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前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问卷调查,首先阐释了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而后提出了提升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 职前教师 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从结构上分析,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反思能力、组织学科课外活动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虽然专业能力更多是通过职后教育和自我学习形成的,但职前教育阶段的起点和奠基作用不容忽视,职前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将对基础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
笔者对某师院师范专业2007——2008届毕业班学生各500名(范围涉及文理各专业)进行了“关于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现状的抽样调查”,当问到“作为21世纪的教师,你认为目前自己最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76.27%的学生认为缺乏必要的从教技能将是自己为师的最大障碍,具体表现为:
1.课堂教学基本功严重欠缺
讲课的基本功可以概括为五个字——讲、写、作、画、演。有些高师“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只能开设一门“教师口语”,且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极少,所以92.7%的学生认为“此类课程远未达到培养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目的”。在教育实习之前,98%的学生没有“到中小学教育见习”的经历,73.6%的学生四年学习期间从未有“模拟课堂,组织教学”的经历。89.6%的学生不知“说课”要“说”哪些内容,92.5%的学生不知怎样写“教学设计”。通过对带队实习教师的访谈得知,师范生课堂教学基本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能力差,照本宣科缺乏感染力,多语病;书写能力差,不知如何使用主体板书和辅助板书;教态呆板,甚至手足无措,缺乏形体语言的辅助效果等。
2.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低
毕业班学生计算机一级过级率达到96.7%,但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了解和掌握率不到4%,67.4%的毕业班学生承认对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完全不懂或不太了解,12.6%的学生称自己曾开发过以电子教案和小型课件为主的教学软件(主要在教育实习期间),但也承认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很低。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音实验室等教学系统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1.5%、2.6%和12.8%,甚至62.7%的学生不会使用幻灯机、投影仪等简单的电化教学工具。
3.创新与科研能力不足
从2004—2008年间,职前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为0,89.4%的毕业班学生对教育科研方法一无所知,因为在校期间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而历届科研能力差的毕业生已对相应地区普教系统的教育科研产生不良影响,统计表明,在被调查师院所在地市,初级中学教师中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城镇占16%,农村不到5%。
4.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差
在校期间,学过与“班主任”角色相关课程的学生不到总数的5%,学过与“学校管理”相关课程的学生不到10%,而97%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到中小学参加过任何班级或学校活动。实习期间,只有1%的毕业班学生亲自组织过班级活动或团队活动。
专业能力水平低下使大部分高师毕业生要经过2—3年实际教学才能弥补职前教育的缺失,这对基础教育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与当前教师高素质的要求格格不入,现实迫使师范教育进行深刻反思。
二、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不牢: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不尽合理
从高师院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整体布局看,教育专业课程既是体现高师师范性的支撑学科,又是发展其学术性的特色学科;从职前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看,这类课程也是他们获得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应在高师课程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程在过去“小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在教学计划中只能占到总学时的10%左右(其中包括教育实习4—6周,占3—4%),仅为国外的1/3,各国教育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实习一般在20—25%。另外,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强,一些当前教师迫切需要学习的课程,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评价、现代课程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实验等课程不能开设。在能开设的课程中,除学科教学论以外,其余均为公共课或选修课,从校领导到师生一般将其作为“副科”处理,重视程度不够,其应有地位得不到体现。再有,课程内容缺乏提炼,重理论轻应用、不能反映中小学教育实际、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复僵化等问题突出。另外,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目前这类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教条式教学、雄辩式教学、育婴式教学极大地遏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浅尝辙止的讲解使课程的深入性和系统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思想上忽视、课程少、课时紧、内容与教学缺乏科学设计等问题,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基本上是学完考完也就忘没了。这种状态无疑使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失去了牢固的基础。
2.榜样缺失:教师的教学示范引导不力
良好的示范性是职前教师形成专业能力的重要条件。事实上,在缺少专门训练的情况下,师范生的教学行为大多是参照大学课堂中教师的行为,甚至自己中小学时期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就需要高师院校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使职前教师能从日常教学中不断汲取有益的“养分”,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目前高师院校一部分教师头脑中有种错误认识,认为对大学课堂示范性的要求不必像中小学那样严格,以至造成他们不注重自身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而本身专业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与评职称密切相关的写文章、搞课题上,不重视教学模式的设计,不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不讲究教学艺术,不愿把精力放到改进课堂教学上,一只粉笔、一份讲稿从头灌到尾,使职前教师不仅难以从其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榜样示范,而且难以从自己的教师身上得到敬业精神的熏陶。
3.训练不足: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人的各种能力必须在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所以,参与教学实践是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而目前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是高师院校的“通病”,这种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教育专业课程为依托的教育见习严重缺失。由于课时紧、经费少或没有教育见习基地等原因,目前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讲解、轻实际技能训练,重基本原理灌输、轻课堂教学技巧和方法指导的现象。“纸上谈兵”式的教学缺乏直观性与针对性,学生课上所学理论根本无法通过实践环节加以验证和“消化”。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高师有限的实验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的需求,致使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特色的课程不得不演变成以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演示为辅的教学形式,省掉了许多实际操作的环节。如此教学,职前教师的从教技能、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力均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指导。
