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3-03-09 23:57:4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师 道德失范 原因 对策

  论文摘 要: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道德失范问题。本文通过例举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的教师道德失范的种种表现,并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对教师道德失范原因进行剖析,提出加强自律、增强他律等防范对策,以保证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地利用技术资源。 
  
  陈至立同志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世界教育技术的基础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①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教育技术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当,推动教育改革;利用不当,劳民伤财,甚至成为犯罪工具。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所言:“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②因此,要充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可能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而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的道德失范问题非常严重,对此进行研究和解决势在必行。
  
  一、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表现
  
  1.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淡薄。
  我国的教育技术源于以幻灯、投影等硬件技术为代表的电化教育,一开始就主要依靠相关技术手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更加突出了技术的巨大作用,自然就造成了教育技术从业人员对技术的崇拜,引起了技术热。相反,对于技术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意识则比较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做事不计后果。另外,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遵纪守法,承担责任,而在网络世界中更强调言论自由和不受控制,对虚拟世界的事情敷衍塞责,两者的冲突便导致行为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与判断标准,从而也就出现了滥用通信自由、信息垄断等道德失范行为。
  2.过分夸大技术作用致使教育教学丧失人性化。
  “工具理性行为,它是以技术的规范作为导向行动,并且立基于经验知识以工具为媒介的行为。”③在教育技术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技术崇拜,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哈贝马斯认为:对技术的崇拜往往致使行为异化,它是有悖于道德观念的。在技术至上观念的驱使下,一些教师认为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对技术过于乐观甚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放弃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技术的控制之下,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性;不再根据教育技术的原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和学习问题,而是执行一种机械的操作,使教学变成机械化教条,人沦为“机器”的奴隶,失去“以人为本”的教育意韵。
  3.教师之间缺乏合作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与教育技术的系统化、综合化发展趋势相背离,一种分散化、个体化的趋势日益加重。有些人为了避免利益冲突,宁愿不出成果也不与他人合作;有些人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得到的资料、信息甚至机器设备视为己有,垄断封锁。而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也使教师之间的信任受到严重践踏,使诚实的学术品质受到质疑,致使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降低,科研成果质量、数量下降。另外,教育活动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在当今世界的现代化教育领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最为圣洁的交际关系之一,其中涵蕴着深刻而持久的道德伦理因素与审美因素”。④ 师生之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情感交流,这种交流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前提,以美为归宿。然而,有些教师由于技术设备的介入,一味关注电化设备与教学内容,忽略教学对象的存在,陷入教学冷漠的误区。一旦学生受到教师的冷漠,往往会封闭自己或动,引出一系列问题,如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敬教师等。
  
