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教学尝试

时间:2024-10-12 10:45:5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教学尝试

        面对新形势,中学数学教学也面临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是今后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
        一、充分挖掘教材,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因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问题之一。初中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对很多数学概念的“理解----识记----掌握----应用”的学习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在讲授数学概念的时候,十分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尽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例如:我在讲授《相似三角形》一课时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首先,通过深入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新授课,讲述的概念较多,理论性强;2、这节课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影响很大:后面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都是以本节课定理为基础得出的,准确确定对应边(角)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很大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如果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教学,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会很好,必然有一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领会全部概念,更难以正确应用所有概念。
        因此,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决定采用实验法进行本课教学,并做了如下教学过程设计:
        (一)、概念的提出
        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世界,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物品:如同一底版的四寸照片和二寸照片;老师手中的大三角板和学生手中的小三角板等等……,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的形成
        1、先研究较简单的三角形。将学生分成三、四人的小组,每组自制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三角形的六要素----三边和三角。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进行得很顺利,各小组很快都完成了测量、比较、计算和分析等过程,经过各组结论的比较,学生一致得出了“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对应相等”的结论,从而得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通过对应边所成比例式中各组比的前项和后项的交换研究,得出相似比的概念,形成对应边(角)的意识。
        3、通过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比较得出相似与全等的关系。
        将两个相似三角形叠放,使它们的某个对应角重合(如图),研究EF与BC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得出本节课的定理。
        4、将两个相似三角形叠放,使它们的某个对应角重合(如图),研究EF与BC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得出本节课的定理。 
         
        通过上述具体操作,学生能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尤其能正确理解相似比,对应边(角)等概念,并亲自体验到“预备定理”。       通过以上过程,达到了以下目的:
        (1)学生能排除图形有的干扰,正确写出对应边(角)。
        (2)学生能够理解本节定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节课,我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存在数学。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已跨越了文理的界限,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居家度日,大到交通、生态等社会问题,数学几乎无处不在。而我们以前的教学,几乎对这些都视而不见,单纯强调数学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误解,甚至认为数学无用,于是造成了这样一种矛盾的局面: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学生对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束手无策。
        为了化解这种子矛盾,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搜集各方面的资料,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做,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三、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提供问题以外,我还常常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大胆猜测,积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定的训练,有的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有所增强。
        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选择和加工,在原有经验系统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我们以前的教学,给学生主动选择和加工的机会太少,给学生提供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太小,学生被动地学习,成了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所得到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整理,很快就会被遗忘。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师不可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再将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只有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教学尝试】相关文章:

新课程下初中美术情境教学的尝试03-05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11-19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几点尝试12-01

新课标下的几点教学尝试03-04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03-27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11-14

尝试初中数学情趣教学法03-26

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教学12-04

新课程下的“快乐”体育教学03-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