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在国内职教界起引领作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功能,重点说明了该理论的适应性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课程设计
传统上,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产生的。为改变这种状况,自上世纪末开始,国内分别引进了北美的CBE与DACUM课程开发模式、澳大利亚的NTF与TP课程开发模式、德国的DS与BAG课程开发模式等。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流。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的功能
1.对课程系统化的科学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基本理论认为,无论是大到某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小至每一次课的教学设计,都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教什么”,也就是根据必要的专业技术资格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其二是“什么程度”,也就是以必要性为原则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其三是“怎么教”,也就是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方式,在这个层面上注意对学生职业道德与核心能力的培养;其四是“什么时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时间顺序;五是“在哪里、用什么”,也就是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地点、教学设施与教学媒体。该理论认为,应当将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核心,营造一个模拟企业氛围的职业学习环境,采用模块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让学生做主的课业式教学方法,把培养具有扩展基础功能的职业关键能力作为重心,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搭建综合的模拟职业的工作过程项目平台,学生在这一系列平台上夯实基础,逐渐形成踏人职场所需的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
2.对能力的理解
什么是职业教育应培养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理论通过分析英语国家与德国在能力方面的理解后认为,相对于英语国家强调技能与可测量学习绩效的理解,德国式的理解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德国式的“职业行动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的行事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工作能力。它关注人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注重人持久职业生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机构所提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偏德国式的,它包括专业能力与专业之外能力,而专业之外能力又包括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核心能力。
3.对能力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理论认为,知识包括主观性的知识与客观性的知识两种。其中客观性知识指的是学科系统化、以事实与原理为基础、可编码、可传递、可反思的理论知识,也就是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书本知识。而主观性知识指的是在工作实际情境中产生的,不明确、不可言喻的实践性知识,它不可能在书本中和课堂上获得,只有在实践中获得。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客观性知识的应用只占20~40%,而主观性知识的应用占60~80%。职业教育对能力的培养应当主观与客观并重,它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也包括了情感类的教学目标。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他们提倡将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系统化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而在对工作及工作领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若干个典型的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对每个工作过程制定工作任务,在对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领域,然后细化为不同的教学项目,制定不同的学习情境,建立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在仿真的教学实训一体化的教学场地中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完成结构近似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通过不断重复模拟职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职能和问题,在非常清晰明白地掌握该项目的操作方法和要领的同时,不断地积累和吸收相关专业知识,增强专业的关键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能力和确立积极人生态度的社会能力。
4.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的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他们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序列,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实施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抛弃了原有单一期末考试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评价,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过程,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此外,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标准,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不仅关注认知能力的高低,同时关注职业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能够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反思与总结习惯。
二、对几个相关理论问题的分析
1.关于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与职业培训和岗位培训相比,学生更加具有发展潜力。对于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区别,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基本理论认为,关键在于职业教育除了要求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应当要求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两个内涵,其一是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其二为职业迁移能力。但在实践中,企业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首岗能力,认为只有上手快、留得住,才能干得好、有发展。如何解决企业的现实需求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差距,适应企业的需求,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关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的适用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基本理论是在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课程分析法(BAG)”的中国化。它的前提是企业与职教院校一体化。这对于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是相当困难的,尤其矿山、冶金、建筑、水利等涉及到基础建设的行业,这种学习情境在校内是很难建立的,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对于制造业、服务业、信息业等职业情境容易在校内建立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是非常适合的,并且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3.关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的定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基本理论首先强调的是整体化的工作分析(职业资格研究),然后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再分解为若干个学习领域,最后在类似于实际工作场景的学习情境中以课业的形式实现,其出发点是工作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理论认为,应当考虑职业生涯的养成。它把职业成长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层次,究竟定位在哪个层次,是课程开发的关键问题。并且,对于不同企业的需要、不同学院的实际条件、不同专业的性质,定位的角度与层次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4.关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的管理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是一种国家层次下的课程开发。它根据德国《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由联邦经济部、联邦教育和科学部、职业教育研究所、行业协会、雇主协会、工会和各州文教部专门组成的协调委员会按照一定的程序,开发出联邦政府颁布的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每个行业或每个相关专业群都有基本的框架体系,各所职业院校只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框架内填充具体内容。而在我国,由于只处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各院校都是在摸索阶段,对这种模式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不同院校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都走了很多的弯路。如果国家能够由行业或专业的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统一进行课程开发,形成基本框架,再由各职业院校进行具体开发,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理论的局限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是一种目的性与功利性很强的模式。它虽然也强调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群众意识、社会责任心等方面的培养,但与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政治思想、意志品质、身体素质等全方面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此外,由于国外在小学、中学等初等教育中采用开放型教育模式,这与我国的应试型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学生的态度、意识、能力与素质能否适应这种要求高度自主性与自觉性的课程模式,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对课程开发工作的建议
1.教师思想意识的根本转变是基本前提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是对原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式的革新,完全摒弃了原有的三段式学科化的教学理论。这就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而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与教师行为模式等方面习惯于学科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意识根深蒂固,很难摆脱学科式教育的藩篱,甚至对非学科化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抵触情绪。而教师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理论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参与者,所以转变教师观念是最重要的环节。
2.应当从试点到推广逐步推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是一种崭新的课程开发模式,虽然相对完善的基本理论体系已经建立,但并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具体实施的难度很大,所以不宜要求进行大范围的推行。应当选择与行业或企业联系较为密切,并且具有实施条件的专业进行试点,待取得一定的效果与相对成功的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如果大范围推行,那些不具备条件的专业会产生不良效果,并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
3.课程开发应当从局部到整体分步进行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的标准模式是首先对某专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再进行课程开发,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分解式专业课程再造。这种改造涉及到一个专业所有课程的重新规划,当条件不具备时盲目实施很容易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可以逐步提高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教师即使完不成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也可以完成一门课程的开发;而完不成一门课程的开发,也可以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开发。这样由教学单元到课程、再由课程到专业,逐步积累课程开发经验,等条件成熟后再按照标准模式进行整体的课程改造,应当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4.应当对课程开发试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很高的软硬件条件。首先,应当具有完善的实训条件,这样才能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其次,应当与行业与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工作过程分析是进行课程开发的前提,这必然需要企业相关人员的全力支持;其三,应当具有理念先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打破原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与技能课的界限,力争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在某一个学习情境中完成,这不能依靠某一位专业教师去独立完成,而应由一个教学团队去完成。学习情境主要是在实训环境下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需要学校在人才引进、师资培训、实训条件建设、企业调研等方面给予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上一页 [1] [2]
【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相关文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研究11-22
高职纳税实务课程改革探讨的论文03-18
浅谈高职的 ESP 课程开发比较分析03-27
试析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探讨12-05
试论高职职业英语优质课程的开发12-04
高职网络课程开发应用调查与对策研究12-03
浅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问题12-0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