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
1 社交恐惧症DSM-Ⅳ诊断1.1 概述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SP)又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通常在青春期起病,是以在他人面前进行社交活动或做事时惧怕出现羞辱和难堪的场面为特征的一种能够长期蔓延的慢性焦虑障碍。由 Marks和Gelder首先描述,直到1980年DSM-Ⅲ出版后社交恐惧症才成为精神科的专业术语[1]。患者表现为在社交活动中存在持久而明显的恐惧、焦虑情绪或出现逃避行为,并造成社交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SP每年患病率为8%,终生患病率约13%,男女患病率为11%和15%,女性高于男性(3:2)。然而这些数据很可能低于真实的情况,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患病者害怕与人接触,担心自己的状况被别人发现而拒绝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2]。可惜社交恐惧症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治疗,常因起病早而损害重。很多社交恐惧症者自幼害羞,性格内向,有社交恐惧倾向。而在青春期最为明显,30岁后发病较少见。
1.2 DSM-Ⅳ诊断
根据DSM-Ⅳ标准,关于社交恐惧症诊断标准,李某符合轴Ⅰ症状标准,此患者虽有强烈愿望想与人交往,但与人接触就心慌、手脚出汗。轴Ⅱ:性格内向、不愿与人多说话。轴Ⅳ:事业很糟糕、工作后不想上班、与父母接触交流少、人际关系很差,逐渐自我封闭,自觉十分痛苦。严重影响个人功能,对社会功能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带来显著苦恼,病期大约长达10年左右,无器质性精神障碍,因此,可以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2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病理
社会恐怖症这种心理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个性特征所决定的个体的自我评价过低 ,对自我缺乏自信。而个体自信心的不足主要是不良家庭环境和失败的社会经历所导致的。目前认为,描述SP成因的最佳模式应为:遗传因素占1/3,环境影响占2/3[1]现就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2.1家庭社会因素
家庭是是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实现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双亲的性格及家庭的负面事件,易造成儿童内向的性格,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自我封闭,其社交技能往往很差。性格内向易造成失败的交往经验,表现为在社交活动中更加谨慎和关注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表现为害羞和行为抑制,破坏交往气氛,增加交往失败的可能性。反之,自信心的缺乏会强化交往失败,交往失败强化性格内向。如此恶性循环,将促使个体采取“回避”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封闭倾向渐深,最终演变为社交恐惧症这种心理障碍。
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都要从家庭走向社会,与外界接触。社交恐惧患者过分羞涩,缺乏社交能力、避免新的社交场合或冒险行为,害怕受到嘲笑,拒绝和批评在社交场合常感到无能为力。Chartier、Walke等研究发现,儿童期经历的一些负性生活事件都有增加儿童患该病的风险。许多成年社交恐惧症的形成是以往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受到的挫折居多,是挫折和创伤性体验的结果,表现为一种过分的社会境遇性恐惧。而李某就因为老师的一句训斥“小小年纪不要脸,不知廉耻”,影响了李某的一生。
自此,李某不敢与同学交往,不敢与人对视,虽有强烈的愿望想与他人交往,但以后遇有类似情形而发生条件反射,伴随焦虑和躯体症状,如心慌、手脚出汗。李某与父母接触交流极少,事业很糟糕,人际关系很差,如不能回避当时场合,患者需忍受极大的苦恼。这种恐惧情绪还常常发生泛化,导致交往失败、导致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缺乏强化交往失败、更加剧性格内向,把自己孤立起来,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经过一定的心理治疗,完全可以治愈。 2.2 心理因素
社交恐怖症患者大多性格内向,情绪不稳,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处境或外貌没有信心。并且,他们有许多消极的自我概念和期望。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显示:社交恐惧症患者本身个性特征是内向含蓄,缺乏自信、自卑,敏感多疑,情绪激动、易烦,紧张、焦虑,抑郁、忧虑,依赖性强等。具有这种个性特征的人在一些持续紧张情绪和长期的内心冲突作用下,中枢神经活动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张力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导致社交焦虑发生。个性特征的形成与患者儿时开始的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密不可分。患者自小得到父母的拒绝否定过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信;父母的过分干涉阻碍了个体独立性的形成,依赖性增强。但又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情感温暖,使他们焦虑、 忧虑,在社交中缺乏安全感。加上父母过多的惩罚,使他们自卑,在社交中担心自己行为被人指责。对别人的否定特敏感,渴望别人赞誉,害怕失败和被外界否定及受到惩罚。这种逃避型的行为致使她渐渐自我封闭,不跟他人交往、说话,最后发展为社交恐惧。
3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护理
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它不是因脑内损伤或体内的病理变化引起的 ,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社会适应不良行为。要克服社交恐惧症,首先要分析自己并战胜自己。其次,勇敢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重建社交技能。要克服社交恐惧症,最关键的就是要拥有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合时言行自然,无所畏惧。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为:
3.1 改变错误认知
运用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首先,改变患者错误认知,消除自卑感,要对自己有信心,不必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应对恐惧和焦虑的心理适应过程,只有让他自己不断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引导自己,才能预防这种病态,心理逐渐成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首先就要改变错误认知,患者不妨问问身边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真实印象,并逐渐用合理的信念去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3.2 培养社交技能
社交恐惧患者由于长期未与他人交往,往往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因此,患者要有意识地学习社交技巧,如言谈举止要文明,态度要诚恳大方,学会倾听技能,学会赞美别人,还要适时幽一默等等。
3.3 转移注意力
社交恐怖患者往往过于关注自我,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面,就可以暂时忘却自我。患者还可以参观养老院,孤儿院或医院等场所,亲眼目睹他人与自己相类似的处境,就不会觉得自己孤立无助或与众不同了。
3.4 勇于面对各种社交场合
患者可以通过放松训练阻断恐惧,进入松弛状态,用交互抑制原理。首先让患者学习放松技巧,掌握后要求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其次,在患者的配合下建构焦虑等级,要求每一级剌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驰所拮抗的程度,每一等级的刺激量要恰到好处,各等级之间的级差均匀。然后,让求助者想象引起恐惧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逐级而上,直到患者的最高级刺激,逐渐使患者对原来引起恐惧的情境脱敏。因此,社交恐怖患者只有强迫自己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接触不同的人,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社交障碍。
3.5 为患者创造环境
建议家属多予以支持、鼓励、认可,多些情感温暖,减少惩罚,避免过分干涉。身边好朋友多倾听、鼓励,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重树信心,增强自信。
参 考 文 献
[1] 曹中昌,唐秋美.社交恐怖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3):143-146.
[2] 汪隽,樊嘉禄,凌艳.社交恐怖症研究综述[J], 中国校医,2008, 22(4) :473-475.
【社交恐惧症】相关文章:
社交礼仪论文推荐03-20
社交礼仪论文3000字05-12
社交媒体融汇2.0新闻业11-21
社交网络下的市场营销分析11-18
中外社交礼仪文化差异问题分析11-18
社交网络下的市场营销创新思考11-18
社交礼仪论文2000字(通用7篇)06-21
浅议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论文11-17
现代社交礼仪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06-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