  二、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

  
  1.教师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恶劣影响。
  社会风气的优劣与教师的道德关系密切,直接影响着教育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日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日渐上升,公众的价值观念偏向于功利。据北京青年研究会调查显示,“当前社会流行的道德观念中,名列前两位的是‘一切向钱看’和‘个人利益第一’”。⑤这就在客观上为从业人员放松自身道德修养,单纯重视和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条件,导致某些从业人员面对竞争、压力和名利的诱惑,而个人实际能力又不能满足个人欲望时,就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达到不良目的,造成某些教师道德失范。
  (2)相关法制与伦理规范缺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职业道德委员会在主席Paul Welliver的领导下,已于2001年颁布了教育传播与技术行业的伦理规范,目的在于使教育技术领域维持较高的行业行为水准,帮助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或整个行业反思其行为是否合适、是否符合伦理与职业道德标准,反思技术的应用是否符合伦理标准,反思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否对社会有价值和特殊贡献。⑥我国虽然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如《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等,但由于缺少具体细致的针对教育技术实践的法律条文,加上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责任不明,依据模糊,实施松懈,形成教育技术实践的法律空洞。致使行为者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行为,或由于自身行为的违法没受到应有惩罚而形成惯势。
  (3)行业管理体制极其不健全。
  当前教育技术实践管理系统还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各种实践考核制度、评价体系、奖励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很多考核制度往往注重某一单方面的优劣,如教学设施的好坏、科研成果的多少、课件的美观程度、技能熟练程度、培训次数的多少等往往成为考核指标。而对某一评价指标的科学鉴定工作又相对滞后,如发证管理,论文真实考核,学生作品考核等不全面。以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诱使实践主体跃跃欲试,为片面追求某种利益,把这些不为人知而又可获利的失范行为视为理所当然之事。与此同时,对教育技术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还很弱,只有在新《刑法》、《著作权法》、《专利法》中,对因抄袭造成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规定为违法行为,应予制裁。这种规定在实践中因为情况复杂执行起来就显得比较困难。
  2.教师道德失范的主观原因。
  (1)道德自律能力削弱。
  道德约束力包括道德自律能力与道德他律能力,自律能力是行为表现为规范的重要保障,正如马克思所言“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⑦传统教育环境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由“熟人”构建的群体,主体的道德行为主要依靠他人的监督及自觉良知遵守各种规范准则。然而,由于教育技术实践更多是基于信息环境实施,特别是由于网络形式的隐匿性、随意性特点,人们难以感受到直面的道德舆论的监督,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正常的伦理关系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而现实的问题是网络教育道德约束还处于一个朴素的自律型阶段,网络实践主体为有这样一个新教育环境而欣喜若狂,还来不及静下心来聆听良心呼唤,或来不及唤醒自己的良知,就被网络教学浮的表象蒙蔽了,忘却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及人的存在。
  (2)教育文化素质低下。
  教育文化素质是个人所拥有和掌握的教育文化知识和能力状况。现代社会提出了人的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技术从业人员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所创新。教育文化素质的差异,直接关系着教育技术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高低和科研能力的强弱,影响到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道德选择。教育文化素质优良的从业人员,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奋斗拼搏,取得创造性科研成果,这种成果的取得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教育文化素质的提高,形成不断前进的良好态势。反之,教育文化素质不高的从业人员,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以严谨的作风、诚实的劳动,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取得成果。这样,为了争名夺利,就只有采取不正当手段弄虚作假,由此造成教育技术实践中的道德失范行为。

  (3)教育技术理论偏颇。
  教育技术包涵理论与技术两个层面,它不仅要求教学实践者懂得如何设计、开发教学软件与熟练掌握现代电化教学仪器的操作技能,更要求教育教学实践者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懂得如何用新的教学理论来驾驭全新的教学模式,解决教学问题,避免“新瓶装旧酒”的尴尬。有些教师认为:教育技术手段是教学工具,重在技术的掌握,理论不重要,掌握了技术,实践自然就简单,致使个别教师对于为何用、如何用才有效果等疑问很少思考,完全是为了用而用。由于理论认识的偏差,在实践中往往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在教师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教学软件缺乏教学设计、教学反馈、教学评价与课堂整合的科学方法,实践的使用价值不高;二是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认为利用了教育技术手段教学的课堂就是好课堂,致使教育技术手段滥用。三是误认为“新的、现代的”教学设备教学效果就一定好,盲目追求时尚而忽视实际教学效果。

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三、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对策

