终结性评价指期末测试,通常以案例分析、影评或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进行,旨在鼓励学生超越教材,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认真的总结、反思,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要求及具体目标的达成情况,寻找差距,分析原因,真正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名询.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2]程迪.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J].2005,1:37-39
  [3]杨秀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4:78-80
  [4]高艳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06,34:29-30

上一页  [1] [2] 

【浅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索】相关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浅析06-04

探析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06-03

浅析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研究06-11

浅析高校文学教育的问题与思考06-12

试论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探索08-21

高校感恩教育载体探索论文05-24

探索高校市场营销课程体制革新04-30

浅析高校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文05-17

高校生存教育实施路径浅析论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