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后现代教育观的和合与高校思政课教学

时间:2023-01-16 10:47:2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现代后现代教育观的和合与高校思政课教学

  [论文摘要]在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中,出现了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取代“现代主义”教育观的单边倾向,主张以后现代多元、开放、弱化权威性的教育理念替代重理论、讲规范、倡权威的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实际上,两种教育观各有所长,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殊的教学目标和当前我国客观的社会实际,非此即彼的方式难于解决问题,实现两种教育观的有效融合,扬长避短,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应有之举。

关于现代后现代教育观的和合与高校思政课教学

  [论文关键词]现代主义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和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

  随着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广泛展开,对现行的主要以现代主义教育观为指导的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批判不绝于耳,甚至有人提出要用后现代主义完全取代现代主义教育观,这种单边取向确有不妥之处。为何不妥,我们讨论之。

  一、“现代”与“后现代”教育观   现代主义教育观推崇知识获得的累积性,知识传授的规范性、确定性和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目的方面,在理性主义的支配下,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核心目的是传授知识,特别重视教科书的知识,强调知识的逻辑完整和客观普遍性。第二,课程观方面,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课程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最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连接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纽带。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都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学生的发展以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积累为途径。在课程教学上,追求统一的方式方法;学习方式上,追求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中心和权威。第三,师生关系方面,现代主义教育师生关系建立在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主体性哲学基础上,因而“主体性”成为现代主义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基本特性。现代教育观重视教师的权威性,教师是科学、理性和真理的代言人。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提倡教育目的的多元化,教学课程的开放性,强调动态化和个性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目的方面,在批判现代主义知识教育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目的的多元化。主张对学校的教育目的采取较为宽泛的态度,大多围绕如何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危机、培养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培养认可多元文化的社会公民。第二,倡导开放性的课程观。反对学科中心,倡导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重视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复杂性,关注课程活动的不稳定性和相对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课程内容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课程目标也要随着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课程组织不限于学科界限,而是综合化发展。第三,平等的师生关系理念。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消解教师的权威性,主张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他们在相互交往的活动中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因此,对话不仅仅是指两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谈话,更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相互倾听。

  二、和合之因   现代主义教育观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各有长短,所长或是所短,见之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越发明显,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现状决定的。

  1 课程目标。就目标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战场,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培育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属于典型的“导行模式”教学目标。这样的“导行模式”是由知、信、行三个维度构成的多维结构。知,即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理解内容,明白道理,形成观念,解决学生不知与知的矛盾,不仅让学生知道“做什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信,即教师引导学生内化知识,不仅认知理论而且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对理论的真理性确信不移,从而让学生知道“必须做什么”“自觉做什么”“坚持做什么”。行,即教师引导学生外化知识,用形成的观点、信念激发情感,指导行为,付诸行动。通过指导实际行动,认识行为的意义,提高调节行为的能力,进一步深化认知,坚定信念。在“知”“信”“行”三个环节中,“知”是逻辑前提,没有对事物规律、政策理论和道德规范的准确认知和把握,何来“信”“行”?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现代主义教学理念,强调理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必须尊重知识的科学性和确定性,不能走入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相对主义的极端。

  2 课程性质。就性质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的统一。理论性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准确、逻辑严谨、体系完整地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比如哲学原理、历史认知、理论政策、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等;政治性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绝对政治性的实践出现的,并明显地服务于政治统治”;“只有讲政治,才能保证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把国家的法律、法规,贯彻到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扰,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思想性和道德性的内涵极其丰富,它包括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谐的人文环境、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上述基本性质必然要求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融合起来,进行正面灌输,避免自发倾向影响;强调正面疏导,反对放任自流;同时又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感受、体验,使人们在情感共鸣和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

  3 教学现状。就教学现状而言,大体有三种情况:第一,独以现代主义教育观为指导,课程教学长期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只要求学生增加对现实政治的认同性,却并不太关注学生本人的发展,甚至是对他们思想和个性自由发展压抑与禁锢,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漠视和逆反心理,从而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这一状况也往往会极大地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有一种本身价值难以得到承认的失落感。第二,独以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作指导,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味地无原则地迎合学生的喜好和要求,不重视理论的科学性和确定性,不强化坚定的政治立场,课堂教学有失规范,单纯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课堂热热闹闹,却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第三,有效地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整合,在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在不失教学规范的情况下,通过灵活的手段,采用多种模式,将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精选恰当的情境和素材,启发和鼓励学生个性和开创性的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有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单向性地选择现代主义教育观或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似乎都有偏颇,只有将二者有效融合,坚持现代性的前提下,吸纳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合理批判,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性和工具性和合;讲授式和发现探究式和合;教师主导和师生合作和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探索一条辩证统一的有效途径,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现代后现代教育观的和合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关文章: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思路06-04

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校篮球专业课教学研究06-04

职业院校思政课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方法研究08-24

关于高职思政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08-04

高校篮球专项课教学探讨08-12

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后现代性阅读08-18

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08-22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的应用06-04

论高校篮球课的教学现状与改革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