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时间:2024-10-03 15:53:4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如何把握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论文关键词:音乐课堂 音乐性 语言替代 学科特点 课堂细节

    论文摘要:目前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新的教学行为、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学手段使音乐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种充斥着各种知识的音乐课堂却常常使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减弱了音乐本身的无穷魅力。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音乐的美,就要把握好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新的课改让以前单一的音乐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初中音乐课堂更贴近大众的音乐教育而区别了专业音乐教育。但另一方面,音乐课堂上往往贯穿过多的人文知识,渗透过多的姊妹学科。形式多样的“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研讨课”层出不穷使音乐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但这种充斥着各种知识的音乐课堂却常常使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减弱了音乐本身的无穷魅力。所以,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音乐的美,就要把握好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一、改变学生聆听音乐时教师的语言替代
  
  很多音乐教师文学底子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在教学实践中喜欢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而音乐诉之于流动的音响中,是依靠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看不见,尽管有人用色彩来引发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也是非语义的(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不确定性,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不符合音乐审美的规律。尽管语言也是一种音乐,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地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不确定性,会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对于所听的音乐,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二、音乐课上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我曾听一节《奥林匹克风》的音乐课,课上主要学唱歌曲《奥林匹克风》。一上课,教师便把精心准备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看激动人心的体育竞赛,同时老师还非常有激情的进行讲解。这个精美的课件足足播放了好几分钟,可老师似乎觉得学生的情感激发得还不够,又让学生进行了奥运知识竞答。近半节课教师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学唱歌曲《奥林匹克风》中来。这堂课,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内容,有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也很有兴趣。认真思索却发现,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音乐知识,整堂课综合了太多的奥运常识不太像音乐课。《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课堂上任何的综合都应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这节课的定位没有从音乐出发。如果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引导学生随着歌声展开联想,引导他们如何用声音去表现歌曲蕴涵的感情,也许,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会选择一些小游戏和表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他们往往过多地注重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课堂中对音乐的关注和学习。游戏与表演是音乐学习的重要辅助形式,设计精彩的游戏、表演是活跃课堂气氛上好课的前提。但我们要认识到,音乐课的游戏、表演是对音乐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无论涉及的出发点是哪种,它的根茎应当牢牢扎在音乐沃土中。游戏、表演要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通过游戏表演,让不敢唱的孩子唱起来,让不敢奏的孩子奏起来,让不敢跳的孩子跳起来,让不敢说的孩子说出来,那就是成功的。所以,音乐课堂的设计要以音乐为教学主线,不能偏离音乐,而出现各种忽视音乐本体的都是音乐教学的误区,这样会使我们的音乐课渐渐失去“音乐”。
  
  三、注意方法把音乐知识、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各个环节中
  
  音乐知识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在音乐教学中,不能随意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如果将艺术教学简单地变成知识的记忆,过分地强调音乐知识的熟记,忽视音乐实践,那么音乐审美将成为空谈。依靠单纯的说教,是缺乏音乐美感的。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应避免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我们应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从而提高音乐能力。
  
  四、让音乐性贯穿整个课堂,有心地把音乐用在课堂的细节上
  
  音乐课堂中,应该更多地注意音乐在细节上的运用。调控课堂,可以用音乐来贯穿,表现音乐课堂和其他课堂的不同之处。课堂中很多地方的管理与过度,也都是可以用音乐来实现的。例如:在介绍各地区民歌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有对比的音乐,学生能很快感觉到音乐风格明显的转换,这时候音乐基本可以替换教师的语言。又如:在教授歌曲时,教师除了单一的钢琴伴奏外,还可以利用伴奏音乐,教师在学生的主旋律演唱时,用话筒同时演唱一个副旋律,给学生单一的主旋律演唱增加一个优美的和声。这种添加,并不是要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是要给学生另一个声部的和声体验,优美的和声效果,能很有效的促进学生对音乐之美的体验。总之,教师应该设计一个有完整音乐体验的课堂,才能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的特点。
  课堂音乐性的体现,就是要将音乐之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课堂设计,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风,运用妥帖的教学方法。这样偏离“音乐”的音乐课就会越来越少,音乐课必然能回归音乐本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如何把握音乐课堂的音乐性】相关文章:

把握数学本质 提高课堂效果03-06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02-24

如何把握地理复习课教学重点03-16

谈把握课堂教学策略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11-30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11-16

如何打造实效、高效课堂06-06

如何创造英语快乐课堂03-18

如何营造和谐高效课堂11-21

把握细节,让英语课堂风采飞扬03-0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