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高师音乐专业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
论文摘要:民族民间音乐是高师音乐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差的现象。为此,我们分析了其中原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提出四项改革措施并予以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低、教师的教学效果差的现状。为此,我们对这门课进行积极探索,提出了四项改革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拓展音乐视野,掌握各地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热爱民族文化。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不懂、学了不实用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教学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民族民间音乐采用讲授法教学,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叙述事实、解释概念、阐明规律的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灵活性大、逻辑性强、教学进程中便于调控。缺点也非常明显,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直接实践和及时做出反馈的机会。这种方法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单调。
(二)教学手段落后,教具单一。长期以来,本课程还是采用粉笔、黑板、收音机、钢琴等传统教学设备。学生无法感受立体、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教学手段落后,导致 “海量”信息难以传输。
(三)教学实践单一。一是学生缺乏将这门课的知识运用到相关课程的能力;二是缺乏田野实践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门“活”的课程,不深入民间进行田野实践难以真正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精髓。
上述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如何解决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我们从多种方法教学、网络多媒体运用、多课程渗透、实践基地建设四个方面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现代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我们将启发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介入课堂,不仅有效弥补讲授法的不足,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讲“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交融与板块分布”一节的内容时就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很多民歌虽然曲名、流行地域不同,可旋律、节奏、调式、结构却惊人的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能否说它们是“同宗”民歌?它们的“宗”在哪里?如何流传到各地的?不同地域的“变体”间有何差异?[1]教师先用启发法启发学生思考,然后用演示法向学生展示直观的视频资料,接着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辨,最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以上启发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
(二)加强网络多媒体的运用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课堂。它集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以材料逼真、信息量大、人机互动、教学立体等优势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还实现网络异地、同时、互动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也是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强有力的补充。
例如,介绍民族乐器笛子。在没有实物笛子的情况下,如果仅凭听笛曲,我们难以完全了解笛子的构造、性能、演奏方式、演奏技巧等知识。而现在,只要播放一段笛子演奏的视频,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教师上课视频、教案、音响、习题等资料传输到网络上,让学生能随时能自学。这样,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在课堂上没听懂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查找,实现自主学习。这种新型教学平台的优势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
(三)加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加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适于与各学科进行横向联系的科目,它与声乐、器乐、视唱练耳、歌曲分析与写作等专业课程以及其他人文课程都有紧密的联系。”[2]将民族民间音乐渗透到其他课程中,既能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又能将民族民间音乐活学活用。
民族民间音乐与声乐课的结合。如学唱陕北民歌《蓝花花》,正确掌握了歌曲音准、节奏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是不够的,这只做到了演唱歌曲的“形似”。要做到“神似”,还需要了解《蓝花花》的体裁、歌种、调式,当地生产生活环境、语音状态和语言声调等相关知识。只有结合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深入分析《蓝花花》,才能更好地把握歌曲风格韵味。
民族民间音乐与歌曲写作的结合。在歌曲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民族民间音乐多样的发展手法将主题展开。如《春江花月夜》主题句中的“鱼咬尾”“变化重复”手法,还有段落间“换头合尾”手法等。这些手法在发展主题的基础上做到了音乐风格的统一。我们将这些手法运用到歌曲创作中,不仅发展了旋律、形成了完整的乐曲,而且使全曲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得了对比。
在与相关知识结合的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本科目知识,又对相关科目加深了理解。
(四)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建立实践基地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几年,不少高校与地方建立了实践基地,使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以贺州学院为例,学院所处的贺州市蕴藏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其中以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蝴蝶歌最具代表。就是一种有特色的二声部民歌,“多由两名女歌声同声演唱,两声部间多用和声音程,演唱效果有如对对蝴蝶双飞一般”[3]。鉴于蝴蝶歌的艺术价值,2009年学院艺术系在富川县建立了瑶族文化实践基地,组织师生定期开展蝴蝶歌的采风活动。通过聆听瑶族民间艺人的演唱,同学们对瑶族音乐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充分感受到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这一过程中,学生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民间素材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培养。有的学生还对某些瑶族音乐现象进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撰写成论文发表。
课堂的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课外的教学实践,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增强。总之,改革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对现存教学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于高校,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高校应始终坚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正维.民族民间音乐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7.
[2]谢征.关于高师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7:88-89.
[3]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672.
[4]王爱军.高师课程要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J].唐山学院学报,2008(5):117-118
【浅析高师音乐专业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相关文章:
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创新思考论文04-28
论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08-24
谈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研究05-31
普通高校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浅析06-14
高校音乐教育中管乐教学改革08-24
试析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08-04
浅析论加强高师教师职业技能训练08-04
关于高师历史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