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论析

时间:2024-09-10 04:38:5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论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自我统一性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论析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内因主要潭予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性,外部原因则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压力。建立自我统一性,完善个性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价值观,提高适应外界环境和压力的素质,是大学生防御心理障碍的重要途径。

  与其他社会群体比较,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可能要经受更多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因而,这一发展时期的心理障碍也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有关研究表明,约1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另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在18—29岁年龄组当中,大学生组(约18—22岁)是出现心理问题最多的一个时期。在大学校园里,为了消除心理苦恼的折磨而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愈来愈多。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精神方面的原因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已取代了传染病而成为学生辍学的首要成因;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由于精神压力长久不除而导致精神失常甚至走向轻生歧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认为,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绝不能用单一的因素来解释,而必须从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一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多维度去考虑和认识。基于这种观点,本文拟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内因和外因,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和心理干预等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原因

  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大学生正好处在一个青年期和青年后期的交叉时期,而对这一时期既要确立起自我统一性,又要建立起与他人亲密的人际关系。所谓自我统一性就是确信我是自我本身而非其他这样一种心理过程,其中包含着持续性和统一性的因素。前者是一种连续性意识,即认识到现在的自己是长大的过去的自己;后者是一种同一意识,即认识到从自己的身体、精神的特征来看,自己确实是具有相同特质的人。然而,青年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在高速度成长、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常常会感到冒出了一个与以往形象不同的自己,对自我的形象常常会发生怀疑、动摇或迷惑不解,即处于一种自我形象的统一性扩散状态。造成青年期自我统一性扩散的危机来源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如果说这种危机在中学初期主要是由生理成熟引起的话,那么中学后期和大学时期则更多地由心理上的因素引起。大学生在年龄上已取得了作为成人的资格,但由于他们仍然在接受教育,所以在这一时期内社会依然暂时延缓他们对社会履行义务和责任,艾里克森称之为心理社会性延缓。对于延缓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待遇”,大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中学生强。在大学生看来,自己完全有资格和能力承担家庭及社会的责任。社会“强迫”他们处于一种只消费而不产出的境地,无疑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严峻考验。能否经受住这种考验,建立起自我统一性,是大学生是否能够保持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自我统一性的确立对大学生情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自我统一性确立的大学生,在同现实社会的联系、协作和重新估价的基础上获得了“社会性自我”,自我意识在经历了理想我与现实我、他我与自我、主观我与客观我的对立和冲突之后已经相对稳定了下来。这时,便会当然地处在一个懂得自我的范围、接受自己、试图调整和融洽同他人的关系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过去的对价值的各种追求和自我表现活动的成果,终于促使他们掌握了适应环境的手段。他们也肯定了所有的人际关系,把这些关系同所向往的大自然一道作为幸福和热爱的对象,并能够沉浸在生命的愉快和内部自由的感情之中。因而,确立了自我统一性,就会使大学生建立起同包括异性在内的他人广泛又亲密的联系;相反,不确立自我统一性,就会担心因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从而陷人孤独。

  纵观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有各方面积极与消极的心理特点,其发展也不平衡,所以往往造成各种各样的内心矛盾。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新阶段,那种儿童少年时代眼光朝外着重于外部世界的特点,这时已经转向朝内认识自己,因而往往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所发生的种种矛盾。我国学者张增杰把这些自我矛盾总结为:闭锁性所导致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以及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并非偶然的,而正是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它正是迅速走向成熟与尚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集中表现。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心理上的矛盾是痛苦的,它即可能成为促进大学生向前发展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心理阻力。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外部原因

  人的心理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它同样也是影响心理异常变化的重要因素。跨文化心理学家马尔塞拉认为,社会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心理障碍,是通过压力和个性改变来实现的。在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与文化有关的压力主要有价值冲突压力和生活事变压力两种。

  在一定社会中,当存在着多种相互冲突的价值时,就会产生价值冲突压力。由于缺乏某种稳定的参考结构,这些冲突会导致心理不确定性和混乱。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生活、成长起来的一代,改革开放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具体的社会变革形式,它给大学生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价值观念的变迁。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地与现代价值观碰撞,新旧价值观不断地发生着冲突。在价值观的这种碰撞和冲突过程中,大学生一方面要适应新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还要对新的价值体系进行整合,增强其开放性和应变能力。由于大学生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选择和判断仍缺乏稳定而统一的发展阶段,他们在处理价值冲突问题上就会显得紧张甚至是困惑,也就相应地要产生较多的适应障碍。

  价值冲突压力还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压力形式—文化移人压力。文化移人压力主要是指当不同的文化开始交流时给人们的心理上所带来的变化。文化心理学家霍兰威尔等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文化移人压力对精神健康具有非常有害的影响。这是因为,当一种文化移人另一种文化之中时,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滥,会造成价值体系的重新认知和整合。但这种价值变迁决不意味着是进步的、积极的;相反,它或许是腐朽的、消极的。特别是在东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西方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人生原理很容易被东方青少年所欣赏、悦纳,而一旦接受了这些思想,就会象吸食毒药一样明知其毒,欲罢不能。早在}o年代,日本学者加藤就曾指出:“在日本社会中,从生活方式到思想,日本的、东方的、西方的,所有的东西都毫无秩序地混杂在一起。把这些杂乱无章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提供给青少年,并要其从中探索社会的未来形象,发展自己生活方式的统一原理,那是极其困难的。”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文化移人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危害,也能够进一步理解诸如新加坡、韩国一类的发达国家倡导东方文明的高瞻远瞩。

  加强理想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是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在心理问题较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个人中心较重,过分注重自我的需要和自我的情感,没有摆正利益关系,因而遇到问题时心胸往往不很开阔,在挫折面前比较脆弱,难以适应环境。特别应当提出的是,高校里的实践环节巫待加强,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经受成败,体验甘苦,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增强社会适应性。

  大学生所面临的另一种压力是生活事变压力。生活事变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事件或变敌,这些事件可以是一些平常的小事,也可以是一些重大的事故。由于它们的出现引起了个体的应激性反应,打乱了本来已经建立的适应平衡,改变了有效的调节模式,因而使得个体产生应付压力。在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中,与家庭有关的问题、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学习上的问题,都可能给大学生带来适应上的困难,特别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很容易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心理障碍的应激源。正如有关研究所指出的:大学生的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融洽的人际交往氛围中的大学生,常常表现出压抑、孤独、难于合作的特点,他们的情绪消极低落圈。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平衡的因素将不断增多,如,招生制度的变革(扩招、收费等),就业压力的增大,给大学生心理上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为大学生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减少生活事件对他们的应激压力,是高等教育界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

  从心理上培养起防御心理障碍的机制,完善个性,提高适应外界压力的素质,是大学生发展时期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应激事件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但应激事件只伤害那些适应力差的心灵。同样经受着招生并轨,心理上承受压力最大的不一定是那些经济上最困难的学生,而体验到极大推动力的也决不仅仅是一些家庭富裕的学生,因为人的适应能力并非取决于既有的物质条件,也非取决于禁闭在“象牙塔”中的所谓自我塑造;相反,只有密切联系社会,通过与社会的交流而从社会中汲取营养,才会形成对外界不利刺激的抵御能力,从而消除心理上的各种障碍。这是我们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归因研究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论析】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防治论析03-08

论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03-08

论析诚信的进化12-03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03-08

简论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及其对策12-09

论析三种价值论的交集12-04

论析广告伦理思想11-17

高职院校的教育本位论析03-08

论析文学教学的模糊性12-0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