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问题情境创设的几个方法
摘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方法,又是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引入新课型、过渡型、操作型、迷惑型、联想型、实践型等方法来介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创设
不同的数学内容在不同的探究阶段,甚至不同的教学设计下,为了达到最合适的教学效果,设计的问题情境也可能不同,其根本就是情境所需要承载的功能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方法:
一、设置引入新课型的问题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引入学习目标为主要目的情境即为引入情境。也就是在新课开始的时候,通过设置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它多是一些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事物或事件,它必须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密切相关,还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密切相关,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面对原有的知识不能直接给出回答的情境时,才能够有效地产生学习欲望。由于引入情境既与原有基础知识相关又与新的学习内容相关,因此,一般在原有知识更新的基础上向新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延伸,学生仅用现有的知识便不能直接解决,从而产生想弄清楚的欲望。或者引入情境与原有知识基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需要达到一致后才能解决,这种矛盾也容易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欲望。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等腰三角形》,已经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所以在上课时,笔者拿着一个硬纸片的等腰△ABC(如图1),同学们很快地说出它的性质,接着笔者用剪刀剪去I,剩下II(如图2),问他们能否把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恢复呢?怎么做?接着再剪去I(如图3),还能把II恢复吗?同学们都答方法如上,再剪去I(如图4),你能在II的基础上画出原来的等腰三角形吗?怎么做?于是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动手操作,并且用理论说明自己的作法为什么是正确的。就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营造起来了。
二、设置过渡型的问题情境
过渡情境既与上一步程序有关,又与下一步程序相关,这种情境过渡必须是自然的,符合认知特点。过渡情境是在课堂学习的不同环节、不同程序或不同阶段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当前一阶段的学习完成,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时,需要设置递进型的情境来过渡;当接下来的学习与前一段的学习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时,需要设置“搭桥”型的情境来过渡;当学习了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转入另一个方面的学习时,需要设置一个转折型情境来过渡;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打断或偏离了学习预定的轨道时,需要设置调整型情境来过渡到正常轨道。
例如:在讲《四种命题的关系》这一节课时,当时讲完命题的真假,以及四种命题关系后,突然雷鸣闪电,外面下起了大雨,随着一阵风,里面又下起了小雨,旁边的同学起来关窗,里面的同学兴奋地指指点点,窗内外一片热闹,他们哪里是在上课,而是在欣赏雨景。这时笔者大声地说:“现在正在下雨,对吗?”马上有人答:对。你认为这句话是命题吗?是真命题吗?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马上反驳:不对,它不是命题。为什么?答:它是疑问句!不可能是命题。于是笔者借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如何辨别一句话是否是命题。如果不是,这句话怎样改它就变成命题呢?它的等价命题是什么?它的否命题、逆命题又是什么呢?你还能举例吗?同学们环顾四周,马上有人说: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同学们一听,对呀,连平时基础较差的同学一听,挺简单呀,我也会,于是你一言我一句,说了起来,这时,风声,雨声,书声,真是声声入耳呀。
这样的情境打开了他们的思维之门,因为这个问题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师辅以恰当启发、点拨,学生一反“笨态”变敏捷,发言踊跃,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不仅巩固当节的内容,还伸展与扩散了思维活动。
三、设置操作型的问题情境
动手操作实践是我们认识某些新事物的起点,它为我们认识新生事物积累了感性经验,为最终形成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数学学习也是如此,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对某些生活经验的数学化,或是对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数学化的过程。这就是说,新的数学知识总是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而发生、发展的,它是对现有知识的经验的再度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直接目的是现场积累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经验,或是对学生已具有的相对模糊的经验进行强化,增强体验,使之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反思活动提供对象或素材。
例如: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时,作这样的设计:有五根木条长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0.5厘米、8厘米,你认为哪些木条能够围成三角形呢?放手给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后,学生得出结论。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以3厘米、4厘米、0.5厘米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讨论后,得出结论是:0.5厘米太短。再接着提出:同样以3厘米、4厘米、8厘米为什么也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得到结论是:8厘米太长了。如果给你3厘米、4厘米的木条,第三根木条太长或太短都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取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它的取值与所给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如果给出两边的长a、b,那么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组织学生充分地动手试验、观察、思考,现场积累这样的经验,最终才能真正地理解这一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对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深信不疑。
四、设置迷惑型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教师要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不要直接指出错误,而是从反面设置启发情境,让学生意识到错误,再进行调整,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
在讲《有理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这一节课时,讲完概念后,提出了几个问题: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吗?最大的有理数是什么?最大的正数是什么?最大的负整数是什么?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什么?有没有最小的负整数?π是有理数吗? 是有理数吗?
在学习三角形的外角这个概念时,设计如下:判断图1、图2、图3中的∠ACD是△ABC的外角吗?如图4,∠ECD是△ABC的外角吗?∠AEC是 的外角,△ABC的一个外角是 ,△ECD的外角是 。
经过这样的情境探究过程,学生的印象深刻,较好地解决了“误解”的问题。这种迷惑型问题很多,其设计素材经常来源于教材中学生易疑、易漏、易错的内容,也可直接来源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联想思维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各种不同的联想,如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联想,反向联想,因果联想,特殊联想等,不少学生的数学学习难以见效,大都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联想训练,联想思维能力差造成的,这在客观上反映了课堂教学中联想型问题的设计不多。
例如:如图5,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请你画一条直线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看谁的方法多。很多同学得出四种分法:分别为两条对角线和两条对边中点的连线。提示:这四条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经过讨论,得出它们都经过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能否把这四条线看成一条动态的直线经过怎样的移动而得?讨论,最后得出:通过对称中心的任一条直线都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后,笔者再进一步提出:假如在平行四边形内再加上一个圆,能否画一条直线同时把圆和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若能请你画出来,若不能,请你说明理由。
实践表明,设计联想型问题,可以给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开阔、更具有独立性。
六、设置实践型的问题情境
实践型问题情境是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写出报告或完成作品,进行交流的情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处处存在,为学生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奠定了基础,形成特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上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后,让同学们总结分析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出示这样的一个问题: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如图就是符合要求的两个图形。你还能构思出其他的图形吗?比一比,看谁想得多。下面的图形是我们很熟悉的,容易吗?回去请你模仿这种做法,观察自然界中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现象,并画一幅你认为最美的图形,写上一句你认为灰谐幽默的话,回来后大家一起交流。
这种实践型问题使学科知识在探究自然界中得到了综合和延伸,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发现数学的美。
总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勇.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陈米华.浅谈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中国数学教育,2007(3).
[3]朱建明.数学教学中创设“活动式情境”的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06(11).
Abstract: Creating adequate question situ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rouse students’ thinking initiative, 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reflect “people-orient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creating question situation by introducing new lesson, transition, operation, confusion, association and practice.
Key words: question situation; mathematics teaching; creation
【谈问题情境创设的几个方法】相关文章:
谈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的论文12-19
分析创设问题情境下谈课堂教学的衔接01-17
怎样给数学问题创设情境12-06
创设问题情境 引领高效课堂12-11
谈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03-17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03-25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12-04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2-04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论文12-22
- 相关推荐