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试析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全面思考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是以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思想为宗旨的重要基地。建立新时代大学生体育教学模式是新时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文章以大学生健康状况分析为切入点,说明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思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出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为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模式 优化设计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构建从根本上摆脱了体育课原有的禁锢思想,使原有的课程目标由知识技术向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转变。如何改进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打破原有的教学格局,是当前体育教学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对现行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使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
一、对高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分析
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的各项测试指标,如身体免疫能力、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学习和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的出席率等方面的指标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高校每年对在校学生进行的体质测试显示,本科生身体形态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点:第一,身体形态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低体重与营养不良并无太大的改善,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增加。第二,身体机能状况。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生的评价等级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男生的身体机能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水平。第三,身体素质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指标评价等级有下降的趋势。
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应该引起高校体育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更应该引起一线体育工作者的思考。要认真分析造成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下降的原因,探讨更加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机制和方针,启发和引导学生共同关注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大学体育教学的宗旨不仅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有良好的体格、健康的身体,帮助学生养成健身、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多种身体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体力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投入到工作中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及学生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方向,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宗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教学质量
1 优化教学模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个性化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与锻炼。体育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材施教能为提升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的效益,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2 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现代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并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检验和完善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场地、器材条件下,采用有效设计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健康意识和健身方法的培养,秉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二)学生身心
体育课程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室内课程,体育教师课堂情感投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合理的练习方法,可以行之有效地激发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快乐感、优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激发其对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开朗的良好心境,顺利适应社会,成为复合型人才。
三、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思想的反映,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来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体育锻炼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使学生明确锻炼目的和锻炼方法。
(一)教学目标
我们对教学对象的性别、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了解教学主体,在做出诊断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如主体是男生,就要根据男生喜好对抗性运动项目、运动能力强、易怒等特点确定教学方案,女生则反之,这样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身体优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养成锻炼的好习惯,逐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二)锻炼目标
教师在诊断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锻炼计划和学习目标。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明确设置本学期或全部体育课程,确立某个阶段要实现的目标或任务,使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作为,为总的教学目标服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不同的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所收获并且发挥其本身的潜能。如对体育尖子生,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增加拓展性教学,克服他们吃不饱的现象,同时要求协助教师组织其他学生练习。对体育一般生,要根据课程目标规定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激发兴趣、发挥潜力,争取向尖子生靠拢。对体育后进生,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一些易学易练的内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多给予鼓励、指导和帮助,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和情感体验,树立不断进取的信心。
(三)锻炼效果
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向学生讲授如何选择项目,预期达到怎样的锻炼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锻炼计划,正确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教师适当地给予建议和引导,使锻炼效果更加显著。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学生自主选项的授课方式,如根据运动人数可以大致将项目分为集体项目和个体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项目属于集体项目,以集体协作为前提,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强烈的对抗性。武术、网球、羽毛球、健身操、乒乓球等属于个体项目,对自身的技术性要求较高,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对抗。项目本身的特点不同,其带来的运动方式和产生的运动效果也不同。
(四)优化练习方法
首先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和要点,然后组织学生反复练习,促进学生树立自觉练习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验证理论的方法。根据项目特点组织学生,如群体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群体协作练习;个体项目要打破原有项目的局限性,在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做团体性较强的游戏等。结合不同教学对象,选择适宜的运动练习方法。
(五)加强安全教育力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人类生存条件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要独立生活,面对种种社会现象。自我安全保护是我们生存最基本的技能。但长期以来安全教育只是“口号”,并没有得到行之有效的实施。根据体育课的教育特点和项目本身安全保护技能特定要求,我们可以通过技能课及专门理等形式,将安全教育和体育课有效联系起来,在每学期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如进行女子防身术、逃生演习、自我保护法等,始终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各个环节而得到实施。
四、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思考
体育教学是发现和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是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过程,也包括情感获得成功后的愉悦体验。学生在学习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心情愉快舒畅。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受教学目标的限制,大多采用运动技能传授模式、身体锻炼教学模式,忽视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内容,评价方法采用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形式,以运动技能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没有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情感态度。这些模式依据和体现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是以培养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为目标,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教学安排缺乏能够改善学生心理状况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及课程设置。
(一)通过心理咨询室及网络资源建立学生身心健康档案
依靠网络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学生身心健康档案,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在校四年的心理变化,并设立学生心理咨询网页,解决学生因“恐惧”和“羞愧”等心理障碍而不敢去就医的现状。
(二)设置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适应社会的能力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每学期的体育教学安排一定课时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如进行模拟野营、解手链、智运圆球等活动,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很多事情是需要团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标的。同时,教师的引导、总结,往往也会起到巨大的教育效果。教学情境的设置,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可以促使学生发现自身平时意识不到的欠缺、盲点和潜力,使他们强烈体验到个人奋斗的成就感和集体作战的愉快感,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具有正迁移的作用,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拓展训练的模式,补充和延伸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发展空间非常大,符合当前健康目标的要求。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教学内容丰实教学手段
每学年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知识影片,聘请专家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学生以心理健康知识问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以达到知识为自己服务的效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与教师沟通。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作用。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的自信心。教师要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五、对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思考
体育教学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专家对教学模式的认同程度,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肯定程度,学生对学习内容及练习方法的认同程度,学生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实施身心健康变化的情况,人性化的评价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坚持对学生教学模式和身体锻炼后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不仅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坚强意志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模式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地改进、超越,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应。
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模式的更新,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根据教学对象设计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模式能够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精神,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总之,改革及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体格健全、体态匀称、素养高雅的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 [1] [2]
【试析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全面思考】相关文章:
试析高校网络教育路径优化的思考08-19
谈谈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措施05-30
试析高校法律英语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08-30
试析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思考08-26
试析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08-19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08-08
试析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08-25
试析对职校素描教学的认识与思考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