二是毕业前一次性教育实习形式化严重。由于受实习学生人数众多、实习经费短缺、指导力量薄弱及实习基地条件有限等因素制约,目前高师教育实习基本采用一名教师带一个实习小分队的形式,小分队少则二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即使有实习点的协助,教师在管理与指导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教育实习内容狭窄、单调,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基本功范围内,对于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学科课外活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均得不到尝试与锻炼;另外,教育实习时间过短,一般为6—8周,除去实习前指导、熟悉实习点情况、实习后总结外,在中小学的时间充其量只有4—6周,一些实习基地担心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不会轻易让他们组织课堂教学,大部分实习生整个实习期间真正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仅为1—2学时,甚至有的学生一次机会都没有。加之实习期间有的学生为考研拼命苦读,有的为找工作四处奔波,不能安心实习,使实习流于形式。难怪当问及毕业班学生“你认为教育实习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作用”时,选择“作用不大”的占到87.9%,可见,教育实习根本达不到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
三、提升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对策
1.调整价值取向,突出师范特色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一直存在“学术性”与“师范性”孰重孰轻、孰主孰次的争论,目前比较趋于一致的观点是学术性与师范性是统一的,师范性是方向,学术性是水平,二者对师范教育发展同等重要。可是在原有价值取向指导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业化的现实,一时还难以转变,表现在办学方向上重“学术”、轻“师范”的倾向还很明显,以学科课程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模式就是很好的例证。最近几年,一些师范院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大量形式、主题多样的综合素质微型课程,加之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种主题活动,虽然对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不乏由于对“综合素质”理解有偏差,“主题”过于随意,使综合素质教育综合有余而特色不足,甚至在时间和资源上阻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可以说在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师院校没有真正明确自身的办学方向,没有对自身合理定位。高师院校只有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作为根本目标,避免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才能真正突出师范特色,从而把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
2.重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针对目前高师教育专业课程门类少、学时少、缺乏操作性与实践性强的执教技能训练课等弊端,笔者认为应首先增加课程门类,并使之形成有机的系统。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基础理论性课程,如中外教育史、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法、国内外教育论著选读、教育心理学等;基本技术与方法类课程,如教学设计、班主任工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教育管理学等;操作性实践课程,如教材教法指导、教师技能训练课、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课程以必修和选修、讲座、专题研讨、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次,增加教学时数,使教育专业课程占高师总课时数的1/3—1/4。另外,还要优化教学内容,彻底改变此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空洞、远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不能体现学科研究最新成果的局面。要根据学生需要编写教材,使教育专业课程真正成为能指导学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学科,同时也为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3.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深化教育实习改革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对职前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实践是能力生成的源泉,而且科学规划与组织、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以及有效的时间保证是教学实践取得高效的前提。为此,应从改革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人手,结合课程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就得到到实际操作的训练。除了专门的执教技能训练课开展实践活动外,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可抽出其总学时的1/4—1/5,大约8—10课时作为教学实践活动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以微格教学、案例教学、模拟课堂、技能竞赛或到中小学做课外辅导员与兼课教师等形式开展活动,真正做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教师示范指导与学生反复练习有机结合。另外,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本着检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避免形式上的单一。
与此同时,改进教育实习方式。鉴于目前学制及课时的局限,建议实习时间至少延长至10-12周。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实习时间一般占总学时的15%左右。,其中英国不少于20周,美国为15周左右,联邦德国为18个月0。要改变传统实习以系为单位的方式,组建由各系学生混编的教育实习小分队,由本校业务精干的教师与实习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相关教师共同指导,且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采取听课与评课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试讲与实讲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与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使职前教师得到严格的、高质量、全方位的专业能力训练。
4.重视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增强教学示范性
大学应有大师,高师院校的教师更应成为大师中的楷模。因此,要彻底改变过去高师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低下、课堂教学缺乏示范性甚至不能指导学生实习的状况。特别是教育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应重视其职业技能的培训与提高,鼓励教育科研与实验,引导他们接触丰富生动的基础教育实际,以自身高水平的教学诠释教育理论,以身立范,充分体现教育理论的应用价值。
上一页 [1] [2]
【职前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相关文章:
试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12-04
论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11-24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03-18
护理专业英语教与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12-03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研究11-1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