  
  爱因斯坦说:“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定,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麦克唐纳说:“光有品性,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⑧可见,合德性的道德行为至关重要,教育技术实践的终极目的必然是合德性的规范行为。为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自律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由一定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⑨其道德行为无一不表现一定的自律与他律能力,无一不是在他人的关注下与自己的自觉良知下进行。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的自律建设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又有赖于每一个从业人员的积极参与,既离不开道德规范的调控,也离不开从业人员自身的道德活动。具体措施包括:
  (1)提高认识水平,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知基础,也是道德自律的导向性机制。教育技术从业人员道德意识的形成应该包括对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和对教育技术职业道德规范的认知两个方面。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从业人员对教育技术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和接受。尽管现阶段教育技术职业道德规范尚处于探索阶段,但现有的一些现实和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在总体上还是行之有效的,是教育技术从业人员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积极投身实践,尽快形成良性互动。
  道德修养的过程注重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统一。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也是道德自律的实践领域。工作实践是从业人员变外在道德规范为内化道德准则的最佳场所,是加强自律建设的关键环节。教育技术活动也是社会实践中的一部分,因此教育技术活动实践和现实生活实践应该是统一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技术从业人员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在教育技术活动实践中也应该推而广之,即使没有现成的教育技术道德规范的指导,也可以根据已经熟知的基本伦理准则,判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2.增强他律机制,建立健全法律与道德规范。
  戴森指出数字化的真谛:“它在赋予个人强大权力的同时,也要求个人为他们自己的行动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世界担负起更大责任”。⑩然而,这种责任仅仅依靠人们的道德良知和自律是苍白无力的,还必须加强他律强制调控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许多道德准则中经常涉及到法律法规因素,因此,制定一些相关的法规政策不仅是道德准则的依据,也是实现教育技术从业人员他律建设的保障。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制定出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欧盟于1996年通过了《互联网有害和违法信息通信》和《在新的电子信息服务环境中保护未成年人和人的尊严》绿皮书。我国国务院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拉开了互联网法制建设的序幕。此后,《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陆续颁布。这些法律法规为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网络违法以及网络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的网络法规,不仅可以有效打击网络犯罪,而且可以为教育技术职业道德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强道德监督力度,健全奖惩机制。
  首先,应就教育技术实践行为制定完备的道德规范条文,依据条文,把教师的道德行为作为考核、奖惩、评审的重要依据,定期总结,定期检查。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利用舆论给予宣传;对违法乱纪的失范行为,严肃批评和处理。再次,成立专业化监督委员会负责受理教育技术实践中道德失范问题。由于教育技术实践的特殊性,局外人很难判定是否失范,而专业人士具有较高判断能力,设置专业化监督委员,可以就某些无法准确判定的问题提供援助,及时发现某些未被意识到的新问题。
  3.树立正确观念,科学合理地利用技术资源。
  美国学者理查德·斯波内洛指出:“技术常常比伦理学理论发展得快,而这方面的滞后效应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危害。”“社会和道德方面通常很难跟上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却并不总是能意识到和密切关注各种风险,为迅猛的技术进步所付出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代价。”⒒教育技术实践中产生教师道德失范问题,原因多种多样,人们对技术资源的运用缺乏正确认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树立以下几种正确观念:
  (1)公正、公平的利用技术资源的观念。
  “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这是对教育技术实践人员的基本素养要求。⒓“公正、公平利用”在教育技术实践教学中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中对教育技术资源、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及教学环境的选择,要全面面向学生,从教学的根本意图出发,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利益;二是学习中,特别是在协作学习中,面对学习资源要充分与协作小组的成员共同分享,不独霸、独享教学资源,积极参与协作,能与不同性格的同学协作学习,尽可能从他人那里学得自己未知的知识与技能。
  (2)科学、合理的利用技术资源的观念。
  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对信息资源的科学、合理的利用能力。其次,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引导和监督学生正确使用技术与资源,如在浏览网络资料时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辨认与对待网络信息资源。再次,就是技术与资源的应用不应以损害他人及危害社会为目的。如利用技术制造与传播垃圾信息、偷窥隐私,利用资源剽窃文章等。
  
  注 释:
  ①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1998-5-18:1.
  ②桑新民.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J].人民教育,2001,(8).
  ③Habermas:Recognition and Men,s Purport.America:Boston press,1971,44.
  ④陈恒.师生情感交流的道德因素与审美因素[J].学术交流,1998,(3).
  ⑤北京青年研究会.北京市青年道德状况报告[J].青年研究,1996,(7).
  ⑥ACodeofProfessionalEthics[DB/OL]http://www.aect.org/intranet/publications/ethics/ethics03.html 2005-4-21.
  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2~194.
  ⑧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解读心灵——心理健康手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6~9.
  ⑨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60.
  ⑩埃毖·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7.
  ⒒(美)理查德·斯波内洛著,刘钢译.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
  ⒓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9.

上一页  [1] [2] 

【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相关文章: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5-06

英语听力测试失分的原因及对策08-30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06-13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形势与对策06-14

当前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思考05-18

现代教育技术在当前体育教学中的运用08-25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05-06

浅论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04-27

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对策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